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内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智能手机成瘾的社会治理要通过社会心理研究来解决由人"心"衍生的社会问题,遵循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思路,培育个体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实现智能手机成瘾的早期预防和"善治"

    个体发展路径:从个体内部诱因驱力上为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提供内部和微观治理方案。从智能手机成瘾形成的诱发因素来看,包括人格特质、情绪体验、需求动机和个体认知在内的个体内部诱发因素,是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风险预测因素。那么,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也应基于上述风险预测因素来提出治理方案。此外,正念认知训练对行为成瘾的干预也具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个体接受4-8周的正念认知训练,能够积极改善抑郁复发、强迫症、问题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因而,通过正念认知训练提高个体的控制力、降低负面情绪,能够对智能手机成瘾的早期预防和后期治疗带来积极效果。此外,体育运动训练治疗和团体心理辅导在治疗网络成瘾中被广泛应用,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智能手机成瘾的早期干预和后期治疗也具有积极效果。

    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一体化路径:从个体外部诱因驱力上为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提供外部和宏观治理方案。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个体积极人格品质、积极社会情绪和积极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依靠家庭教育在早期塑造青少年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情绪,是避免儿童青少年形成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社交能力、自我意识、品格塑造等均有深远影响。因而,依靠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健康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媒介素养,构成了预防青少年形成智能手机成瘾的重要途径。社会教育是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教育形式,对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管理路径: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为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提供社会治理方案。有研究者提出,社会治理可通过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共治"的柔性转变,即将已生成的社会问题(如智能手机成瘾等)放置在政府、社团或组织、公民共同参与的决策情境中,通过多方协调作出重要决策。那么,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便可借助非政府组织,将政府管理目标与组织目标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智能手机成瘾问题的"善治"。此外,智能手机成瘾的治理也可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出发,设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项目评估机制。比如,政府可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智能手机成瘾治理的方案,通过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整合实现智能手机成瘾的共享治理模式。

    (摘编自姜永志、白晓丽《智能手机成瘾的心理学社会治理路径》

    材料二: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通过手机教养孩子,这就使得父"手机教养"问题随之出现。相比于传统的家庭教育,手机教养以手机作为媒介,然具有很多与传统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特点。首先,从积极方面看,手机教养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父母教养的时空距离,使得父母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可以对其进行指导和教育,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就消极方面而言,手机虽然可以克服物理距离鸿沟,但绝不等于没有心理距离,甚至有时无法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更谈不上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其次,手机同时具备即时性和延迟性的特点,这使得父母既可以随时随地与孩子联系沟通,也可以因为情绪不适或咸到倦怠等自身问题,主观上选择不联系孩子。显然,这在客观上也为父母逃避教养责任提供了机会。另外,由于社会和文化给予父亲和母亲在教养责任上的差异,通常母亲被认为应该承担更多的教养责任,因此,手机教养行为会受到父母性别的影响,和父亲相比,母亲可能会更频繁地通过手机对孩子进行教养。最后,依据通信形式的不同,手机教养过程的实施包括短信、视频等多种形式,而不同形式的联系也会影响最终的教养效果。相比短信而言,视频的亲密性更强,可以更直接地进行交流,但反过来也会表现出父母对孩子更强的控制意图;而与视频相比,短信的灵活性更强,能够避免过度的情绪化表达或者对抗性。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无法与亲身教养的教育效果相提并论,正所谓"千教万教不如身教"。

    (摘编自俞国良《父母"手机教养"引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新问题》)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要想实现智能手机成瘾的早期预防和“善治”,可以通过社会心理研究,遵循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思路等来进行。 B . 如果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提供社会治理方案,多方协调作出重要决策,就能解决智能手机成瘾治理中的种种问题。 C . 在儿童青少年社会化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社会情绪。 D . 手机教养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父母教养的时空距离,但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心理距离,手机教养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会和文化给予母亲的教养责任更多,这就导致母亲的焦虑感加重,采用手机对孩子进行教养的频率更高。 B . 社会教育是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教育形式,对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C . 治理智能手机成瘾问题除了通过个体、家庭、学校等路径,还可以借助社会管理路径,通过政府、社团等多方协调作出决策。 D . 智能手机成瘾存在多个内部诱发因素,关注个体的特点,通过一定的训练进行干预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 (3)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采用"总一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治理智能手机成瘾的方法,再从三方面分述。 B . 材料一以研究结果证明正念认知训练对智能手机成瘾干预的积极作用,增加了可信度。 C . 材料二指出手机教养的实施过程有多种形式,短信的灵活性更强,视频的亲密性更强。 D . 材料二将现在手机教养与传统家庭教育进行比较之后,强调了手机教养利大于弊。
    4. (4) 两则材料都涉及“手机”带来的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请结合下面的材料简要分析《论语》中孔子这些名言在解决今天手机成瘾问题上的指导意义。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做事时勤勉,言语上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②以约失之者,鲜矣。(因为对自己有所约束而发生过失的,是很少见的)

  • 2. 现代文阅读II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①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回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回家,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回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

    “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说说,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

    “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

    “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②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姑娘”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 B . 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C . 小说既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又写了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家园意识和情感态度。 D . 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和姥姥。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姐夫是没有人缘、偷生求荣的伪军,虽是次要人物,但也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对比鲜明,凸显出“丈夫”抗日军人的光辉形象。 B . 小说通过对比、烘托、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二姐丈夫”这个抗日英雄的形象。 C . 文中写吃过午饭后二姐带着孩子去娘家的一番对话“你还记得爹吗……打日本啊!”运用对话体,从小孩子的口中交代了“丈夫为什么不在家”,暗合上文。 D . 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简洁凝练,比如“黑脸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了。
    3. (3) 小说中开头和结尾划线的两处环境描写,于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孙犁曾说,从抗日战争开始,他创作的作品是他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真实性体现在何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 , 于乡有 , 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 , 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與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动于四体,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既而学琴A于友人B受宫声C数引D久而E乐之F不知G其疾之H在体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与“策扶老以游憩”(《归去来兮辞》)中的“策”意思不同。 B . 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C .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与“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意思相同。 D . 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 B . 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礼乐中学习射御等。 C . 材料一题为“听琴”,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D . 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②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

    5. (5) 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鉴赏

    秋雨叹三首(其二)

    杜甫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1.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紧扣题目,写秋风秋雨,连绵不断,天地之间,乌云笼罩。 B . “浊泾”一句写秋雨之大,已经见不到“泾渭分明”的景象了。 C . “黍穗黑”是说因为长时间下雨,黍穗受到雨水浸泡已经糜烂。 D . “斗米换衾裯”写城中百姓很高兴,终能以斗米换昂贵的衣物。
    2. (2) “去马来牛不复辨”一句化用了《庄子•秋水》中的“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唐•李商隐 B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唐•杜牧 C .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D . 倚杖岩头秋独望,稀疏烟垄是人间。《北山岩》宋•郑樵
    3. (3) 《秋雨叹》与《春夜喜雨》都是杜甫写雨的名作,请分别概括两首诗的思想情感。
  • 5. 名句名篇默写
    1. (1) 古代诗歌描写音乐往往把多种感官体验熔铸于一炉,正如李贺所写箜篌之音“”,以啼鸟拟声,以花容写境,可听可看,甚至可触可感。
    2. (2) 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3. (3) 《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所谓能量补偿机制,就是身体想尽各种方法维持能量平衡,尽量避免出现能量负平衡。因此,它成为了减肥者瘦身路上容易忽略的“绊脚石”。 那怎样克服“能量补偿机制”给减肥带来的负面影响呢?答案就是——  ① 。我们知道,肌肉量是维持基础代谢率的基础,肌肉量少的人基础代谢率往往比较低。

    要想增加身体的肌肉量,  ② :第一,合理营养,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我们知道,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只有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才能为身体提供原材料,促进体内肌肉蛋白的合成;第二,适量运动,尤其是抗阻运动。正所谓“用进废退”,如果缺乏运动,机体的肌肉就很容易流失。而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对于肌肉健康而言,除了进行有氧运动,还需要进行适量的抗阻运动。总而言之,要想实现真正的减重(减脂不减肌肉),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选项与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B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C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微型小说大都篇幅短小,但要求结构完整,有一气呵成之感。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就成了   ①   ,令人扼腕。莫伯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   ②   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种种偿还债务的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深入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推理。

      例如:大前提:凡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素。

      小前提:菠菜是绿色植物。

      结论:菠菜含有叶绿素。

      请参照以上示例,根据语段内容,补写下面三段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所以《相连》是篇好小说。

四、作文(60分)
  • 8. (2023高三上·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上述经典名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和阐述。你可从上述语句中选择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