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兰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1-28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 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军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二)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 1948 年 11 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 

    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95 岁的张富清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 日夜,他和两名战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的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 

    “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 

    (六)

    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 

    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 

    从 1954 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保存了起来。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 多年过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像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 

    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我们面前的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 90 多岁的老人。近几年,他仍然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1985 年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特别爱看《半月谈》。 

    卧室的写字台上,一本 2016 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被他翻阅得封皮泛白。 

    第 110 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这不正是共产党员张富清一生的写照吗? 

    (九)

    3 月 2 日,部队派员专程到来凤,探望老战士张富清。 

    是夜,平素内敛沉默的儿子张健全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眼含热泪,他写下深情的记录—— 

    部队来人了 

    老兵心中掀起波澜 

    面对军装上的军徽 

    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 

    缓缓举起右手 

    庄严地行上军礼 …… 

    (摘编自唐卫彬、杨依军、谭元斌《英雄无言——95 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材料三: 

    2019 年 3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习惯性转头看阵地的细节显示了“我”长期战斗生活养成的谨慎性格。 B . 材料一引用蒋介石密电从正面写出长征的艰难,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重要性。 C . 材料二通过援引史料、人物口述等形式来记叙永丰战役,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 的特点。 D . 材料三引用《礼记·孔子闲居》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天地之间最大的德行是“无 私”。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使用“嗬”“谁知道”“最后一仗啊”等具有口语色彩语句,符合回忆 录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B . 材料二写张健全记录张富清行军礼之事,表现出老战士对党和部队的忠诚,也表 达出儿子张健全对父亲的深情与敬意。 C . 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阐释“无我”,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 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涵养。 D . 材料三引经据典,兼论古今,论述了“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 标准的观点,分析透辟,体现出新闻评论的特点。
    3. (3) 下列事例,不能体现材料三画线处“无我”的一项是( ) 
      A . 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毅然指挥自己的战舰狠狠撞向敌舰。 B . 县委书记焦裕禄,投身兰考,心装人民,不畏困难,矢志锁住风沙,制服洪水。 C . 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打破敌我界限,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 D . 面对突发疫情,无数白衣天使成为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4. (4) 请梳理并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论证思路。 
    5. (5) 材料二《英雄无言——95 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优 秀人物通讯一等奖,假如你是评委,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 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写家

    刘建超

    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 

    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 

    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寺庙征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有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 

    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 

    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 

    有人请出“李半街”。 

    “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 

    “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 

    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字。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 

    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揶揄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也来两笔。 

    高德位年轻气盛,挽起袖子,说,也不是不可啊。 

    他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 

    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 

    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 

    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刚琢磨出些门道,迫不及待要显摆,见到熟人就主动给人家写字,先混个脸熟也很重要啊;中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好歹混得小有名声,写了不能白写,可以有润格贴补家用;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书法作品金贵了,不会轻易出手,也颇为爱惜名声。 

    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 

    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纸墨笔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上了中学,他将木炭磨碎,过细箩,兑水调制墨汁。他去搜集包装纸、香烟盒、旧报纸装订成练习册。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 

    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 

    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 

    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俩钱贴补家用。

    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摆治惹同行吗? 

    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 

    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 

    毕伍是洛城一军政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来到老街,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面色饥黄,他的言行渐骄横轻慢。 

    高德位也不言语,将要员儿子所送礼品掷至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 

    毕伍没求到字,灰溜溜返回洛城,向他父亲告状。 

    他父亲说,早就听说高德位为人耿直,他给乡邻所书,历来分文不取,必是你造次骄横。 

    毕伍低头不再言语。 

    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 

    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他从白天写到黄昏。 

    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 

    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字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 

    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 

    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 

    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画线句有作用,既肯定了高德位的技艺和人品,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 . “李半街”大名鼎鼎,被擦去题字后却称赞“后生可畏”,这一行为符合他作为老街“写家”的身份。 C . 高德位在毕伍求字时的“计较”,与上文的“不计较”形成反差,突出其宽容豁达。 D . 小说插叙高德位的生活经历,意在解释他的书法在老街三个阶段不好定性的原因。
    2. (2) 关于高德位逢年过节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德位破坏行业规则,引起同行不满,但他不以为意,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乡里。 B . “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引出他带病为乡邻写对子的情节,表现了他知恩图报,反哺乡邻。 C . 百姓把没有写字的空白对联叫做“咸对联”,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D . “搀扶”“打伞”“一手掌灯,一手挥毫”等动作描写,细腻感人,将小说推向高潮。
    3. (3) 文章结尾被很多读者称道,请结合文本分析被称道的原因。 
    4. (4) 小小说往往注重表现“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请简要分析本文中“老街”这一环境的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共 38 分)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 , 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即上疏言:“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讲罢留之以备访问 , 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慰。”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 , 今特设宴,是喜之也。”皆从之。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 , 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节选自《宋史》,有删节)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四处不给分。 

      其言之[A]旨[B]若布帛菽粟[C]然[D]知德者[E]尤尊崇之[F]平生诲人不倦[G]故学者出[H]其门最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阙下,本来指的是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文中指代帝王。 B . 说书,本是官职名,掌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后来演变为一种传统曲艺。 C . 访问,文中是询问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有目的地去拜访,二者意思不同。 D . 张乐的“张”意思是设置,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的“张”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程颐喜好古道,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因此司马光、吕公著力荐他担任国子监教授。 B . 程颐通过皇上在宫中盥洗而避开蚂蚁一事,委婉劝谏皇上应将这个心思放在四海万民身上,这才是帝王要道。 C . 冬至期间,宋神宗丧期还没有结束,朝廷官员就上表称贺,这一做法遭到程颐反对。程颐认为,应将朝贺改为安慰。 D . 张载称赞程颐兄弟二人超然脱俗,最终得到了孔子、孟子没有被后人传承的学问,在儒生之间倡导。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 (5) 文中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一句与《劝学》中的哪句话在道理上有相似之处?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舟过安仁》一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 的景象。 B . 《舟过安仁》一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连划船用的篙都收起来了,没有雨打开伞,令人感到奇怪。《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写了暮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 《舟过安仁》一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 (2) 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动作行为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韩愈《师说》和《荀子•劝学》的开头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韩愈《师说》提出“”,《荀子•劝学》则提出“”。 
    2. (2) 《荀子·劝学》中表现作者对“思”与学关系看法的句子是:“”。 
    3. (3) 韩愈《师说》中阐述师生关系时,以“”两句来说明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4. (4) 韩愈《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17 分) 
  • 6. 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耻学于师 

    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 不拘于时 C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7.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曲规(合乎)/而江河(横渡)/善于物也(借助)/是故贱(没有) B . 虽有槁(同“曝”,晒)/ 则明而行无过矣(同“智”,见识)/所以传道业解惑也(同“授”,传授)/或焉(同“否”,不从师学习) C . 非能也/食埃土,饮黄泉/吾师.道也/或焉(加点的字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 . 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神明自得/君子不齿(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巫医乐师百工人                  非蛇鳝穴无寄托者 B . 生乎吾前,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 . 其身也,则耻师焉                冰,水为之,而寒 D . 小学大遗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笑之
  • 9. 下列有关曹雪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例如:温顺世故的袭人,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 B . 《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写出了贾府上下的欢欣和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C .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D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意在告诉读者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 10. 请以下面的句子为中心论点并作为开头,续写一段话论证此观点,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符合逻辑;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不少于 80 字。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四、写作(共 60 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阆,类书如厨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理智中学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疑惑。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题的辩论赛。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