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月...

更新时间:2024-01-20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span></strong><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性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霎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的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二)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年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

    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张富清至今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的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日夜,他和两名战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的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

    “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

    (六)

    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搪瓷缸的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

    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搪瓷缸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地保存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了,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但是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像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

    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我们面前的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近几年,他仍然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人们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1985年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特爱看《半月谈》。卧室的写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被他翻阅得封皮泛白。

    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这不正是共产党员张富清一生的写照吗?

    (九)

    2019年3月2日,部队派员专程到来凤,探望老战士张富清。

    是夜,平素内敛沉默的儿子张健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含热泪,他写下深情的记录——

    部队来人了

    老兵心中掀起波澜

    面对军装上的军徽

    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

    缓缓举起右手

    庄严地行上军礼。

    ……

    (摘编自唐卫彬、杨依军、谭元斌《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材料三: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的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是应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的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1. (1)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引用蒋介石的密电从正面写出了长征的艰难,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重要性。 B . 材料一中习惯性地转头看阵地的细节显示了“我”在长期的战斗生活中养成的谨慎性。 C . 材料二通过援引史料、人物口述等形式来记叙永丰战役,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 D . 材料二写张富清的搪瓷缸、住所、生活习惯,展现其初心不改的党员本色。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使用“嗬”“谁知道”“最后一仗啊”等具有口语色彩的语句,符合回忆录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B . 材料二写张健全记录张富清行军礼之事,表现出老战士对党和部队的忠诚,体现了人物通讯可以从侧面报道人物的特点。 C . 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阐释“无我”,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共产党人的涵养。 D . 材料三以“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为观点,并引经据典,兼论古今,透辟分析,体现出新闻评论的特点。
    3. (3) 下列事例,不能体现材料三画线处“无我”的一项是(    )
      A . 县委书记焦裕禄,投身兰考,心装人民,不畏困难,矢志锁住风沙,制服洪水。 B . 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毅然指挥自己的战舰狠狠地撞向敌舰。 C . 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打破敌我界限,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 D . 面对突发的疫情,无数白衣天使成为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4. (4) 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
    5. (5) 《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获得了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优秀人物通讯一等奖,假如你是评委,你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我当时十分清楚,要是我自己不采取行动,我就没有逃离这种生活的希望。谋得斯通小姐很少给我来信,谋得斯通先生更是只字未写。他们只给过我两三包现成的或修补过的衣服,由昆宁先生转交给我。每次只在里面夹个字条,上面写的大意是:简·谋希望大卫·科努力工作,专心尽职——我除了老老实实安心做个苦力外,是否还有别的什么指望,他们连一丁点儿暗示也没有。

    就在第二天,我心里正在为自己打定的主意七上八下时,事实已向我证明,米考伯太太并不是无缘无故说到他们要走的。他们在我住的那家租了个地方,说好只住一个星期,到期后,他们就要动身去普利茅斯。当天下午,米考伯先生亲自到货行账房间,告诉昆宁先生说,到他动身那天,他不得不撇下我了,而且还对我的人品大大称赞了一番,我相信,对这种称赞我是当之无愧的。于是,昆宁先生叫来了车夫蒂普,他是个结了婚的人,而且有一个房间可以出租。昆宁先生定下这个房间,让我寄住在他家——他有一切理由相信,我们双方一定都会同意,因为我什么话也没说,虽然此时我已经下定了决心。

    在我跟米考伯夫妇住在一起的那几天里,晚上我都是跟他们一块儿度过的。在这几天里,我觉得我们相互之间更加亲密了。最后那天星期天,他们请我吃中饭。我们吃的是猪腰肉蘸苹果酱,还有一个布丁。在头天晚上,我买了一只带斑点的木马,送给小威尔金斯·米考伯——那个男孩;又买了一个布娃娃,送给小艾玛,作为临别的礼物。我还给了那个孤儿一个先令,她就要给遣散回去了。

    这天我们过得很愉快,尽管我们想到即将到来的离别,心中都有些伤感。

    “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以后只要提到米考伯先生这段艰难的日子,我决不会不想起你。你的所作所为都表明,你是一个最能体贴别人、最肯帮助别人的人。你决不是我们的房客,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我的亲爱的,”米考伯先生说,“科波菲尔。”近来他已经习惯这样称呼我了,“这孩子心眼好,别人有困难、不得意时,他能同情他们;而且头脑灵活,会打算,有一手——简而言之,有能耐,能把用不着的东西处理掉。

    对他的这番称赞,我表示领受,同时说,我为我们的即将分别,心里感到很难过。

    “我亲爱的年轻朋友,”米考伯先生说,“我比你年长几岁,在做人方面总算有点经验了,而且——简而言之,在对付困难方面,也算有点经验了,总的说来是这样。眼下,在我还没有时来运转之前(我可以说,我时刻都有可能时来运转),我无可奉赠,只有几句忠告。不过我的忠告还是很有价值的。我自己——简而言之,我自己就是因为没有接受这一忠告,才成了”——米考伯先生一直眉飞色舞,有说有笑,可是说到这儿,却一下停住了,皱起了眉头——

    “你眼前的这个悲惨的可怜人。”

    “我亲爱的米考伯!”他太太求他不要这样说。

    “我要说,”米考伯先生回答说,这时他已完全忘了自己,重又微笑着,“成了你眼前的这个悲惨的可怜人。我要给你的忠告是,今天能做的事,决不要留到明天。拖延乃光阴之窃贼。要抓住他!”

    “这是我那可怜的爸爸的座右铭。”米考伯太太说。

    “我亲爱的,”米考伯先生说,“你爸爸,从他的作风来说,是很好的。老天决不会让我说损害他名声的话的。拿他整个人来说,我们也许再也不可能——简而言之,再也不可能结识到像他那样的人了。他那么大年纪,还打那样的绑腿,还能不戴眼镜读那么大的字。不过,他把那座右铭用在我们的婚事上了,我亲爱的。我们的婚事实在办得太早了,结果,弄得我永远弥补不上花掉的那笔费用。”

    说到这儿,米考伯先生转脸看着米考伯太太,补充说:“我并不是为这件事懊悔。完全相反,我的宝贝。”说完这话,他有一两分钟神情很严肃。

    “我另外的一句忠告,科波菲尔,”米考伯先生说,“你是知道的。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结果是快乐。年收入二十镑,年支出二十镑零六便士,结果是痛苦。那样,花就谢了,叶就萎了,太阳就西沉了,只留下一片凄凉景象,这一来——这一来,简而言之,你就永远给打败了。就像我这样!”

    为了要使他这个榜样给人以更深印象,米考伯先生带着十分欢畅满意的神情,喝下了一杯潘趣酒,接着还用口哨吹起了《学院角笛舞曲》。

    我没有忘记要他放心,我说我一定把他的规诫牢记在心,其实我用不着这么做,因为当时这些话显然已经深深感动了我。第二天早上,我在公共马车站跟他们全家相聚,看着他们心情凄楚地上了马车的后部,坐在车厢的外面。

    “科波菲尔少爷,”米考伯太太说,“上帝保佑你!我永远也不会忘了你的一切,你知道,即使我能忘记,我也决不肯忘记。”

    “科波菲尔,”米考伯先生说,“再见啦!祝你一切幸福,万事如意!要是在岁月的流逝中,我能使自己相信,我这遭受摧残的命运,能成为你的一个鉴诚,那我就会觉得,我活在世上一场,还不完全是白白地占了别人的位置。如果有朝一日时来运转(我相信会有这一天),我有能力改善你的前程,那我就太高兴了。”

    我想,当时米考伯太太带着孩子,坐在马车车厢的后面,我站在路上依依不舍地望着他们,她眼前大概一下子云开雾散,看到我其实还只是一个小孩。我所以这样想,是因为她带着一种新的慈母的表情打手势叫我爬上车,用双手搂住我的脖子,吻了我一下,就像吻她自己的孩子一样。马车走动起来时,我差一点没来得及下车。他们朝我挥动着手帕,弄得我几乎看不到他们一家人了。马车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我和孤儿茫然相对地站在路中央,随后我们就握手道别。我猜想,她又回圣路加济贫院去了,我则上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我那疲劳乏味的一天。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谋得斯通的表现使我对自身处境认识更清醒,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童工问题的关注。 B . 临别前最后星期天和米考伯一家一起度过的情形,符合我年龄特征和情感表达需要。 C . 我对米考伯先生的屡屡赞赏坦然接受,表现了科波菲尔年少懵懂尚未成长的一面。 D . 尽管米考伯深陷困境命运悲惨,但他依然盲目乐观不切实际的相信终将会时来运转。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米考伯第二条忠告用极具夸张的前后对比,看似沉重,米考伯却十分得意。 B . 小说对米考伯性格特点的刻画具有漫画特征,在一乐一悲的迅速转换中进行描写。 C . 离别时米考伯太太“一种新的慈母的表情”,从朋友到孩子的变化,极具情感意味。 D . 结尾以疲劳乏味一天的开始呼应开篇想逃离这种生活的愿望,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3. (3) 狄更斯主张小说不仅要唤醒世人对劳苦的小众的同情,还要激起世人对他们的崇敬。文中的小人物有哪些值得别人崇敬的地方?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4. (4) 此书最早的译者林纾、魏易在译序中说:“此书不难在叙家常之事,难在俗中有雅,拙而能韵,令人挹之不尽(意为丰富到无法用言语形容)。”请结合评论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 ,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 , 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B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C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D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B . “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C . 玄孙,指曾孙的儿子或孙子的孙子。老子的玄孙应是李宫的儿子,李宫的儿子应是李假的祖父。 D . 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 . 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 . 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 . 道学与儒学曾相互贬斥。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但信奉儒学的司马迁却能为老子写列传,实属难得。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②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5. (5) 你从以上两个文段中感悟到老子怎样的人生或哲学观点,试举三点。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夏挑灯夜补衣。

    【注】①贺铸因事不久后要离开夫妇曾共居的苏州时,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此词。②〔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③〔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 上片运用比喻修辞,词人将自己比作遭霜打而半死的梧桐、白头失伴的鸳鸯。 C . 下片“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D . 这首词情深义重,词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丰富了情感表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 (2)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 5. (2022高二上·郑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2. (2) 《大学之道》中,用“”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3. (3) 《<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广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很痛心,把这鱼给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别想啦,老家伙,”他大声说,“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到临头再对付吧。”不过还是得琢磨琢磨,他想。因为我只剩下这件事儿可干了。这个,还有棒球。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谁都能行。

    1. (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 (2) 上面的语段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请概括这些心理描写的方法。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____地美丽。

    ②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 , 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越  对于 B . 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著  关于 C . 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 . 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 . 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 . 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 . 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3. (3)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二上·肇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材料二: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材料三:

    张华是复兴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他发现自己有个学习上的大问题:常常在学期初干劲十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各方面都表现积极;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松弛懈怠,学期末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早忘了当初的目标,而且离心目中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对此,他深感困扰。

    假如你是张华的同学,请你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给张华写一封信,帮助他认清问题,并给他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