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3-29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摘编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社交平台,它使得人群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以不同的微信圈层为代表,形成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网络社交圈子”。所谓微信圈层,是个人或者组织以现实中的血缘、地缘、学缘、业缘、趣缘等为熟人关系,以“己”为中心,以信息交互、情感沟通等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的社交圈子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社交圈子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大小而变化,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差序格局影响下,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社交圈子”。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对固有传统社会关系进行巩固的圈层,称之“血缘、地缘”圈层;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称之为“学缘、业缘、趣缘”圈层。

    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费孝通先生在论述具有很强伸缩能力的“社会圈子”时,特意突出伸缩能力的大小是依据圈子中心,也就是“己”的实力而定,可以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取决于个人实力的大小,在微信圈层中,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打破了传统社会人口不流动的禁锢,辐射范围大大扩大,“推”的范围随着个人外地求学、异地工作、兴趣相投等机遇而不断向外延伸……这些微信圈层相互交友,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乡土社会里,“自家人”可以是由生育或婚姻而结成的亲属,也可以包括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 . 在乡土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一个亲属关系网,但网与网所罩住的人不会重合,更不会完全相同。 C . 每户人家除了亲属圈子,还有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居住地周围划出与其势力相应的地缘圈子。 D . 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人一旦失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随之淡漠,其社会圈子也会变小。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B . 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C . 微信是通过熟人关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又互有交集的微信圈层。 D . 微信圈层,人际交往的圈子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阻隔,它比“差序格局”辐射范围更广,延伸性更大,伸缩性更强。
    3. (3) 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
      A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B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C .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D . 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
    4. (4)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差序格局”和“微信圈层”的相同之处。
    5. (5)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判案”故事的梗概为:冯家和薛家因为争买一个丫头(其实是甄士隐女儿甄英莲)而发生争执,拐子收了冯家钱又把丫头卖给薛家,薛蟠便喝令手下人把冯家公子冯渊打死了。贾雨村正要判案的时候一个幕僚拦住他,给他看“护身符”,贾雨村便改了结果,向冯家说薛蟠得病死了,就多赔了点银子给冯家,冯家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贾雨村借此拉拢薛家。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却没有料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磕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的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喕,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

    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然而他还是不动声色,静静的坐下去,写起来。回忆着昨天的话,想一想,写一句。那时眼镜还没有发明,他的老花眼睛细得好像一条线,很费力;除去喝白开水和吃饽饽的时间,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日,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假如他年纪轻,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

    大家回到关上,好像卸下了一副担子,伸一伸腰,又好像得了什么货色似的,咂一咂嘴,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

    “‘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这老头子究竟是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的?”

    “自说是上流沙去的,”关尹喜冷冷的说。“看他走得到。外面不但没有盐,面,连水也难得。肚子饿起来,我看是后来还要回到我们这里来的。”

    “那么,我们再叫他著书。”账房先生高兴了起来。“不过饽饽真也太费。那时候,我们只要说宗旨已经改为提拔新作家,两串稿子,给他五个饽饽也足够了。”

    “那可不见得行。要发牢骚,闹脾气的。”

    “饿过了肚子,还要闹脾气?”

    “我倒怕这种东西,没有人要看。”书记摇着手,说。“连五个饽饽的本钱也捞不回。譬如罢,倘使他的话是对的,那么,我们的头儿就得放下关官不做,这才是无不做,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

    “那倒不要紧,”账房先生说,“总有人看的。交卸了的关官和还没有做关官的隐士,不是多得很吗?……”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重复出现“好像一段呆木头”,借此来刻画老子的神态样貌,折射出作者对老子的一种意味深长的态度。 B . 被拦截到关上后,老子答应讲学是因为“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虽是“满口答应”,但也流露了无奈情绪。 C . 大厅里听讲的人“显出苦脸”“似乎手足失措”“七倒八歪斜”等侧面描写表明老子讲学、道行极不高明。 D . 将现代生活中的语汇插入文本,如文中关尹喜们所议的“优待”老作家,“提拔新作家”等,借以讥讽时事。
    2. (2) 关于文中人们谈论老子的部分和对老子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老子出关之际,关尹喜拦住了他,并把老子拥到了关上,请他传经布道,从一个侧面写出老子思想影响大。 B . 因听不懂老子的方言而不能了解道的含义,就议论纷纷,请求老子编写讲义,体现了人们追崇道的强烈热情。 C . 在关上这段日子,人们“为面子起见”“只好熬着”等表现反映了对老子的态度,增加了老子的悲剧色彩。 D . 送走名人老子,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他的“道”和他的前途,表达出一种对待文化学术的世俗浮躁的心态。
    3. (3) 有人说,有的“历史人物在鲁迅的笔下不再是古代圣贤的模样,他们焕发了新的‘容颜’”。请简述文中老子的形象。
    4. (4) “春秋笔法”是指一字寓褒贬,微言有大义。即记事简约,作者态度寓含在事实叙述之中。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春秋笔法”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臣之论: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

    (摘自《荀子·臣道》)

    材料二: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解褐沂水主簿,按版籍,得逋户脱口漏租者甚众。徙知太和县,就加大理评事。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规诲,老幼多传诵之。久之,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陂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光禄寺丞,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真宗即位,判鼓司、登闻院。出内府缗帛市边粮,诏纶乘传往均市之。景德元年,改盐铁判官。上疏言边事,甚被嘉奖。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 , 或夜中召见,多所敷启。俄上奏曰:“臣屡蒙召对皆延数刻屈万乘之尊接一介之士,圣德渊深,体其至愚,安敢循嘿不言。谨摭十事该治本者附于章左。”词颇深切,上为嘉奖。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晁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判鸿胪寺。先是,群臣诏葬,公私所费无定式。纶言其事,诏同晁迥、朱巽、刘承珪校品秩之差,定为制度,遂遵行之。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进秩右司谏、兵部员外郎。时诏禁群臣匿名上封及非次升殿奏事,纶谓“忠说之人,当开奖言路,若疏远之士,尤艰请对”,上颇嘉之。迁户部郎中、直昭文馆,会待制之秩,又兼集贤殿修撰。建议修释奠仪,颁于天下;立常平仓,隶司农寺,以平民余,皆从之。出知杭州,属江潮为患,乃立埽岸,以易柱石之制,免水患。大中祥符八年复知青州。岁饥发公以救饿殍全安甚众。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五年,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戚纶》)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的字母填到答题卡对应的横线上。

      臣A屡蒙B召对C皆延D数刻E屈万乘F之尊G接一介H之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比,勾结,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词义不相同。 B . “刑”同“型”,榜样,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词义相同。 C . 申,告诫、申诫,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申”词义相同。 D . 峻,增加、提高,与《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峻”用法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戚纶担任了沂水主簿,调查名册和户籍,搜查到拖欠赋税、逃脱赋税、漏交租税的人很多。 B . 长江以南的民风刁蛮强悍,诉讼不断,戚纶把当地风俗和百姓日常生活写成歌谣来告诫教化百姓。 C . 针对官府繁多、官员冗杂、政令不一的现象,戚纶建议把唐朝的《通礼》《六典》作为当朝法典。 D . 朝廷禁止大臣们匿名上奏和越级言事时,他进言说,谏言者应该被给予奖励,否则就会堵塞言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纶久次州县,留意吏事,每便殿请对,语必移晷。

      ②岁饥,发公廪以救饿殍,全安甚众。

    5. (5) 荀子认为圣臣不同于功臣,他能够根据社会现实制订法令制度。据此,戚纶理当为一代圣臣。其具体表现有哪些?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②华颠:白头。③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首二句起调高昂,“一漏天”“似乘船”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人困室内的情状,写出贬谪之地环境恶劣。 B . 上阕后三句写久雨放晴,又逢佳节,蜀江畔畅饮狂欢,“及至”“也”二词充分体现出词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C . 本词通过重阳即事感怀,借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淋漓尽致地表现词人豪爽的气概。 D . 全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全篇布局上一抑三扬,语意疏宕,笔力遒劲,意境开阔。
    2. (2) 有人评价黄庭坚词“入于苏而又出于苏”。本词下阙在写法上“入于苏”,而情感上“出于苏”。请对照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的下阕,分析本词下阕在情感上“出于苏”的具体表现。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2. (2) 《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
    3. (3) 《将进酒》中,诗人以时间或空间范畴夸张,以比喻来表现人生易逝、生命短暂渺小脆弱的诗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粉丝号称“磁铁”,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三体》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看过《三体》的。由此可见    A    

    小说以人类探索外星文明为开始,①人类发出的信号被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收。②三体文明是一个比地球文明更高级的文明,③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④寻找其他适合居住的星球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唯一的出路。⑤在接到地球发出的信号以后,⑥他们立刻向地球派出庞大的三体舰队,⑦人类危在旦夕。⑧在遭到三体舰队攻击后,⑨人类在风雨中筹划未来,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可是作者最后还是一狠心让太阳系在维度打击中毁灭。

    “宇宙社会学”是《三体》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人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文明都野蛮生长,它能够永远维续下去的唯一前提就是将其他文明消灭掉。

        B    ?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外星文明只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但无论是否存在外星文明,小说都在提醒我们,人类不要执着于内斗,要把眼光投之于永恒的时空。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一样,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办起学校无教室,野惯了的孩子,撕了窗户,扯了炕席。地下,雨天、雪天两脚泥;冬天,还要出去打柴搂草烧炕。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爱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靠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办学,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茬学生。到一九七四年他们两口子盖了五间窑,又专门给学生留了两间。学生娃多了,一间窑已经放不下。直到一九八三年,村里富了,才专为学校盖了三孔窑。全村三十五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她教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的孩子又在她的炕头上毕业升到了初中。

    土炕,我下意识地摸摸身下这盘热烘烘的土炕。这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织布;雨雪天男人们就坐在这里编篮、织席,晚间又常挤到谁家炕头上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世代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新的内容——教育呱呱落地 , 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为生存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

    (选自梁衡《热炕》,有删改)

    1. (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文中加点词“一茬又一茬”比“一批又一批”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 (3) 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线处“人呱呱坠地”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短工。 B . 这是人所共知的事,你不要再狡辩了。 C . 我们这里正缺人,你们不能把他调走。 D . 他人很好,大家都喜欢和他交朋友。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广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小明热爱读书。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让小明感受到了读书的奇趣及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则让他领略到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

    周末休息,小明与室友上学校图书馆阅读,室友拍了张他托着眼镜看书的照片,小明觉得意境不错,顺手就上传到社交网络。不少网友纷纷留言。

    网友甲:晒读书有啥意思,晒美食不是更实在更有意思!

    网友乙: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已经问世,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答案,既然这样,我们还有必要去图书馆读书吗?

    网友丙:高三了,时间紧任务重,一周学习身心俱疲,去图书馆读书有个啥意思,不如去喝杯奶茶,看个电影放松一下!

    要求:请你以一位高三学生的身份针对材料中某一位同学的看法写一篇驳论文;联系现实,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