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内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1-16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小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楼梦》进行预叙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预叙和暗示两种形式。前者是由故事讲述人对未来发生的事情直接进行交代,比如第三回贾雨村送林黛玉入京后的一段描写:“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晚于当时的故事时间,但却在此之前讲述出来,显然是属于预叙,目的在于使贾雨村之事完整叙述,借此了结。这种预叙往往用“不在话下”或“这是后话”等词语作标志。

    这种直接性的预叙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之口道出,如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从其“将来败落”“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败落下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等语来看,这明显是在说贾府将来的命运,同样是属于预叙。

    不过总的来看,《红楼梦》一书中像上述较为明显的预叙不是太多,作品更多的则是采取种种带有暗示性的手法来进行预叙,具体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大体有如下三种:一是通过图画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暗示了《红楼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

    二是通过诗词曲的形式。如第五回所写的《红楼梦》套曲,其中《终身误》预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结局及贾宝玉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三是通过谜语、酒令等形式。如第二十二回诸人所制谜语,其谜面和谜底都带有预言色彩,如贾政所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段描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暗示,提醒他们注意这些谜语背后的内涵。

    上述这些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预叙系统。这些预叙大多是以暗示的形式进行,之所以如此,也与诗词、谜语等文学样式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双关性特点有关。它使作品中的不少语句获得双重蕴涵:一方面以字句表面的含义参与、完成作品的叙事,另一方面则隐藏着另一层具有预言、象征性的内涵。从艺术表达的角度看,它使作品的蕴涵更为丰富,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近乎猜谜的艺术享受,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大大增强。

    不过同时也要看到,曹雪芹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似乎并未完全达到其创作目的,甚至形成了对读者理解作品的一种干扰或误导。既然设谜,就会有人来解谜,解谜的意见不同,作品又没给出明确的答案,就会形成悬案。比如凤姐判词,读者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多种说法。还有一些读者无限放大作品的这一特点,忽略作品正常的人物、故事叙述,把注意力都放在对隐含意义的探索上,求之过深、牵强附会,得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观念、方法的错误会造成对《红楼梦》主旨理解的偏差。索隐派红学就代表了这一研究思路,正如俞平伯所总结的:“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底通病。”

    可见对《红楼梦》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应该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把握好尺度和方法,既不能对作品的叙事意图不加理会,也不能将无中生有的观点强加到作者身上。在作品中,哪些诗词、语句具有预言意义,哪些没有,区分的标准何在,该如何判断,这是解读《红楼梦》的一大难题,许多争议也由此产生。在这一方面,研究者还有很多工作可做,目前大家可达成的共识并不算太多。

    (摘编自苗怀明《论<红楼梦>的叙事时序与预言叙事》)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会借助图画来暗示书中主要女性的命运,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等。 B . 《红楼梦》在书中设置谜语,但有时会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会让读者的理解产生分歧。 C .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全都属于暗示性预叙,隐藏着预言性的内涵,需要读者放大分析。 D . 索隐派红学过于注重对文本隐含意义的探索,得出一些荒谬的结论,受到学者批评。
    2. (2) 关于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对《红楼梦》中预言叙事的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具体分析了暗示性预叙的特点。 B . 文章例举《红楼梦》中暗示性预叙的内容及作用,说明作者对此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C . 文章评述了红学在研究《红楼梦》预言叙事方面的状况,呼吁研究者继续深入研究。 D . 《红楼梦》中的有些预叙没有明显特征,但学界在辨别预叙内容的标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3.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暗示性预叙的一项是(   )
      A . 巧姐的判词附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B . 贾惜春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C . 贾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D . 故事开头僧道二人对顽石语:“究竟是到头-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8月24日,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东京电力公司开启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正式排海。此后的数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污染水将持续排入大海。日本强排核污染水入海,已经造成和将要带来的后果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此举将对海洋环境带来的长期影响后果难测。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东电制定的2023年度排放“指标”为

    3.12万吨,但毫无疑问以后会大幅增加排放量。同时,因用水冷却熔毁堆芯以及雨水和地下水等流过,每天继续产生大量高浓度核污染水。日媒援引专家的话评估,今后漫长期间,核污染水将源源不断产生并排入大海。且不说用来“处理”核污染水的系统寿命如何、可靠与否,仅积年累月排放的氚等核素总量就非常惊人,其对环境和生物的长期影响无从准确评估,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此举对国际法治构成严重挑战。日本向来标榜“国际法治”,尤其热衷于将“海洋法治”挂在嘴边,但其强行排海之举明显不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伦敦倾废公约》等相关规定。2020年,联合国人权高专办一份特别报告指出,福岛核污染水入海将影响生计和健康,涉及人权问题,但日方置若罔闻。日方无视“国际法治”尊严,违背国际道义责任和国际法义务,是在赤裸裸地挑战“国际法治”。

    此举将对靠海吃海人群生计影响深远。对于受到核污染水排海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福岛渔民等国内民众,日本政府准备了数百亿日元的基金用于补偿,但受影响的远不止日本民众,对太平洋沿岸邻国、太平洋岛国等各国民众都会带来损失。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造成的严重后果至今犹在,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以海洋为生的人们势必带来打击。

    此举打着“科学”名义损害了国际机构权威。福岛核污染水处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态度问题。但日本处心积虑拉国际原子能机构为其核污染水排海行为站台,压制和过滤反对排海的科学界和环保界声音,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估报告打压异议,态度蛮横,既污名了“科学”精神,又损害了本该秉公直言的国际机构声誉。

    此举还充分暴露美西方及其媒体的“双重标准”。美西方国家和大多数媒体对日本强排核污染水不仅不批评质疑,还默认纵容乃至站台背书。这固然与那些国家距离日本地理位置远、切身利害少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双重标准”。正如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换作是非西方盟友排放核污染水,日本会怎么反应?美西方会怎么反应?答案不言自明,“标准”肯定换了。因为日本是盟友、是西方阵营,美西方对日本排海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实际上充当了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帮凶”。

    然而,无论日本政府如何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历史终将对此恶劣行径记下重重一笔。

    ——《新华网:日本核污染水强排入海贻害无穷》

    材料二:

      

    ——《中国新闻网》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美国在太平洋的马绍尔群岛进行几十次核试验,使得众多岛国民众背井离乡。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 B . 福岛第一核电站迄今储存的核污染水多达134万吨,但实际产生并要排入海的核污染水远远超过这个数值。 C . 此后的数十年间,福岛核电站产生的核污染将持续排入大海,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D . 日本有识之士提出的灵魂拷问主要是“标准”问题,认为西方国家成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帮凶”。
    2. (2) 下列选项为《人民日报》关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评论金句,最能用来论证“日本政府煞费苦心洗白核污染水排海”的是(   )
      A . 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不能任由日方倾倒核污染水。 B . 一倒了之,极不负责;混淆视听,更是违背良心! C . 行小善而铸大恶,守小礼而缺大德。 D . 如果核污染水是安全的,就没有必要排海,如果不安全,就更不应该排海。
    3. (3) 日本政府将把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洋这一决定,为什么受到反对?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本一:

    麻鞋之歌

    叶梓

    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麻成为一双麻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为了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他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只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都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在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上的。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文本二:

    胡同文化(节选)

    汪曾祺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本一中,作者把清水种麻延绵至今说成是一件“诗意的事”,与下文写麻的实用价值形成了对比。 B . 文本二中,作者用生活琐事表现北京人善于忍耐,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C . 文本一中,作者细致描绘麻鞋制作过程,突出传统手艺的光芒,引出伟大的文化常深藏于僻远民间的感慨。 D . 文本二中,画线句子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作者怀旧伤感的情绪。
    2. (2) 如何理解“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这句话?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
    3. (3) 两则文本都写了文化载体的没落,但两位作者对此的态度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评析。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 , 无所忧患。令敌没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

    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不听。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吴国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隙,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色,谦冲如常 , 故得将士欢心。

    《汉晋春秋》曰:羊祜既归,增德信,以怀吴人。陆抗每告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无求细益而已。”于是吴、晋之间,余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可宣告而取也。抗尝疾,求药于祜,祜与之,曰:“此上药也,近始自作,未及服,以君疾急,故相致。”抗得而服之,诸将或谏,抗不答。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或以祜、抗为失臣节,两讥之。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使西陵A槃结B则南山群夷C皆当D扰动E则所忧虑F难G可H而竟言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陵城固兵足”与“兵甲已足”(《出师表》)两句中“足”的意思相同。 B . “假令敌没江陵”与“乃悟前狼假寐”(《狼》)两句中“假”的意思不同。 C . “伺视间隙”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两句中“间”的意思相同。 D . “增修德信”与“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修”的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军挺进江陵,诸将都认为陆抗不宜率军西上。陆抗则认为敌人攻下江陵也防守不住,所以放弃了江陵。 B . 江陵地势平旷,交通便利,陆抗下令江陵督张咸修造一道大堰拦水,借以阻碍敌人进攻和内部叛乱。 C . 羊祜到了当阳,得知大堰已毁,就改船运为车运,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晋国徐胤率水军赶到建平,杨肇已前往西陵。 D . 陆抗预料俞赞叛逃后会将自己的虚实底细告诉杨肇,而夷兵向来不够精练,如果敌人围攻,必定先从夷兵防守处下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抗闻,使咸亟破之。诸将皆惑,屡谏不听。

      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 . 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 . 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与世道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意蕴悠长。 D . 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2. (2) 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阿房宫赋》中以一组排比句写出了阿房宫中秦统治者骄奢的生活,其中表现音乐繁多与嘈杂的两句是:“。”
    2. (2) “鼓”作为古代普及率较高的民间传统乐器,常被写进文学作品,如唐宋诗词中就有“”的句子。
    3. (3) 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对山的描写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在新年阅读的第一本书,便是英国小说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以前很少阅读国外的书籍,即便是经典名著,因为书中人物的名字不仅特别长而且读来十分拗口。

    《月亮与六便士》是早期毛姆的作品,讲述了证券公司职员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某天突然放弃原有生活,独自奔赴远方,用画笔重绘自己纯粹而又绚烂的生命历程。书中一个直击现实的问题: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埋头追逐那解决温饱的六便士?多数人的选择无疑是维持生计的六便士。尽管也有部分人选择前者,但能够坚持下来的人(①)。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倔强的逆行者,他与世界(②),只与自己的灵魂惺惺相惜。此书留给人们的,是“月亮”和“六便士”这两种(③)的意象。前者,是纯而又纯的象征;后者,是流于世俗的忙碌和平淡。正如作家刘瑜那句精彩而传神的评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我忽然想起,在我很小的时候读过的弗罗斯特的那首《未选择的路》,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在面临“月亮”和“六便士”的选择时,不知会不会有同样的感受呢?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旅途是一段自我完善和圆融的过程。或许每个人都面临过“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面对人生选择时,我们不妨停下来,想一下这是不是心中期盼的路。如果是自己心中期盼的路,那么就请坚持走下去,哪怕其中会有种种艰难坎坷;如果不是自己心中期盼的路,那么就潇洒告别吧,不论路途有多少美丽风光。

    1. (1) 第二段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
    2. (2)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下列各句中的逗号,和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句子中的逗号,表达效果相同的一项是(    )
      A . 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B . 歌声停了,屋里顿时安静下来。 C .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D .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4. (4) 下面是应填入第四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请调整语序填入其中,并根据需要添加关联词语,使表达通顺连贯。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意。

      他的选择不是心中所想/并不是他眼里的幸福/他肯定会后悔/他选择了脚下的六便士/会有种种幸福

    5. (5) 有人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如果是,请坚持,哪怕其中会有雨雪风霜;如果不是,那就潇洒告别吧,不论路途有多少鸟语花香”,请简要分析改后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好在哪里。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但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要不要背范文呢?有人说“文有定法”,要背范文;有人说“文无定法”,无需背范文。人生如“作文”,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