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

更新时间:2024-01-16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在非虚构写作被迅速增容和泛化的当下,为了提升非虚构写作的整体文学水准,让这一文学潮流走得更健康和长远,当务之急是要厘清“非虚构写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尽量确定其边界。

    有人认为,世界上的文学只有两类:一类是虚构文学,另一类是非虚构文学。这当然是一种泛化的文学概念的区分,不能作为划分文体和界定概念的依据。但不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作者要克服的是同样的焦虑——如何“真实”呈现以及如何让读者接受。“非虚构”既不是一个文体概念,也不是文本概念,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与以虚构为主的文体——小说、戏剧等争夺“真实”的话语权。非虚构写作特别强调实践或行动写作,即写作者必须行动起来,把自己融入时代与社会,并将个体的写作置于变迁的社会进程之中。因此,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写作立场和写作态度,一种叙述方法和介入现实的路径。非虚构写作强调文学书写必须具有反思和质疑社会的品格,即写作者言说和阐释当下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写作者不仅要有能力介入生活,而且要真实呈现出当下中国的现实感与现场感。

    广义上,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大的文学类型的集合。作为一种广义上的文学类型,非虚构写作既包含“非虚构小说”“非虚构散文”“非虚构诗歌”“非虚构剧本”,也包括游记、报告文学、传记、真实故事等,它是“虚构”之外的一切写作的总和。但作为一种狭义上的文体,非虚构写作指那些以“非虚构写作”名义创作的,既具“介入”“在场”“真实”“质疑”的品格,又具审美性和形式感,即能够“文学地呈现真实”的“非虚构”写作。它是散文文体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概念要小于散文。它与报告文学最为接近但不是报告文学,它的概念范畴比报告文学要大些,涵盖的写作对象更广泛多样,也更贴近社会人生。

    当我们从狭义的视角来考察非虚构写作,会发现近十年来的写作潮流,无论是在文体的建设,还是在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总体来看,深度作品匮乏,田野调查不够深入细致,创作队伍良莠不齐、急功近利,正成为这一类写作的突出问题。当然,任何一种写作都充满了挑战,这一文学潮流在挑战当下写作伦理和审美趣味的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纯文学话语机制的反思,拓宽了文学创作的界面,并引领了散文美学的新风向,推动当代散文艺术创作的革新。

    (摘编自陈剑晖《“非虚构写作”概念之辨及相关问题》)

    材料二:《湿地繁花》是曲子清关于盘锦乡村振兴叙事整体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它提示我们一个往往被忽略的常识——除了作为一种历史想象,作为一种田园乌托邦,乡村还有其在伟大的时代和火热的实践中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地位。

    《湿地繁花》以新时代盘锦乡村日新月异的振兴与发展实践为写作对象。这样的写作对象预示了文本在实践性上可能抵达的限度。《湿地繁花》属于非虚构写作中现实写作一路,这种“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体属性,意味着它的写作方式、写作生态带有强烈的实践色彩。作品来自一种实践性发生语境,一种作家与写作对象浑然一体的浸入式写作方式。如火如荼的实践每天包围着作者的视觉和听觉,参与着作者观念的塑造和情感的生发,情感的在场给作为实践的写作对象投射了强烈的诗性。

    亲历中国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的历史时刻,面临乡村振兴的伟大篇章,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不应止于忠实地还原生活、记录时代,更应该阐扬文学“铁肩担道义”的深刻内涵。文学对时代本质的把握最终总是落实为对人的关怀,《湿地繁花》关注的是人在这场伟大历史实践中的能动性和幸福感。无数普通人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智慧与勇气,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喜悦和富足,火热的现实经由对人类改造世界的无限潜能的见证而洋溢着诗性的浪漫。《湿地繁花》将个体性经验置于时代总进程的视野之下,将生命的诗意注入改造世界的实践,确立起充满力量和阳光的乡村叙事。

    记录乡村振兴伟大实践的时代现场,描摹现场中人的精神面貌,首先需要在新闻学路径抵达事实性,以现实世界提供的母本为起点出发,进而抵达文学的审美境界。《湿地繁花》创设了“我”在其中的发生语境和叙述视角,“我”是重新“发现”地域“风景”的媒介,生成文本诗性的内在结构和语言形式,新闻语言、叙述语言和诗性语言交织杂糅,通过文字表达的张力,最终为乡村实践的书写确立诗性内核与外观。

    (摘编自宋扬《诗性的实践:关于新时代乡村的非虚构写作——读曲子清的〈湿地繁花〉》)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何“真实”呈现以及如何让读者接受的问题,是“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的所有文学创作者共同要克服的焦虑。 B . 对非虚构写作者来说,落实行动非常重要,要将整个身心都融入时代与社会,有能力介入生活,呈现现实感和现场感。 C . 从狭义上看,非虚构写作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既具“介入”“在场”“真实”“质疑”的品格,又具审美性和形式感。 D . 当代散文艺术创作的革新靠的是非虚构写作,总的来说,这要求作家在作品深度、田野调查等方面下功夫。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厘清非虚构写作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当务之急,否则,这一文学潮流将停滞不前,得不到发展。 B .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的推进为非虚构写作阐扬文学“铁肩担道义”的深刻内涵提供了契机。 C . 《湿地繁花》是反映乡村振兴与发展的现实作品,它落实了对人的关怀,记述的是作者的个体性经验。 D . 《湿地繁花》作为反映新时代乡村的非虚构写作,通过诗性的语言形式,抵达了文学的审美境界。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
      A . 《重走》作者围绕着当年湘黔滇旅行团的行走路线写作,融入了社会学、文献学、新闻报道等各种文学元素,形成了一种极为芜杂但很灵活的文本。 B . 《伟大纪念日》以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为线索,用文学性的语言讲述了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等事件,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光辉形象。 C . 《微尘》讲述了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小作坊老板等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作者将真实经历贯穿其中,书中饱含着人性的悲悯和温度。 D . 《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通过叙述逃避诅咒的知识分子、带着求生梦想的孤儿、为了施展拳脚的“拳匪”等人的奋斗史,谱写了磨盘州的百年征程。
    4. (4) 材料二以《湿地繁花》为例,从哪些方面阐释了非虚构写作?
    5. (5) 有学者认为,“非虚构写作所做的努力,就是把新闻的生命周期延长,用文学的方法为新闻保鲜、抗衰,抓住那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事,为时代存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昨日的临汾

    杨朔

    鸡叫了。

    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湖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从模糊的轮廓里,我可以辨出远处的村落、树木、齿形的临汾城墙……北方的早春又是那么寒冷,我不愿意滞留在阴晦而冰冷的车站里,只好决定进城,虽然时间是那样早。

    翻起大衣的领子,两只僵硬的手交插在袖口里,我的思绪随着牛车的颠簸而波动着。我感到烦躁,容易动怒,我不耐烦地向车夫说:“城门能开吗?”

    “差不多啦。”车夫望一眼渐渐开朗的高空,转过脸对着我打了一个呵欠。我的心一跳,第一次注意到他可怕的面貌:一张麻脸,粗硬的胡须同鬓角的乱发纠缠到一起。当我到山西前线来时,一位熟悉山西情形的朋友曾经警告我说:

    “你得小心点,路上可有散兵剥人的衣裳!”

    车夫虽然不是散兵,他那一副狞恶的脸面却不能不使我有所戒备,特别是现在——

    日本强盗夸口说准备在二十天里攻到风陵渡,进逼潼关天险。而我一路上所见的我们后方的情景,竟是那么纷乱。许多富人、军官的家属都在逃跑。在风陵渡口,我还遇到一个乡下青年,背着简单的行李,要搭火车到运城去。他曾经对我叹息说:“乡下不能住啦,军队里拉人,只好跑出来……”

    这一切,使我疑心自己跌进污浊的泥塘里,见不到一滴清水。

    现在,旷野里死沉沉的,没有第二个行人,只有我坐的这一辆牛车辗动在不平坦的大道上。

    “临汾炸得很厉害吧?”我随时都在注意车夫的举动。

    “没有什么,鬼子的飞机倒是常来。”他扬一扬鞭子。

    “鬼子来了你怕不怕?”

    “要怕,我就不当自卫队了。”他变得十分兴奋,自动地同我攀谈起来。

    在他的村里,车夫说每个男人都要武装自己。最近,因着前线吃紧,车夫对我说,他们村里赶打了一百五十把大刀,预备砍鬼子的脑袋。

    “你们没有新式的枪吗?”我不禁这样问。

    “鬼子会送来的!鬼子要是来,我们都躲到野地里,等到黑夜摸进村子,把他们杀光,手枪盒子炮不有的是!”他说得那样自信,这使我感到羞惭,我以前竟会疑心他是个危险的人物!

    “山西还是活着的!”我默默地念着。

    城门刚刚打开,经过守门兵士的几句盘查,牛车赶进城里,临汾仍然在睡梦中呢。

    醒了,一切都醒了。

    临汾的气象竟是意想不到的活泼和紧张。墙壁上随处张贴着警惕的标语。从标语中,我知道这边有少先队、牺盟会等许多救亡的团体。

    火药的气息已经可以嗅到,敌人的飞机几次来抛炸弹——然而民众的精神和生活并不曾遭到侵扰。商店大开着门,马路上填塞着行人。行人当中,时时可以见到穿着灰军装的青年男女。这些革命青年们一边在训练自己,一边在干着救亡和锄奸的工作。临汾的革命气息固然浓厚,但汉奸的活动也确实可怕。

    朋友告诉我一件事实:旧历元宵的夜晚,许多救亡团体联合举行了提灯大会,游行,喊口号,宣传。队伍像是一条龙,游走在夜的市街上,群众的情绪,同挥舞着的火炬一样的炽热和明亮。

    谁在放枪?啪啪……

    队伍混乱了,枪声淹没在人的吼叫声里:

    “打倒汉奸!”

    因着混乱的状态,汉奸并不曾被捉住,一位纠察队员却被枪杀了。这一次游行虽然发生了不幸的变故,所取得的效果,反而特别大。因为血的宣传比任何口号和演说都来得深刻动人!

    我曾经亲身遇到一件有趣味的小事。在一个村庄里,农民们有一次隆重地举行春耕运动大会。因为有事住在这个小村里,而且想看看农民的集体活动,我也跑到了乡公所。

    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每个农民的脸上都挂着兴奋的色彩。乡公所的墙边摆满了三角形的大旗,红的、蓝的、紫的……孩子们在绕着旗杆互相追逐。

    我在人丛里挤了一会儿,走到乡公所办公室的窗外,那儿晒着许多椭圆形的蓝色小牌,上面用白粉写着:“抗日军人家属光荣”。

    这当儿,一位穿着黄布制服的中年男子从房里走出来,含着笑向我打个招呼,而且回答我的问话说:

    “我们村里已经有二百多人打鬼子去了,谁家有当兵的,就在他们门上钉一块——先生是哪一部的?”

    “我住在八路军政治部。春耕大会几时开呢?”

    “人到齐了,现在就要游行,下半天才开会演戏。”他不住地打量我的服装,那并不是八路军一律穿的灰色军服,而是一套鬼子穿的什么玩意儿。

    “好的,午后我来参加你们的大会。”我向他点点头,在农民们惶惑的目光下走出乡公所。刚走了不远的路,后边有人把我叫住:

    “同志,请等一等。”

    来人左臂上绾着一块白布徽章,明白地告诉我他是八路军的人员。他一开口就说:

    “请别生气,乡下人看见您奇怪,恐怕你是…”

    “——我是汉奸?”

    “哈哈,当然不是。不过他们心细,所以找我同你谈谈。”

    我把身边带的证明书给他看过,彼此笑着走开。我不曾想到山西的民众,这样有组织,这样富有政治警觉性,我不能不高兴。

    离开临汾不久,敌人便逼近这座古城,在汾河上扬起险恶的风浪。虽然他们会得到这个城池,但他们永远得不到我们的民众。我们不怕任何利器,我们有坚固的精神堡垒建筑在民众火热的心脏上!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虽然坐上了牛车进城,但依然感到烦躁易怒,这是因为北方早春的清晨太过寒冷。 B . 在战场后方,许多不同身份的人四处逃难,一派纷乱景象,呈现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C . “山西还是活着的!”既有对部分国人一味逃跑的不满,更有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 D . “我”相信即使临汾城被敌人一时占领,临汾的民众也一定不会屈服,他们会顽强反抗。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几句简略的环境描写同孙犁《荷花淀》开篇的环境描写一样,都能产生以景衬人的作用。 B . “醒了,一切都醒了”单独成段,引出了对临汾城街头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临汾民众的抗日豪情。 C . 穿黄布制服的中年男子在说话时不住地打量“我”的服装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内心的警惕。 D . 文章中既有“我”和车夫心理的对比,也有“我”自身前后心理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情绪感染力。
    3. (3) 文章两处插叙接连叙述了朋友讲述的故事和“我”自身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4. (4) 有评论家认为,杨朔的散文风格独特,借鉴了很多写作小说时会用的创作技巧。本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创作技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 , 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战,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与越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高、国、鲍、晏:齐国的四家大贵族,这时四家的领袖人物是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1. (1) 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三战A不胜B城门不守C越遂D围E王宫F杀夫差G而H戮其相。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乘,一千辆兵车。“乘”古代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 . “王置齐而伐越”的“置”意思是放弃,与成语“置之不理”的“置”含义相同。 C . “吴王大说”的“说”同“悦”,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用法相同。 D . 顿首,叩头,一种交际礼仪。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想在齐国作乱的田常因忌惮四大家族转而准备攻打鲁国,孔子得知后认为鲁国是他们的祖国,弟子们此时应挺身而出,救鲁国于危亡。 B . 子贡出使吴国,对吴王指出吴国如同加在千钧重物上的铢两,能改变当前的形势,如果保存鲁国,实际上能阻扼齐国的扩张。 C . 子贡来到越国,越王表现得受宠若惊,对子贡的到来非常重视,亲自去迎接,并且最终接受了子贡的建议,答应按照计策行动。 D . 子贡先对越王分析了吴王的态度,使越王认识到越国处境,又摆出三大祸患,使越王更加紧张,从而为自己的劝说做好了准备。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

      ②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5. (5) 面对吴王先伐越后攻齐的说辞,子贡是如何进一步劝说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鹧鸪天·为老人寿

    咨夔

    天理从来屈有信。东风到处物皆春。门前骢马权奇种,台上慈乌反哺心。

    花岛屐,柳湖尊。好将长健傲长贫。诸孙认取翁翁意,插架诗书不负人。

    【注】①老人:这里指词人的父亲。②信:通“伸”。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以“骢马权奇”比喻智谋出众,运用“慈乌反哺”的典故来比喻侍奉父母的孝心。 B . 下阕开头用“花岛”“柳湖”写父亲游玩地方的美好,用名词“屐”“尊”表现父亲的动作。 C . 这是一首词人为父祝寿的作品,词人直抒胸臆,语言质朴,表达了“长健”的美好祝愿。 D . 词人认为正是因为家族中的孙辈能够听从长辈的教诲,刻苦读书,才有家族世业之盛。
    2. (2) 上阕开头两句体现了怎样的哲理?词人在祝寿时又是如何劝慰父亲的?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蜀道难》中,李白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接写山高水险的诗句是“”。
    2. (2) 《离骚》中诗人急切希望君王能重用自己,愿意为君王分忧解难做出贡献的句子是“”。
    3. (3) “潮水”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借以抒发情怀,这类诗句很多,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造型独特、纹饰飘逸、色彩绚丽的漆器是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A( ),分为制胎、髹漆、彩绘三大工序,融合了雕、漆、绘三大工艺。一件较为完美的漆器,可能需要七八个月才能制作完成。制胎是漆器制作的基础,许多工艺精进、造型繁复的楚文物,都是以木为胎,工匠对雕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髹漆是漆器制作中耗时最长、最考验耐心的环节。胎体制作完成后,便要上漆。古代漆器使用的是取自漆树的天然大漆,首先要将瓦灰和大漆和成腻子,手工刷在胎体上,阴干后打磨,再将大漆刷上去,一层一层,涂刷一次,阴干一次,打磨一次,循环往复。其中的阴干环节,需要将温度、湿度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而在不同季节和地点条件下,阴干的速度也有长有短,因此B( )。

    彩绘彰显了楚文化的独特风格。楚式漆器花纹图案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色彩以黑、红、金为主。彩绘之难,不是做到了形似,而是要做到神似。

    1. (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句既写出了髹漆环节做工的精细,又有韵律美,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士大夫文化盛行。他在《论语(宪问)》中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他所提倡的“君子”,被他赋予了强烈的德行色彩。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同于自私自利的小人(指总为自己考虑的德行不高的人),需要通过克制自我欲望来提升道德水平。

    孔子强调应当克制肆意妄为之私欲,正身直行,寻求惩治罪恶、消弭怨恨之方法,通过正当途径待其时而报之,以回护恩德。举例而言,轻微的口舌之争,①____。

    倘使言辞激烈、行为过当,则可以起而行动,诉之于衙署,②____,如江秋莲诉刘暖曦生命权纠纷案,就是靠法律来解决问题。有时也需要含蓄隐忍,待时而报,如孙膑两败庞涓以报失足之痛。当然,这并不是说倘若面对生命危险,③____,孔子是很反对这种迂腐做法并非常重视生命的,我们应当视事情之轻重缓急,在符合直道原则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回报方式,正当防卫就是这类方式。

    1. (1) 下列对材料第一段中标点符号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宪问)》”中的括号应删掉,并在“论语”和“宪问”之间加间隔号。 B . “君子”的引号表示强调,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引号用法不同。 C . 省略号和后面的“等”字作用相同,属于重复使用,所以它们两者中应去掉一个。 D . “自私自利的小人”后面的括号,表明其中的内容是对前文的补充,有强调意味。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此,有人质疑,难道“己所欲”,就可以“施于人”吗?

    对此,你怎么看?请根据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