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月...

更新时间:2024-01-17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span></strong><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赋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甲】 ’,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 【乙】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____,____。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益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 (1) 贾政与众人化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给大观园中桥上之亭拟名为“翼然”“泻玉”。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写出相关语句。
    2. (2) 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
      A . 前门绿柳垂金锁     后户青山列锦屏 B . 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C .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D . 三径香风飘玉蕙     一庭明月照金兰
    3. (3) 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解说加点处“笑”所蕴含的不同意味。
    4. (4) 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
    5. (5) 《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部分众人“赞宝玉才情不凡”。请结合节选部分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宝玉这一人物的评价。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

    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

    “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

    阿宣也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

    “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

    “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刚进门的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的,兀自生着气。他悲愤,悔愧。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 , 写了《咏荆柯》 , 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来回踱步”,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 B . 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可,对政治局势的无知,感觉迟钝。 C . 陶渊明告诫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不曾想到自己“乐天安贫”的思想已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D . 结尾部分写到“他们柔弱得像羔羊”“渊明感到一阵内疚”,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太早辞官,导致家中生活困顿,孩子们身体不强壮。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是一篇故事新编,作者基于真实的历史记载,又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虚构了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赋予历史故事以新的思想内涵。 B . 本文以全知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C . 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多次写到老鼠“吱吱”叫,使本文的语言庄重之余不乏活泼,生动而饶有趣味。 D . 结尾部分陶渊明表示“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作者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3. (3) 小说结尾,陶渊明为何“写了不少诗”,为何“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得写下去”?你有何理解?
    4. (4) 鲁迅曾这样评价陶渊明:“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飘飘然。”本文中陶渊明展示出的形象,与《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等诗文中的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 ,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陈情表》)

    材料二: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 , 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李)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孝友传》)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览之A曰B士之有C名D不虚E然F哉G乃停H召。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伪朝,非正统的朝廷或非法政府。李密称蜀汉为伪朝,是迫于压力,讨好晋朝统治者而不得已为之。 B . 区区,指自己的私情,与《过秦论》“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中的“区区”词义不相同。 C .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如“期”指穿九个月丧服。 D . 虫流,指死不得葬。齐桓公任用竖刁治国,他死后诸子争立,陈其尸三月不收,尸体上虫子流出。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密不能废止奉养、远离祖母,是因为祖母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生命垂危,朝不保夕,吻合圣朝清化——提倡以孝道治理天下。 B . 李密的辛酸苦楚,蜀地人士及梁州、益州长官尽知。他祈望晋武帝怜恤,让他先报答奉养祖母刘氏,再来在陛下面前尽忠。 C . 下属官吏将李密写有“庆父不除,鲁国灾难就不会停止”的内容禀告司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名声清廉谨慎,就没有弹劾他。 D . 李密想到朝中任职,但无人举荐。迁汉中太守后,他感觉不如意,心怀忿恨。奉诏作诗时惹怒晋武帝,直接被晋武帝免去官职。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5. (5) 李密懂得以情感人,也能以理服人。在李密看来,诸葛亮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请结合材料二用自己的话回答。
  • 4.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客至

    (杜甫)

    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①舍:指诗人所居的成都浣花溪草堂。②盘飧:盘中菜肴。③无兼味:指菜肴很简单。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④旧醅:旧酿之酒。醅:没有过滤的酒,也泛指酒。

    1. (1) 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客至》首联写“春水”“群鸥”,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 B . 《登高》颈联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其中“万里”极写距故乡之远,“百年”夸张多病时间之长。 C . 《客至》语言质朴自然,如话家常,诗人选取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 D . 《登高》意境沉郁悲凉,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2. (2) 古人饮酒赋诗,诗情酒意,从来都是相影相随。《登高》《客至》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归去来兮辞》中体现陶渊明不期富贵,不望仙境的句子是:。”
    2. (2) 《滕王阁序》当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3. (3)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无论是才貌双全的黛玉,德才兼备的宝钗;还是旷达豪放的____,聪慧果敢的探春,____的熙凤……几乎个个都不得善终。更有含辱投井的____,蒙羞撞墙的司棋,____的尤二姐……她们的人生,无一不是以悲剧收场。而拉开了红楼女儿悲剧序幕的,就是学诗的香菱。她在《红楼梦》开卷就向我们款款走来,其原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经历被拐,被抢,三次改名,但无损她如莲清志。

    在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趁薛蟠外出而暂随宝钗搬入大观园小住,一入园她就向宝钗求教——香菱笑道:

    “好姑娘,趁着这个工夫,你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提起因由的,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作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随后,她又向黛玉求教——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惜春  胆大泼辣  玉钏  吞金自尽 B . 湘云  世故圆滑  玉钏  悬梁自尽 C . 湘云  胆大泼辣  金钏  吞金自尽 D . 惜春  世故圆滑  金钏  悬梁自尽
    2. (2) 面对香菱学诗的请求,宝钗黛玉给出的答案大不相同,试分析造成这个不同的原因。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文学创作而得名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诗经》虽然出现在《楚辞》之前,但其篇章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且作者绝大多数不可考,因此,《诗经》只能反映西周时期整体的社会风貌,而无法探知诗人本身的性情与才华。

    关于屈原的爱国情怀,并不能简单地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同。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师人才辈出,学术空前繁荣。战国时期无论是官僚阶层,还是社会底层人民都并未形成等同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诸子百家在各国游说兜售自己的学说思想,他们像逐水草而居的群羊。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就是“尚游说”,( )。

    由于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最后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选择报答他一直深爱的楚国。因此,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毫不夸张而十分贴切的。屈原在举世皆浊的社会中没有融入大环境同流合污,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清白,这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屈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没有例外的还有周游列国的孔子 B . 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这样的情况 C . 甚至连周游列国的孔子也不例外 D . 孔子的周游列国也是这样的情况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B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C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D .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远二首》)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毛泽东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梁启超说:“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

    生活中的人、物、事等,凡能使人得到教益的,皆可视以为师。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使自己学习到人生道理的人、物、事等为对象,以“你,是我的老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