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文学外部发展环境的优质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该国家出代文学理论的发展速率,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整体文化发展走向。著名文学研究学者在其所发表的文章《艺术哲学》当中曾明确提出,文学艺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种族、外部环境以及时代这三大要素的支持,一旦种族、外部环境以及时代这三大要素不符合文学艺术发展的需求标准,那么文学艺术将很难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就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外部环境而言,在我国国内存在着诸多文化形式,如传统文化等,而这些文化需要被梳理整合才能够有效创设出符合当代文学理论发展与重建的外部发展环境,进而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外部发展环境支持。为此,首先,相关的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学者必须要准确有效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有效地分析出我国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确当代文学理论所承囊的具体传统文化。其次,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进行梳理,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各项当代文学理论重建研究工作。最后必须要综合分析各项文学制度对文学理论的发展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内容,然后结合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调整这些文学制度,保证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扶助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作用。

    探究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反思与重建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有效地分析出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全局的角度探究当代文学理论的脉络以及发展主因,才能够保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重建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但是现阶段,我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学者对当代文学理论反思研究的重视程度正在逐年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文学研究学者所讨论出的文学理论重建策略并不具备较强的可行性。事实证明,只有探究出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有效地分析出文学理论当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保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重建工作能够持续有效且保质保量地完成。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传统文学作家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其二,新兴网络文学作家的出现。在这种大环境下,诸多新型的文学题材逐渐地出现在文学领域当中,并且被社会群众广泛接受。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当下,多元化的当代文学理论审美格局发展速度极快。可以说随着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度不断提升,文艺形态以及业态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在文艺形态以及业态变化的同时,文学理论的传播方式等也发生了巨大的政变。基于这一发展情况,相关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学者必须要充分地预估出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渗入到前沿地带,对相关变化信息进行动态跟踪调查,有效地分析出文学理论发展格局的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重建出符合时代背景特征以及社会群众认知范围的当代文学理论体系,以此来保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适用性,进而推动中国出代文学理论的整体发展进程。

    (摘编自王琳《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反思与重建》)

    材料二:

    新时期我国文学理论,表面上看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追求一个“变”字。但是深入地看,又不难发现,在这个“变”的背后,仍可以看到许多因袭的、凝固的、不变的东西。有些研究,追求的不是学理的进步,而是“轰动”的断闲效应;有些观点,貌似新颖,实际离真正的文学理论相去甚远。因此,对子“变”,要加以具体分析。如果站在时代的高度,平心静气、拉开距离地加以俯瞰和审视,那么就能看出新时期文学理论之“变”的真实意义。同时也会看到,有些变化,其轨迹往往还是在一种旧的理念上重复和轮回。

    拨开现象看本质,从全局上讲,近三十年我国文学理论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是多方努力推动的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是中国化文学理论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不断前行的历史。由此推论,那种认为近三十年我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是一部在实践基础上推进学理创新、方法创新,观念创新的历史的意见,是完全能够成立的。

    这是我们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的认识基础。如果我们脱离这个基础,否认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变迁史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是以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主导的文学理论整体结构形态生成和建构的历史,那么,我们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和文学活动矛盾性质的把握,以及对它所取得的进展和所经历曲折的判断,就会出现偏差。

    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进步是显著的,这种进步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文学观念突破了旧有的束缚,在新的历史时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文学理论中国化结合起来;二是随着吸收借鉴中外文论及其他学科方法和思想资源的不断增强,新时期文学理论突破了单一、独语的模式;三是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达到了相当广阔的程度,外国文论的引入和译介达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本国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理论的交流和对话达到了准同步的程度;四是三十年来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著述成果都超过了原先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摘编自董学文《文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经验》)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外部发展环境的优质与否直接决定着该国家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速率,进而影响到国家的整体文化发展走向。 B . 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学者要准确有效地分析出我国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然后再去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C . 新时期我国文学理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变化其实都是在旧的理念上重复和轮回。 D . 新时期文学理论视野广阔,不仅引入了外国文学理论,而且与外国文学理论之间还有双向的交流。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艺术要想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在种族和时代两大要素确定的情况下,改善外部环境至关重要。 B . 只要肯定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上的作用,就能正确把握新时期文学理论和文学活动矛盾性质。 C . 要保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必须探究出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分析出文学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D . 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在实践基础上,在学理、方法、观念诸方面都不断推进创新的历史。
    3. (3)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文学理论产生巨大的变化的一项是( )
      A . 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作家作品迅速增加。 B .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持续介入文艺创作活动。 C . 通过机器人进行诗歌的创作。 D . 文学观念突破了旧有的束缚。
    4. (4) 同是讨论文学理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促进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看见过城市吗?

    李昌鹏

    儿子和儿媳在2000公里外的S城打工。12年前,他们在那里买了一套300多万的两居室,我曾为此担忧,那时的他们因此欠银行100多万。儿子和儿媳工作忙,他们却执意要让孙子从老家到S城上幼儿园,他们向我求告:“妈妈,你来S城继续帮我们带孩子吧。”

    S城的学校比我们村的肯定要好,于是,我开始和老伴两地分居。

    一辈子没出过县城,我没想到老了却会跨越两三个省份去S城,一去就是10年。最初,我隐约感到激动。我经常去菜市场卖菜,而在S城我却是一个去菜市场买菜的农村人。让我更没想到的是,儿子的房子只有60个平方。S城有什么好?属于我们的只有60个平方,四口人住,转个身都困难。更难熬的是,孙子上幼儿园,儿子和儿媳要上班,10年时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待在那座没有熟人的城市。

    孙子到S城后不久,开始不大愿意和我睡觉。他晚上总想和妈妈睡。儿媳经常说:“您说话声音得小点儿。”我意识到自己说话嗓门儿确实挺大,但说话声音小,我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儿子经常出差,每次回家总显得疲惫。我想和他说说话,说老家在一个节令会种什么庄稼。我讲得次数一多,儿子的兴趣越来越低。我觉得他在敷衍我,可我却找不到他感兴趣的话题。

    “我在城里是多余的人。”我给老家的老伴打电话,这是那10年经常重复的内容。“儿子还欠银行100多万。”老伴总是对我说,“我们的光阴过去了,钱上面我们帮不上他们,你安心帮他们带孩子,让他们专心工作吧。”

    儿子每个月给我800元买菜。我觉得我能赚到这800元。就偷偷在小区里捡废品。第一个月我就赚了1000元。当月我开心地拒绝儿子给的菜钱,儿子惊呆了。

    “妈,您不要再捡废品了。”儿子说。“我凭劳动赚钱,难道给你丢人了吗?”我气愤地说。“这里的人来自天南海北,谁也不知谁的健康状况。垃圾箱是危险的,您不能捡废品,您要带孩子啊!”儿子说。

    我在城里是多余的人,可是我不得不留在S城。

    那时,婆婆隔段时间就要用家乡话冲我念叨一次:“我真想回去。”我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丈夫经常对我说:“对咱妈亲热一点儿。”这话我更不爱听。这些令人生气的话,我一听就是10年。他们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亏待了她老人家?前年,丈夫对我说:“妈妈在S城没熟人,没其他事可干,爸爸60多了,一个人在老家不免凄惶。咱们儿子14岁,他自己能上学了。”

    送婆婆回去之前,我们决定在一个周六去游览S城的标志性历史人文景点,可丈夫又要出差。婆婆不识字,不能独自出行,10年来她见到的S城就是我们的小区。婆婆怕是再不愿来2000公里外的S城,回去前,陪婆婆去看看S城,这带有某种使命的味道。

    我本以为丈夫不参加,婆婆会对出游意兴阑珊,没想到不愿出游的是我儿子。儿子说最不愿意过周末,作业多,他不想去。在奶奶的劝说下,他终于答应陪游。游览过程中,儿子一直打不起精神。婆婆倒是很开心,尽管她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她主要的目的似乎就是和孙子及我合影,她把那10年间最好的笑容留在了合影上。

    高铁站在丈夫的县城老家已建成6年,这是我们第一次享受高铁带来的便利。又一个周末,我们家四个人一起坐高铁回去,走出高铁站的那刻,我看见婆婆的眼眶湿润了。

    丈夫问:“妈妈,你怎么啦?”婆婆说:“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你还是和我们回S城吧,这里已经是第二个S城。”丈夫呵呵笑道。婆婆突然也笑了。

    他们母子正打趣,一个穿着时尚的小伙子走过来大声喊:“大妈,你变白了,好洋气呀,看来没少被S城塑造呢!”

    丈夫的表弟开车来接我们,一路上和我们有说有笑,而婆婆沿途一直沉默着在看连绵不绝的基建工地。丈夫的表弟,我仅在结婚时见过一面,据说他在邻村做村委会主任。他告诉我们,他们村已完成拆迁,不少人搬进回迁小区,他说丈夫所在的村子几年后也会拆迁。

    “哥哥、嫂子,还是你们读过书的人混得好,在S城买了房。城镇化是趋势,这几年家里变化挺大,年轻人大部分在县城买房买商铺。多回老家看看吧,再过几年你就看不见你记得的老家了。”

    我看见过城市吗?我曾对城市、对现代生活充满向往,可是在S城生活十几年,没有哪一条街道可以进入我的梦境。

    我经常梦见母亲,在我回不去的泥瓦灶旁,给我用猪油炒鸡蛋饭。

    城市都是一样的,在往昔炊烟升起的时分,母亲或许正打开老家回迁楼里的燃气灶,而妻子也一样在S城开始点火做饭。

    对于我而言,城市是共通的,S城就是天下所有的城。我在S城做生意,在W城依旧在做生意。偶尔我因怀念W城的生意伙伴老李,便喜欢去W城。我们在江边的酒吧畅谈,用天真把自己从纷扰的人事中短暂放逐。可老李早就去B城生活了,B城依旧有醉人的酒吧,我们延续着往日的交情。

    脑海中那些拥有独特地理的城,临海的,傍山的;那些矗立在城市上空的别致建筑,它们曾被我看见并深深印刻,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我只能看见我能看到的部分,尽管我十分努力。我明白,一座座城市可以被感受,却无法被看见,正如我们只能片面地理解一颗母亲的心,一份妻子的情,一个丈夫的使命。

    母亲不再愿意去看见家乡的城,她永远只会看见老家的乡村。我的母亲不属于城市,更不属于城市生活规则,她只属于亲人和乡亲。我们属于自己看见的那个部分,但那看不见的城市,才是我们真正的背景与未来。

    (摘编自《文艺报》2021年4月28日第6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母亲来到S城,离家远,住房窄,没熟人,加上儿子儿媳各方面的不够理解和体谅,便觉自己“是多余的人”。 B . 送婆婆回去前的出游,本是一家人轻松快乐的时刻,可儿子出差,孙子勉强,儿媳视为使命,只有婆婆观景、合影游得很开心。 C . 回到老家,丈夫说“这里已经是第二个S城”,婆婆沉默着看沿途的基建工地,说明家乡的城镇化趋势带给婆婆的陌生疏离感。 D . “对于我而言,城市是共通的”,城市只是“我”工作赚钱谋生的地方,而非心灵的栖息地,所以在哪个城市都一样。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我看见过城市吗”用设问激发读者兴趣,蕴含着“我”长久生活在城市却对其内在缺乏认知的现状的反思。 B . “大妈,你变白了,好洋气呀,看来没少被S城塑造呢!”表弟的这句话从侧面表现10年的城市生活对母亲的影响。 C . 母亲在回迁楼里打开燃气灶,妻子在S城点火做饭,两个画面交织,暗示“我”作为儿子和丈夫两重身份和使命不能兼顾的矛盾挣扎。 D . 文中的“我”分别指母亲、妻子和丈夫,小说对人物的选取具有典型性,情节的设置也具有一定时代社会普遍性。
    3. (3) 本文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诸多有形无形的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 (4) 请简要分析本文在情节叙事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墨子·亲士》

    材料二:

    文公之出也,竖头须【注】 , 守藏者也,不从。公入,乃求见,公辞焉以沐。谓谒者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从者为羁绁之仆,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众矣。”谒者以告,公遽见之。阳人不服,公围之,将残其民,仓葛呼曰:“君补王阙以顺礼也阳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君将残之,无乃非礼乎!阳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师旅 , 樊仲之官守焉,其非官守,则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附?敢私布于吏,唯君图之!”公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阳人。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文公问元帅于赵衰,对曰:“郤縠可,行年五十矣,守学弥惇。夫先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能惇者,不忘百姓也。请使郤縠。”公从之。文公学读书于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咫,闻则多矣。”对曰:“然而多闻以待能者,不犹愈也?”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文公伐曹、卫,出谷戍,宋围,败楚师于城濮,于是乎遂伯。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竖头须:竖,宫中役使小臣;头须,人名。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停顿,请将停顿处的相关字母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君A补B王C阙D以E顺F礼G也H阳I人J未K狎L君M德N而O未P敢Q承R命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遇,文中指遭遇,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遇”字意思相同。 B . 师旅,军队通称,与《论语》中“加之以师旅”的“师旅”一词意思相同。 C . 笃,指厚道忠诚,与《礼记·中庸》中“明辨之,笃行之”的“笃”字意思不相同。 D . 释,指解除,与《庖丁解牛》中“庖丁释刀对曰”的“释”字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墨子认为只有国君重视贤士,国家才能生存发展。即使国家陷入困境,国君遭受耻辱,若重视任用贤人,还是能够取得成功。 B . 阳人不服统治,晋文公率军包围阳人,打算杀掉他们。仓葛认为阳人大多是王室姻族,杀之会丧失民心,于是文公放了他们。 C . 晋文公率兵伐原,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三天没有取胜。兵败撤退时得到情报,原人坚持不过两天,后来原人果然主动请降。 D . 晋文公与郭偃探讨治国难易之道,郭偃指出应辩证看待,国君认为治国容易,则困难将至;国君认为治国困难,则容易将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附?敢私布于吏,唯君图之!

      ②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

    5. (5) 晋文公是怎样“用民”的?请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

    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革职,“谪戍伊犁”。经长途跋涉,到达嘉峪关,感慨万端,写下此诗。严关:即嘉峪关,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嘉峪关高达百尺,巍峨耸立,隔断了天之东西,地理位置非常险要。 B . 颔联写高飞的楼阁,似与葱茏直立的秦树连结,城墙绵亘,似乎压低了陇上层云。 C . 第六句描写的景色与“瀚海阑干百丈冰”相似,大漠苍茫,条件艰苦,令人生畏。 D . 尾联用“崤函之固”来作比,以崤函如同一颗小泥丸来衬托嘉峪关雄伟、险奇。
    2. (2) 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说林则徐“遣戍伊犁,出嘉峪关诗,风格高壮……”。请结合全诗分析其“高壮”体现在哪里。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春江花月夜》中的“”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2. (2) 李白《将进酒》中的“”一句是对自我才华的肯定;“”一句流露出对富贵生活的不屑。
    3. (3) 步入高中以来,小刚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上课迟到。在一次谈话中,汪老师用古诗文中的语句鼓励他:“‘。’不用过分在意过去犯的错误,未来及时改正就可以了,期待你的进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  , 轻则头痛、头晕、胸闷、恶心、旧病复发,少数重症中暑者,甚至可能死亡。温度越高,     B      , 尤其是持续3天以上达到3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如做不好预防中暑措施,中暑风险会明显增加。除白天高温外,夜间持续高温也会加重中暑程度。

    ①老年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更易中暑。②长期处于室外,③太阳直晒易中暑。④闷热不通风的室内、未开空调的车内也是发生中暑经常的场所。⑤高温环境下的劳动、锻炼、运动,⑥以及夏季露天环境下的集会、娱乐活动等也应做好高温中暑。

    出现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要尽快找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领散热,喝一点水,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并及时休息。当发现        C  , 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使其平躺在平面上,必要时脱去衣物。如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在现场想办法尽快降低病人体温,在脖子、腋窝和腹股沟上敷冰袋或湿毛巾等。如有条件可用冷水浸泡的方法对无基础疾病的青壮年快速降温。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向皮肤喷水通过蒸发降温。现场处置的同时,拨打120送医。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纤细、秀美、娇艳。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此时,恰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写照。

    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 , 让儿时的我有了大快朵颐的美味。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留恋。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以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例,分析这两种文体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①少数重症中暑者,甚至可能死亡。

      ②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灿若烟霞。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学者钱文忠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兴趣与志趣》中说:“也许,有段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你的兴趣苗圃会杂草丛生,你也因此环顾迷乱,游移不定,不知所措。可是,又有什么要紧呢?终有一天,苗圃的某个地方,可能是个最不起眼的角落,会生出一朵花、一丛草、一茎竹来,它的姿态、色彩、气息,契合了你天性中的某一点,让你的心猛地悸动,你就会迫向它,心无旁骛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无怨无悔地与它相伴,度过每一轮春夏秋冬。你的生命就注定不会是一潭死水,而会流转不息,倒映出每一年、每一季的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从而绚丽斑斓,灵动自然。”

    兴趣,指喜好的情绪,重在天然与感性。志趣,指志向和兴趣,重在人为与理性。能让一个人“心无旁骛地浇灌它,养护它,培育它”的,多为志趣。

    以上材料对高中生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