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1-22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span></strong><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妄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经验,注重整体宏观感受的审美思维方式。说到底,就是心与物,情与景,境与意不分彼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诗评选》),这与西方文学创作推崇的典型论大相径庭,是有着中华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摘编自康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B .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 C . 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 . 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 B . 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C . 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D . 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
      A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 .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4. (4) 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

    5. (5) 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城

    余华

    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犹如繁茂的树根爬满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竹子,还有青草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凳衣橱箱匣条案木盆马桶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唢呐队和坐班戏的吹奏鼓乐里跃然而出。

    溪镇通往沈店的陆路上和水路上,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叫林祥福的人,他们都说他是一个大富户。可是有关他的身世来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外乡口音里有着浓重的北方腔调,这是他身世的唯一线索,人们由此断定他是由北向南来到溪镇。很多人认为他是十七年前的那场雪冻时来到的,当时他怀抱不满周岁的女儿经常在雪中出现,挨家挨户乞讨奶水。他的样子很像是一头笨拙的白熊,在冰天雪地里不知所措。

    那时候的溪镇,那些哺乳中的女人几乎都见过林祥福,这些当时还年轻的女人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总是在自己的孩子啼哭之时,他来敲门了。她们还记得他当初敲门的情景,仿佛他是在用指甲敲门,轻微响了一声后,就会停顿片刻,然后才是轻微的另一声。她们还能够清晰回忆起这个神态疲惫的男人是如何走进门来的,她们说他的右手总是伸在前面,在张开的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他的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令人难忘,他总是声音沙哑地说:“可怜可怜我的女儿,给她几口奶水。”

    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而他伸出的手冻裂以后布满了一条一条暗红的伤痕。他站在他们屋中的时候一动不动,木讷的表情仿佛他远离人间。如果有人递过去一碗热水,他似乎才回到人间,感激的神色从他眼中流露出来。当有人询问他来自何方时,他立刻变得神情迟疑嘴里轻轻说出“沈店”这两个字。那是溪镇以北六十里路的另一个城镇,那里是水陆交通枢纽,那里的繁华胜过溪镇。

    他们很难相信他的话,他的口音让他们觉得他来自更为遥远的北方,他不愿意吐露自己从何而来,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身世。与男人们不同,溪镇的女人关心的是婴儿的母亲,当她们询问起孩子的母亲时,他的脸上便会出现茫然的神情,就像是雪冻时的溪镇景色,他的嘴唇合到一起以后再也不会分开,仿佛她们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

    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有一人知道他不是在那场雪冻时来到的,这个人确信林祥福是在更早之前的龙卷风后出现在溪镇的。这个人名叫陈永良,那时候他在溪镇的西山金矿上当工头,他记得龙卷风过去后的那个早晨,在凄凉的街道上走来这个外乡人,当时陈永良正朝着西山的方向走去,他要去看看龙卷风过后金矿的损坏情况。他是从自己失去屋顶的家中走出来的,然后他看到整个溪镇没有屋顶了;可能是街道的狭窄和房屋的密集,溪镇的树木部分得以幸存下来,饱受摧残之后它们东倒西歪,可是树木都失去了树叶,树叶在龙卷风里追随溪镇的瓦片飞走了,溪镇被剃度了似的成为一个秃顶的城镇。

    林祥福就是在这时候走进溪镇的,他迎着日出的光芒走来,怀抱一个婴儿,与陈永良迎面而过。当时的林祥福给陈永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脸上没有那种灾难之后的沮丧表情,反而洋溢着欣慰之色。当陈永良走近了,他站住脚,用浓重的北方口音问:“这里是文城吗?”

    这是陈永良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地名,他摇摇头说:“这里是溪镇。”

    然后陈永良看见了一双婴儿的眼睛。这个外乡男人表情若有所思,嘴里重复着“溪镇”时,陈永良看见了他怀抱里的女儿,一双乌黑发亮的眼惊奇地看着四周的一切,她的嘴唇紧紧咬合在一起,似乎只有这样使劲,她才能和父亲在一起。

    林祥福留给陈永良的背影是一个庞大的包被。这是在北方吱哑作响的织布机上织出来的白色粗布,不是南方印上蓝色图案的细布包袱,白色粗布裹起的包被已经泛黄,而且上面满是污渍。这样庞大的包被是陈永良从未见过的,在这个北方人魁梧的身后左右摇晃,他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

    (有删改)

    文本二:

    以上作品是作家余华长篇新作《文城》的开头部分。该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他之前作品少有着墨的清末时代,上溯至余华的《活着》之前那个更荒蛮残酷的时代,也展现了从北至南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林祥福原本不属于溪镇,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节选自《文学报·悦读》)

    1. (1) 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写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等,体现林祥福万亩荡的富庶。 B . 北方口音在文中共出现两次,两次出现时都暗示了林祥福的来历。 C . “庞大的包袱”“白色粗布”等,刻画了初来溪镇时的林祥福的形象,形象鲜明。 D . 文本二表达了对余华《文城》主人公的感受,交代了文本一的故事背景。
    2.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采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细节,是全知视角,既显得客观,又能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人物的身份、背景。 B . 文本一多用细节描写,如林祥福独特的敲门方式、总是伸在前面的右手、手掌里的一文铜钱、欲哭无泪的眼睛等。 C . 文本一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哺乳中的女人和陈永良的角度,介绍了林祥福在溪镇人印象中两种不同的出现方式。 D . “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运用夸张,林福祥背上庞大的包袱是他的全部家当,怀抱里的女儿是他唯一的亲人。
    3. (3) 结合两则文本,简要概括林祥福的人物形象。
    4. (4)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 , 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 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后汉书•张衡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B .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C .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D .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衡少善属文”中的“属”与《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意相同。 B . 五经,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一般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C . “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中的“讽”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意思相同。 D .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侯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 . 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 . 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 . 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就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②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5. (5) 这篇文章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请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流夜郎赠辛判官

    李白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注】①这首诗于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而获罪,被流放到夜郎所作。②五侯七贵:五侯,《汉书•元后传》:“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候,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七贵,潘岳《西征赋》:“窥七贵于汉庭”。李善注:七姓谓吕、霍、上官、赵、丁、傅、王也。③金鸡:古代颁布赦诏时所用的仪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人多以汉暗喻本朝之事,“五侯七贵”是指代当时与诗人结交的达官显贵,开篇两句即作者回忆自己醉眠花柳、开怀畅饮的豪奢生活。 B . 三四两句直抒胸臆,气势豪迈,表现诗人当年虽然春风得意、豪气干云,却能保持谦虚谨慎、甘为人后的优良作风。 C . “文章献纳”两句表现出皇帝对诗人的宠信,诗人在精美的“麒麟殿”上呈献文章,在奢靡的“玳瑁筵"前流连忘返。 D . “与君自谓”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现自己的惬意生活突然被打破,“草动风尘起”即暗指安史之乱爆发。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被流放夜郎后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分别是“”和“”,令人叹为观止。
    2.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
    3. (3) 古人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对生命深沉的感喟,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如“”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 , 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____地美丽。

    ②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日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主动放弃“伯爵”头衔的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莫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B . 与众不同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C . 与众不同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 . 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2. (2) 下列关于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 . 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 . 文中加方框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 . 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3. (3)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习俗,A____。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称。

    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B____。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也有吃“重阳糕”的习俗。①据史料记载显示,重阳糕又称花糯、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②除了吃重阳糕,人们也有喝菊花酒的。③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扬着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④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⑤由于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

    总之,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 (1) 请在文中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①~⑤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