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

更新时间:2024-03-29 浏览次数:9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课内基础知识考查(共5题,15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 . 守(kè) 窈(tiáo) 耀(xuán) 桂棹(dào) B . 混沌沌(hùn dùn) 玉(qiè) 斗牛之间(dòu) 坍(pǐ) C . 然(cù)          永(juān)     帖(yù)      几不可登(jī) D . (jiàng) 敛裾(jū) 间(xùn) 酒临江(sī)
  • 2. 下列句子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 .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B . ③挟飞仙以遨游 ④杯盘狼藉 C . ⑤至于泰安 ⑥凌万顷之茫然 D . ⑦白露横江  ⑧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如怨如 , 如泣如诉(羡慕) B . 幽壑之潜蛟(起舞) 山川相 , 郁乎苍苍(缭、盘绕) C . 苏子愀然,正襟坐(端坐) 知不可乎得(屡次得到) D . 万顷之茫然(越过) 相与枕乎舟中(垫着)
  • 4.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客有吹洞箫者 ④何为其然也 ⑤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⑦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⑨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A . 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B . ①/②③⑤/④/⑨⑥⑦/⑧ C . 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D . ①/②③⑤⑧/④/⑨/⑥/⑦
  • 5. 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 . 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建国初期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其小说代表作是《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等。 C . 《登高》属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通常每首八句,共四联。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长律”或“排律”。 D . 赋,原指铺陈描写的手法,以文体雏形出现的是屈原的辞赋,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力。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阿来

    ①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

    ②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③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

    ④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

    ⑤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

    ⑥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

    ⑦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⑧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⑨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

    ⑩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⑪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

    ⑫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

    ⑬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

    ⑭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

    ⑮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

    ⑯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

    文本二:

    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

    (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扣题,点明在藏族人心中马就像酒一样能够让人激情澎湃,以此强调马的重要,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 . 夜里宿营时,“我”的马过来亲近“我”,“我”也给予积极的回应,很好地诠释了“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的谚语。 C . 山地马不需驾驭即可自行前进,这使作者感觉自己成为没有生命的货物,失去了作为一名骑手策马驰骋的豪迈感。 D . “牲口”命贱却使不坏,名马虽神气十足在山地却没有用处,作者在理性审视山地马的同时也对名马进行了批判。
    2. (2)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 B . 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 C . 文本第⑥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 D . 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
    3. (3) 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4. (4) 文本二提到的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三、古诗文阅读(共7题,36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 , 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B . 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C . 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D . 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嘉,“元嘉”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是指宋文帝的年号。 B . 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也是干支纪日法。 C . 处置,有“安排、处理”和“处罚、惩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指江湛一人全权安排处理军事要务。 D . “魏人缘江举火”的“缘”是“趋向,走向”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北伐一事,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是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事后,宋文帝对此深表后悔。 B . 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反而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 C . 魏主逼近建康时,京城内外戒严,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军队,并命令众将把守重要渡口,陈军江岸 D . 魏军渡河后乘胜追击王玄谟,伤亡惨重。第二年春天,魏军又渡过长江,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随后撤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 8. 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屋檐,可见诗人是在风雨交织的天气出行。 B .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 .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 . 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 (2) 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 9. 根据语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2. (2)  “月”这一意象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多次出现:借“月”渲染离别时的凄惨气氛的是“”,以“月”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是“”。
    3. (3) 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里说,在这“”,最难调理身体和心情,而且 “”也挡不住刺骨的寒气,更驱不散浓重的愁绪。
    4. (4) 《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5. (5) 《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  ,”。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4题,13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对传播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文化贡献良多,故有“文房四宝”之誉。作为“四宝”之一的砚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蓬勃发展起来的,用来研墨的重要器具。中国历代文人,以砚为田,朝耕夕种,相磨相惜;以砚为友,相濡以沫。正所谓“墨精非砚不展采,笔精非砚不飞花”“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溢美之词,不一而足。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也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们甚至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____。砚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 (1)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B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D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 (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将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以及美好的心愿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B . 美好的心愿,以及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被人们寄托于方寸之砚台上 C . 方寸之砚台,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 D . 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
  • 11. 语言文字运用二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 , 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____,带给受众____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____,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____,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拍手称快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美轮美奂 B . 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 厚积薄发 熠熠生辉 C . 拍手称快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熠熠生辉 D . 叹为观止 焕然一新 蓄势待发 美轮美奂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五、写作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那些经受疾风暴雨的洗礼,

    依然镇定持守的人,

    也拥有了星辰大海。

    以上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想象,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