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五调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1-18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span></strong><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既有古建筑、古井、古道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民间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宝贵资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系统思维,对于传统村落里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要给予同样的重视。

    传统村落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以古戏台、老房子等有形方式存在,容易被人看见;后者是无形的,传承人没了,它们也就消失了,容易被人忽视。另外,物质文化遗产便于开发利用,比如老房子可以开发成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风民俗,在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常被忽视。

    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是体现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村落中的非遗其实是保护村民的生活方式。同时,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互相融合,具有相同的文化与审美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比如,传统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而建造与修复技艺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相关技艺失传,必然会影响传统建筑的建造和修复。

    因此,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给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同时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比如,对于古戏台,仅仅进行修葺是不够的,还要将传统戏曲、民间舞蹈等搬上古戏台,让古戏台发挥出它本来的功能。只有这样,古戏台这种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戏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一起“活”起来。

    此外,村落是一个地缘与血缘高度融合的社会组织。村落中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虽然不在非遗的范畴,但都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中给予应有的重视。理想的传统村落,不仅有完整的传统民居、丰富的民间文化,村民还能有效传承他们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且这种生活方式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

    做好保护的同时,可以对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有时候,对非遗的开发利用其实是一种生产性保护。

    在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既要处理好不同遗产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遗产与人和环境的关系。理想的文化遗产生态应该是这样的:系统内的不同遗产相互关联,形成由多个精品遗产项目组成的文化群或文化链。

    在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时,要先确立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带头示范作用的主题文化遗产品牌,然后以此为核心进行周边子文化品牌的衍生与拓展,逐渐带动传统村落所在地区不同文化遗产集群的共同开发。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不能简单地抛入市场进行开发,而要先制定整体性保护规划,然后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比如,江西省赣州市南唐区唐江镇幸屋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当地政府就组织专家编制了《幸屋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并成立古村落保护理事会,为村落里的所有文化遗产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保护方案。

    同时,保护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离不开村民的参与。要厚植村落居民的乡土情怀,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让他们逐渐成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参与者、受益者。

    (摘编自陈辉  吕品晶《用心用情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

    材料二:

    “文化+创意+产品”,拓展传承与创新转化空间。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村落的非遗要在众多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加广阔的传承与发展空间,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运用“非遗+市场”的理念进行创新。在内涵表达上,挖掘出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将非遗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让产品不拘泥于外观包装,让人们充分地了解非遗的“根”和“源”。在形式表现上,将其有效融入各类产品及品牌中,通过视觉形象和产品形态进行非遗传播和创新转化。如近来火爆的“村BA”“村超”等活动,就融入了侗族大歌、苗族木鼓舞、苗族芦笙以及少数民族精美的银饰、蜡染、服饰等非遗元素,使一场体育活动变成了一场文化盛筵,获得了非常好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效果。在传播形式上,要加强数字赋能,多路径传播传统村落非遗,构筑传统村落非遗传播新业态。

    (摘编自曾梦宇《推进传统村落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村落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文化遗产都很容易被忽略,如果传承人没了,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就消失了。 B . 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要给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对二者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有效地推进传承。 C . 如果对古戏台进行保护,只有简单地修缮是不够的,还应该将传统戏曲、民间舞蹈等搬上古戏台,这样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一起“活”起来。 D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附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使文创产品不拘泥于外观包装,这样可以让人们在内涵表达上充分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和“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它们有相同的文化和审美基因,二者互相依存、互相融合。 B . 村落中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抛给市场开发,应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下开发。 C . 村民的参与是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厚植村落居民的乡土情怀,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D . “村BA”“村超”等活动融入了侗族大歌、苗族木鼓舞、苗族芦笙以及少数民族精美的银饰、蜡染、服饰等非遗元素,获得了良好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效果。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浙江省松阳县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县内保留着100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中国传统村落71个,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B . 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有“银匠村”之称,该村引进省外非遗项目与本土非遗项目结合,做大产品市场,让“银饰+刺绣”等古老技艺相互碰撞出火花。 C . 辽宁葫芦岛、锦州等地一些传统村落有着近600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部分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D . 在长三角等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一些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得到了保护性开发、发展性保护,使传统村落获得新生。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传统村落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空间,包含了建筑、山林、水系,乃至非遗等要素,这些要素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如何以整体性为追求,更好地开展保护和利用?请根据材料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墟之上

    高沧海

    大婚之日,我爷爷出走。猫狗儿就是看家的料,一会肚腹空了他自然回。我老祖如是说。

    我爷爷躺在苘麻地里,眼看树影朝西又朝东,竟无人来寻,鞭炮喜乐声也早就停了。厨子昨儿晌就来家里置办,此时此刻想必都吃得鸡肥鸭满,猫狗都沾光,自己却在苘麻地里受饥荒。

    我爷爷暗自伤感,桂香有意,兰芳多情,她们如眼前苘麻茎细脉软,楚楚温良,爹娘偏看不中,他们做主娶回家的女子春容,粗壮,老实。

    我爷爷一直未归。

    那年的苘麻长势喜人,五月怀中有花六月腹中坐果,一个果,三个果,五个果,留种收苘,晒了捆了,下水沤麻,削皮抽丝,九九八十一关,每一关都是人的虔诚,每一关都是麻的修行。至十月初八我老祖去会上卖麻,有人告诉他在沭河东见着我爷爷,看他跟个队伍走了。

    我老祖用苘麻果在面食上做印章,祭灶时恳请灶官上天言好事,保家保儿孙平安,明年的苘麻,也还是个好收成。

    一九四二年,苘麻还未收,苘麻果像一个个蜜罐散发着甜香,我爷爷躺在苘麻地里。他们这一支抗日小分队不幸被日军打散,大部队已作战略转移,到处都是敌人的关卡,被毁的村庄一个连着一个,浓烟似哀嚎遮天蔽日。他没去突围时队长紧急交代的临时联络点会合,而是沿河一路急向南,那是回家的方向。

    天空变得靛蓝靛蓝,十里平川一览无余。我爷爷把脸埋在苘麻叶子下,风从叶底抚他的身体,那黄澄澄的气息重重叠叠绵软幽长,覆盖他连日的不宁,他竟沉沉睡去。梦里青梧落了一地的花,恍惚之间成群的日军包围上来,他们的脚步声清晰能辨,刺刀上寒光凛然,我爷爷被吓醒,月亮的银光一动不动地洒下来,吞噬着旷野无边。他努力辨认着眼前的苘麻叶子,急切地回想自己身在何处,耳边传来无比真实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爷爷颤栗着屏住呼吸,身上的血液,几乎凝固。

    一个弓着腰的身影穿过我爷爷身边的苘麻,在另一片苘麻棵里伏下身去,来回摸索了半天,像是找什么,又转到我爷爷这边。那个人影摇着我爷爷的肩膀小声说,你醒醒,你醒醒。是个女人的声音,我爷爷未敢动也未敢言语。女人开始哭起来,苘麻的叶子要落了,更藏不住人了……庄子里都是鬼子,你的腿烂了……我该怎么办呀?

    我爷爷撩开脸上的苘麻叶坐起身来,他说,大姐。

    女人本来是半跪着的,此刻竟歪倒在地,她慌乱而含糊不清地说,你,你是……你不是,不是……

    我爷爷说,别怕,别怕。

    我爷爷跟女人在苘麻地里摸来摸去,总算找到了那名已经昏死过去的人,伸手触及到鼻下微弱的气息,女人又哭起来,他是不是要死了……

    我爷爷重新给伤员包扎伤口,他问女人,庄子都被烧毁,人都跑光了,你没走,是因为他吗?

    女人点头,她说她的男人也在队伍上。

    我爷爷说他自己也是队伍上的人,今晚他必须把伤员带走,再拖下去人会没命。

    女人要跟他走。我爷爷说不行,这是枪伤,一旦遭遇上日本兵,两人就绝没有再活的说法,不能再搭上一个。

    女人说了她男人名字,说巧着见着了就给捎个平安话,打完仗就回来。

    我爷爷听得心头一振,忙问女人叫什么名字,女人说,春容。

    我爷爷月光下仔细看春容的脸,他双手重重抚住她的肩,好好活着,我们的队伍会打回来的,你男人,一定会回来找你。

    我爷爷背着伤员连夜调头北去,直奔联络点。

    抗日战争结束,我爷爷回到家乡。见过我老祖,他问春容呢?

    就见草棚里走出一个小媳妇捂着口嗤嗤笑,她说,嘿,当兵的,你回来啦。

    被救伤员寻来我爷爷家时,爷爷新的房子一明两暗,黑色的屋瓦,屋顶絮着厚厚的茅草,冬暖夏凉,木窗外是海一样的苘麻,欢声如潮。春容已经生了个男娃,我爷爷迫切希望有一个俊俊女娃娃的愿望,在这个外乡人来到的第二天达成。

    外乡人一直住到孩子办满月那天,他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打开,那是一颗饱满的苘麻果,他蘸了红胭脂,轻轻在女娃娃的眉间盖了一枚苘麻章。

    我爷爷在春容乌黑的发间,别了一朵金黄色的苘麻花。

    我爷爷随后从地方武装加入到解放全国的洪流铁军中,辗转南北。一个春天的深夜,还乡团突然折返,烧毁了村庄,杀害了大批军烈属,春容在其中,那个粉雕玉琢般的女娃娃,也未能幸免。同年,我爷爷牺牲于河南开封,时年三十二岁。

    当冬天迟疑着退出一九四八年,遍野花朵喊出血样的红,废墟之上,新的一年来临。

    (选自《山西文学》,有删改)

    【注】①苘麻,一种高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长而直,叶心形,被茸毛,花黄色,茎皮产生一种长而强韧的纤维,可用来制麻绳、麻袋。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苘麻的多次出现既为故事展开、人物活动提供了自然背景,又暗示人物坚韧强劲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B . 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长势喜人的苘麻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既暗示了爷爷离家的时间之长,又直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C . “天空变得靛蓝靛蓝,十里平川一览无余”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家乡的美好、祖国山河的可爱,也为下文爷爷和春容的巧遇提供了自然背景。 D . 小说以战争为大背景,通过回忆的方式叙写故事,塑造了以爷爷为代表的几个战士的形象,故事悲壮,催人泪下。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刻画春容形象既有简笔勾勒,如“粗壮,老实”,又有语言描写,如“你的腿烂了……我该怎么办呀”表现了她对伤员的关心。 B . “月亮的银光一动不动地洒下来,吞噬着旷野无边”一句景物描写中,银白的月光照应爷爷梦见的刺刀上的寒光,烘托了爷爷梦醒后的紧张心理。 C . “我爷爷在春容乌黑的发间,别了一朵金黄色的苘麻花”运用动作描写,折射出爷爷对奶奶春容的爱恋,与开头的“看不中”形成对比。 D .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双线结构,将爷爷和春容的爱情故事穿插在爷爷抗战的故事之中,两条线索时隐时现,相互交叉,故事结构严谨。
    3. (3) 小说最后一段,具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爷爷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7</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下面句中划线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B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C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D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 , 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文本二:

    神农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 , 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选自《吕氏春秋·尊师》)

    1. (1) 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忠孝A人B君人亲C之所甚D欲也E显荣F人G子人臣H之所甚I愿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者师达而有材”与“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材”含义相同。 B . “圣人生于疾学”与“声非加疾也”(《劝学》)中的“疾”含义不同。 C . “神农师悉诸”与“吾师道也”(《师说》)中的“师”含义相同。 D . “此五帝之所以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中的“绝”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指出圣人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下的道理存在的地方,因此提倡要尊奉圣人,不计较圣人的贵贱贫富。 B . 文本一以“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恶濡”两组比喻,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学者不能“不化不听”的观点。 C . 文本二举圣人贤者们从师学习的例子,与《师说》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都是为了证明从师学习的必要。 D . 文本二末段提出,人应该学习,否则就辜负了上天造就人时所赋予人的耳闻、目见、口言、心知等禀性。
    4. (4) 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 (5) 请根据两则文本,简要说明学习的意义。
  •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四时读书乐·冬

    翁森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歌咏读书之乐的劝学诗,它将冬季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体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B . 第一句描写叶落之树、水尽之崖,渲染出冬日的萧索与凄凉;第四句描写大雪压庐,暗示了心境的压抑与寂寞。 C . “灯动壁”写出了灯光摇曳映照墙壁之景,“高歌”写出了诗人纵情放歌之声,视听结合,妙不可言。 D . 冬日的夜晚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火炉热茶,特别适合读书。边饮茶边读书,浸染熏陶,诗人感到身心俱清。
    2. (2) 这首诗是如何把冬季与读书之乐联系起来写的?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的《劝学》中,“ ,”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2. (2) 《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的尴尬局面。
    3. (3) 《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的句子是:,  。
    4. (4) 李煜《虞美人》中,作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
    5. (5) 《涉江采芙蓉》中,“”,这两句话,诗角度变了,转为从远在洛阳求仕的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只是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
    6. (6) 《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strong><span>18</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以你看那年轻的歌手吧,在河边,在路旁,在____的广场,在烛光寂暗的酒吧,从夜晚一直唱到天明。歌声由惆怅到____,【甲】由枯疏到丰盈,由孤单而至张狂……终至于____,呼天抢地,扯断琴弦,击打麦克风,熬红了眼睛,眼睛里是火焰,喊哑了喉咙,喉咙里是风暴,用五彩缤纷的羽毛模仿远古,【乙】然后用裸露的肉体标明现代,用傲慢然后用匍匐,用嚣叫然后用乞求,甚至用污秽和丑陋以示不甘寂寞,____……直让你认出那是无奈,是一匹牢笼里的困兽!【丙】但,是什么,到底是什么被困在了牢笼? 【丁】其实春天已经察觉,已经感到,我、和我的孤独。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沸反盈天     高昂       垂头丧气      卓尔不群 B . 甚嚣尘上     高亢       捶胸顿足      卓尔不群 C . 沸反盈天     高亢       捶胸顿足      与众不同 D . 甚嚣尘上     高昂       垂头丧气      与众不同
    2. (2) 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四处,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们眼中冒出火焰,喉咙喑哑,呼天抢地地扯断了琴弦并且不断地击打着麦克风。”为什么原句的效果更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然,和考研、教辅领域一样,这些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行业快速发展,难免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情况。同时,在“别人咨询了我不咨询就是吃亏”的心理作用下,部分家长也存在盲目选择高价咨询的情况,    ①      ,却未能得到想要的指导。

    与过去靠估分填志愿不同,现在都是先出成绩再填志愿。这种情况下,寄希望通过专业指导来实现“院校捡漏”“低分高录”,不能说绝对没有,      ②     。至于具体报什么专业,固然应该         ③     , 但更要看个人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行业风向则经常在变。比如,20世纪80年代文学风靡,90年代法学吃香,21世纪头十年经济学盛行一时,都曾吸引很多人蜂拥填报。但如果你并不喜欢这一行,那么等到热潮散去,甚至收入下降后,可能就不得不面临人到中年再更改赛道的尴尬和艰难了。

    所以,①对于高考志愿填报寻求专业指导这事,②我的态度是可以,但别迷信,如果确实需要,也没必要为此花费过多的金钱。③事实上,志愿指导机构的所谓数据库,都是学校官网、教育部网站和阳光高考等平台上的公开信息归纳总结的。④这些机构虽然可能显得更专业一些,但你要相信:我的人生我做主,成长之事莫付人。⑤而这,也是即将走向大学的你从青葱走向成熟。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语病,先指出病句类型再说明如何修改,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以上是B站宣传片“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的内容节选。这个宣传片,引发了网友热议。很多人点赞,因为展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风采,但也有很多人批评,因为只展现了部分年轻人的风采。那么作为真正的后浪中的一员,你有什么话要说?

    请以“来自一线‘后浪’的演讲”为副标题,写一篇演讲稿,并展现真正的新一代年轻人的风采。

    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