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黄石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1-19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strong><span>3</span></strong><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但是《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须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贯通全文,同时也展现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图景。 B .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C . 金陵十二钗所认同的不同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 . 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而在众多的悲剧要素中,不幸和死亡是不可或缺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B . 《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如果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读,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C . 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D . 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的一项是( )
      A . 薛蟠纵容豪奴打死冯渊,冯家告状要为冯渊讨回一个公道,“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 B . 贾宝玉邀请秦钟进贾家私塾一起学习,“秦业(秦钟父亲)细思,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C . 张家因张金哥婚配惹下事端,请求王熙凤办事,王熙凤不过让手下人以贾琏的名义写了一封信,“那凤姐儿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D . 黛玉得知宝玉从宝钗家来,“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来说服她,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4. (4) 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5. (5) 有人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材料以“宝黛爱情”为例加以说明。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镇伤兵

    石钟山

    八路军包围了灰色城墙,攻打被日本人占领的小镇。喊杀声、枪炮声,镇内的人清晰可闻。日本人凭借着那条灰色城墙固守着小镇,但仍源源不断地有伤兵被抬下来,伤兵多了,日本医生照顾不过来,于是这些伤兵又被抬到镇内的人家,把药分散给每个伤兵,让镇内的人家伺候日本伤兵。

    八路军攻城的第一天,翟二妈家就抬来一个伤兵。这个伤兵很年轻,十七八岁的年纪,唇上刚生出一层淡淡的茸毛。伤兵浑身上下被炮弹炸了足有六七处伤,被纱布缠着,血水浸出纱布。伤兵痛苦地呻吟着。伤兵被抬来时,还来了名日本军医,日本军医比画半天,意思是让翟二妈帮助照料。翟二妈望一眼伤兵,就想到了在外面攻城的八路军,那里面有她的丈夫和儿子。

    日本伤兵躺在翟二妈家里。伤兵因流血过多脸色苍白,一双眼睛就显得又深又大。翟二妈在房间里进进出出,伤兵的一双眼睛也随着翟二妈转。翟二妈不看伤兵,似家里没有这么个人。

    傍晚的时候,八路军开始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传来。这时,翟二妈就倚在门框上望着城外一闪一亮的炮火,盼着八路军快些打进来。这时,那个日本伤兵从敞开的门里望着翟二妈的背影,望着远方的炮火,浑身止不住一阵阵哆嗦,现出惊骇的目光。八路军攻打一阵就收兵了,喊杀声和枪炮声也隐去了,深夜的小镇便显得很安静。翟二妈从门外走回来,坐在床上仍望着窗外,窗外的夜色很好,这时又有丝丝缕缕的硝烟味从窗缝里浸来,翟二妈嗅着这味道就很兴奋,于是翟二妈就长时间地坐在床上思念城外的亲人。

    白天时,八路军不攻城,日本医生就挨家挨户地给伤兵换药。医生每次来到翟二妈家里,换完药的日本医生总是要和日本伤兵说上几句日本话,然后日本医生给伤兵端来一碗水,伤兵接过去咕嘟嘟地喝下去。伤兵贪婪地喝水时,医生就望一眼坐在床上翟二妈的背影,皱一皱眉头。医生临走时,又为伤兵端了碗水,放在伤兵的床头,把一些药和干粮一并放在伤兵的床头。

    那一夜,八路军又在攻城,枪炮声、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日本人护城的枪炮声也一阵紧似一阵,黑影里翟二妈看见从城墙上抬下的日本伤兵源源不断,她就想到在城外攻打日本人的丈夫和儿子。想到了那些呼啸着的炮弹,想着想着她的心就不再踏实了。追根求源,她就又想到了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日本人,她就有了火气。一个念头便从心里生了出来,她浑身随着远处的枪炮声一起震颤着。她抓过了切菜的刀在手里握着,浑身就不再颤抖了。她这时出奇地竟希望窗外的枪炮声早些停下来。终于,枪炮声停歇了。翟二妈手握着菜刀躺下了,她在等待着那个伤兵早些睡熟。

    夜深了,窗外很宁静,硝烟味也已散尽了。伤兵一点声响也没有,翟二妈轻轻下床,来到伤兵床前。这时窗外的月光依然很明亮,映到屋子里的一切都影影绰绰。翟二妈举起了菜刀,就在她举起菜刀的时候,望见了躺在床上的伤兵,望见了伤兵始终睁开的那双眼睛。伤兵的目光惊恐地望着翟二妈,那张消瘦的娃娃脸因惊惧在轻微地抽动着,伤兵仍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是翟二妈第一次认真地望着这个伤兵,她第一次发现眼前的伤兵还是个孩子。翟二妈举起的菜刀就那么在半空悬着,伤兵仍望着翟二妈,翟二妈在那目光里看到了惊惧——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那张娃娃脸,翟二妈一哆嗦,“咣当”一声,菜刀掉在了地上。翟二妈仍僵了般地立在伤兵的床头,①这时她看见伤兵的眼里滚出一串泪珠。翟二妈摇晃了一下,碰倒了立在伤兵床头的枪。

    翟二妈那一夜坐在床上一宿未睡,伤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也一夜未睡。天亮时,翟二妈拾起了地上那把菜刀,又把伤兵的枪立在了原处。翟二妈做这些时,伤兵很温柔地望着翟二妈。

    中午的时候,医生来了,翟二妈立在院子里等待着事情的结果。医生来时,伤兵闭上双眼,医生不动声色地检查完伤兵的伤口,放下几粒药走了。她走进屋时,②发现伤兵两眼仍紧紧地闭着,眼角却有泪痕。这时,翟二妈就在心里叹息了一声。

    吃饭的时候,翟二妈把一碗滚热的粥放在了伤兵的床头。伤兵感激地望了望翟二妈。

    那一夜,八路军攻城的喊杀声很激烈,而且那声音愈来愈近。倚在门旁的翟二妈清晰地看见有三三两两的日本兵溃退下来。八路军的枪炮声愈来愈近了,喊杀声也愈来愈真切了。翟二妈突然想起应该烧一锅开水,让进城来的丈夫和儿子先烫一烫脚。于是翟二妈就燃着了红红的灶火,翟二妈烧一会儿火,就走到门旁望一会儿愈来愈近的炮弹爆炸时的火光。这时,翟二妈看见伤兵挣扎着起来了,一跛一拐地下去走出门去,他走到翟二妈的身旁时,停了一下,望了一眼翟二妈,然后一跛一拐地走进了黑暗里。翟二妈望了一会儿又走回到灶膛旁,发现伤兵那支枪正熊熊地在灶里燃着。

    翟二妈立起了身子向黑夜里望去。

    八路军的喊杀声愈来愈近了。

    锅里的水正在咕嘟嘟地滚开着。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本军医来换药时,“伤兵贪婪地喝水”,侧面写出了翟二妈虽允许伤兵住在家里,但并没有听命好好照顾伤兵。 B . 翟二妈想到日军侵略而气愤到浑身发抖,计划在半夜伤兵熟睡时杀掉他,暗示出翟二妈是在敌后参与抗战的身份。 C . 翟二妈举起刀最后却又把刀扔到了地上,是因为年轻的日本伤兵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儿子,表现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 D . 结尾“锅里的水正在咕嘟嘟地滚开着”,既暗示了八路军夺回小镇的战火猛烈,也暗示翟二妈对亲人的盼归之切。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对日本伤兵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他的年轻和伤重,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 . 小说以八路军的攻城为背景事件,展现了日本伤兵和翟二妈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C . 文章写伤兵拿枪参战到受伤放下枪再到最终烧掉枪默默离开,以“枪”为线索,贯穿全文,叙事脉络清晰。 D . 小说突破了传统战争小说的特点,选择了日本伤兵与中国农妇两个人物之间的故事,有利于引发读者对于战争的反思。
    3. (3) 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城外的“喊杀声”“枪炮声”?请简要分析。
    4. (4) 文中画线处都写到了“日本伤兵”的“泪”,请简要分析两次流泪“日本伤兵”的内心情感有什么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辙

    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景祐初,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阁校勘。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康定初,范公起为陕西经略招讨安抚使,辟公掌书记。公笑曰:“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不就。初,范公之贬饶州,公与尹师鲁皆以直范公见逐,目之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久而益炽。公乃为《朋党论》以进,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 其言恳恻详尽。其后诸公卒以党议不得久留于朝。公性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赐三品服,仍知谏院。嘉祐初,判太常寺。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孝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薧,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选自苏辙《栾城集》,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B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C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D . 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讳修”的“讳”是名讳。古人说话作文时为了避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 B . “辞不就”的“辞”是拒绝的意思,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的“辞”意思不同。 C . “久之乃服”的“乃”是“于是,就”的意思,和“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乃”意思相同。 D . “公性疾恶”中的“疾”是痛恨的意思,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进献《朋党论》,指出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得到人君的任用,使得那些议论他结党的人最终受到了惩罚。 B . 欧阳修公正无私,为范仲淹直言并非出于一己之私利,所以他拒绝了范仲淹被起用后征召他为掌书记的请求,表明自己愿意同时被贬而不愿同时晋升的光明磊落。 C . 包公威严治下,声名显赫。欧阳修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不同的行事风格。 D . 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志在革除文弊;而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天下。苏辙认为文章能够废而复兴,这两人功不可没。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5. (5) 欧阳修是如何使文章“废而复兴”的?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风流子·木叶亭泉下

    (宋)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 , 老侵潘鬓 , 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高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注】①庾肠:泛指愁肠。南北朝文学家庾信初仕梁,使西魏被留北方,作《哀江南赋)以述思乡之苦。②潘鬓:潘岳的斑鬓。③谩:通“漫”。④玉容:穿貌之美如花似玉,此指思妇。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木叶”点明秋季,“捣衣”声勾起乡情,全词一开篇就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后续词意发展做了铺垫。 B . “菊花须插满头归”本是重阳典俗,但是词人却因为怀念庾信和潘岳而无心装扮,只是漫不经心地插戴上菊花。 C . 因为两地渺远,所以书信无法见寄,词人却埋怨时聚时散的白云,埋怨其让信使“青鸟”时隐时现,无理而妙。 D . 结尾化抽象为具象,相思至极,欲说还休;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愈加愁苦,只好让东流水将自己的愁情带去。
    2. (2) 主客移位是指作者移情于景,移情于人,把客体(对方)当作主体来描写的手法。请赏析词中主客移位的艺术手法。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2.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楼阁依地势地形而建,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的句子是“”。
    3. (3) 苏洵的《六国论》中,子孙不珍惜先祖的土地,他们将先祖的土地“”,换得一时的安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人才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现实中,一名领军人物可以引领一个新产业,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改变面貌,开创____、奋楫争先的新局面。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____的重大战略任务”。____的判断,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优秀年轻人才的价值意义。

    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的主张,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____: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B . 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深谋远虑 不可胜数 C . 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深谋远虑 不可胜数 D . 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2.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 B .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 C . 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 D . 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 B . 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不足 C . 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D . 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雨村一上任就审理薛蟠为争买英莲而打死冯渊的案件。他要拿人判案时,手下的门子为制止他呈给他“护身符”, 上面写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

    林黛玉从傻大姐儿那儿得知”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 并且是“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的,回潇湘馆门口便吐出血来,几天后,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黛玉气绝。黛玉临死时只有李纨、探春,丫鬟紫鹃、雪雁在场,甚是凄凉。( )

    林黛玉刚进贾府时,贾母问她读了什么何书,她回答"刚只念了《四书》”, 而当宝玉问她同样的问题时,她却说“ 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 这前后的不一致说明见面时黛玉对宝玉有所戒备。( )

    1. (1) 《红楼梦》中有些人物形象的姓名借助谐音特点表示了作者的某些暗示,试举两例说明。

      例:娇杏:侥幸也,因回头多看雨村两眼后来成为雨村正室,何等侥幸。正是“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

四、写作(60分)
  • 8. 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90后、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再次登上热搜。此次登上热搜不是因为他的不修边幅和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得主的荣耀,而是“六个博士搞不定的方程被韦东奕分分钟搞定”“哈佛为了他破百年校规”等江湖传说,紧接着韦东奕辟谣这些是假新闻。之后,谣言传播者道歉,称没有核实就发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