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棠湖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1-14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丰富,但在进行短视频创作和传播时,往往因为晦涩难懂、缺乏新颖角度而曲高和寡。如何让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跨越历史的时空阻隔,引发普遍共鸣?这是诸多短视频创作者面对的共同难题。

    有些传统文化短视频作品,注重“以古观今”,致力于把中华文化长河的人和物带入当下生活,构建跨越历史、古今互通的共情空间。这些短视频往往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寻找选题,如“情绪来了怎么办”“当你无可奈何时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等。再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切合的人、事、物,例如苏东坡的故事、李白的诗歌、庄子的言行等来探讨这些问题。于是,这些短视频就能切中当下人们的普遍困惑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使其创作直击现代人的灵魂,具备最大公约数,广泛吸引受众。当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接,古人和今人展开对话,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故事、人物变得鲜活,并借助根植于受众心中的文化记忆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与当代人共通的精神内核,要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和凝聚性。而传统文化中的不少故事、诗文、理念等,更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传承、媒体传播等深刻地烙印在大众的记忆中,成为人们知识体系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短视频创作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具有的超越性的情感动力和扎实深刻的认知基础,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认知认同、情感情绪、集体记忆等,与当下大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境遇和思想观念等建立连接。

    短视频创作者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元素,来激活大众的文化情感,从“以古观今”的共情视角,使受众对历史传统的抽象记忆与固有认知,转变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动力,产生情感共振,从而建构起今古互通、悠远深长的共情空间。

    (摘编自张志坚《以短视频构建诗意的共情空间》)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有人说,短视频催生了一个“读秒时代”,越来越少用户有耐心等待视频播放结束,90%的用户停留在一个短视频上的时间约为6秒。这意味着用户观看短视频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信息,而是观看体验。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更具参与性与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也正凭借着传播技术打造出雅俗共赏的体验空间,不断吸引用户注意力,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丰富用户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当下传播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情感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我”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可短视频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且都提到要以短视频构建共情空间。 B . 材料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比较晦涩难懂,所以这类文化类短视频经常曲高和寡,难以产生共鸣。 C . 材料一认为,传统文化短视频立足当下,从当下人们普遍困惑、广泛关注的问题出发,注重“以古观今”。 D . 材料二认为,很多用户在一个短视频上的停留时间很短,这说明很多用户其实难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下人们的文化需求强调体验感,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这也推动了文化传播的发展。 B . 文化传播不应该提前预设某些明确的受众群体,而应该注重广泛性,扩大传播影响力。 C . 传统文化视频的创作者要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大众的体验中,体现大众性的特点。 D . 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要始终追求“破圈”传播,以实现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主要从注重“以古观今”和注重情感的共通性及凝聚性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 . 材料一第二段,主要从历史和现实对接的角度论证文化记忆怎样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 C . 材料二第二、四两段列举详细数字,准确概括了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的现状。 D . 材料二最后两段列举了部分事例,具体分析了一些短视频“破圈”传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 (4) 材料二充分体现了议论类文章的通俗形象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5) 如果班级将要制作一个有关端午民俗的短视频,我们在制作视频时除了形式方面的因素,还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 . 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 . 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 . 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 . 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 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 . 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3. (3) 本文标题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4. (4) 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一)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己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於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旖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坟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二)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登泰山记》)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B . 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C . 有司进对曰/君了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D . 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2. (2)  下列对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记录他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是“四书”之一。 B . 世家,纪传体史书《史记》为历史人物作传时采用的一种体例,一般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事迹。 C . 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D . 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畜牧的小官,都做得很不错,因此得以升任司空;后来他离开鲁国,但在齐、宋、卫等国并没有得到善待。 B . 鲁君接受南宫敬叔的建议,与孔子同乘一辆车,带着马匹和童仆去周王室请教礼仪,又拜会了老子,并在离别时得到了老子的赠言。 C . 齐景公害怕鲁国任用孔子,将来危及齐国,便遨请鲁定公在夹谷会盟,鲁定公毫无戒备,孔子却认为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军事准备。, D . 在孔子驳斥了四方之乐和宫中之乐后,齐景公受到触动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鲁国,最终主动归还了郓、汶阳等以前侵夺的土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登泰山记》)

    5. (5)  在齐鲁会盟中,孔子针对齐国的无礼表现,是如何维护鲁国的尊严的?
  • 4. 古代诗歌阅读

    秦州杂诗(其一)

    杜甫

    满目悲生事 , 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注】①此诗是作者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②生事,即生计。③鱼龙、鸟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④心折,即心惊。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首联“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绾涉后面的陇山、关隘、鱼龙与鸟鼠。 B . 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 C . 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衬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 D . “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淹留?
    2. (2) 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
  • 5. 情景默写
    1. (1) 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都阐述了善待百姓的重要性,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又怎么会灭亡呢?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善于借助“月”这一意象来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如借“”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又借“”衬托琵琶女婚后的孤寂。
    3. (3) 《曹刿论战》中,齐军大败之后,曹刿观察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远望齐军的队伍,因为“”,最终决定“逐齐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因而能构成诗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吸引鉴赏者去咀嚼、去____。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____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一道道艺术留白,____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如果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不能填充这些留白,那么阅读诗歌便____。从这个意义上讲,(    )。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 , 深刻领会作品的寓意。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品味  经验  从而  味同嚼蜡 B . 品味  经验  从而  食不甘味 C . 品玩  体验  因此  味同嚼蜡 D . 品玩  体验  因此  食不甘味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歌是一种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的超级语言复合体 B . 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 C . 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D . 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的,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B .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C . 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D . 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古籍是前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虽然古籍保护措施和环境日益完善,但是由于古籍年代久远,①     , 古籍变得越来越稀少和脆弱。有鉴于此,古籍数字化日益凸显其价值。古籍数字化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② 。保护古籍的目的是使得后人可以充分继承、发展优秀文化遗产。古籍数字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目前古籍数字化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按照古籍的原貌原样进行扫描或者复印;第二步是将扫描好或复印好的古籍转换成文本形式,建立古籍数据库,实现古籍内容的快速检索,③ ;第三步是对古籍数据库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标引和关联,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古籍数据共建共享,实现古籍资源的优化配置。古籍数字化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古籍数字化服务,(   )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目的是促进传统文化阅读,通过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密切联系读者需求,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典文化。 B . 目的是通过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促进传统文化阅读,密切联系读者需求,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典文化。 C . 目的是通过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典文化,促进传统文化阅读,密切联系读者需求。 D . 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古典文化,通过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密切联系读者需求,促进传统文化阅读。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2高一下·十堰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21年11月16日,某地有三个平均年龄超80岁的老人开饭店的举动引起了网上热议。三个老人工作时满腔热血,退休后,也一直继续干活,后来三人筹划着“开个饭店”,他们说“我们选择开饭店,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生活”。他们还决定以后买一台房车,再相约一起旅游,实现很早的梦想。

    ②2021年11月29日凌晨,58岁的倪夏莲时隔36年再次拿到世乒赛奖牌,和搭档德努特为卢森堡拿到第一枚世乒赛女双奖牌。倪夏莲1986年从中国乒乓球队退役。从为荣誉而战,到为生活而战,再到现在的为享受乐趣而打球,倪夏莲说:“我好知足,我这辈子过成两辈子了。打到这个份上我们真的很幸福,我很感谢,也很感恩。”

    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