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

更新时间:2024-01-15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他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通过活化利用让文物重现璀璨光彩。

    文物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准确阐释文物自身的深厚内涵,通过对文物本体的深入研究、深刻阐释,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目的,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本来面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规律。其次,要注重研究阐释的方式方法创新,在研究过程中注重文物和文献、史料的结合,坚持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新的时代条件下,尤其要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研究阐释工作。再次,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提高研究人员专业化能力,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积极推进文物研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摘编自李瑞振《不断拓宽“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

    材料二:

    “考古盲盒”卖到脱销、“唐宫小姐姐”火遍全网、三星堆文物“上新”成“顶流”……又是一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开始远离昔日“高冷”的形象,带着勃勃生机走入荧屏、走入社交媒体、走入“寻常百姓家”。

    从冷门变热门,博物馆“出圈”之路有迹可循。2015年3月,《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鼓励全社会参与博物馆事业,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条例不仅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破题带来福音,更促使博物馆走上转型之路:博物馆不再只是收藏与展示文物的场所,它还将融入公众生活,担当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如何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连接?如何让古老的文物重焕生机?各地博物馆积极创新、各显神通,探索博物馆更为合适、更为有趣的“打开方式”。

    先是“文创热”的兴起,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成为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各地博物馆的文创设计从打造衍生品转向开发文博IP,“考古+盲盒”的概念让博物馆文创迸出新火花;博物馆逐渐打开大门,用一次次创意给大众带来惊喜。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掀起了“博物馆里过节”的新风尚;博物馆还进军“综艺界”,《国家宝藏》等节目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历史文化之门。正因为有了舞台上动人的故事,冰冷的文物才真正活了起来。

    “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这样断言。正如单霁翔所言,让文物活起来,需要做到“两个面向”: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让文化遗产资源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故事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心,走进甚至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此外,科技赋能加深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亲密接触”也有了更多花样。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智能体感互动、3D模型等新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成了大部分博物馆的标配。通过在三维空间中立体成像,“穿越”回古代、感受古人的生活,此类的沉浸感带给参观者很多乐趣。

    疫情之后,社交媒体、直播十分活跃,博物馆从线下走到线上,以前沿技术结合当下热点,主动寻求与人们的互动交流。“云展览”“云游博物馆”成为常态,“云游敦煌”等线上产品通过数字技术走入千家万户,不管身处何方,只要动动指尖,就能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今年3月,众网友围观了三星堆的挖掘现场。新技术最大限度呈现了三星堆文物之美,在直播和弹幕的加持下,黄金面具、鸟型金饰片“圈粉”无数。

    从《故宫日历》成为“网红”到《国家宝藏》《唐宫夜宴》和三星堆的“出圈”,每一年,博物馆和公众似乎又走近了一些。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出圈”之后的路该如何走,怎样让传统接续未来,期待从业者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抵达公众。

    (摘编自郭冠华《冷门变热门,博物馆何以“出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瑰宝,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 B . “考古盲盒”脱销、“唐宫小姐姐”火遍全网、三星堆文物成“顶流”彻底改变了博物馆“高冷”的形象。 C . AI、AR、VR、智能体感互动、3D模型等新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大多数博物馆的标配。 D . 新技术给博物馆带来了新变化,“云展览”“云游博物馆”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谈论的话题都是“让文物活起来”,但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相同。 B . 准确阐释文物自身的深厚内涵,才有可能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目标。 C . 《博物馆条例》的实施,为博物馆研发丰富的文创产品和职能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D . 科技为博物馆赋能,应用“穿越”技术带给参观者乐趣,成了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故宫博物院加大馆藏文物开发力度,研发出从书签、U盘到胶带系列文创商品。 B . 故宫与网易携手将馆藏名画与游戏相结合,开发出了《绘真·妙笔千山》游戏。 C . 北京市政府通过论证,计划把包括故宫在内的北京中轴线申办成世界文化遗产。 D . 酷狗音乐与故宫博物院、媒体联手推出首张博物馆主题音乐专辑《国宝传音》。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5. (5) “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对此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文学类阅读

    晓风杨柳

    唐  弢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脚也似乎有点病,大概是湿气搔破了的缘故。那只黑狗站在院子尽头的篱笆边,目光随着渊明的脚步移动,摇着尾巴。它好像猜不透主人的心思,又似乎正在猜着。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猛的——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颊肉牵动了一下,仿佛是想笑,但立刻又转成严肃了。“阿舒!”

    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他踱到板门边,继续喊:

    “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炎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

    “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

    “没有什么。”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渊明可又叫住他。

    “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

    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蛀蚀的罅隙。

    初秋的太阳异常明亮、畅炎,微风带来田野的气息,小麦、桂子、野草,尽量发出清幽的香气。一带疏疏落落的桑林,南山悠然地现了出来。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篮,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菜油灯点了半夜,那一点黄豆似的火焰,寂寞地泛出了幽绿的颜色。“唉!”渊明长叹一声。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 , 写了《咏荆轲》 , 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有删改)

    【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

    1. (1) 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永初元年”以不同的形式在阿宣口中反复出现,侧面反映了改朝换代已成事实但陶渊明仍不愿相信的心理。 B . “疲乏而又忧郁”“脸色枯黄,刻板”等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得到刘裕篡位确切消息后内心的极度郁闷和绝望。 C . “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行为的愧悔和现在的无奈。 D . “畜生!”这一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无血气、无大志的失望。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陶渊明“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以肖像描写来展现其归隐后的物质生活情况,表现其对归隐导致生活贫困的“愧悔”。 B . 本文以全知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C . 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老鼠“吱吱”叫,使交谈气氛变得轻松活泼。 D . 小说截取了陶渊明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场景,淡化了故事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场景看似独立却又前后勾连,引人入胜。
    3. (3) 小说开篇和结尾画波浪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陶测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隐居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向往,但本文却另辟蹊径,赋予这一形象以崭新的意义,请分析本文中陶渊明的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帝欲经略中原,群臣争献策以迎合取宠。彭城太守王玄谟尤好进言,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左军将军刘康祖以为:“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曰:“北方苦虏虐政,义徒并起。顿兵一周,阻向义之心,不可。”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初围滑台,城中多茅屋,众请以火箭烧之。玄谟曰:“彼吾财也,何遽烧之!”城中即撤屋穴处。时河、洛之民竞出租谷,操兵来赴者日以千数,玄谟不即其长帅而以配私昵;家付匹布,责大梨八百;由是众心失望。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冬,十月,乙丑 , 魏主绝河,众号百万,鞞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馀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壬午,建康内外戒严,丹阳统内尽户发丁,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命领军将军刘遵考等将兵分守津要,陈舰列营,周亘江滨。自采石至于暨阳,六七百里。太子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丹杨尹徐湛之守石头仓城,吏部尚书江湛兼领军,军事处置悉以委焉。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又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上又登莫府山,观望形势,购魏主及王公首,许以封爵、金帛。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春,正月,丙戌朔,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魏人江举火;太子右卫率尹弘言于上曰:“六夷如此,必走。”丁亥 , 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今日士民A劳怒B不得C无惭D贻大夫E之忧F予G之过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嘉,“元嘉”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的“元嘉”都是指宋文帝的年号。 B . 乙丑,干支纪日法。干支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文中最后一句中的“丁亥”是干支纪月法,两者不同。 C . 处置,有“安排、处理”和“处罚、惩治”之意,文中意是前者,指江湛一人全权安排处理军事要务。 D . “魏人缘江举火”的“缘”是“沿着”的意思,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缘”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北伐一事,左军将军刘康祖建议来年再筹划,但是宋文帝没有同意,积极主张北伐。后来,宋文帝对此深表后悔。 B . 河、洛一带的百姓竞相来投军的每天有上千人,王玄谟不但不任用他们的首领,还把百姓编入自己的部队,而且向百姓索要物资,众人内心失望。 C . 魏主逼近建康时,京城内外戒严,朝廷征召王公以下子弟加入军队,并命令众将把守重要渡口,陈军江岸。 D . 魏主在瓜步山上召集官员分封行赏后,魏军又渡过了长江,在长江南岸掠夺当地居民,焚烧房屋,随后撤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募人赍野葛酒置空村中,欲以毒魏人,竟不能伤。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5. (5) 宋文帝为何急欲北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甘州遍·秋风紧
    毛文锡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 B . 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 C . 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D . 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2. (2) 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名句名篇默写
    1. (1) 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但却余音绕梁,令人沉醉、沉浸其中。
    2.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3. (3)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从听觉角度入笔,写熊、龙、岩、泉,突出山的惊险景象的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是一代代人____、传承发展的结晶。太极拳、“送王船”,在我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太极拳的____究竟为谁难下定论,但其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作用____。“送王船”仪式盛大,意涵丰富。二者都深深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和中国哲学的理念。太极拳蕴含着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送王船”体现着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人类智慧。如今,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智慧、工艺、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一项项“非遗明珠”光彩夺目,古琴书法,声悠墨扬添彩;针灸太极,体康拳健生风……我们应努力做好有关“非遗”____的工作,让“非遗明珠”永远闪耀在世界文化之林。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呕心沥血  始作俑者  理所当然  承前启后 B . 处心积虑  开山鼻祖  理所当然  承上启下 C . 呕心沥血  开山鼻祖  毋庸置疑  承前启后 D . 处心积虑  始作俑者  毋庸置疑  承上启下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智慧、工艺、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B . 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工艺、智慧、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C . 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打开了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工艺、智慧、神韵的新的大门。 D . 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工艺、智慧、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批评秦始皇说:“天假其私,以济天下之大公。”他的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立郡县,筑万里长城,种种伟绩,        ①      , 替万代子孙作打算,但是从全部历史进程来看,秦始皇毕竟做了些对全中国全民族有利的事业,而他主观上所怀抱的私心却成了未能满足的幻梦。所以在王船山眼中,那一世之雄、叱咤风云的秦始皇,也不过成了天道的工具、命运的玩物。小己的私心,        ②     ;个人的小智,比不上宇宙的大智;独夫的武力,胜不过历史的命运。秦始皇的一切私心,私智,私力,皆被那无声无息、施无言之教的“天”,利用来作“济天下之大公”的手段与工具。因此,王船山的这种说法,不仅可提供给我们对于目前这天翻地覆、亘古未有的世界大变局一个新的超脱的看法,并且也给我们一个很健全的宇宙观。在王船山这句话中,        ③     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上帝还是盲目的命运就是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宿命论的人的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还是采取宋儒“天者理也”的说法,将“天”解释为支配自然与人事的天理天道,也许较合王船山的本意。

    1. (1)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2. (2) 将文中画波浪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作文(60分)
  • 8. 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上述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