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一百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自省,遭遇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们应明确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决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在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二:

    长征是“当今时代一次无与伦比的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约54%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4%超过40岁。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

    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努力唱响“新时代、新长征、新青年”主旋律,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成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砖添瓦的新时代青年。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时期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所以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更需要大力弘扬。 B .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英雄气概,源于革命战士们对共产主义信仰追求的坚守。 C . 跨越新时期的“雪山”“草地”,征服新征程上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D . 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只要继续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下,不少年轻人通过重走长征路这一方式,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了长征这一传奇史诗。 B . 在长征队伍里,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可见年轻人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性因素。 C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我们聚合众力、融合众智,走好新时期长征路。 D . 虽然80多年前的长征早已成为历史,但在当今时代鼓励年轻人重走长征路、感受学习长征精神仍有必要。
    3.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新时期在青少年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一项是( )
      A . 电影《红色往事》的公益放映,标志着“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B . 某市组织党员开展“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长征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C . 参加“重走长征路”的中学生表示将坚守和弘扬长征精神,走好他们今后的人生路。 D . 近日,四川省正式启动“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红色旅游年活动。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5) 请结合材料,谈谈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走好新长征路。
  • 2. 现代文阅读Ⅱ

    铁木前传(节选)

    孙犁

    黎老东很高兴地带着亲家傅老刚到他那新宅子里去看他打制的大车。

    “亲家你看,就等你来了。”黎老东兴奋地说,“明天,咱们就在这院里支起炉灶来。你看,这院子多么豁亮,做起活儿来多醒脾!”

    “真是好哩。”傅老刚说,“就是在这里开个木货厂,也满宽绰呢。”

    “打上这辆车,我也就该休息了。”黎老东十分得意地说,“你知道,现在运销很赚钱,车轱辘儿一动,就是大把的票子。天津解放了,老大挣钱也多了,你看,刚一进冬天,就给我买来了这个。可是穿上这个,我还能做活吗?”

    傅老刚打量着亲家高高翻起的新黑细布面的大毛羔皮袍,忽然觉得身上有些寒冷似的。黎老东还没有让远来的客人进屋休息的意思,他详细地说明了建设这所宅院的计划,又带着亲家去看猪圈。最后,推开北房门,叫亲家看马,这才顺便把客人让到里间坐下来。

    黎老东的大车的铁匠工序,正式开始了。铁匠炉安设在新买来的宅院里。早晨,天晴得很好,六儿的鸽群在天空飞翔着。

    黎老东最后修整着车的上装,在他心里,只等铁匠完工,就可以开始油漆了。傅老刚把铁匠炉点着,一股浓烟翻转着升向天空,然后折下来在庭院里散开。九儿拉着风箱,四儿被派练习抡大锤。

    九儿今天穿得很单薄,上身只穿了一件蓝色夹袄,她把擦脸的毛巾系起来,齐着脑门把头发捆住,轻捷而又稳重地推动着风箱。

    傅老刚炼好第一块铁,用大铁钳夹着放在铁砧上,四儿赶过去抡起大锤。傅老刚用小锤敲点着砧子边教导着他。四儿不能用最适当的力量打在最适当的地方,有时把锤空落在砧子上,有时竟打在傅老刚的小锤上。九儿放下风箱把,来打给他看。在她热心的示范和帮助下,四儿抢锤的技术开始进步了。

    黎老东虽在一边做着木匠活,但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这边来了。他不断地斥责着四儿,说他笨,没有出息,唠叨不休。傅老刚在休息的时候,走到黎老东的身边说:

    “亲家,我看你的脾气变坏了,对孩子们不能这样,这样不能使他工作得好,反会使他工作得更坏。他工作着,你一个劲儿斥责他,他的脚手就不知道往哪里放了。”

    “你怎么说这样的话,你不是说管孩子应该严格些吗?”黎老东说,“打制这辆车是我心上的大事,早打成一天,好早一天用它去赚钱。”

    建立友情,像培植花树一样艰难,而枝繁叶茂的花树可以因为偶然的疏忽而枯萎。在黎老东和傅老刚这一次合作里,两个人心里都渐渐觉得和过去有些不一样了。过去,两个人共同给人家做工,那是兄弟般的关系。这一次,傅老刚越来越觉得黎老东不是同自己合作,而是在监督着他。赶工赶得过紧,简直连抽袋烟,黎老东都在一旁表示着不满意。最使他闷气的是,自己远道赶来,黎老东却再也不说九儿和六儿的婚事,好像他从前没提过似的。

    最后几天,黎老东只是穿着大皮袄,在院里察看着,指点着。傅老刚身体有些不舒服,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他还是穿着一件破旧的小衫,辛勤地工作着。天天有些参观的人来到院里,这些人都是傅老刚的旧相识,老朋友。过去,他们来是同时观赏黎老东和傅老刚的手艺的;今天,在这些人的眼里,傅老刚的手艺和黎老东的家业,被分别了出来。人们不再注意黎老东的木匠手艺,在新的形势下面,只在关心他的发家致富的前途。

    两个老朋友,显然已经站在不同的地位上。黎老东完全觉到了这一点,傅老刚很快也完全觉到了,这就是我们的悲剧产生的根源。傅老刚感到,过去多年来,他和黎老东共同厌恶、共同嘲笑过的那种主人态度,现在是由他的老朋友不加掩饰地施展起来了,而对象就是自己。这当然不是新的社会制度的过错,而是传统习惯的过错。

    当铁工也接近完成,一次吃饭的时候,黎老东忽然笑着说:“亲家,我过日子越来越细了,你不要笑话我,我要积些钱给六儿他们把房子盖好。我想,你是不争这些的。”傅老刚以为他要提说九儿和六儿的事了,抬起头来听着,谁知道下文却是这么一句:“这些日子,就当你们是在老家度荒年吧!”

    最后一句话,十分激怒了傅老刚,他把饭碗一推,立起身来,说:“亲家,我不是到你这里来逃荒呀!”

    他把女儿九儿喊出来,提起水桶,泼灭了炉灶。他打整好小车,推到了街上来。很多人来劝说,老头儿说什么也不回去。

    ……

    黎老东一个人呆呆地坐在院里一截木头上。当傅老刚决绝地推车出门的时候,他心里也曾经想:这样的交情,断绝了也好。你晒不了我黎老东的活儿,剩下的活,我会找别人来帮助,天下又不是只有一个铁匠!他拿起斧头来,气愤地锤击着车尾板上的大钉子。但是,当他渐渐平静下来,听到只有他的斧头声音在空旷的院落里回响,失去了亲切的钢铁的伴奏的时候,他忽然不能工作了,把斧头放在一边,坐了下来。他想,同傅老刚的交情,不是一年两年建立起来的,而且经过多次患难的考验。他用手抚摸着左边这一只脚。有一年,他同傅老刚给一户人家做活,他心情不好,一时失手,这只脚被锛砍伤了。那时离家在外,举目无亲,手里没有多少钱。在自已养伤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是傅老刚请医生,花药钱,背出背进,给水给饭。当然,我也报答过他了。同一年夏天,傅老刚被热铁烫伤,自己曾经服侍了他。他难过的是,究竟为了什么,傅老刚这样决绝?是他看我过得好些了,心里嫉恨?但想来想去,傅老刚从来也不是这样的人。是我变得嫌贫爱富,慢待了多年的朋友?他回忆着在这一段日子里,自己的言谈举动,他的痛苦就被惭愧的心情搅扰,变得更加沉重了。

    (有删改)

    [注]①《铁木前传》主要讲述了铁匠傅老刚、木匠黎老东、九儿(傅老刚的女儿)和六儿(黎老东的儿子)在解放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交好与交恶,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对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

    1. (1)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傅老刚看着黎老东穿着的高高翻起的新黑细布面的大毛羔皮袍,觉得身上有些寒冷,语意双关,既写出傅老刚身上冷,又写出他心里冷。 B . 选文对铁匠工序开始时傅老刚点着铁匠炉的环境描写,突出烟雾的浓重,暗示黎老东的日子过得很红火,烘托他造车的迫切心情。 C . 傅老刚在黎老东家觉得闷气的原因是他满心期待黎老东提说九儿和六儿的婚事,可黎老东却绝口不提,就好像忘了这件事一样。 D . “这些日子,就当你们是在老家度荒年吧”一句反映了黎老东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他既不想提六儿和九儿的婚事,也不想付给傅老刚工钱。
    2. (2) 文中关于天天有人来黎老东家参观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一情节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改善物质生活的需求更为迫切。 B . 这一情节运用对比手法,把参观者过去和现在的关注点进行比较,突出这些人的势利和他们对傅老刚的无视。 C . 这些天天来参观的人给傅老刚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他进一步认识到他和黎老东的差距越来越大。 D . 这一情节为后文傅老刚愤然离开黎老东家,与他彻底决裂的情节蓄势。扩大了叙事的张力,深化文章主题。
    3. (3) 选文描写了木匠黎老东与铁匠傅老刚关系的破裂,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4. (4) 选文结尾写黎老东的反思和自责,有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居军三年,吴师自溃。吴王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姑苏。使王孙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祸于吴,得罪于会稽。今君王其图不穀,不穀请复会稽之和。”王弗忍,欲许之。范蠡进谏曰:“臣闻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得时不成,天有还形。今君王不断,忘会稽之事乎?”王曰:“诺。”不许。

    使者往而复来,辞愈卑,礼愈尊,王又欲许之。范蠡谏曰:“孰使我蚤朝而罢者?非吴乎?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耶?夫十年谋之,一朝而弃之,其可乎?王姑勿许,其事将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许,而难对其使者,子其对之。”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桴,以应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而吴不受。今将反此义而报此祸,吾王敢无听天之命,而听君王之命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今吴稻蟹不遗种,子将助天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鱼鳖之与处而鼂之与同余虽靦然而人面犹禽兽也 , 又安知是浅浅者乎?”王孙雒曰:“子范子将助天为虐,助天为虐不祥。雒请反辞于王。”范蠡曰:“君王已委制于执事之人矣。子往矣,无使执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辞反。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

    (节选自《国语·越语》)

    材料二: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①浅浅:巧言貌。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鼋鼍鱼鳖A之与B处C而鼂黾之与D同渚E余虽靦然F而人面G犹禽H兽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穀,又作“不谷”,先秦诸侯的谦称,表达同样意思的词还有“朕”“不善”“寡人”等。 B . 其,在文中的意思是难道,与《师说》里“其皆出于此乎”中“其”字的含义和用法不同。 C . 执事,文中为主管其事,也可为对对方的敬称,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 D . 至于,在文中指到达,还可以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另一种情况。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王出兵围困了吴国三年,吴军自己崩溃了,吴王带着他的谋臣和贵族们逃到了姑苏台,派王孙雒向越国求和。 B . 范蠡认为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违背天时,并以当年在会稽蒙受耻辱之事来劝谏越王应当机立断,拒绝与吴国和解。 C . 王孙雒告诫范蠡,越国连吴国的稻和蟹的种子都不放过,还不接受吴王的求和,这是在助天作恶,是要遭到报应的。 D . 司马迁认为国君总是希望得到忠臣贤才来辅佐自己,可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这就是忠臣不忠、贤臣不贤的缘故。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

      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 (5) 越王与怀王,一个成功复仇,一个客死异国,他们身上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战城南

    卢照邻

    将军出紫塞 , 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①紫塞: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②参驔:检查马匹铠甲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是严整的对句,既指出交战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位置。 B . 颔联将听觉与视觉描写结合,渲染出汉军与匈奴交战时的紧张局势。 C . 颈联写将士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跃马逐北。 D . 本诗虽描写汉与匈奴之战,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惨烈战争的批判。
    2. (2) 本诗的结尾句与高适的《燕歌行》的结尾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乐音效果:箜篌声使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高高在上的天神也被打动。
    2. (2) 《<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3. (3) 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从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到今天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中国人经历了几十年时间,终于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拥有了____的地位,这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断砥砺前行,不辞艰辛,努力拼搏而来的。

    为了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几代航天人不断在技术壁垒中寻求突破,如老黄牛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组网,从载人航天到深空探测,再到建造、运营中国空间站,经过航天人不懈的努力,中国航天事业达到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度。广大航天工作者还勇于自主创新,以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工程等方面取得____的伟大成就,谱写了我国航天事业气势磅礴的发展篇章,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技术突破,达到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度”,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科学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糖友普遍比较关心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但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____。糖友在注意进食顺序的同时,也要选择合适的食物,只有这样控糖才能事倍功半。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很多人都是混合进食,一口饭一口菜混合吃;或者是先吃饭,吃肉,最后再吃青菜,饭后再来一碗汤。其实这些进餐顺序对于糖友来说都是不对的。正确的进餐顺序是吃饭前,喝一小碗汤,增加饱腹感,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这里说的汤,一定要清淡,少油少盐。不喜欢喝汤或高尿酸患者可以喝水代替。____,尽量吃绿叶蔬菜,蔬菜的热量比较低,吃得多也不会让血糖升得太快。加上青菜的纤维素多,会有饱腹感。吃青菜的时候可以搭配肉类,肉类的量控制在一个巴掌大小,即150-200克,____,不然会增加总热量,不利于血糖控制。最后吃主食,由于已经进食了蔬菜跟肉类,胃容量被占据了一大半,所以主食的量肯定会相应减少。

    1. (1) 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回想一下自己的进食顺序”中的“自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人,我才这么着。 B . 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 C . 我记着这样的话:为了人类,牺牲自己。 D . “趁早不必多那个事,我告诉你句好话!”他很“自己”地说。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巴金先生在散文《灯》中写道:“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作家刘同《向着光亮那方》里则有这样的话:“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以上两则言论对我们的未来发展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