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名校等四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四校期中联...

更新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实录事迹、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B . “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C . 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 D . 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 B . 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 C . 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 D . 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3.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三子者出,曾晳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 .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C .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D .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 (4) 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两个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
    5. (5) 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有何好处。
  • 2. 现代文阅读Ⅱ

    潮声

    陆颖墨

    三十晚上的月亮升起时,大潮已经退下了。几个不值班的兵赶海回来,给厨房送了一大堆石板鱼、海螺什么的,还有一条不小的章鱼。会餐餐桌上的香味是可想而知的了,开饭前,岛上的最高长官、守备班班长不得人心地在饭堂门口点名,让飘逸的鱼香引得士兵的喉结上下滑动。

    班长说了一大堆元旦过节的注意事项后,强调一点:老规矩,十点钟在机房门口集合,收听北京来的慰问电报。

    有个老兵咽口唾沫说:“别集合了吧?谁愿来谁来,十点钟电视晚会正精彩呢。”

    又一个接着说:“反正是那老一套。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头还算记得我们,来份电报。”

    班长没有理睬他们,争下去会给新兵带来不好的影响。这帮老兵脏话在嘴上,执勤巡逻可从来不会含糊。也是,这儿离大陆太远了。十几个人窝在这零点一平方公里的岛上,也实在是憋得慌。有些怪话倒是正常,没人说,班长倒反而紧张了。

    早先,供给能力达不到的时候,这个岛是荒无人烟。到七十年代中期有了守兵。因为远,因为是最前沿的岛屿。每到年终北京都要来电慰问,班长还记得自己是新兵时,头一回听北京来电,那是什么劲头。为祖国把着门,北京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兵……那帮老兵倒也不见得真是牢骚,没准是在新兵面前摆摆谱吧!

    晚饭的啤酒不敢多喝,怕查哨时误事,石板鱼也不敢多吃,那东西躁人。早早地走完这零点一平方公里,到机房换下报务员,让他们都去看电视吧。这儿的电视节目要靠十几海里外的大岛上转播,平时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就没了图像,今天过节例外,让大家听听新年钟声。

    到了九点五十分,陆陆续续来了大半数的人。在机房门前柳树下排成一溜,班长知道有几个老兵没来,也就睁一眼闭一眼,戴上耳机打开了机器。

    最后十秒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开始——众人屏住气,班长听着,听着,咦,耳机里没有反应。再等等,还是没有。

    是机器有问题?班长出了一身汗,不会呀,刚才还查了又查呢,他只好继续等待着。

    依然没有。

    “也许是什么出了岔。”班长轻轻地放下耳机说,像对自己,又像是对门外的兵们。等众人陆续散去了,他依旧是那么痴坐着。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电报没来?”

    班长惊醒,见是那几个刚才没来的老兵。他没好气地说:“没有什么,刚好遂你们的愿了。”

    那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不敢吱声。好一会儿,有人怯生生地问:“不会有什么意外呀,多少年了不都是准时么?”

    班长想的也是这个问题:难道是我们今年什么没干好让上头不满意了?他心里一沉。再看窗外,刚才散去的也都聚了回来,他们无声地看着他。眼睛里都在期待着什么。

    他觉得没法儿交代,仿佛都是自己的过错。这种事,又不能问上级为何不来电慰问。急中生智,他想到了在营部当通信员的老乡。北京的电报也是一级一级下来的,最后一站是中心大岛上的营部。

    他赶紧拎起磁石电话,摇了好几圈,终于接通了。虽说电话里的声音因刮着西北风听不清,但老乡的嗓子还能辨出来。趁着线路还好,他羞涩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简单:今年起电报发给白砂岛了。

    他重复这句话后,大家都沉默了。白砂岛也是这一海区的一个小岛,比这儿更小,离大陆更远,以前供给能力弱,够不着它,虽说属于我国领海,却无人驻守。上个月去了六个海军陆战队的士兵安营扎寨。

    从现在起,这儿的小岛已不是最前沿了。

    班长无言,众人也无言。班长眯起眼睛朝白砂岛的方向好一阵张望,岛是看不见的,但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更何况今晚的月亮那么大,那么圆。看着眼前肃立着的士兵,他觉得该说些什么,但无从启齿。胸口窝着什么,不知道是得到还是失去,是骄傲还是妒忌……

    电视机里的喜剧小品伴着阵阵笑声传来,众人就像是没有听到。也许这时,这台电视机是全中国唯一开着又闲着的。

    还是班长打破了沉默,他打开保险柜,拿出了一叠纸,说:“这是进驻岛上以来,北京发来的全部电报,一共十八封,我提议,今天我们宣读这些电报,同意的举手。”

    唰的一声,一致举手赞成。

    班长清清嗓子,念几句,有些沙哑,再清清,还哑,也就这样念了下去。

    众人静静地听着,听着。班长也真有点奇怪,以往真的来电报还没有这么认真呢!读着,往事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慢些,慢些,他嘱咐自己。让大家多回味一会儿,再多一会儿。

    潮声随着清悠的风儿过来,像是伴奏。

    终于念完了。那十八封,就一下子完了?班长捏着最后一张怅然若失,众人好像还要等待什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在这里代表全国人民对坚守在边防海岛的解放军指战员表示亲切的慰问。”电视机里传来熟悉的声音,紧接着,新年钟声敲响了。

    “解散吧——”班长轻轻地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兵对集合颇有意见,班长之所以没有理睬,一是怕争执起来会影响新兵,二是他理解老兵的想法。 B . 没有准时收到慰问电报,班长先是紧张,继而困惑,面对士兵,又觉得“没法儿交代”,感到自责。 C . “那是什么劲头”表现了班长首次收到慰问电报时激动的心情,而“现在的兵……”则表明班长的失望。 D . 读完十八封电报,班长仍然没有从失落中完全走出来,结尾一句“解散吧——”则表明心绪已有转变。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善于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开头“喉结上下滑动”“咽口唾沫”等描写使人物形象更显真实生动。 B . 小说以对话的形式推进叙述进程,多处使用了一句一段的形式,错落有致,使小说叙事节奏加快且富于变化。 C . 小说补叙了白砂岛上个月驻兵的情况,将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侧面反映了国家海防建设的艰辛历程。 D . “月色下的大海风平浪静,秀色宜人”,此处的景物描写渲染了静谧祥和的氛围,反衬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3. (3) 得知慰问电报从此改发白砂岛,班长心情复杂,请结合划线句子进行分析。
    4. (4) 小说写的是海岛战士收听北京慰问电报的故事,却以“潮声”为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厉王虐,国人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 , 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彘之乱,宣王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

    (选自《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有删改)

    材料二:

    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荣公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 , 王流于彘。

    (选自《国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有删改)

    【注】①兴:体现。②宣王:厉王之子。③卑:衰微。④享:献贡。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停顿处序号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

      川壅而溃①伤②人必多③民亦如之④是⑤故为川者决之⑥使导⑦为民者宣之使言

      A . ②③④⑥ B . ②③⑤⑥ C . ①③④⑦ D . ①③⑤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谤,文中指公开批评、指责或议论别人的过失,与《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中的“谤”意义不同。 B . 列士,文中指天子的属官,地位低于大夫,有时亦作“烈士”,此处与《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的“烈士”意义不同。 C . 谏,文中指臣子用言语规劝君主改正错误,一般指直言规劝,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谏”;其实,“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也含有“直言规劝”的意思。 D . 骤,文中是“多次”的意思,与“暴风骤雨”的“骤”“骤然”的“骤”的含义均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引出邵公苦谏的缘由。 B . 为了谏厉王弭谤,邵公给为政者展现了一幅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景象。从公卿列士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而后经天子斟酌,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C . 文章结尾部分“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愤怒、反抗、暴动,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七个字,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深深的思考。 D . 本文以记事为重点,邵公所谏之言,句句精警,前后都是比喻。深刻的历史教训,昭示古往今来的当政者,必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②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

    5. (5) 两则材料都记载了“王流于彘”的结局,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哪些道理或启发?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梓州为四川古代政区名。②树杪:树梢。③文翁:汉代庐江人,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培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艺术构思新颖奇特,作为送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 B . 诗的首联视听结合,生动描绘万壑千山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C . 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强调当地民风淳朴。 D . 尾联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借以传达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
    2. (2) 诗的颔联与《山居秋瞑》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写山中之雨,画面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 (2)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 (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绿茶的制造,采用高温杀青,____,来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了绿叶清汤的品质特征;黑茶的制造,则是在破坏酶活性的基础上,经过渥堆过程,缓慢进行自动氧化,形成色泽黑褐、汤色黄褐的品质特征;乌龙茶的制造,先利用、后控制多酚氧化酶,形成色青褐、汤金黄、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红茶的制造,经过发酵过程,使多酚类化合物充分氧化,形成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因此,多酚类化合物在不同制法基础上的不同氧化程度,是____的物质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各种茶类主要是从制造方法的演变而发展起来的。

    各茶类的制造,①从通过鲜叶各种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②虽各有特点,③但不论是制法还是品质,在各个工艺阶段都是互相联系的,④而这些联系是通过一定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基础的。⑤在整个过程中,⑥采取的每个技术措施,都与茶叶生化密切相联。⑦因此,必须研究化学、生物化学与制茶技术的关系,⑧充分利用茶叶的生化变化规律,⑨使技术措施具有科学根据,⑩因而不断改进制茶技术,生产出为人们喜爱的优质茶叶。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一般情况下,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 (2)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
    3. (3) 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

      一般情况下,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②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一书中提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指出处理难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苏轼在《思治论》一文指出要“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

    以上观点异中有同,揭示了处事的智慧。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