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 1. 现代文阅读I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来说,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来说,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B . 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 . 《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顺序,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 . 《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来说”“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 . 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 . 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 . 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 . 《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 . 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 . 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 2. 现代文阅读II

    这是你的战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

    ②“这是你的战争!Thisisyourwar!”这条标语最是触目惊心。是的,战争已经不是报纸上、广播里的消息,也不是头顶上的轰炸。它已经近在咫尺,就在你身边、在你床侧。敌人,荷枪实弹的敌人正在向你瞄准。

    ③“这是你的战争!Thisisyourwar!”标语下面有一张漫画,画中有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人正在查看手中的枪。

    ④几个同学在漫画前站了一会儿。有人很兴奋,有人在沉思。他们走开了,在雪地上留下杂乱的脚印。又有几个人走过来了,大声议论着滇西战场的情况。一个说:“那是什么战场,根本没有场,全是原始森林。”另一个说:“不但要打日本鬼子,还要打毒蛇猛兽。”

    ⑤大路两旁的吃食摊子仍然飘散着米粥、面饼、醪糟的香味,可是却没有了平常的热闹气氛。人们匆忙地来去,显得有些紧张。

    ⑥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⑦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弗之沿着红土道往北门走,回腊梅林去。他回头看了一眼那醒目的标语,“Thisisyourwar!”转身拉一拉挎包,这挎包似乎比平日沉重得多。

    ⑧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听说是要考试?”弗之说:“是的。其实就是参加训练班,能胜任的先走,差一点儿的提高一下。”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⑨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那人忙道:“是,正是。不知征调有没有例外?”“什么例外?”“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⑩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澹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澹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澹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澹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

    ⑾去军队服役,澹玮并不是突然想到的。这些年不断有人离开学校,去战地服务,或去延安。他越来越觉得救亡的职责是在所有的中国人身上,他也要分担。远征军出师不利,怒江西岸腾冲、龙陵一带沦陷已近两年。把敌人赶出国境,这是离他最近的责任,他怎能不去!他不止一次想到高黎贡山和怒江,还想到高山树顶上和江水翻腾的波浪上闪动着的月光。他已经是个大人了,他应该在这次战争中投进自己的一分力量,哪怕是血和肉。

    ⑿过了一会儿,澹玮转身向着子蔚老师:“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澹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澹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挎包似乎比平日沉重得多”,表面上写孟弗之对挎包的异样感觉,实则表现他在国难面前感到肩负的责任很沉重。 B . 孟弗之和萧子蔚对学生应征一事的认识和态度迥然有异:前者对学生应征持赞赏态度;后者对学生应征持否定态度。 C . 小说不仅写众多学生对应征一事的积极态度,还写了蒋姓学生的自私心理,这样写并非不合理,反而更有真实感。 D . 小说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精神世界,塑造了一代青年学子在民族大义前义无反顾、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标语“这是你的战争”为线索,既渲染了征兵的紧急氛围,又引发了师生对应征的认识和表现。 B . 小说第⑧段中师生之间的问答,表现出大学生应征的热情,与下文蒋姓学生不愿应征形成了鲜明对比。 C . 小说既有对群像的粗笔勾勒,也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刻画,真实再现了大学生面临国难时的不同反应。 D . 小说写“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过程,扣合情节发展,暗示了人们由忧患重重到心怀希望的心理变化。
    3. (3) 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②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4. (4) 请简要分析孟弗之这一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1〕,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2〕也。”公曰:“宫之奇焉。”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3〕,入自颠柃〔4〕,伐溟三门〔5〕。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6〕,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7〕,伐虢,灭下阳。

    材料二: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9〕;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0〕。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11〕,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 , 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1〕荀息:晋国大夫。屈产之乘:屈地所出的良马。垂棘之璧:垂棘所出的玉璧。〔2〕外府:外库。〔3〕冀:诸侯国名,在今山西河津东北。〔4〕颠柃:虞国地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5〕溟:虞邑,亦在平陆县东北。〔6〕保:通“堡”,堡垒,碉楼。逆旅:客舍。〔7〕里克:晋国大夫。〔8〕大(同“太”)伯:太王长子。虞仲:太王次子。〔9〕虢仲、虢叔:虢国的开国祖先,是王季的次子和三子,周文王的弟弟。〔10〕盟府:主管盟誓典策的官府。〔11〕桓、庄:桓叔与庄伯。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桓庄之族是晋献公的同族兄弟。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且少A长B于君C君昵D之E虽谏F将G不听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假,指借、借助,与《劝学》“假舆马者”中的“假”词义相同。 B . 存,指问候、探望,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词义相同。 C . 表,有外表、外面之意,如“山河表里潼关路”,材料二中的“表”,指屏障。 D . 《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与材料二中的“非人实亲”文言句式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两次假道伐虢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晋献公心狠手毒,其一不惜以本国宝物为诱饵,其二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 B . 谋士在春秋战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晋献公因采纳了荀息的建议成功“假道于虞”,灭了虢、虞;而虞公未接受宫之奇的劝谏,最后导致灭国的悲剧,可见谋士是成败的关键。 C . 当虞公被“同宗”的温情面纱蒙蔽时,宫之奇以历史事实和反问的形式反驳了虞公的错误观点。 D . 当虞公抱着“享祀丰洁,神必据我”的幻想时,宫之奇引经据典,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

      ②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 (5) 有人认为,假如让宫之奇和荀息互换主人,也会发生“假道伐虢”的结果。从虞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发
  • 4. 古代诗歌阅读

    赤壁

    杜庠⑴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赤壁

    赵翼⑵

    依然形胜扼荆襄⑶,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⑷。

    注释:(1)杜庠:明代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2)赵翼:清代诗人,史学家,因不满官场的庸俗黑暗辞官归里,途径赤壁写下此诗。(3)荆襄:荆州和襄阳。⑷渔父唱沧浪:屈原被放逐后渔父唱“沧浪歌”,劝他世道清廉,就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就与世沉浮,不必过于清高。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开篇想象曹军顺流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直接点明曹操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终将实现“雄图”之志;赵诗则以“依然”二字引出地势险要、故垒仍在的现实景象。 B . 两诗颔联都涉及历史人物,杜诗明写蜀汉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也是枉费心机和曹操狂妄轻敌,不把孙权在眼里;赵诗妙用典故,表面写景,实则隐含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 . 两诗颈联对比强烈,杜诗出句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赵诗出句是缅怀历史,对句是即目所见,将过去与现实对比,表现古今时代的纵贯,山河遗迹的感喟。 D . 两位诗人登山临海,思接千载,纵览古今,又都如苏东坡一样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的“思古之幽情”,倾注着鲜明的个人意识,在诗歌中体现了“有我”的境界。
    2. (2) 两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曹操《短歌行》中“”两句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即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2. (2) 当不愿意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3. (3) 在《登高》中,杜甫看到峡江秋景,百感交集,以“”两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概。
    4. (4) 劝学中“”两句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点一致,说明空想不如学习。
    5. (5) 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概括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1. (1) 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短歌行》以消极地感叹时光易逝,忧自己功业未建开头,最后转折,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巧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大大加强了抒情效果。 B .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唐玄宗天宝四载,诗人性格傲岸,却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所以在诗中既表现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又有无力回天的感伤。 C . 《登高》一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颈联中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表达了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 . 《归园田居(其一)》中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
    2. (2)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俊爽刚健的风格,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四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B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指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大雅》和《小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芣苢》选自《诗经·小雅》。 C . 左迁,古代以左为尊,“左迁”是古代升官、升职的一种说法。比如白居易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D . 青衿,指古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长衫,“青青子衿”在《短歌行》中是用来形容渴望得到贤才;另外,唐代官职低的人服色为青色,如“江州司马青衫湿”。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 ①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技能人才往往聚焦于复杂生产体系中的某一个环节,他们的工作也许并不在聚光灯下,但是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实体经济质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 ②  , 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技术工人就能成为一个领域 ③ 的人才,打造自己在职场上的稀缺性,让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并提升一个

    领域的技术水准。

    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既要依靠技术工人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培养。“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从技术工人自身而言,无论从事什么劳动,只要具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就能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政府部门应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强国建设,“匠心”铸就。从一枚螺丝钉的打磨,到精确到毫米级的工艺,小环节里有大学问,也能做出大成果。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就能凝聚起强大的创新动能,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古典诗歌凝练典雅,现代诗歌自由灵活,但两者依然有许多共通之处。有学者尝试把古典诗歌改写成诗歌,如余光中曾把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改写成两行现代诗:

      山一脚把门踢开,把青色

      把青色喷在你脸上

      另有学者把李商隐《锦瑟》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改写成六行现代诗:

      月亮从大海中捞上一滴泪

      是泪?还是寒玉的化身

      在蓝田中埋了千年

      就等着

      那惘然的追忆

      如烟升起

    3. (3) 选择“古代诗歌阅读”中的任何一首古诗,并改写成10~16行之间的现代诗。

      ①赤壁(杜庠) ②赤壁(赵翼)

      序号:      

四、作文(60分)
  • 8. 有人说生活需要不断享受“精彩”,也有人说人生需要学会忍受“枯燥”。审视当下,花样年华的你,怀着对社会的思考和理想的追求,是怎样看待“精彩”与“枯燥”的?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