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4-01-08 浏览次数: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互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迹可循。《诗经•大田》的“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描述了善良的农民怀着悲悯的情怀,在农忙收割时有意留下一些谷物,供孤儿寡母来捡拾。儒家典籍《礼记》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更是对互助精神的全面描述。

    在先秦诸子中,除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孔子的“仁学”、荀子的“能群”、墨子的“兼爱”等思想之外,谈及互助最多的,也是后人最为熟知的是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里提倡的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给我们描述了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相互关爱与互相帮助的和谐画卷。宋及其以后的明清时代更有大量的县志、方志、笔记、书信、碑铭、墓志等,记载了民间乡贤和致仕官员提出并实践的蕴含互助思想的事迹。

    由于自然灾害频仍,历代政府多用仓储后备思想来解决国家的救灾救济和百姓的生活困苦问题。起初虽然由政府来主导,但是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有民间力量参与进来,因此具有了互帮互助的实质。尤其是从义仓到社仓和广惠仓的演变,发生了救济主体的下沉,从城市到农村,从官府到民间,互助思想体现愈加明显。另一个深具互助色彩的传统社会组织是宗族,其在生活照顾、兴办义学、赈济灾荒、养老服务以及婚丧嫁娶等事务处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宋及其以后,宗族在基层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深远,包括具有救灾救济和互助功能的族田、义庄、义学等。族田的收入主要用于祭祀、恤贫、敬老、奖勤、助学等,譬如范仲淹创办义庄的目的,除“敬宗收族”之外,还在于实现宗族内部的互助合作。可见,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互助保障和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互助网络,形成了中国民间非正式保障体系和民间非正规经济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从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迈向现代的城市陌生人社会,但是互助的思想和实质早已嵌入人们的深层意识,其本身的生命力不容小觑,一旦条件具备,必然会跟随社会形态的变革产生新的互助形式。

    如果用“守望相助”来概括互助的本质,那么在现代,互助就是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不可预见的风险事故,但是每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在社会制度的设计和组织架构上,努力营造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氛围或机制,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新时代,互助还可理解为对内互帮互助,以弥补政府和个人保障能力的不足。对外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抵御自然和社会风险。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互助精神,大力发展志愿组织,从事扶危济困、社会治理和灾害援助等,这些都是互助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杨建海《传统互助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文化是存在于世俗之中、以统一和有效治理为目的的一元文化,孔子言仁心,孟子谓性善,荀子重礼义,墨子尚贤能,老庄讲究无为,管子力推尊君顺民,其思想核心均在于政权源于人民,故要以民为本,目的则在于推动国家有效治理。互助思想恰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其与中国先秦政治哲学思想相统一。如在儒家思想中,“仁”既为私人道德,也为社会伦理与政治原则:政治和社会生活始于个人之“仁心”,个人从对家人的仁爱推及对家族的仁爱,再进一步推及整个民族、国家,这是个体对家庭、家族及整个民族国家共同利益所负有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道家思想虽不如儒家思想积极理政,但老子“无为而治”所构建的恰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互助社会。

    因此,在中国的传统的互助理念中,没有西方国家泾渭分明的平等利己的互助和纯粹利他的互助,而是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义友信”等伦理道德规范之下,进行的差序格局、主次有序的互助、互利。个体、家庭之间在资金、生产、生活上的互助行为和互助关系形成互助网络。与互助网络相比,互助组织更加正式,目的性也更强。在一个互助网络中,可以建立多个不同目的、性质的互助组织。整体来讲,互助是组织化和非营利性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自我管理、经营、服务,以维持组织内部的可持续运转,低成本地满足组织成员的资金、物品、服务、精神文化等各类需求。从目前我国各类互助组织的发展来看,有一些地区在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外源动力推动之下,因村居或群体内生动力而互助的组织发展较好。

    (节选自刘妮娜《中国特色互助社会:历史溯源与现代建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仅《诗经》和《礼记》等典籍中体现了互助思想,宋及以后的明清时代的县志、碑铭等也记载了蕴含互助思想的事迹。 B . 从义仓到社仓和广惠仓的演变,体现了救济主体由政府主导,但是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有民间力量参与进来。 C . 宋及其以后的宗族通过族田、义庄、义学等方式,积极发挥宗族的作用,是当时最主要的互助体系。 D . 中国文化是以统一和有效治理为目的的一元文化,这一特征在蕴含互助思想的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中也有所体现。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互助思想”展开论述,既有思想理论渊源,又有结合社会实践的论述。 B . 中国的传统互助理论是在伦理道德规范下的互助、互利,比西方的平等利己、纯粹利他的互助更有实践意义。 C . 材料二以儒家的“仁心”为例论述私人道德变为社会伦理责任的过程,体现了互助思想。 D . 材料一论述了自古至今互助思想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表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互助思想”的一项是(   )
      A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B .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孙中山 C . 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张载 D .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哀公》
    4. (4)  结合对原文材料的理解,你认为下面这段文字体现了原文材料的哪些观点?请简要说明。

      近年来,湘潭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开展“党建+莲湘颐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一是创新“守望之家”巡访模式,构建“党员+村民小组长+志愿者+就医联系人”的老年人巡访关爱服务体系,解决养老不出村民小组的问题;二是推进“邻里互助”照料模式;三是实行“专业服务”养老模式,构建“乡镇党委+养老机构+志愿者+就医联系人”的老年人集中照护体系。实现老年人“养老有床位、身边有服务、兜底有保障”。

  • 2. 现代文阅读Ⅱ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 B . “我”到河边砸冰洗脸,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表达歉意,让“我”感动。 C . 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D .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 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由阜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 B . 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其实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C . 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D .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女孩妞儿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特殊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3. (3)  “女孩子”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茹志娟的《百合花》,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文体特征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 3. 文言文阅读

    说  钓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视其浮子,思其动而之,则得大鱼焉。无 , 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如是。

    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 , 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不足可欲故也。吾将唯鱼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释】①天官:吏部列六部之首,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吏部掌全国官吏之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1. (1) 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钓之道未也             善:精通 B . 思其动而之             掣:牵引,拉 C . 其得鱼与午前           比:接近 D . 问之常钓家,如是       率:直率,坦率
    2. (2) 下面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蹲视其浮子       ②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B . 收竿持鱼以归     ②以衾拥覆,久而 C . ①无 , 浮子寂然     ②水澹澹,山岛竦峙 D . ①吾将唯鱼求       ②宴酣乐,非丝非竹
    3.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多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急于求鱼、患得患失而全然失去了垂钓之乐的“我”的形象,让人慨叹。 B . 作者肚子很饿了,但却忍着不回去吃饭,继续钓鱼,主要是想钓到大鱼。看到村里很多人吃完饭到田里来了,不得不回家。 C . 作者借钓鱼阐发议论。他看透了世态,明白了得失,也明晓了得到与失去都不会给人带来满意。因为失去了想得到,得到后想得到多。 D . 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既是作者的智慧所在,也有几分无奈自嘲的意味。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

      ②夫钓,适事也,隐者之所游也,其趣或类于求得。

  • 4. 现代诗歌阅读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表现了城市与乡野的空间阻隔。 B .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 . “心也是空”是因为思念故土,也是因为等待收获;“常满”是因为亲爱的地母用丰收慰藉了“我”。 D . “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 .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 .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 . “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反客为主,强化了诗的深层意象,令人过目难忘,再三击节。
    3. (3)  诗歌以“我”的视角展开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举杯消愁的诗句是:? 
    2. (2)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
    3. (3) 《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告诫我们学习能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4. (4) 《静女》中,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借赞美茅草来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

      , 

    5. (5) 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

       ,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朝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一幅中原画家所创作的与西藏历史相关的画作,这种题材的作品出自中原画家之手,尤其是出自中原正统流派的具有宫廷风格的画家笔下,简直是凤毛麟角。要知道,直到元代设置宣政院,西藏这一地区才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历史上,李唐帝国与吐蕃曾处于矛盾斗争的外交关系中。双方争夺的区域包括青海、陕西、河西走廊等,频繁的战争使得双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太宗朝至玄宗朝前期,唐对吐蕃保持了比较强大的军事压力,在战争中也多有胜绩。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一蹶不振,吐蕃一度占据了对唐战争的优势。安史之乱后期,吐蕃曾攻入唐都长安。然而,吐蕃文明明显落后于唐王朝发展水平,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昌盛、国力繁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

    《步辇图》所反映的历史,正是两政权之间的和平交往,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是“文成公主入藏”。

    唐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来到长安求亲。和亲当然是个好事儿,可总不能周边政权一来求亲,大唐就下嫁个公主过去,大唐公主唾手可得,实在有失大唐威严。然而,来求亲的周边政权又那么多,这可让“天可汗”犯了难。为了以示公平,唐太宗和臣僚们决定,来求亲的列国使臣必须参加统一考试,优胜方才能与大唐和亲。

    这一次考试中,吐蕃大相禄东赞胜出。(   )。后来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唐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对吐蕃更好地融入东亚文明圈有巨大的帮助。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吐蕃文明明显落后于唐王朝发展水平,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昌盛、国力繁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B . 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C . 吐蕃文明明显落后于唐王朝发展水平,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繁盛、国力昌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对吐蕃有极强的吸引力。 D . 吐蕃文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唐王朝,这注定了在唐代社会昌盛、国力繁盛的时代里大唐文明有极强的对吐蕃的吸引力。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天可汗”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齐名,被称为“颜柳”。 B . 正是这千百年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 C . 陆游的诗中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样的爱国诗句。 D . 长度单位的“米”,跟食物“米”毫无关系。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成公主被唐太宗嫁到吐蕃,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开启 B .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被开启 C . 唐太宗让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开启了唐蕃文明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D . 为了促进与吐蕃的文明交往,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树坐落在一座庙里。这个庙不大,顺山势分为三进,第一进是主院,老银杏独占了整个院子,倒把佛殿挤到了一旁。要进庙先要爬几十级的台阶。当你站在坡下仰望庙门时,门里不见墙、不见殿、不见人。塞满一座山门的就是一棵树,不,只是树身的一截。等到拾级而上,渐入院中,树落平地,天呐,这哪里是一棵树,就是一座山,一座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上下奔走的山脉。这银杏树因为____,树身早已不是我们想象的一整棵躯干,它矗立于地已分化成数股或粗或细的身杆,被风雨打磨成铁石之色。横出左右,相互扭曲、交错、攀绕,成沟成崖,陡峭崎岖。多年来,雨水顺沟壕蜿蜒渗流,如河川经地。树上尘落土埋,鸟窝鼠洞,又生出许多杂草、小树等二代三代的生命,莽莽然一座十万大山。庙外存有一块刻石,上书“象山树”三个大字,意为树大如山,年代已不可考。游客们看了,____。

    1. (1) 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入眼如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上下奔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的青春怎样度过”主题班会上,学生除了列举大量有关“振兴中华,强国有我,踔厉奋发,挺膺担当,勇毅前行,激扬青春”等内容外,还有学生写了下列几条:

    学会烹调,能烧几样好菜。重要的不是手艺本身,而是从中体会到日常生活的情趣。

    每年短时间旅行一次,隔年长时间旅行一次,增长见识,拓宽胸怀。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与自己谈心。

    适当培养一点爱好,如体育、音乐,绘画,可以自己参与或创作,也可以只是欣赏。

    ……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有关你的青春的故事,可以阐述你对青春价值的理解,可以抒发你对青春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但要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