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

更新时间:2023-12-31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文化,也形成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能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迪。

    在处理同周边国家和民族关系、同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哲学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伦理原则,即“己所不欲,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原则体现在文化领域,就是采取谦虚开放的态度,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中国不乏多元族群与多元宗教,但无论族群如何多元;无论宗教如何多元,总能因交流互鉴而和谐共存。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这为当前促进各国携手合作、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早在商周之际就有“敬德保民”的民本主义观念,经过演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主要代表的两种民本思想。儒家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提倡以孝悌为本、仁政爱民的价值取向,主张礼法并用的政治管理制度,比如“大畏民志,此谓之本”“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道家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主张尊重天道自然的客观法则和自然主义的思想;以及尊重民意的政治治理原则,比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

    今天,贫富差距、南北鸿沟问题是世界面临的目大挑战,也是引发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不能只是一小部分人受益、大部分人享受不到发展红利;坚持共同发展、推动合作共赢,解决好全球发展失衡问题。今天,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应对这一挑战,除了要进行环境治理,更应从思想上纠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偏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对今天的人们仍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深刻意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要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如果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那么人类的一切发展都会失去依托,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为前提。人类要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共同应对挑战、承担责任,让人类文明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进步。

    (摘编自吴根友《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材料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为何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分析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意义重大。

    中华文明的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层哲学观念,如“物一无文”“却而不同”“和空生物,同则不继”等哲学观念。“同”就是“一”,排斥异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成分。在中国哲学看来,“同”就不可能有生命,不可能有发展。“和”则是不同文化成分、因素和谐共处。“和”,要求容纳别人、谅解别人,也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所以“和”意味着包容,意味着开放。中国人把自己的文明理解为一个包含多种因素、可以不断生发出新的意义和创造出新的价值的复杂系统。对新的文化因素,而是一方面接纳它们、包容它们,尊重它们的特色,充实、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

    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我们观察和思考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超越“文明冲突论”的新的眼光和思维框架。人类文明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也不是只有一条发展道路。不同文明之间并非只有相互冲突一种选择,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要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摘编自叶朗《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特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智慧处理与周边不同国家、民族以及外来文化的关系。 B . 中国史上众多族群总能因命运与共而融为一体,多元宗教总能因交流互鉴而和谐共存。 C . 起源于商周之际“敬德保民”的民本主义观念,衍生出古代儒家、道家两大重要思想流派。 D .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没有中断、发展至今,重要原因在于其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体现了儒家仁政爱民的价值取向,“圣人无常心 B . “天人合”的思想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并不否定人类主观能动性,只是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C . 弘扬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能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很多挑战,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 D . 人类文明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不同文明之间并非只有相互冲突,“文明冲突论”认为需要树立与自己对立的“他者”的观点不可取。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唐朝时期在文化上展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当时的长安是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大都会。 B . 三星堆等最新考古发现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丰硕成果,实证了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 . 在距今约6500年及稍晚的时候,中国的粟作农耕技术陆续向南传播到东南亚,水稻种植技术传播到太平洋的西南地区。 D . 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致辞说:“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部复杂精巧、有机一体的机器,拆掉一个零部件就会使整个机器运转面临严重困难。”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5) 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七里茶坊

    汪曾祺

    这天,我们收工特别早,下了大雪,好大的雪啊!

    这样的天,凡是爱喝酒的都应该喝两盅,可是上哪找酒呢?

    吃了莜面,看了一会书,坐了一会,照例聊天。

    像往常一样,总是老乔开头。因为想喝酒,他就谈起云南的酒。市酒、开远杂果酒、杨林肥酒……

    “肥酒?酒还有肥瘦?”老刘问。

    “蒸酒的时候,上面吊着一大块肥肉,肥油一滴一滴地滴在酒里。”

    “像你们怀来的青梅煮酒?”

    “不像。那是烧酒,不是甜酒。”

    过了一会,又说:“有点……”

    接着,又谈起昆明的吃食。这老乔的记性真好,他可以从华山南路、正义路,数出一家一家大小饭馆,哪一家有什么名菜,说得非常详细。他说道金钱片腿、牛干巴、锅贴乌鱼……

    后来他又谈到昆明的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土枞。

    “鸡土枞?有咱这儿的口蘑好吃吗?”

    “各是各的味儿。”

    老乔说话的时候,小王一直似听不听,躺着,他问我:

    “老汪,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我下放的时候,曾经有人告诉我,不要告诉农民自己的工资数目,我不想骗他,便老实说了。小王没有说话,他看着房顶说:

    “你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为什么你就挣那么多?”他并没有要我回答,这问题也不好回答。

    沉默了一会。

    老刘说:“怨你爹没供你书。人家老汪是大学毕业!”

    老乔是个人情练达的人,他捉摸出小王为什么这两天老是发呆,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你收到一封什么信,拿来我看看。”

    前天三套大车来拉粪水的时候,给小王捎来一封寄到所里的信。

    事情是这样的:小王搞了一个对象。小王有个表姐,嫁到邻村李家。李家有个姑娘,和小王年貌相当,写信让小王寄张照片去。照片寄到了,李家姑娘不满意。恰好李家姑娘的一个同学陈家姑娘来串门,对小王的表姐说:“晓得人家要俺不?”表姐跟陈家姑娘要了一张照片,寄给小王,两人当面相了一相,事情就算定了。农村的婚姻,不像城里人有逛公园、看电影、写情书这一套。

    家姑娘的照片我们都见过,挺好看的,大眼睛,两条大辫子。

    小王收到的信是表姐寄来的,催他办事。说人家姑娘一天一天大了,等不起。那意思是,再拖下去,恐怕要吹。

    小王发愁的是:春节他还办不成事!柴沟堡一带办喜事倒不尚铺张,但是一床里面三新的盖窝,一套花直贡呢的棉衣,一身灯芯绒裤袄、绒衣绒裤、皮鞋、尼龙袜子……总是要有的。陈家姑娘没有额外提什么要求,只希望要一支金星牌钢笔。这条件提得不俗,小王倒很喜欢。小王已经作了长期的储备,可是算来算去还差五六十块钱。

    老乔看完信,说:

    “就这个事吗?值得把你愁得直眉瞪眼的!叫老汪给你拿二十,我给你拿二十!”

    老刘说:“我给你拿上十块!现在就给!”说着从红布肚兜里摸出一张十圆的新票子。

    问题解决了,小王高兴了,活泼起来了。

    于是接着瞎聊。

    从云南的鸡土枞聊到内蒙的口蘑。说到口蘑,老刘可是个专家。黑片蘑、白蘑、青腿子……

    不知怎么又说到独石口。老刘说他走过的地方没有比独石口再冷的了,那是个风窝。

    “独石口我住过,冷!”老乔说,“那年我们在独石口吃了一洞子羊。”

    “一洞子羊?”小王很有兴趣了。

    “风太大了,公路边有一个涵洞,去避一会风。一看,涵洞里白糊糊的,都是羊。不知道是谁的羊,大概是被风赶到这里的,全冻死了。这倒好,这是个天然冷藏库!俺们想吃,就进去拖一只,吃了整整一个冬天!”

    老刘说:“肥羊肉炖口蘑,那叫香!四家子的莜面,比白面还白。坝上是个好地方。”

    话题转到了坝上。老乔、老刘轮流说,我和小王听着。老乔说:坝上地广人稀,只要收一季莜麦,不收钱。散了场子,拿一个大海碗挨家要莜面,装一车山里红到坝上,下来时驴车换成了三套大马车,而是放开肚子吃饱。他说坝上人看见坝下人吃肉,一小碗,他们要是看见江苏人、广东人炒菜:几根油菜,两三片肉,就更会奇怪了。

    老刘说:坝上地大,风大,雪大,雹子也大。

    老刘还说,坝上的山都是馒头样的山包。有一个山叫韭菜山,一山都是韭菜,夏天满山的芍药花……老乔、老刘把坝上说得那样好,小王和我都觉得这是个奇妙的、美丽的天地。

    满山都是芍药花的山,这是一种什么景象?

    “咱们到韭菜山掐两把韭菜,拿盐腌腌,明天蘸莜面吃吧。”小王说。

    “见你的鬼!这会儿会有韭菜?满山大雪!——把钱收好了!”

    聊天虽然有趣,终有意兴阑珊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我们该睡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收工后吃莜面,看书,想心事,说明“我们”的生活很充实。 B . 小王对老乔的闲聊不感兴趣,就躺在那里似听非听的,只是张大眼睛看着房顶。 C . 老刘说小王的工资比“我”的低,是因为小王没有读书,暗示我们要好好读书。 D . “我们”的闲聊主要是围绕吃展开的,这与当时的生活境况相关,应该是可信的。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这天“我们”收工特别早、雪下得特别大开篇,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下文“我们”想喝酒可又无处买酒,只好聊酒的情节 B . 小说记叙人物对话,语句都非常简短,且口语化,这既契合对话场景的语言特点,也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C . 小说用“过了一会”“接着”“后来”“话题转到了坝上”等词句,在形式上将看似闲散的情节自然而然地联结起来,使整个小说显得紧凑。 D . 小说结尾写“天已经很黑了”,说明聊天确实有趣,而写房顶上堆积了厚厚的雪,又交代了“我们该睡了”的原因。
    3. (3) 老乔讲坝上时,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这样可以达到什么效果?
    4. (4) 小说主要写“我们”天南地北地闲聊,为什么要详写小王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而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也。”说明了什么道理?

    注:①狙:猕猴。②道揆:以义理度量事物。

    1. (1) 郁离子即明朝人 (姓名),他的《卖柑者言》是我们熟悉的作品。
    2. (2) 写出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 

      草木之实 

      ③山之果公所与 

      ④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 

    3. (3) 下列句子“之”字用作动词的一项的是( )
      A . 楚人谓狙公 B . 使老狙率以山中 C . 果公所树与 D . 其夕相与伺狙公
    4. (4)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狙皆畏苦之,而弗敢违也。

      ②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5. (5) 文章最后一段中“惟其昏而未觉也”的“其”指的是 ,“其术穷矣”的“其”指的是 (引用原文回答)。
    6. (6) 作者通过这则寓言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吴淞江

    蒋堂

    江人见我谓谁何,行李无羁野意多。

    六幅青帆趁潮去,一樽白酒扣舷歌。

    沙边历历辨云树,岛外溅溅弄月波。

    兴尽归来还更喜,舞鸥相送入烟萝。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作者来到吴淞江,卸下了行李对自我的羁绊去追求山野意趣,体现了作者的率性洒脱。 B . 颔联对仗工整,进一步写作者乘船出游:乘着涨潮扬帆游玩,边喝酒边唱歌 C . 尾联整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旅途兴尽归来的愉悦,而海鸥伴舞相送则更是令作者感到欣喜。 D . 整首诗从早出写到晚归,作者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纵情享受自然山水之乐,向往归隐生活的形象。
    2. (2) 诗歌颈联写景造境独居匠心,请作简要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让人迷路,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
    2. (2) 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的句子是“”。
    3. (3) 荀子在《劝学》中以螃蟹作为反例,它虽有六跪和二螯,然“”,来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摘了些木槿花,走了好长一段路,在一条清澈的小溪里,把那些花一点点漂洗……外婆把沾满水滴的木槿花摊开于竹筐里带回了家,裹上蛋液,丢到油锅里,一忽儿浮起,焦黄酥脆的样子,堆得高高一盘子,给暑假回家的孩子吃。

    记忆里,外婆家院墙上遍植木槿。吃过端午的粽子,木槿便开了,绿叶紫朵,繁复的重瓣品种,日日面对前门篱笆墙上的一排木槿,是无尽的紫花,被烈阳晒昏头的颓唐。

    及长,对木槿谈不上喜欢,直至遇见白花木槿。一次在山里,转角处,忽现一丛白花木槿,再看,犹如孤独一人默默不言。小径畔伴生一簇野生萱草,正在大鸣大放开着黄花,简直燃烧起来了,白花自带静谧的气质。

    城里少见白花木槿。早前,翡翠路上紫花木槿长成一排仪仗队,日日上下班骑行于两侧谁知去年,园林工人把它们挖走了,再走这条路,怅然若失起来。偶尔,一小排金丝桃映入眼帘,是龙袍的黄,泼泼洒洒。还是怀念有着一排排木槿的翡翠路。

    1. (1) 文中写到自己的外婆,没有一处使用“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对“我”走在没有木槿的路上的心情的刻画真实可感,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比拟外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宣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成为世界非遗阵营中一颗璀璨之星!

    宣纸主料大多是以青檀皮为主,辅料是沙田稻草浆,整个生产过程由大约140道左右的工序组成鲁迅曾经这样赞扬过宣纸:“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就将宣纸的优势和盘托出。一张柔和的宣纸,是一片飘动的白云 , 在白云上舞动的是岁寒三友的魂灵,是千年历史的回声。而在千年的历史的积淀中,( )。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只宣纸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宣纸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其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 宣纸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其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 不只宣纸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它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D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3) 文中加粗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七、写作(60分)
  • 8.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写成诗歌)。

    理性主义者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感性主义者说,摆脱思想去感受爱吧

    你认为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