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4-01-04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 I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当时的北美大 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但是,它们的命运却 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今天,科学家 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 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 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 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 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然 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 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于是,  原在蒙大拿州圣路易斯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 转移。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 以生存下去。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列举理由来阐明大哺乳动物所遭受的气候变迁之害。大哺乳动物比小哺乳动 物食量大,进食次数多,所以迁居新生境后所遇到的气候变迁的影响也比较严峻。同时,由于大哺 乳动物繁殖的孕育期比小哺乳动物长,因此繁育季节的天气变坏也会较严重地危害到大哺乳动物的种的延续。

    赞成气候变迁学说的科学家们拿出许多证据说明北美各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遭遇的气候骤然改 变。如有一类用显微镜观察经过强化学试剂处理的沉积物样品(目的是排除外来物混入的干扰)时发现的化石孢粉证据,可以用于鉴定那些绝灭动物所吃植物种类的化石动物粪便(即粪化石)等。

    科学家们还证明,有一些更新世动物当气候改变后,其生存范围有所变动。麝牛和驯鹿在今天仅生活在北方苔原。马从北美洲平原上消失了,却仍生存于欧亚大陆。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应当与人类来到美洲这个事件同步。研究古代人的生 活习俗的考古学家业已证明,迁来美国西南部的史前人口大概在1.15万年前达到高峰。这一地区的 史前文化,由于1934 年在新墨西哥州克洛维斯附近的发掘地点首次找到了形状独特的石矛——扁平、双面、有槽(可供装柄)的石矛,考古学家就命名为克洛维斯文化。

    人类首次出现于美洲大陆与早期哺乳动物走向绝灭大致同时,这是有关更新世动物绝灭事件的 另一种学说——人们大肆捕猎大哺乳动物,使之绝灭——的立论基础。1967年,美国生态学家马丁提出,人类在几千年间使北美的大哺乳动物大量死亡。

    “过度捕杀”说的核心内容是马丁所说的,人们仅在大约1.2万年前才通过连结亚洲和北美洲 的陆桥跨越白令海峡第一次到达美洲,因为当时冰川已融溶到足以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与美国西部之间打开一条无冰通道,但还不致使海平面抬升到漫过陆桥的程度。

    马丁认为,这批早期人群是些熟练的猎手,他们发现了成群的大哺乳动物。这些大哺乳动物过去从未见过人类,并不怕人,所以猎手易于靠近捕杀。马丁指出,克洛维斯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他们所捕猎的哺乳动物群来不及恢复元气。按照这个学说,当猎手们在一个地区杀光了大哺乳动物后,这些早期人群就迁往新的狩猎场,继续捕猎。人们的足迹终于遍及整个大陆,消灭掉一些物种。 

    当被捕杀的物种走向绝灭时,依赖捕食这些动物为生的食肉类(如剑齿虎和短颌熊)也随即面临食物短缺而死亡。

    许多科学家支持这个过度捕杀说,并且拿出证据来说明此说的正确性。北美洲许多化石产地发 现的石矛与3 种已经绝灭的大哺乳动物(猛犸象、马和骆驼)的骨骼在一起,或者发现时石矛尖端 还刺在化石动物体内,而且常在一些古代水蚀洼坑(显然猎手曾在此卧地设伏,伺机捕猎)中找到石矛。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早期人群曾恫吓驱赶兽群,迫使其跳崖跌伤,然后捕杀。譬如,古生物 学家于30年代就发现丹佛以北大约32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峭壁下面有3支克洛维斯石矛、 一些散落 的石球和12具猛犸象骨骼。科学家们推论,当时猎手们驱赶一群猛犸象,迫使它们跳越峭壁,跌落崖底,再锤击或矛刺以杀死这些负伤的动物。

    对于上述两种主要的学说,科学家们都拥有一些证据可以证明,也有一些证据用于反驳,而且 每一种学说都有不少的专家支持。这或许正像有的人所指出的,两者都正确。捕猎者杀尽了的,是 一些早被气候变迁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物种。另一方面,别处也许有答案。我们可以期待科学家们提 出更多的解答和搜集更多的证据。但是,古生物学面对的严峻现实是有关那些事件的充分证据产生 的年代极为久远,很难取证。科学家们似乎还得费许多年的时光持续争论,1.1 万年前的地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当时的情景如何。

    (摘编自坦普尔·丹尼特《谁杀害了这些硕大的哺乳动物?》,苏宗伟译)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四段中“与此相反”的“此”,指的是某种动物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的情况。 B . 气候变迁不仅能够毁坏生境致使北美大型哺乳动物因食物锐减而迁徙,还会直接导致一些大型哺乳动物的新生幼仔死亡。 C . 研究动物粪化石能够鉴定绝灭动物所吃植物种类,科学家可以据此推知北美各地区植物生长发育所遭遇的气候骤然改变。 D . 作者认为,古生物学研究面对的一大困境是由于年代极为久远,研究者很难获取充分证据来探知当时发生的事情,有些研究,其证据的获取需要交给时间。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型哺乳动物食量小、进食次数少且孕育期短,因此在面对同样的气候变迁时,比大型哺乳动物受到的危害要小。 B . 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克洛维斯文化的发掘,就不可能产生解释北美大型哺乳动物几乎同时绝灭原因的过度捕杀学说。 C . “当时冰川已融溶到……打开一条无冰通道”,这一事实既是人类进入美洲的基础,也可作为当时气候变迁的佐证。 D . 从文中“科学家们推论”一句可知,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完全的资料进行合理推断来开展科学探索。
    4. (4) 文章最后一段使用“或许”“也许”“似乎”等词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 (5) “论证,就是用某些证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请从过度捕杀说的立论基础与证据入手,简要说明该学说在论证上存在的纰漏。
  • 2. 现代文阅读II

    文本一: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 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告诉他玛丝洛娃在医院里。聂赫留朵夫就上医院。

    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 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 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青年医生说。

    “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

    “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您究竟有什么事?”

    “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聂赫留朵夫说,“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聂赫留朵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

    “行,这个可以。”医生态度缓和下来说,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 “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到候诊室去也行。”

    “谢谢您。”聂赫留朵夫说,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他打听玛丝洛娃在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

    “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医生说, “喏,她来了。”

    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 赫留朵夫,脸唰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 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 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 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 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 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

    她扬起黑眉毛,用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惊奇地瞅了瞅,仿佛在问这给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过 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他说, “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 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像瞅着他的脸,又像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 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 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像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 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 我?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 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

    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

    文本二: 

    安娜·卡列尼娜(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前情提要】为了追求爱情和自由,安娜抛弃了家庭,义无反顾地和渥伦斯基倾心相爱,但是

    面对安娜强烈的爱情,渥伦斯基却选择了逃避。

    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像躲避麻风病人一样躲开他们。她站在

    站台上,竭力思索她为什么到这里来,打算做什么。以前她认为很容易办的事,如今却觉得很难应

    付,尤其处在这群不让她安宁的人中间。 一会儿,挑夫们奔过来抢着为她效劳; 一会儿几个年轻人

    在站台上把靴子后跟踩得咯咯直响, 一面高声说话, 一面回头向她张望; 一会儿,对面过来的人笨拙地给她让路。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 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

    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 不过气来。 “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

    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 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 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 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 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

    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 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 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

    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

    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青年医生表现出的“严厉”和“怒气冲冲”,表现出他对囚犯的关照与体恤,以及对聂赫留朵

      夫的戒备。

      B . 提到“那边”时,玛丝洛娃泛起红晕,是因为牢狱那边的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

      己很难堪。

      C . 一个是字迹潦草的敷衍, 一个是恶意的微笑,内涵丰富。这是安娜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

      绝望。

      D . “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 “说得很轻”,几个“轻”是情感“沉”的抑制性表现。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开篇设置悬念,写聂赫留朵夫因不知道玛丝洛娃的情绪怎样,不了解她们对他保守的秘

      密而紧张,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文本二中火车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为下文安娜决定卧轨自杀埋下了伏笔。 C . 对玛丝洛娃的出场,作者细致地从肖像——动作——心理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变化顺序

      依次展开描写,这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

      D . “到那里去”反复强调,安娜企图报复自己爱过的人,以此震撼社会,是决绝,亦是解脱。
    3. (3) 聂赫留朵夫认为“她的心灵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课文和选文,概括并简要分析玛丝洛娃发生

      了哪些变化? 

    4. (4) 托尔斯泰是心理描写的大师,请从文本一、二概括心理描写的多种方法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 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 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 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  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 (1)     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 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鳌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 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 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减)

    【注】①螯 (xī): 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鳌, 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孝文皇帝初立A 闻河南守吴公目治平回为天下第一口故与李斯同邑目而学事焉F 乃征为廷尉。 

    2. (2) 下列对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秀才,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文中指优异的才能。 B . 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 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还有“拔”“擢”“陟”等。 C . 害,嫉妒,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词义相同。 D . 无状,行为失检,没有礼貌,与成语“出言无状”中“无状”的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 . 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 C . 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 D . 贾谊因文帝分封淮南厉王子上奏疏,并多次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 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②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5. (5) 屈原和贾谊生于不同朝代,但是司马迁却将他们放在同一个列传里,请结合文本,试分析司马迁这样处理的原因。
  • 4. 古代诗歌阅读

    行香子·述怀

    【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 一壶酒, 一溪云。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幽静的夜晚,如银的月色,满杯的美酒,词人陶醉于眼前的良辰美景,流露出对空阔寂静的月 夜的喜爱之情。 B .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运用比喻写出了苏轼对时间消逝的感叹,  《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 . 词的下阕,既以感慨的语气表达词人不被知遇的无奈,也以明确的口吻表露自己退隐出世的意 图和计划。 D . 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传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团云”,都更有意境。
    2. (2) 在苏轼心目中,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闲人”?请结合整首词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原能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于尘世之外,“ ,”,并高度评价屈原的志向可与日月争光。
    2. (2) 古人常常借助信使、邮差、飞鸽来传递书信,《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还提到人们可以通过大雁和鲤鱼来传信。
    3. (3) 相隔四年,哈佛才女许吉如再次登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舞台挑战自己,她的表现比四年前更 加亮眼,却仍没能超越其他选手成功晋级,你会选用《老子》四章中的哪句话安慰并鼓励她:,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 I

    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 据数据显示 , 近年来,60岁及以上 网民占比快速增强,截止到2022年12月,老年网民数量达1.53亿,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达到 4.5小时。    

    老年人何以产生“网瘾”? ____ 。“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与子女缺乏交流, 对飞快变化的外部世界的不适应,让老年人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不被需要的孤独感。人在网络,  其实是在对抗孤独,寻求“归属感”。但“网瘾老年”的背后,并非全是孤独,也有老年人对新兴 事物的好奇与探索。他们曾是网络世界的“边缘人”,互联网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知晓新闻时事……通过手机网络,他们获得一种(  ① )的生活体验。

    所以,对于“网瘾老年”问题,也需一分为二来看。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粗暴的戒断, 而应关注到其背后真正的需求。

     ____ 。于年轻人而言,既要尊重父母辈在网络空间里的探索,更要主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陪伴和关心。

    让优质网络内容成为一剂“良药”。网络内容虽多,但质量( ② ),假新闻、毒鸡汤、养 生伪科学等粗制滥造的内容大行其道,侵蚀着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平台应当从关爱老人角度出发,____ ,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老年人健康触网,仍需社会、家庭、个体等多方面( ③ )。真正关注、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帮助他们走出成瘾的那张“网”。

    这,也是我们为老人家们提供的网上“保健药”。

    (新华网《防老年人“网瘾”,需开好三张“药方”》)

    1. (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2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 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 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 一副 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人不如稻?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 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 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 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     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 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     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    一步一步往下爬。  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

    1. (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 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认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鲁迅却说: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习近平总书记也说: “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