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实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12-31 浏览次数:2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握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以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的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珠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旻《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 . 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C . 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D . 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 . 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 . 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 . 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做细致入微的刻画。
    3. (3) 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 )
      A . 《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 . 《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 . 《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4. (4) 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
    5. (5) 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2. 文学类文本阅读

    品质

    [英]约翰·高尔斯华绥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他和他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大约十四岁那年,我够格跟他定做成年人靴子的时候,对他们两兄弟的品格就有了模糊的印象。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

    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过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的或他哥哥的面孔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边张望——楼梯口是黑洞洞的,同时透出沁人脾胃的皮革气味。

    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不久后,他回来了,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如果答话的是他的哥哥,他就说:“我要问问我的弟弟。”

    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他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他慢慢地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他们把一切垄断了,”他说,“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们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后来,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了一小间,店堂的楼梯井口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味。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看,这双还很像样的呢!”我把脚向他伸过去。他看了看这双靴子。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你要做靴子吗?”

    虽然我只需两双,我却向他定做了三双,并很快就离开了那里。

    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他正在整理一张皮革。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好吗?”

    “我过得很好,”他慢慢地说,“但是我哥哥死掉了。”

    我这才看出来,他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吃了一惊,所以喃喃地说:“啊!我为你难过!”

    “的确,”他回答说,“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不久以后,我到国外去了一趟。

    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

    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很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口里,我发现了他的账单。我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账单开来的。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一个星期以后,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不在,先生,”他说,“他死掉了!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慢性饥饿。你要晓得,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客到格斯拉的店铺像走进教堂一样心平气和,这可以看出格斯拉对鞋子品质的追求受到了顾客的认可。 B . 面对穿出问题的靴子,格斯拉说修不好就不收新定制靴子的工钱,这表明他要对自己制作的靴子质量负责到底。 C . 小说中的“我”只需两双靴子,却定做三双,多定制靴子,一是信赖格斯拉先生的手艺;二是同情,想给予帮助。 D . 格斯拉骂大公司“不顾体面”“可耻”,是因为大公司抢了他的生意,让他面临失业危机,生活艰难。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结构圆融,多处内容照应文章标题,如“我”十四岁就对他们的品格有了印象,“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突出了主题。 B . 文章注重以细节展现人物的变化,先后提到格斯拉的红胡子,前面注重展现他的自豪与自信,后面则展现了他面临失业的焦虑、愤怒和苍老。 C . 文章最后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年轻人的话再次展现了格斯拉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暗示了“我”对格斯拉不能因时而变的否定。 D . 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鞋匠格斯拉兄弟的故事,展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工业生产对手工业者造成的巨大冲击,寄寓了作者的深切同情。
    3. (3) 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展开叙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对他的欣赏,也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对他的批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爱A其璧B而假之道C晋D已取E虢F还G反H灭虞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B . “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 . “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 D . 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 . 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 . 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 . 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5. (5)  《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致酒行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 , 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主父:即汉朝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②马周:唐朝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上书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③拏云:凌云,比喻高昂的志趣。④呜呃:悲叹。

    1. (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人奉觞客长寿”写店主人奉觞敬酒,祝客长寿,这是失意的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和“零落栖迟”的处境吻合,也巧妙照应了题目。 B .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C . “雄鸡一声天下白”,诗人用象征手法写店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天下白”的景象光明璀璨,无限敞亮。 D . 全诗以抒情为主,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层次分明:第一层潦倒自伤;第二层店主人致酒,劝勉开导;第三层精神振奋。
    2. (2) 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它们的情感有何相同点?《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将进酒》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将进酒》中的“”一句表达出乐观自信的积极思想;“”一句表达了蔑视权贵的人生态度。
    2. (2) 《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3. (3) 《<老子>四章》中,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①____的,是中华民族②____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奋进的方向。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林县人民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的10万人的修渠大军。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用近10年时间,硬是靠双手,一锤、一钎、一铲,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今天,人们置身于红旗渠俯瞰一渠清水穿山越岭奔向田野,依然能够感到无比震撼。当年“劈开太行山,高举红旗永向前”的号子声犹在耳边,300名青年突击队在坚硬的岩壁上穿山凿洞的场景犹在眼前。

    正是一个个这样③____、艰苦奋斗的故事,铺就了我们通往复兴的宽广大路;正是有一代代青年的顽强拼搏,奠基了今天的中国模样。也正因此,今天我们青年一代才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有了与父辈不一样的视野,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与世界同代人比肩而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渺小的人和伟大的自然面前,人类凭借____。但这种和谐表现在人的主观理念和文学作品中,便有了不同的内涵:西方的神主宰人类的命运,____。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中国作品中,人的气魄、精神被表现得登峰造极,大有主宰自然、扭转乾坤之神力 ——愚公最终走了山 , 精卫一直填海不已:其成功已势在必然。而西方作品中,____,《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总是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无能为力——老人出海终无功而返。但他仍在同自然抗争,正如他所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 (1) 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波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B . 日本法西斯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杀害了许多无辜群众。 C . 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地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D . 体育已从原来“偏竞技”和“为国争光”,扩展到了现在的“为老百姓服务”。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材料2:

    有这样一则寓言: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沟壑前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