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

更新时间:2023-12-31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
  • 1.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 而且是互相依存的。我们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的 论“劳动”等论述。该论述会造成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我们只消回顾一下以往统治西 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大师的论点,把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论点 细心比较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马克思在下文又就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补充: 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 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人道主义 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人 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  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自然 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人在劳动中才开始 形成社会。生产劳动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 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 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 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与自然的统一时,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 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

    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 在。 ……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类。但一是动物 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 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

    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 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 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恩格斯也是从生产劳动来看人和社会发展的。他一开始就说: “劳动和自然界一起 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本 身。”在人本身各种器官之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人手、人脑和语言器官的特殊作用。人 手在劳动中得到高度发展,到能制造劳动工具时,手才“变得自由”,“所以人手不仅是 劳动的工具,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劳动愈来愈完善,愈灵 巧:在这个基础上人手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 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这个实例就足够生动地说明艺术起源于劳动了。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有删改)

    材料二:

    艺术是什么?

    原始人类时代,穴居野处,当时人类之生活,实极简单。他们一方面为满足生活的 需要而产生工具; 一方面为满足情绪上的调和,而寻求一种相当的表现,这就是艺术。

    我们尤当特别注意的,就是音韵为声音的舞蹈之表现,舞蹈实为动作的音韵之表现。 人类在本能上具有表现其悲哀与欢乐的一种表示。这种表示的方法,只有两方面:即呼  叫与手势。由此产生患音与形式,为一切艺术原始之原素。人类所异于其他动物,就是  能把这种声音与形式变化无穷,而成艺术上的两种倾向。前者由言语之应用,以音韵为 中心而产生音乐与诗歌;所谓“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叹之”就是这  种意思。后者由文字之应用,以形式为中心而产生装饰、建筑、雕刻、绘画诸类。舞蹈  是含着音乐的节奏、形式的均齐两方面的一种表现。

    艺术是情绪冲动之表现,但表现之方法,需要相当的形式,形式之演进是关乎经验 及自身,增长与不增长,可能与不可能诸问题。人类对此两方面比较完备,在表现方法 上,积成一种历史的观念,为群体之演进,个体之经验绝不随个体而消灭的。

    人类对着自己的情绪,只有两种对付的方法:前一种在自身或自身之外,寻求相当的 形式,表露自己的内在情绪,以求调和而产生艺术。后一种是在自身之内,设立一种假 定,以信仰为达到满足的目的,强纳流动变化的情绪于固定的假定及信仰之中,以求安慰 而产生宗教。宗教之构成,总含着特别的条件,而出世与超物质的思想,为其根本方法。

    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与宗教适相反。宗教与艺术同原始于人类情绪上之一种表现。 艺术则适应情绪流动的性质,寻求一种相当的形式,在自身(如舞蹈歌唱诸类)或自身 之外(如绘画雕刻装饰诸类)使实现理性与情绪之调和。

    (摘编自林风眠《艺术是什么》 )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互相依存。 B . 人通过劳动可创造一个超越了物质、肉体、个体的很自由、全面的对象世界。 C . 原始人类时代,生活实极简单,他们追求的艺术就是为满足情绪上的调和,而寻 求一种相当的表现。 D . 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舞蹈既是一种表现动作的音韵的艺术,也是一种表现形式的均齐的艺术,可以说 它是一种综合艺术。 B . 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证实了人比动物高级。 C . 如果没有劳动,没有表达情绪的需要,不管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人类都难 以产生优秀的艺术。 D . 艺术只有采用相当的形式,如音乐、形象等,才有可能实现其表达情绪、满足情 绪上的调和的目标。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艺术源于劳动”观点的一项是( )
      A . 黄庭坚坐船经过三峡,看到船夫划桨一前一后、 一来一去、 一推一放、 一附一仰的动作,由此悟得书法的用笔奥秘。 B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借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莎士比亚完成对人生的 哲学思考,创作出巨著《哈姆雷特》。 C . 民间音乐家阿炳,因患有眼疾而双目失明,自小经历凄苦的人生,这让他创作出 象征自己人生命运的名曲《二泉映月》。 D . 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 下来,这就成了文学“杭育杭育派”。
    4. (4) 两则材料在论证时都采用了比较分析,试举例简要分析。
    5. (5) 为什么说“艺术起源于劳动”?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 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 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 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 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 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 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 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 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 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 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 一直在修建一座 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 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 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 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 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 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 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 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 一点不动, 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 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 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 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 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 头, 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哪,缸破了 ……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 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  《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  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 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连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 . 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因为他预感到这口“缸”将会给他带来麻烦。 C . 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反映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充分展现了司马光人性的光辉。 D . 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2. (2) 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 B . 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与他重视品行气节的过往形成了对比, 也为后面情节作铺垫。 C . 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 D . 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
    3. (3) 黑格尔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司马光两次“砸缸”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5 分 )
  • 3.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王羲之,字逸少。羲之年十三尝谒周颇颇察而异之于是始知名。羲之既少有美誉, 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    義之遂报书曰: “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  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羲之既拜护军, 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  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 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 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 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桨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①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 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情,及其暮 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 “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

    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减)

    文本二:

    晋王羲之,字逸少,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 “尔 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  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 “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 “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 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三十三,书 《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羲之书多不一体。

    (选自唐·张怀璀《书断·王羲之》,有删减)

    【注】①张芝,字伯英,善草书。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 )

      羲A 之B 年C+D 三E 尝F 谒G 周H 频1频J 察K 而L 异M 之N 于O 是P 始Q 知R 名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同志,指志趣相同的人,其中的“志”与“项脊轩志”中的“志”意思不相同。 B . 申,文中指申述,与《齐桓晋文之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申”意思相同。 C . 祝版,古代祭祀时粘贴祝文的方版,文中指朝廷祭祀前要更换上王羲之书写的祭文。 D . 入木三分,文中用来形容王羲之书法的笔力强劲,后也借喻指人见解、议论的深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朝廷公卿都器重王羲之,频频召他为官,但他没有朝中任职想法,又很讲究服食丹药养生,故刚到浙江就有终老于此的念头。 B . 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团结和睦,以此写信劝诫与桓温不和的殷浩,当 殷浩欲北伐时他又写信劝阻,但两次都遭到拒绝。 C . 王羲之擅长多种书法字体,比如写在门生家几案上的是真草各半,答庾亮的书信是章草,《兰亭序》和《黄庭经》也属不同书体。 D . 少年时期,王羲之就偷偷阅读父亲珍藏的前代书法秘籍,父亲发现后就很高兴地马上传授给他,让他的书法短期之内就大有长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

      ②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

    5. (5) 王羲之在书法方面赢得了哪些“美誉”和珍视?请结合两文本简要概括。
  • 4. 古代诗歌阅读

    西征军行遇风

    崔  融

    北风卷尘沙,左右不相识。飒飒吹万里,昏昏同一色。

    马烦莫敢进,人急未遑食。草木春更悲,天景昼相匿。

    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览史怀浸骄,读诗叹孔棘①。

    及兹戎旅地,忝从书记职。兵气腾北荒,军声振西极。

    坐觉威灵②远,行看氛禄③息。愚臣何以报,倚马申④微力。

    【注】①孔棘:指军情很紧急。②威灵:声威,指声势强大。③氛禄:妖气,代指敌军气焰。④申:贡献。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四句气象雄浑,苍茫悲壮,写出了风沙之大,突出了行军之艰难,为全诗奠定 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B . 第五、六句对仗工整,承上续写急行军,交代了马儿疲倦不敢前进,士兵急迫未 能进食的行军状况。 C . “天景昼相匿”用天光昏暗写出天气恶劣,“景”同“影”,“匿”意为“暗”,侧 面表现将士们的坚韧和坚毅。 D . 整首诗气势宏大,立意高远,边塞风光苍茫辽阔,对景物的描写真实而细腻,给 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2. (2) 这首诗感情丰富,请简要分析概括。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六国论》中,苏洵就“弊在赂秦”的观点可能引发的疑问而设问: , ?
    2. (2) 《论语·泰伯》中曾子指出读书人要立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脊梁,承担起自己的 责任的句子是 , 
    3. (3) 《阿房宫赋》中以虹为喻,写复道壮美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中国动画不仅内容取材和思想内核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而且形式上 也借鉴民族传统艺术技法。早在1936年,万氏兄弟之一、《铁扇公主》创作者万古蟾便 断言:“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1961 年上映的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 群  ____  的小蝌蚪形象,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这一时期,中国动画以水墨意 境、华丽高雅等为美学旨归,在世界上树立起“中国动画学派”的声誉。

    对民族动画风格的探寻, 一直延续到今天,也帮助中国动画赢得当代受众青睐。近 年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一批优秀的国产动画作品,都从这一风格中汲取 了丰富的养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写意山水风格,《太鱼海棠》的福建土楼原型建 筑,《白蛇:缘起》的烟雨江南风景等,这些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影片增色不少。 中国动画要想持续赢得当代受众的喜爱,除了秉承中国民族风格,更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形成符合当下审美习惯和市场需求的时代化表达。事实上,这些年在票

    房上表现亮眼的国产动画片,都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打开了新的表达空间,给 人以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想象。《哪吒之魔童降世》借着____ 的哪吒的故事,创造了 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形象,赋予这一传统故事新的内涵,与当代受众形成更 大的精神共鸣,最终取得超过50亿元的高票房。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写意山水风格,福建土 楼原型建筑被运用在《大鱼海棠》中,《白蛇:缘起》里采用了烟雨江南风景,这 些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影片增色不少”,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一日三餐能量占比为3:4:3,说明晚餐和早餐、午餐  一样重要。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晚餐,体内的胆汁、胃酸同样会分泌,但胃里____      长此以往,胆汁、胃酸会出现逆流,伤害胃黏膜;而且人体会根据进食情况进行自动调 控,到了晚餐时间,身体长期处于空腹状态,会加强胃肠对早餐和中餐食物的吸收率, 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____?第一,晚餐吃少。《中国居民膳 食指南》中指出三餐模式为:早餐营养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晚餐长期吃得太 好、太饱,会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加重人体胰岛负担,诱发糖尿病;还会迫使人体消 化系统持续工作,让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容易造成失眠多梦,进而引发神经衰弱。

    第二, ____。晚餐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6~7点,尽量不超过8点。有研究显示,同等分量的晚餐, 进食较晚的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但是燃烧的脂肪也较少,这种影 响在糖尿病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1. (1) 下列句子中的“分量”和“同等分量的晚餐”中的“分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A . 彼此对看着, 一齐微笑,神气和默默中的领悟,都比言语更有分量。 B . 弟少时不知分量,自谓尚可琢磨;岂知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贱。 C . 任公写了几本如《清代学术思潮史》等有分量的书。 D . 二十年前,乡下人上场决斗时,尚有手携着手,用分量同等的刀相砍的公平习惯。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 (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汉·王符《潜夫论·论荣》:“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 华之谓也。”

    材料二:“称人以颜子,无不悦者,忘其贫贱而夭;指人以盗跖,无不怒者,忘 其富贵而寿。”尽管可能存在误解,但不得不说,有一些人物典型已经成为老百姓的 集体记忆。被老百姓记住的,往往不是这个人的境遇如何,而是他的人品如何。今 天,袁隆平、钟扬、屠呦呦、黄文秀等都是这样的典型。因此有人说:“要得富贵福 泽,天主张,由不得我;要做贤人君子,我主张,由不得天。”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新时代青年成长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