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

更新时间:2024-03-29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兰克福的《论不平等》认为:经济平等并不具有道德性,经济上的不平等并不具有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刻意追求经济平等不但无益于事,甚至还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法兰克福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平等主义的论辩漏洞或逻辑缺陷,展开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精湛分析,并创造性地赋予某些概念和词汇以学术和学科的规范意义,澄清了很多习以为常但其实是错误性的认知,使得其为不平等的辩护以及关于平等与尊严等相关问题的辨析,获得了充分的证成。

    一是“充足主义”概念的提出。在传统论述中,平等主义尤其是经济平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平等主义携手大众民主阔步前行,势不可当。但法兰克福认为,追求平等不等于消除贫困,甚至会产生贫困,而贫困情况下的平等同样不具有正当性。因此,关键不是平等与否,而是经济上的“充足”,促使贫穷之人越来越少,富足之人越来越多,“充足主义”才是正道。这样一来,平等的道德价值理念就失去了它的强大吸引力,不平等的污名论也会得到某种消解。某种意义上,不平等意味着差距,反而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随着“充足主义”概念的介入,鸡同鸭讲的悖论可以得到克服,对立的两派在“充足主义”方面能够获得长久共识,即社会公约数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进社会的“充足主义”最大化提高,消除贫困问题导致的社会乃至个人的不幸与灾难。

    二是边际效益问题。关于平等主义的一种经济学支持理论,来自边际效益原理。按照这派理论,由于富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边际心理感受方面是递减的,所以,在经济政策方面要求富人们拿出效益递减的部分分配给弱势群体,达致经济平等,显然具有道德正当性。对此,法兰克福认为,这种边际效益递减的福利经济学是有问题的,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和政府的经济政策。作者指出,人获得某种满足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也是一种难以评估的感受,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它们分为不同的多种类型,相互之间是千差万别的,设立每个经济财富上的某个门槛,以为超出了这个门槛就会导致富足的感受递减,是很不实际的。金钱固然是一个标准,但经济上的递增可能导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三是平等的外在价值。平等主义的道义论很少受到挑战,追求平等,尤其是经济平等,从来就是理直气壮的,他们占据道德话语权。对此,法兰克福予以强有力的辨析,他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属于外在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因为,所谓平等与不平等,只是人们之间相互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诉求,作为独立的自主的个体,是自由而完备的,并不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尤其是经济层面的比较,而获得自己的证成。平等并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不平等也不具有价值的低劣性,它们本身与价值无关。所以,根据相对的非根本性的价值来制定的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价值,只有基于人的独立本性而成就的价值才具有价值优先性。

    那么,平等的追求是否就完全不具有道德性呢?对此,作者另辟通道,形成某种转换,即若把平等转化为尊重,问题就获得了一定的解决。尊重问题成为道德价值论的焦点,在平等与尊重的问题上,尊重比平等更为根本。如果平等不是纠结于财富或经济上的平等与否,而是转化为对于个体的权利尊重,那么,它就具有了道德的优先性,超越了平等与不平等的话题。尊重之所以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每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具有内在的价值属性。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权利资格的尊重问题,远比经济平等与否更为重要和根本,因此也就具有更高的正当性。在法兰克福看来,平等与尊重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他试图打开两者的联系渠道,从平等开出尊重的路径,把追求平等引向相互尊重的道路上,这是《论不平等》的又一理论贡献。过往的论述大多是通过论证平等的道德正当性,从而导向社会变革,不是制度上的重大革命,至少也是福利政府的理性构建。作者的论证路径则相反,它通过揭示平等的外在价值性,一方面提出了充足主义的社会发展目标,正视不平等的并非不道德属性;另一方面,则提出一个价值的转化路径,把平等的外在价值转变为尊重的内在价值,引导人们从反对不平等,追求平等,过渡到正视不平等,超越平等与否,从而进入多元社会甚至经济不平等社会的彼此尊重,通过尊重,树立每个人的价值自主性。最深刻的价值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备,是权利保障,也是维系自己的自由权利。

    诚如作者所指出:把经济平等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目标,实际上往往是有害的,但经济平等也并非毫无意义,它通过某种方式也是可以重新获得道德性的,那就是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

    (摘编自高全喜《超越平等主义》)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法兰克福在《论不平等》中认为经济平等不具有道德性,如果刻意追求经济平等,反而会产生有害的社会后果。 B . 法兰克福认为,不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能够激发人们从事经济发展与创新,增加社会财富,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 C . 人获得某种满足感的事情非常复杂,不能从量上予以划定;因此,边际效益递减难以为平等的经济学提供理论依据。 D . 法兰克福认为,经济平等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价值,并不具有内在的价值性,这一观点是对平等主义道义论的挑战。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平等主义具有强大的道德正当性,诉求经济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这一观点与大众民主思想具有一致性。 B . 思想史上关于经济平等主义的论战双方一向各说各话,但双方在“充足主义”概念所主张的观点上获得了共识。 C . 法兰克福反对根据平等主义这种非根本性价值来制定社会经济和福利政策,是因为他不认同平等的道德正当性。 D . 如果把平等与尊重联系起来,通过追求平等实现人的相互尊重的权利自主性,经济平等就有可能重获道德性。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第三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____
      A . 贝勃定律: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B . 霍曼斯成功命题:某人的特定行动越是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可能采取该行动。 C . 帕累托改进: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提高另一方的福利。 D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某一层次需求相对满足,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形成行为动力。
    4. (4) 第五段围绕“平等”与“尊重”展开论述,请简要概括论述的要点。
    5. (5) “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论语》,大意是不必担心财富不多,要担心的是财富不均: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平等观。请结合文本中“充足主义”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毛利先生

    [日]芥川龙之介

    初见毛利先生,是在他就任当日下午。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前所未有的肃静。开门进来的是个矮个子,令人联想起节日里杂耍的小丑:光溜溜的秃头与教科书上画的鸵鸟蛋毫无二致;古怪的晨礼服名副其实古色苍然,几乎令人忘却曾经是黑色的;有点脏的翻领下面,竟郑重其事地系着一条极其鲜艳的紫色领带。

    从各个角落发出强忍住笑的声音。然而,先生和善而苍白的圆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诸位!”

    我们从未享受过“诸位”的待遇,屏息等待长篇大论。然而毛利先生环顾了一下教室,什么也没说,嘴角神经质地颤动,那有点像家畜的兴奋的目光不时流露出烦躁不安的神情,似乎有所恳求。

    “今后由我来教诸位选读课。”

    开场白结束得如此突然,令我们非常失望。先生点了一个同学的名字,并称他为“君”。那学生站起来,以东京中学生所特有的机灵劲儿译读了一节。误译不消说,就连发音上的一些细微毛病先生都仔细加以纠正。他的发音格外做作,可大致正确清晰。

    然而,当先生开始译读时,失笑声此起彼伏。他的日语词汇竟少得令人难以相信他是日本人:“鲁滨逊终于决定饲养……什么呢?就是……动物园多得很……对,是猴子。”

    连猴子都这样,碰到稍复杂些的句子,不兜几个圈子,简直就找不到恰当的译词。先生频频把手放到领口,迷惘地抬起头,慌慌张张地瞥我们一眼,立刻又两手摁住秃脑袋,把脸深深地埋在桌子上。本就矮小的身子,犹如一只泄了气的气球,窝窝囊囊地缩成一团。笑声越发肆无忌惮,连最前排的学生也公然哄笑起来。

    课间号起,我们哄堂大笑,故意模仿先生的姿态和声调,甚至连身为班长的我,也由五六名同学簇拥着,扬扬得意地指点先生的误译之处。

    “今早我坐电车,看见先生坐在正中间。可是临近换车的地方,他却高声叫唤‘售票员,售票员!’,我觉得又好笑又难为情。”

    “听说他一到雨天就身着西装,脚穿木屐来上班。”

    “老是挂在腰下的白手绢包儿,八成是盒饭吧?”

    “听说有人在电车上看见他抓住把手时,毛线手套上全是窟窿。”

    有天早晨,毛利先生像往常一样,扯起尖嗓子热情地讲授《人生颂》。没有人认真听讲,邻座的一个柔道选手竟在课本下面摊开武侠小说。正讲着,先生忽然大谈起人生问题来了:“诸位还不了解人生,唯其如此,诸位是幸福的。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对人生洞若观火,但苦恼的事也多。就拿我来说,有两个孩子,于是就得送他们上学。一上学……嗯……学费怎么办……”大家又窃笑起来。邻座的柔道选手突然撂下小说,气势汹汹地起身质问:“先生,我们是来学英语的,如果您还继续这样讲下去,我立刻到操场上去。”说完,他竭力绷着脸,怒不可遏地坐回座位上。

    我从未见过那般难堪的表情,像遭了雷击,半张着嘴,家畜般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低三下四的神情。他用手正了正紫色领带:

    “是我错了,郑重道歉。的确,诸位是为学英语来上课的。我错了,好吗?”

    似哭的笑容,再三重复着同样的话,上衣的肩部和腰部的磨损处,更加显眼了。每低一下头,他的秃脑袋越发像鸵鸟蛋。柔道选手回头瞥了我一眼,露出狡黠的微笑,即刻又读起藏在下面的小说来了。

    先生比平日更加语无伦次地专心翻译那朗费罗的诗句。“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气色很坏的圆脸上冒着虚汗,像是不停地哀求着什么。然而,像我这样无所顾忌地打哈欠的人也不在少数。矮小的先生不停地挥舞着教科书,声嘶力竭地喊道:

    “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

    一学期过去,再未见到毛利先生的身影,我们甚至连高兴的意思都没有,连先生存在本身,都忘记得一干二净。

    大学毕业的那年秋天,我不经意地走进一家咖啡馆品尝着咖啡,漫不经心地打量眼前那面镜子。

    镜中一位顾客让我吃了一惊。虽只是侧脸,但那鸵鸟蛋似的秃头,古色古香的晨礼服,永是紫色的领带……

    尖嗓门依然如故,忙不迭地给服务员们讲解着什么。

    “这个形容词管着这个名词,知道了吧?”

    桌上摊放着一本书。毛利先生不停地用手指戳着那一页,不厌其烦地讲解着。服务员们挤在一起,个个聚精会神。

    “什么?关系名词?没有所谓的关系名词。是关系代词吗?对,对……”

    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温情,悄然起身,那气色很坏的圆脸向这边转过来,家畜般的眼神同我的目光在镜中相遇。然而,先生的目光里未浮现故旧相遇的表情,有的只是那恳求什么似的可怜神情。我默默走到账房去付款。

    “那边有人在教英语,是咖啡馆请来的吧?”

    “哪里是请来的,不过是每天晚上过来教教。听说是个老朽的英语先生,哪儿也不聘他,大概是来消磨时间的吧。要杯咖啡,就在这儿耗一晚,我们并不欢迎他呢。”

    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刹那间,不知该哭还是笑。我竖起大衣领子,匆匆离开咖啡馆。先生在亮得使人心寒的灯光下,依旧扯着尖嗓门。

    “因为这个词代替名词,所以叫代词。代词,懂了吗?”

    (刘光宇译,有删改)

    【相关链接】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摘自鲁迅《孔乙己》)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作者对毛利先生衣着外貌的描写贯穿始终且没有变化,这凸显了毛利先生生存状况的窘迫和对教育的坚守。 B . 毛利先生课上以自己的人生为例,想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人生颂》。 C . “柔道选手”指责毛利先生时怒不可遏的样子只是恶劣的伪装,他有此行为并不是因为担忧学业。 D . 《毛利先生》与鲁迅《孔乙己》都以人物为标题,但与“毛利先生”不一样,“孔乙己”是别人随意给他取的绰号。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对毛利先生的描写,主要从叙述者自身眼光直接观察,同时加入周围人物的反应、见闻等间接刻画,主人公形象丰富饱满。 B . 小说抓住典型细节,并以复现的方式突出人物个性,“家畜般的眼神”在不同场景下反映出兴奋、乞求、悲伤的情绪,但都突出了目光的呆滞无神。 C . 小说将笔墨集中在初识先生、讲授《人生颂》、咖啡馆重逢三个场景上,这既是作品的重要节点,又是“我”认识人物的节点,选材精当,要言不烦。 D . 学生的嘲弄是毛利先生悲惨命运的原因之一,“人生是真实的,人生是诚挚的”,写出毛利先生遭到学生质问后的惊慌失措,也暗含了先生的自我剖白。
    3. (3) 小说结尾说“我好像现在才理解先生”,“我”之前与现在对毛利先生的认识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加以概括。
    4. (4) 有研究者考证,鲁迅《孔乙己》的创作曾受到本文启发。试比较两部作品的结尾,同为年轻人的“我”,对主人公——一个底层知识分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狱中与诸甥侄书

    [南朝•宋]范晔

    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平生行己任怀,犹应可寻。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为性不寻注书,心气恶,小苦思,便愦闷,口机又不调利,以此无谈功。至于所通解处,皆自得之于胸怀耳。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缋 , 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

    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于理近无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赡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耳。

    吾于音乐,听功不及自挥,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异邪。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亦尝以授人,士庶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传矣!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有删改)

    【注】:①范晔:《后汉书》作者。②工巧图绩:工巧,技艺精妙的工匠;图绩,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自谓颇识A其数B尝为人言C多D不能赏E意或F异故也

    2. (2) 下列对原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耻”,意动用法,“耻作文士”在文中指以作一个文士为耻。韩愈《师说》中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耻”与此意思相同。 B . “金石”,文中指金属和石头,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荀子•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金石”与此意思相同。 C . “赞”,有杂赞、哀赞及史赞之分,文中指史赞,就是作史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论,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相当。 D . 《前汉》,即《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事始于汉高帝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苏武传》就是《汉书》中的名篇之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本文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侄的一封信,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因为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近人,读起来真切感人。 B . 在信中,范晔说自己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是一个晚熟的人。他天性不喜欢钻研书本,口才木讷,因此无法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 C . 对于古往今来的有关著作及其评论文字,大多范晔都不太认同;而对于《后汉书》,他则认为,自古以来,规模宏大,思虑精密,没有哪一家能做到这样的。 D . 作者对文学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的毛病的指正,以及对非雅之音的完全否定,都有自己的创见,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所以每于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

      ②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亦尝以授人,士庶中未有一豪似者。

    5. (5) 结合原文简要概括范晔对班固编纂的《汉书》的评价。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 , 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子读残书。

    【注】①黄庭坚于1080年(元丰三年)秋入京改官,授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秋天从汴京出发赴江南。这首诗就写在他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今安徽贵池)的时候。②属玉:即翳瑪,似鸭而大,毛作紫绀色,长颈赤目。③舂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④莫:通“暮”。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首联从扣题入手,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字里行间流露出自身浓浓的孤独凄苦之情。 B . 颔联诗人远眺,那浩浩江水流向远方,迤丽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近观则见“身闲心苦”的白鹭,表面写白鹭,而实际则是诗人的自喻。 C . 诗的后半在记叙中抒情:颈联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景象触动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尾联则道出了诗人的心志。 D . 诗歌脱弃凡俗,格高调逸,但这种高格又不是借助丽辞藻绘体现出来的,诗人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
    2. (2) 在诗文中反用典故成语,将常见的典故成语翻出新意,古人称为“翻案法”。宋代诗人杨万里曾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翻案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2. (2)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 (3) “瑟”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与节操,象征着知音与年华,是中国古诗词常用的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据媒体报道,今年国庆,不少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反向旅游”行程。从一些在线旅游平台提供的数据看,“反向旅游”确实正在成为年轻群体中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扎堆前往热门旅游城市,①____。其实这也不奇怪,那些热门的旅游城市、景点,在节假日期间,往往都是人山人海,一方面,游客太多容易降低旅游体验,比如长时间排队、堵到走不动路等等;另一方面,随着需求暴涨,餐饮、住宿、机票等费用水涨船高。去热门旅游城市“浅”玩一下,可能就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与此同时,冷门旅游目的地的能见度在不断提升,而且没有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的状态,能让游客从中体验到原生态的味道。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与其花大价钱去热门目的地“添堵”,不如到这些小众地区小玩一下,②____,还更清静休闲,更惬意。更重要的是,“反向旅游”对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分流,还能够倒逼其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和运营能力,而不是躺在自然资源上坐地收钱。

    比如不少网友就提到,一些传统的热门景区,被过度地商业开发,并且基本上被开发得千篇一律,尤其是像各地的一些“古镇”,卖的都是同样的美食小吃、同样的文创产品,缺少本地特色。可以这样说,“反向旅游”代表的旅游市场的新变化,意味着互联网种草时代,年轻人不再盲目从众扎堆,而是对旅游体验、游玩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③____,尤其是一些传统的热门景区,应该将服务和体验不断升级。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 (2)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反向旅游”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实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1. (1) 句式的灵活使用可让文字表达更灵动优美。请对画横线句进行赏析。
    2. (2) 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出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句与“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长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何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赏析。
    3. (3) 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长期以来,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设备和材料等高端领域被美、欧、日垄断。如美国以所谓科技网络安全为借口,多轮制裁中国华为,禁止拥有美国技术成分的芯片出口,华为手机无法继续生产麒麟芯片,导致5G技术缺席,无法满足全球范围内消费者对高速网络的需求。

    材料二:当前,一些国家鼓吹“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企图通过科技垄断、技术封锁、贸易壁垒干扰别国创新发展,维护自身霸权地位,破坏全球经济稳定,掀起“逆全球化”风潮。而截至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领域不断扩宽,合作平台和合作项目务实推进,多层次、交互式、宽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局面正在形成。“一带一路”秉持追求发展,崇尚共赢,传递希望的理念,努力改变着世界的发展面貌。

    材料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垄断科学,可以通过建围墙保持领先。科研既有合作性,也有竞争性。只要科学共同体以互相尊重的方式展开合作,就能形成良性竞争。

    综合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