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3-14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文中说: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不可一向言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有“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几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意境概念的形成与界定》,有删改)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境生动自然。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 B . 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 C . 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D . 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境论在古代逐渐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B . 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C . 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形式就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D . 范晞文和王夫之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 (3) 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
      A .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B .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C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D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4. (4) 请结合第一则材料,给“意境”下一个定义。
    5. (5) 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登高》的首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搭车

    梁衡

    我笫一次搭车是搭的马车,当时我们七八个大学生在内蒙古河套农村劳动锻炼,房前正守着一条沙土公路。路上汽车很少,多是马车。我们的驻地离公社、医院、供销社等行政中心大约有五里地,常有些小事要去办。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就是在路边搭车,只要一招手就能跳上一辆,好像这就是我们的专车。因为这是一条固定的路线,时间长了与车倌也混熟了,话也多了。他们总爱向我们打听城里的稀罕事儿,我也常能从他们嘴里听到在城里听不到的故事。当时一到秋天,公路两边的房主就会腾出些房子来烧个大炕,接待过夜的车马,一般是赶车人自带粮食和马料,房主收一点柴火钱。一时,车马店里人声喧哗,骡嘶马叫,人们套车卸车,大声地互相招呼。土炕上弥漫着旱烟味,有时还一点酒香。搭车成了一种文化,我们很怀念那些不期而遇的人,和那一条永远流动着故事的路。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一次长途搭车。司机是一个姓胡的四十多岁的汉子,一脸大络腮胡子。助手倒是一个白净的小伙子姓张。胡子和小张坐在前面的车楼子里,我躺在后车厢的煤堆上。车子发动起来以后,胡子突然推开车门,从车楼子里甩给我一件老羊皮袄。几年的塞外生活,我太熟悉这种万能皮袄了,甚至已闻惯了它散发出来的膻腥味儿。当时我把这光板老羊皮袄垫在身下如在热炕,从心里感到这位胡子大哥的热心肠。

    我躺在车上,伸手就能摸到蓝天;放眼前方,是一条永远到达不了的天际线。这时候你才真切地感到地球是圆的,假如对面的远处出现了一辆车,就像在大海上看见船的桅杆一样。这种感觉你要是能到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或东部呼伦贝尔草原跑车会更加明显。我们的车在地球的表面飞奔、撒欢儿,又好像要离地而去。可以伸手撕下一片白云,缠绕在脖子上或者贴在胸前,然后再一松手,又放它飘去。

    突然车子摇晃了一下,挣扎了两下哼了一声就不动了。胡子爬到车盘底下摸了半天,出来时满脸沙土,摊开油污的双手说:“传动轴断了。”在这四处不着边的旷野上,断轴之祸,无异于灭顶之灾。小张那张白脸唰的一下更白了。胡子只说了两个宇“皮袄!”小张爬上车帮,嗖的一下抽出刚才还垫在我身下的那张万能老羊皮袄,麻利地铺到车底下去。他们在车底鼓捣了半天,最后抽出一根车轴。胡子贼亮的眼睛把周围四方扫视了一遍,说:“这个地方没有人家也很少过车,估计公社在那个方向,一般公社里都会有个农机修理点,我们去碰一碰运气。”然后突然转向我温和地说:“小记者,你敢一个人在这里看车吗?”“我这个搭车的闲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连忙大声说:“敢!”胡子把我安顿在车楼子里,然后他们两个背了一个水壶,扛起车轴,顺着河沟一步一弯腰地向那个远处的山口走去。

    我拉紧车门,顿时一股莫名的孤寂袭上心头。不知不觉,天色慢慢暗了下来,低头看一下手表已经下午七点。当我再一抬起头时,车窗玻璃上却贴着一张人脸,鼻子都压成了扁平。我霎时惊出一身冷汗,努力静下来,才看清是一个当地老乡,满脸皱纹。老汉一口当地话:“后生,车子陷住了吧?天都擦黑了,肚子饿了吧,到我的道班里去吃点儿东西。”原来老人是个当地的养路工。说话间,他领着我到道班里取了一些大饼。

    从老人那里回到车前,我先围着汽车转了一圈儿,看有什么动静,又检查了车楼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再翻到车顶上,呆呆地透过黑暗一直盯着山口方向。不知道过了多久,前面出现了两个晃动的手电光。还没有等走到跟前,就听见胡子在黑暗中喊道:“小记者,饿坏了吧?”我连忙喊:“不饿不饿,我们有好吃的了。”他们来到车前放下沉重的车轴,胡子从怀里摸出一个油纸包,原来是一包酱牛肉。我也赶快从书包里掏出老人做的大饼,又说了上道班的事儿。我们三个人坐在车下的沙地上,顶着满天星光,掰一块饼就着吃一口肉,再举起水壶喝一口水。这是我记忆中最香的一顿野餐。

    我们吃饱喝足后开始干活。车轴换好了,胡子用沙子搓搓两手的油腻,跳进车楼子里发动车子。我和小张在后面用力推车,明知道这点力气对一辆卡车来说就像蚊子推大象,但还是使出吃奶的力气自求安慰,终于“咔”一声,车轮咬住了河床,往上轻轻弹了一下,缓缓转动了,我们三个人的心都一下落了地。

    塞上六年,数不清搭了多少次车。而今进了城,交通更加便利,搭车之事鲜有所闻,而碰瓷行骗的事例倒是不少。现在想来,那六年的搭车生活真是一种享受。当我坐在慢悠悠的马车上,听车倌聊天,看着两边的青纱帐、麦田、羊群时,就像是在听一首古老的歌谣或者喝一壶老酒。而当仰面躺在载货的卡车上,则是一种追逐在云端的旅行。自从离开河套之后,我可再也没有机会这样搭过一次车了。

    (节选自梁衡《梦回塞上》,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在路边搭车时,“只要一招手就能跳上一辆”,既说明了我们当时经常搭乘顺风车,也展现了车倌的热情,乐于顺路搭载我们。 B . “我”认为“老羊皮袄”是“万能皮袄”,既反映了“我”对当地生活习俗的熟悉,也为后文胡子大哥铺老羊皮袄检查车辆埋下了伏笔。 C . “放眼前方,是一条永远到达不了的天际线”“可以伸手撕下一片白云”,用夸张手法分别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和内心的轻松惬意。 D . 面对胡子大哥的守车请求,“我”虽然害怕,但毅然答应,主要是因为“我这个搭车的闲 , 希望以这样的立功表现来表达感谢。
    2. (2) 结尾画线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3. (3) 梁衡的散文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本篇文章展现了哪些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

    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於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 , 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建安三年,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五年,策 , 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还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材料二

    江表传载:初瑜疾困,与权笺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 , 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摘自裴松之注)

    【注】①:讨逆,即孙策。《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时袁术僭号,(孙)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写出相应位置的英文字母。

      曹A公B军C吏D士E皆F延G颈H观I望J指K言L盖M降N盖O放P诸Q船R同S时T发U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领天下兵马大权,东汉时期,以太尉为三公之一。 B . “驰书报瑜”与“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两句中的“报”,其含义不同。 C . 薨,中国古代按身份等级不同,对死亡的称呼不同,例如诸侯曰薨、大夫曰卒。 D . “遂荷荣任”与“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两句中的“荷”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瑜高大健壮、容貌俊美、家世显赫。孙策因为周瑜的恩德信义著称于庐江郡,于是让他镇守牛渚。 B . 周瑜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不但自己领兵攻城略地,还指挥孙瑜等人征讨麻、保二屯并生擒了邓龙。 C . 周瑜深受东吴君主器重。孙策认为拥有了周瑜,就会一切顺利;周瑜还在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掌权。 D . 周瑜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听取了黄盖的意见,选择使用火攻,最终战胜了曹操。
    4. (4) 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

      ②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5. (5) 周瑜是吴国的忠臣良将。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其对吴主“忠诚”的表现。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生于1167年,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戴复古为人正直爱国,他生活的时代,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②貔虎:猛兽,此处指军队,勇士。

    1. (1) 下列对本词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戴词开头三句,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开头几句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 B . 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戴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别是一种写法。 C . 本词结尾三句,词人问道旁杨柳在为谁而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传递出因自己感时伤世,再也无心观赏眼前美景的情绪。 D . 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劲有力,在自然朴素的描写中,不时有浓重之笔与用力之笔出现,平淡之中见奇伟。
    2. (2) 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敌军惨败表现周瑜辉煌战绩。

      诗人凭吊英雄人物,以酒祭奠江月以寄托旷达之情的两句是:“”。

      ③猿鸣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古代诗歌散文中,诗人常借“猿”之声抒发心中的哀怨、凄怆之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造就了魏晋名士的独特群体人格精神。其主流价值取向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固然,这些特征不应该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所需要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①____的。

    何晏王弼之谈,妙语连珠;王谢大族堂前,簪缨不绝;刘伶轻狂、阮籍醉酒,竹林名士放诞不拘……这些②____的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所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就是不足为奇的。在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相比发生了③____的变化,然而人们向往魏晋风流的力度有增无减。这恰恰说明,魏晋风流与我们在心灵深处有共鸣,从那里,我们不仅能得到人生的给养,更能得到美的享受。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面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些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B .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C . 今夜人潮涌动,群情激昂,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 . 他轻轻地摇了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将改好后的句子写下来。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听音乐可以助眠吗?中医理论认为,音乐与脏腑经络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与人体脏腑产生共鸣,能够调畅情志,调理脏腑,改善因焦虑、抑郁等导致的失眠。①____?音乐的类型、风格多样,节奏快速、鼓点强劲的音乐使人越听越兴奋,不利于入眠;伤感悲凉的曲调容易使人心绪低沉,这些都不适合在睡前聆听。研究发现,舒缓平和、节奏和音域变化相对较小的纯音乐助眠效果最佳。睡前可以戴耳机听音乐吗?听音乐有音响外放和戴耳机等多种形式。②____,睡眠是改善了,但耳朵可能会隐隐疼痛。戴耳机入睡,特别是侧卧时,耳机会对外耳道产生压迫。部分听众不习惯设置定时关闭功能,导致即使进入睡眠③____。这种状态下,即使人已入睡,耳部肌肉却一直随音乐进行调节,以适应入耳的声音。久而久之,耳部肌肉疲劳,容易出现疼痛、耳鸣等问题,甚至会对内耳造成损伤。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简述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在第三单元中吟咏了杜甫、白居易、李清照笔下的秋风秋景,在第七单元中品味了苏轼、郁达夫、史铁生的秋景秋情,也在校园、家乡感受到了无限的秋日诗意;同时,诗人、散文家笔下的秋景秋情哲理会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校园、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也会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思……

    请以“一年一度秋风劲”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