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名校拔尖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4-03-29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们都在传诵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是信息。”如何理解这句话?媒介是信息吗?媒介怎么会是信息呢?说“媒介即是信息”,就是想表达新的看法,将本来不是的说成是,就有了新意。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媒介与信息是二元对立的。媒介在传递信息,因而它不是信息。比如说媒介是车,信息是车中的货物。货物通过车运到远方去,接受者要的是货物,而不是车。我们通过媒介传递信息,需要的是信息,不是媒介。

    由此还可以说:媒介的价值是中立的。运输者只管运货,而不管是什么货。所有的货都化成了重量或体积,而不管其中内容的千差万别。媒介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说各种各样内容的话,其间的区别只有时间的长短;使用文字,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内容,其间的区别也只是篇幅的长短。至于说了什么、写了什么,那就是信息。

    然而今天要说的,恰恰是一个相反的意思,即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媒介和信息是相互促进的。虽然车是车,货是货,但要知道,有了车,就对货物的生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运输,一个地方的物品只能自产自销;没有分工,生产率就上不去,现代化的大生产就不可能实现。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恰恰依赖于运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拓以及大城市的形成。

    谈到媒介与信息的关系,用货与车的比喻能说明一部分问题,但远远不够,而且容易产生误导。原因在于,货与车是可分开的两个物,而媒介与信息本身不可分,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例如,语言是意义的载体,但同时,意义又存在于语言之中。人们并不是先想出一个意义,然后用语言传达,而是直接用语言来思考。语言既是思考的工具,也是思想的存在方式。不存在离开其存在方式的思想,也不存在独立于其外在表现的意义。语言学家们可以围绕意义对不同语言之间是否可翻译的问题进行讨论,但这并不能得出存在外在于任何一种语言的意义的结论。

    将这一结论移用到具有不同媒介的艺术门类上,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我们用语言、声音、图像等媒介传达不同的意义。对于创作者来说,当心里有一个意图时,用哪种语言表达,或者用声音、图像或其他媒介表达,所形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媒介的发展也带来了信息的增长。如前所述,运输并不直接生产出产品,但运输畅通了,生产就能发展起来。物流畅通,就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在良性循环中发展经济。

    媒介的革命恰恰在于它造就了新的可能性。过去认为,信息太多了,产生需求,于是媒介就发展,就像东西太多了,需要大一点的容器才能盛下它们一样。这句话其实说反了,不是由于信息太多而促进了媒介的发展;恰恰是由于媒介革命,才使信息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竹简的年代,用几个字就能记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书写太费力气,就不多写了。现在则不同,写作变得很简单,用电脑打几个字就能传出去,于是就有大量的人写,信息就被大量生产出来。信息的充盈是由于媒介的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即是信息。有了媒介,才有信息。

    (节编自高建平《媒介的意义》)

    材料二

    布尔迪厄曾说过:“一种真正的社会科学的实践要求一种对于自身的反思的回归。”当然,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求不同程度的反思和修正。这取决于这些研究领域的“硬度”或“软度”,也取决于学科所处的社会、技术和知识的环境变化速度。一个学科应对外部变化时,基本范式所做的改变越少,这种学科越有“硬度”;一个学科的理论结构越容易受外部变化的影响,这种学科就越有“软度”,因而,越有必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讨论和重新构架。用“硬度”和“软度”标准来看媒介批评,其“软度”显然更为明显。

    针对传播学存在的问题,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认为,传播学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和统一的目的,方法的多样性就成了一个弱点而不是它的强项。传播学领域经常有众多的量化研究学者、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文化理论家、历史学者、法学和政策专家,以及政治经济学家等等,他们倾向于保持自我特点,其整体性小于各个部分之和。因此,传播学被划为弱者联合会的范畴之中。传播学深陷在学科割据的困局之中。作为一个“弱者联合会”,传播学在深受学科细化之苦。前 ICA 主席多思巴士认为,学科壁垒的蔓延导致“越是通过个人努力去制造专业差别,研究的问题就越发细小,越发远离时代,因为每个人都在追求学科范式,在那些前所未有的学科范式中努力寻找研究的一席之地”为此,麦克切斯尼呼吁:传播学不能通过模仿其他领域而遁入学术的陈规旧套之中,我们不得不勇敢地从流行的、学科间的方式中挣脱出来,直面学术研究中的主导性倾向。时代需要这样的做法。

    与传播学比起来,媒介批评显得更加羸弱,其概念不甚明确,其研究范式尚不稳定,其理论合法性基础不牢,影响力还很有限,在山头林立的知识场域中,媒介批评根本没有自己稳定的地盘,其处境与传播学相似,其面临的问题比传播学还要突出。

    如何解决媒介批评面对的问题?麦克切斯尼对传播学的提醒值得媒介批评借鉴:必须强调对媒介批评的反思,不能让媒介批评重蹈传播学覆辙,不能陷入概念和范式的牢笼难以自拔。媒介批评要建构自身的合法性,必须重申其“批评”精神,重申其“启蒙”使命。因为,媒介批评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即在于对“批评”精神的坚守。尤其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介已经全方位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媒介作为重要的影响要素,对我们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介入,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充满了权力和意识形态纠葛,为此,需要通过批评实践,在媒介和社会场域,揭示文化表征背后的隐秘和阴谋,祛除意识形态的精致谋划,拆除权力控制的藩篱。

    (节编自张涛甫《媒介批评:基于启蒙的反思》)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媒介的当代特征,但材料二也指出了媒介批评面对的问题。 B . 不同的研究领域要求作出不同程度的反思和修正,这取决于研究领域的内外部环境。 C . 传播学被划为弱者联合会的范畴,重要原因就是研究者们各自为政,学科壁垒蔓延。 D . 媒介的“批评”精神让其具有了“启蒙”使命,这构成了媒介存在的合法性的基础。
    2.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语言学家们可以围绕意义的翻译进行讨论,可见,语言的意义有时可以更换表达形式。 B . 媒介是信息的载体,用语言、声音、图像等不同的媒介表达,形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C . 过去认为,信息太多促进了媒介的发展,而实际上媒介革命才是信息产生的根本原因。 D . 竹简年代书写费力用字俭省,智能时代信息生产便捷,可见,媒介发展促进信息充盈。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材料一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传统认知和新的深层认知两方面论述媒介和信息的关系。 B . 材料二分析传播学存在的问题,主要目的是论证传播学对媒介批评的负面影响。 C . 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既阐释了媒介与信息的关系问题,又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D . 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引出观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 (4) 两则材料都涉及“媒介的价值中立”问题,但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5. (5) 材料一多次用货物与车的关系来打比方,具体分析作者要借此表达哪些观点。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鞋的故事

    孙 犁

    我幼小时穿的鞋,是母亲做。上小学时,是叔母做,叔母的针线活好,做的鞋我爱穿。结婚以后,当然是爱人做,她的针线也是很好的。自从我到大城市读书,觉得“家做鞋”土气,就开始买鞋穿了。时间也不长,从抗日战争起,我就又穿农村妇女们做的“军鞋”了。

    现在老了,买的鞋总觉得穿着别扭。想弄一双“家做鞋”,住在这个大城市,离老家又远,没有办法。

    在我这里帮忙做饭的柳嫂,是会做针线的,但她里里外外很忙,不好求她。有一年,她的小妹妹从老家来了。听说是要结婚,到这里置办陪送。柳嫂和我说了不少这个小妹妹的故事。她家很穷苦。她这个小妹妹叫小书绫,因为她最小。在家时,姐姐带小妹妹去浇地,一浇浇到天黑。地里有一座坟,坟头上有很大的狐狸洞,棺木的一端露在外面,白天看着都害怕。天一黑,小书绫就紧抓着姐姐的后衣襟,姐姐走一步,她就跟一步,闹着回家。弄得姐姐没法干活儿。

    现在大了,小书绫却很有心计。婆家是自己找的,订婚以前,她还亲自到婆家私访一次。订婚以后,她除拼命织席以外,还到山沟里去教人家织席。吃带砂子的饭,一个月也不过挣二十元。

    我听了以后,很受感动。我有大半辈子在农村度过,对农村女孩子的勤快劳动,质朴聪明,有很深的印象,对她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柳嫂在我这里帮忙,时间很长了。用人就要做人情。我说:“你妹妹结婚,我想送她一些礼物。请你把这点钱带给她,看她还缺什么,叫她自己去买吧!”

    柳嫂客气了几句,接受了我的馈赠。过了一个月,妹妹的嫁妆操办好了,在回去的前一天,柳嫂把她带了来。

    这女孩子身材长得很匀称,像农村的多数女孩子一样,她的额头上,过早地有了几条不太明显的皱纹。她脸面清秀,嘴唇稍厚一些,嘴角上总是带有一点微笑。她看人时,好斜视,却使人感到有一种深情。

    我对她表示欢迎,并叫柳嫂去买一些菜,招待她吃饭。

    小书绫坐在炉子旁边,平日她姐姐坐的那个位置上,看着煮稀饭的锅。我坐在旁边的椅子上。

    “你给了我那么多钱。”她安定下来以后,慢慢地说,“我又帮不了你什么忙。”

    “怎么帮不了?”我笑着说,“以后我走到那里,你能不给我做顿饭吃?”

    “我给你做什么吃呀?”女孩子斜视了我一眼。

    “你可以给我做一碗面条。”我说。

    我看出,女孩子已经把她的一部分嫁妆穿在身上。

    她低头撩了撩衣襟说:“我把你给的钱,买了一件这样的衣服。我也不会说,我怎么谢承你呢?”

    我忽然想起鞋的事,就半开玩笑地说:“你能不能给我做一双便鞋呢?”

    她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只是很注意地看了看我伸出的脚。

    告别的时候,她的姐姐帮她穿好大衣,箍好围巾,理好鬓发。在灯光之下,这女孩子显得非常漂亮,完全像一个新娘,给我留下了容光照人、不可逼视的印象。

    这时女孩子突然问她姐姐:“我能向他要一张照片吗?”我高兴地找了一张放大的近照送给她。

    过春节时,柳嫂回了一趟老家,带回来妹妹给我做的鞋。

    她一边打开包,一边说:“活儿做得精致极了,下了工夫哩。你快穿穿试试。”

    我喜出望外,可惜鞋做得太小了。我懊悔地说:

    “我短了一句话,告诉她往大里做就好了。我当时有一搭没一搭,没想她真给做了。”

    “我拿到街上,叫人家给拍打拍打,也许可以穿。”柳嫂说。拍打以后,勉强能穿了。谁知穿了不到两天,一个大脚趾就淤了血。我还不死心,又当拖鞋穿了一夏天。

    我很珍重这双鞋。我知道,自古以来,女孩子做一双鞋送人,是很重的情意。

    我还是没有合适的鞋穿。这两年柳嫂不断听到小书绫的消息:她结了婚,生了一个孩子,还是拼命织席,准备盖新房。柳嫂说:

    “要不,就再叫小书绫给你做一双,这次告诉她做大些就是了。”我说:“人家有孩子,很忙,不要再去麻烦了。”

    柳嫂为人慷慨,好大喜功,终于买了鞋面,写了信,寄去了。

    柳嫂的母亲从老家来,带来了小书绫给我做的第二双鞋,穿着很松快,我很满意。柳嫂有些不满地说:“这活儿做得太粗了,远不如上一次。”我想:小书绫上次给我做鞋,是感激之情。这次是情面之情。做了来就很不容易了。

    我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

    柳嫂又说:“小书绫过日子心胜,她男人整天出去贩卖东西。听我母亲说,这双鞋还是她站在院子里,一边看着孩子,一针一线给你做成的哩。眼前,就是农村,也没有人再穿家做鞋了,材料、针线都不好找了。”

    她说的都是真情。我们这一代人死了以后,这种鞋就不存在了,长期走过的那条饥饿贫穷、艰难险阻、山穷水尽的道路,也就消失了。农民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小书绫未来的日子,一定是甜蜜美满的。

    那里的大自然风光,女孩子们的纯朴美丽的素质,也许是永存的吧。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开头从“幼小时”“上小学时”“结婚以后”三个时间段写“我”穿“家做鞋”的经历,说明自己穿“家做鞋”的岁月之久,也为下文请小书绫做鞋作铺垫。 B . “小书绫却很有心计”,文中没有丝毫的贬义,相反,却蕴含着称赞、欣赏的语气,小书绫年纪虽轻,却特别聪明,性格果断而坚韧,为人朴实又能干。 C . “只是很注意地看了看我伸出的脚”,极为传神的动作写出了小书绫这一农村女性羞涩胆小、不善与人交流的特征,这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大为不同。 D . 收到做得有些粗糙的鞋后,“我默默地把鞋收好”,这里既有感谢之情,毕竟第二次做鞋是情面之情,也有一份理解,小书绫没有太多闲散功夫做鞋。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淡而有味,展示出清新质朴、至情至性的美学境界。 B . 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讲究以少胜多,擅长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描绘出小书绫的形象特征。 C . 作者在对比中展开情节,柳嫂和小书绫的对比,两次做鞋子的对比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情节。 D . 文章节奏快慢有致,叙述有关两双鞋的内容时节奏较慢,叙述小书绫生活的内容节奏较快。
    3. (3) 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比较明显,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 (4) 文章最后两段意蕴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 , 咸誉清。疾病庇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速已。虽不持钱者,清亦乐然响应,皆与善药,积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知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B . 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C . 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D . 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居,囤积。与“居则曰:‘不吾知也……’”“居为奇货”中的“居”意思都不同。 B . 冀,希望。与“冀君实或见恕也”“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之“冀”字意思都相同。 C . 券,券据。由竹、木刻制成,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后世多用纸为券。 D . 庠塾,指地方性学校,具有民间办学的性质,与国子监、太学等中央官学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宋清是个药商,他的药材质量好。长安医工用他的药配方易出售;许多病人也乐意买他的药。 B . 世人对宋清焚券行为不解,有人认为愚笨,有人认为他是有道之人,宋清对此都予以了否认。 C . 一般商人计较的是蝇头小利,而宋清做生意其实并不为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D . 作者在文中将宋清与士大夫进行对比,目的是讽刺一些士大夫争名夺利、趋炎附势的丑态。
    4. (4)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虽不持钱者,清亦乐然响应,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②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5. (5) “清之取利远”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其具体措施。
  •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 .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 本诗比兴、用典,信手拈来,自然无迹,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不功而工”之妙。
    2. (2) 结合全诗,分析李白“剑歌《行路难》”的具体原因。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六国论》中表现各国先人开疆拓土之艰难的句子是“”。
    2. (2) 《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采用“”的具体办法改善了百年老屋的采光条件。
    3. (3) 《邶风•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情感的句子是

      ”。

    4. (4) 《离骚》中,屈原以早晚采集香草即“”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德行的执着追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顾名思义,重水之所以被称为重水,①____。不过严格地说,②____: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且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③____?人们发现,a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b使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c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d于是人们便用电流来提取重水,e但要消耗大量的电能。f据统计表明,g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错误并修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死亡率为21%~63%。热射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劳力性热射病,它对应的往往就是我们遇到的青壮年热射病患者,由于高强度运动或者高温下工作,体温调节失衡,体内产生的热量来不及散发,皮肤往往多汗潮湿;另一类是经典型热射病,对应的常常是老年热射病患者,此类患者,通常没有剧烈体力活动,但由于老年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散热功能障碍,皮肤往往干热无汗。

    热射病的特点就是高热,体温在40.5℃以上;神经功能出现障碍如昏迷甚至抽搐;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热射病患者院外抢救的关键就是降温,快速有效的降温方法就是直接将患者身体浸入冰水中,也可以直接将碎冰盖在患者身体上,这尤为适用于劳力性热射病的年轻患者。由于老年患者难以接受这么强的冷刺激,不适用此办法。经典型热射病患者可以采用往身上喷雾或者擦浴,再用风扇吹的方法,通过蒸发和对流帮助患者降温。注意不能使用大量酒精擦浴,否则可能会被皮肤、血管吸收而产生毒性。

    1. (1) 请结合材料一二段内容,给“热射病”下定义。
    2. (2) 请概括材料第三段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 8. 阅读下面的语段,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今天上午,2024汕头澄海薄壳美食文化旅游节在澄海区盐鸿镇开幕。设在“壮雄”薄壳美食园内的烹饪台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因名额有限,他们地报名参加自制薄壳宴比赛。被选中的参赛者兴高采烈,纷纷卷起袖口,恨不得快点走到烹饪台前过把“厨师瘾”。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益发达的科技手段和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新意不断,但忙碌过后常有空虚感袭来,原来我们丢的不是生活,而是情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