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

更新时间:2023-12-27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千年。相较于西方浓郁重彩的咖啡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明使者。

    茶学典籍的外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媒介。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2009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国茶文化的进阶。此外,其他如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谱》等茶学类典籍的不同译本也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秀读本。

    据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中国的茶叶贸易始于4世纪的四川省,5世纪末,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蒙古边境贸易时,以茶叶为首要贸易物品,开启了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这是中国茶叶外销的最早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葡萄牙人来中国进行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在内的贸易活动,此为我国茶叶海上贸易之最初记录。边境市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辟,使得中国可用茶叶、丝绸、瓷器等各类商品换回他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特产,既实现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功能,又达到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功效。

    传播茶文化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名片”,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茶文化纪录片客观、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茶文化立体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成为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

    (摘编自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国外茶叶品牌、跨界的创新茶叶品牌直接加入到传统茶产业竞争当中,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使传统茶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云消费”时代快速创新、持续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

    中国饮茶、制茶工艺源远流长,每个产茶省、产茶县都有结合当地种植条件与饮茶习惯的名茶,形成了“一地一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叶的原产地优势成为传统茶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使得传统茶叶品牌绝大多数由产地品牌构成。

    “一地一品”的传统茶文化赋予产地品牌天然的发展优势,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传统品牌的跨区域发展。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相关数据,目前茶产业头部品牌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缺乏一统市场的茶叶品牌,这从侧面印证了传统茶市场品牌扩张的难度。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云消费”时代线下消费体验化、线上消费便捷化的二元商业模式,带给了产地品牌原产地扩大发展、线上销售布局的新竞争思路。依托于强大的文化和原产地认证优势,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可控的产业链安全度、更便捷的产品开发与更新,产地品牌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谋求产业链的复合化延伸,以产品创新与文化输出赢得全国市场,取代了过去直接涉足其他省市、门店直营化的扩张思路。

    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跨界竞争带来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茶产业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除了即食茶饮,花草茶、口味茶、保健茶等都是传统茶的潜在竞争替代者。一些新兴的电商茶叶品牌乃至跨界茶叶品牌,不但迅速崛起抢占传统茶市场份额,更带来全面兴起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传统茶企遭遇市场冲击。随着中国茶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受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与体验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影响,未来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白热化的竞争与市场变局,传统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对此,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云消费”时代的竞争挑战。

    (摘编自李馥佳《“云消费”时代中国茶产业竞争与发展趋势分析》)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茶经》是“清幽隽永”的中国茶文化的发端,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向世界译介中华茶文化的经典。 B . 当下茶产业的竞争,正从产品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轻量化、个性化包装受到重视。 C . 茶文化是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茶叶外销,既是商品的交易,也包含了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D . 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茶企业将面临更大转型压力,也促使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中前者侧重介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后者侧重分析茶产业的竞争与发展。 B . “一地一品”的茶文化特点致使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 C . 《茶叶全书》关于中国茶叶外销的记载,反映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有悠久的历史。 D . “云消费”时代背景下,中国茶产业竞争出现新现象,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挑战。
    3. (3) 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诗句“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是宋代流行的用爪、匕等在茶汤上划出图像的游戏,体现了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B . 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节约成本开发的袋泡茶满足了人们便捷饮茶的需求,中国养生品牌受此启发推出了袋泡养生茶。 C . 《茶界中国》在主题为“共享一带一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短片电影展上播出,并享誉海外。 D . 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在德国、法国、瑞士三国十四座城市,历时50天演出25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
    4. (4) 与古代相比,当下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
    5. (5) 某茶品店(见下图)开业后生意火爆,请结合两则材料与下图分析其火爆的原因。

        

  • 2. 现代文阅读Ⅱ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 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 20 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茅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纯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 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下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年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翼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儿不让史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地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④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 56 辆,电动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地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修路原因和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 . 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甘于奉献、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 . 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要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 . 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丈夫的荣光的崇高品质。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真实。 B . 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的感受侧面突出山峻路险、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垫。 C . 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 D . 句子⑤“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她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的成就感。
    3. (3) 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倘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 , 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陈子昂《复仇议状》,有删改)

    材料二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然自克 , 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柳宗元《驳〈复仇议〉》,有删改)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调人掌司A万人B之仇C凡杀人D而义者E令F勿仇G仇之H则死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县尉,唐代县级政府机构中的重要官员,负责一县的军事、治安等工作,为县令的属官。 B . 原始,推求事情的开始,原,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用法相同。 C . 介然,指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怀的样子;自克,与“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一样。 D . 谢,文中的意思是“认错、道歉”,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子昂认为诛杀徐元庆也是为了成全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高尚节操,诛而后旌是有效之法。 B . 陈子昂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体现了孝道与大义,但若赦免他,众人都可能学样去刺杀朝廷命官。 C . 柳宗元认为旌与诛不应该同时施加到一个人身上,陈子昂的提议更不可以成为国家法典。 D . 柳宗元引用《周礼》和《公羊传》中关于违法受诛不可复仇的规定,进一步说明礼与法的统一。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

      ②请下臣议,附于典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5. (5) 请简要归纳柳宗元不同意陈子昂对徐元庆杀人处理方式所提建议的主要理由。    
  • 4. 古代诗歌阅读

    采桑子 · 十年尘土湖州梦【注】

    王寂

    十年尘土湖州梦,依旧相逢。眼约心同,空有灵犀一点通。

    寻春自恨来何暮,春事成空。懊恼东风,绿尽疏阴落尽红。

    【注】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词人王寂,善写他人故事,本词即隐括杜牧故事而成。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前两句,词人表达虽相隔久远,但期待重返湖州、与故人相逢。 B . 词人觉得“春事成空”是因为自己回得太晚,词句中流露出自责之情。 C . 词人使用“懊恼”两个字,意在强调岁月弄人、命运无情、空留怨愤。 D . 词人以春为喻,来阐述他的情感体验,使其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2) “眼约心同,空有灵犀一点通”,虽化用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但两者词意迥异,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一篇好文章往往能借寻常事物来表达宏大的旨趣,举浅近的事例阐发深远的意义,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
    2. (2) 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有“海上生明月”的名句,《春江花月夜》中也有与此异曲同工的一句是

      ”;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一句便是明证。

    3. (3) 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在其《六国论》中用简练的四个字总结为“”,也有人提出疑问,认为六国的灭亡并非全部是这样,对此,苏洵的回答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袁隆平院士为全社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勇于探索攀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为民的奋斗者情怀。袁隆平院士的为民初心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也是他毕生追求理想的,这样的初心看似朴实,而且饱含着忧民爱民、普济苍生的高贵精神。他用一生来践行自己的诺言,让中国粮食产量大大增加,解决了千年来中国的“饥荒”问题。杂交水稻技术在全世界的推广运用,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及短缺问题也做出了贡献。这一切,源于袁隆平坚定的“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支撑他 ____而绝不退缩的精神支柱。

    袁隆平院士____,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是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也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这些荣誉绝不是吹出来的,而是他用数十年来____地研究和奋斗换来的。袁隆平院士是一面永恒的旗帜,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对他最好的缅怀就是传承他的精神而接续奋斗。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寒风在耳边呼啸。我只露着两只眼睛,尖利的风,刀子一样刮过眼角,面前白色连着白色。这时开始盘旋进山。近处的山坡上整整齐齐地种着一排排黄绿色的松树苗,远处的山头飘着蓝色的雾霭,山上黑森森白茫茫,白的是雪,黑的也许就是参天大树了。公路上的厚雪被车轮碾压得光滑锃亮,像一条银带蜿蜒而上。

    我们已经看不太清楚眼前的东西了,口罩里哈出的热气,使得眼圈四周布满了白霜,白霜像冰碴子一样磨着眼皮。我真害怕我的眼睛被冻僵,因为两只脚已经完全没有知觉了。我们像一个个白胡子“老爷爷”似的,互相看着好笑,却笑不动。因为脸上的肌肉也被冻僵了。

    汽车驶过一片河谷,两边的坡地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灌木。忽见一股清亮的山水,湍急地从上游冲下来,敲击着溪流两岸的薄冰,发出那么脆朗的叮咚声。岸边的水草都被白雪覆盖,水流便像是从雪中钻出来的,闪着蓝色的幽光……如此冰天雪地之中怎么会有不冻的山泉我们都睁大了眼睛疑惑不解。

    1. (1) 下列句子中的“那么”与文中加点的“那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准这么,不准那么,谁要是犯了,就要受到处罚。 B . 如果你认为这么办是可行的,那么咱们赶紧去办吧。 C . 别看油菜花那么小,它们挤在一起,就是一派灿烂。 D . 我虽然只见过他那么一两次,但对他的印象很深刻。
    2. (2) 作为连词,“因为”后面一般不需要停顿,而文中画横线句中的“因为”后面使用了逗号。请分析这样处理的效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如此冰天雪地之中,竟会有不冻的山泉。”表达效果为什么不如原文好?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狄更斯的小说展示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的风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现实,马尔克斯的小说表现了整个拉美大陆的生活状况。读书,不仅是读风花雪月,家长里短,读书,也可以是读广阔的时代画卷。

    班级举办“读小说,明世界”读书分享活动,你是本寝室的发言代表,请结合高中教材中涉及的经典名篇谈谈你的心得感想。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