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3-12-22 浏览次数: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 ”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②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 ” 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 ”,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  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 “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  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  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  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  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  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③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  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  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  那么合身。

    ④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 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①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 ”“事意境 ”“情意境 ”“理意境 ”。

          ②所谓“物意境 ”,也叫“物境 ”,就是以“物 ”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

    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 ”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 ”的审美特点。如: “天苍 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 这 些都是“物境 ”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 ”、 目悦神怡之美感。

    ③所谓“事意境 ”,也叫“事境 ”,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  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  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 ”“风雪夜归人 ”“ 落花时节又逢君 ”;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  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 ”,贴近生活,真实可信, 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 ”的美感享受。

    ④所谓“情意境 ”,也叫“情境 ”,就是以“情 ”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 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 ”金圣叹评云: “看他 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 ’字、‘怜 ’字、‘忧 ’字、‘伤 ’字、‘叹 ’字、‘惭 ’字, 凡若   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 ”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  “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李 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请君试问东 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在李白笔下,风、水、月 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⑤所谓“理意境 ”,也叫“理境 ”,就是以“理 ”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 ”的 审美特点是求“ 美 ”的话,那么“理境 ”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 ”。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 “他 何曾是作诗,真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 ”呢?就是“黄鹤 ” 飞了,  “昔人 ”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 ”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 ”是无限 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  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 ”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 “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 ”融化 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与境交融之后生成意境,意境可以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B . “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 ”,这一比喻的意思是象生于境,没有境就没有象。 C . “境超乎象 ”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特殊手法的作用,旨在表明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D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可 见意境的形成不一定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
    2.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物境 ”讲究的是逼真如画,历历在目,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 ”的审美特点。 B . 《长恨歌》体现了一首诗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事境,可给读者“亲切不泛 ”的美感享受。 C . 抒情诗、抒情小赋和抒情散文中多有“情境 ”,这种“情境 ”有的是直抒其情,有的是借景抒情。 D . “情境 ”求“美 ”,“理境 ”求“真 ”,“情 ”“理 ”在同一诗作中不能兼而有之。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理意境 ”观点的一项是(    )
      A .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 .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D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4.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 (5) 杜甫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崔颢有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 )。请结合材料分析以上诗句中境与象的关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 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 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  怒地大喝一声: “强盗! ”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 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 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 “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我一定要一枝枪。 ”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 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 自由舒畅。我越 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 ”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 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 ”小鲁站 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道:“你 怎么没有枪? ”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 “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 ”

    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 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 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  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 “叔叔,你有枪吗? ”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 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 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 一个寒噤,问道: “他? …… ”

    “牺牲了,一起七个。 ”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 “ 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 也没有…… ”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 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 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 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 一枝枪。 ”营长轻轻说道: “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突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 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 ”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 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 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 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 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轻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 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 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 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 有屈辱的感觉, 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 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 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 恬静, 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 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 “敬 礼,解放军叔叔! ”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 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 年 1 月 5 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仍是全营里中唯一没有枪的人 ”,“仍是 ”“唯一 ”表达了“我 ”作为文工团的兵不受重视

      的抱怨和委屈。

      B . 小义一开始叫小鲁“大哥哥 ”,后来又突然改称“叔叔 ”,这种称呼的改变,表现出小鲁因没有 枪受到孩子的质疑。 C . “ 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 ”,鲁西南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 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D . “呶了呶 ”“呆呆的 ”可以看出大嫂的痛惜和悲伤,而“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 写出了她的愤怒与不甘。
    2. (2) 下列对“枪 ”在句子中的内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 ”,这里的“枪 ”是实 指,指一枝用来射击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 B . “‘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 ”,小义认为军人都应该有枪,小鲁虽然是一 名军人,可他还没有枪,因而脸红,这里的“枪 ”是军人身份的象征。 C .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 日夜不离 ”,“我 ”接过的枪是营长的那枝枪,这枝“枪 ”也意味着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D . “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这是“我 ”在脑海中 想象的画面, 旨在表达“我 ”相信小鲁终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枪。
    3. (3) 本文结尾处写到的“花 ”,与《百合花》中写“我 ”看见通讯员“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 多了一枝野菊花 ”中的“花 ”,有什么不同?
    4. (4) 茅盾评价茹志鹃的小说风格近于“静夜箫声 ”,可见其具有“诗化 ”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 对“诗化小说 ”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 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  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

    ①学恶乎始?恶乎终?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  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 者,政事之纪也;《诗》者, 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  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  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②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 人之学也,入乎耳, 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 为人。君子之学也, 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 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B .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C .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D .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 ”,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等,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 . “终日而思 ”和“顺风而呼 ”中的“而 ”字都是连词,表示修饰的关系。 C . “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跨出两脚为“步 ”,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 D . “驽马十驾 ”中的“驽马 ”是劣马,“驾 ”相当于“匹 ”,指十匹劣马行走。
    3. (3)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第③段借助“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借助外部条件的重要作用。 B . 甲文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这两个重要因素。 C . 乙文第①段中出现的《诗》《书》《礼》《乐》《春秋》都是儒家经典,与《易》并称“六艺 ”。 D . 甲乙两文表现了荀子对“劝学 ”传统的发展,基于“性恶论 ”的观点,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5. (5) 儒学中的君子风范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君子学习的认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 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释】①迷津:事见《论语·微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化用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句,运用比兴手法,为下文书写心志奠 定情感基调。 B . 颔联诗人言明家住襄阳。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又称其“楚云端 ”,就地成对,无斧凿迹。 C . 颈联以“乡泪 ”真挚之情对“归帆 ”想象之景,丝丝入扣,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D . 尾联以景结情,大意为风烟迷失了去往渡口的道路,而茫茫的江水与海相平,在夕阳下荡漾。
    2. (2) 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就形成意象。试分析诗歌借助意象表达了哪些情感。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瞥见仙境青天广阔、金楼银阁的两句是:“”。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通过描写邻船寂 静、冷月无声来侧面表达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3. (3) 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能够表现物是人非、容颜改变的句子是:“”。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日,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进行的“ 美丽乡村 ”系列篮球赛事,被网友们取了一个既亲切又响亮 的名字——“村 BA ”。在“村 BA ”现场,四面看台 ①  , 欢呼与加油声也持续不断。每逢 “村 BA ”开打,十里八乡的人都会  ②  , 一些观众甚至驱车 200 公里前来观战。更夸张的 是,“村 BA ”的连场比赛经常能从上午打到夜晚,并且从来都不缺少选手和观众。如此  ③  的 比赛氛围,可能连不少职业赛事也比不上。 目睹“村 BA ”的盛况,有网友戏称: “在中国最接 近 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的不是 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 , 而是‘村 BA ’。 ”

    有人说, “村 BA ”之火,火在一个“土 ”字。的确,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 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 ”的功能,还有一头黄牛、几只香猪的获胜奖品, 以及操着“贵普 ”的解说员,都彰显出“村 BA ”浓郁的乡土特色。但出圈的“村 BA ”,绝不囿 于“ 乡土 ”二字, 而是将特色文化、产品、产业与球赛相融合 。一路升级为全国性赛事的“村 BA ”俨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体育 IP(知识产权),它在超越赛事价值的同时逐渐成为传承 乡土文化,既促进了农、文、体、旅深度融合,也呼唤更多人回到乡村、振兴乡村、关注乡村。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有时很有表现力。选文的“村 BA ”和下文“北京话 ”中的引号都表示特 定称谓,试分析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 ’,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 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 ”(选自《哦,香雪》)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网络中, 网红词的“躺平 ”通常是指人们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在现实生活  中,躺平 ①    。虽然睡觉采用哪种姿势,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特殊情况, ②  ,  否则, 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损害健康。婴幼儿或少儿时期骨架柔软,睡姿可以千态万状。 ③  ,    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 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  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位时应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  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 , 手交叉呈拱形,就像胎儿呆在母亲腹中,全身  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由此可见,“躺平 ”睡姿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

    1. (1) 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 .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三、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

    “所有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 归属感 ’和‘社会兴趣 ’。他们在面对事业、友 谊等问题时,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他们个人 的意义。 ”

    “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假使一旦理解了赋予生活的意义,我们就拥 有了整个人格的关键,并能不断训练自己拥有更具勇气和合作性的生活方法。 ”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写一篇论述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③字数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 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