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1月...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然为世界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中国推进现代化,正像是给世界经济发展的航船加注“压舱石”、增添“稳定器”、装上“发动机”。

    近年来,中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还举办了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环境越来越好、服务越来越优,展现大国开放融通的广阔胸怀。今天的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深度前所未有;今天的中国,更深度地嵌入全球供应链;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各国青睐的“世界市场”。

    《拥抱绿色发展新范式——中国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报告》合著者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表示,对于全球而言,之所以中国经验非常重要,是因为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身处工业化过程当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拥有很大比重的重工业,第三产业占比仅为54%。在这样一种范式下,一个国家经济的绿色转型其实是面对着巨大挑战的。这个挑战属于中国,同样属于很多低收入国家、新兴市场。而发达国家进入到碳达峰碳中和时;其服务业可能占到84%,增长在1.5%至2%之间。“这种范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会用一种绿色转型的模型给世界做出贡献,这当然是一个正面积极的贡献。”

    事实证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科技、生态全方位发展。

    (摘编自刘迪《听!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回响》

    材料二:

    处于相对分散状态的古代世界,各个地区虽然在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上各不相同,但都有探究“世界”探寻“全球”的愿望。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对已知世界的记录与深寻,几乎涉及古代希腊人所知道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罗马时代的波里比阿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和当时所知的世界,不但记录了罗马世界,而且对罗马边界以外的世界感兴趣,他认为“在这之前,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几乎都是零星的,因为每一个事件从开始到结束,都是针对世界上发生的那个地方的。但从那时起,历史就像一个整体,因为在意大利、利比亚、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一切都趋向于一个单一结果。”司马迁的《史记》更是涵盖了从已知最早时代到他自己时代近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其中的《大宛列传》是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记载。虽然这些历史记述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能超越地方偏见和狭隘认识,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人类彼此之间的联系。

    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都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彼此虽有各种有形无形的联系,但并没有世界范围的压倒性的殖民与霸权。伴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而来的是西欧的扩张时代。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加速“西欧世界”成为“西方世界”,产生了跨洲或跨区域的活动;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跨洲的权力流动日益加强并形成权力网络;全球性的货物、资本、人员、观念、思想的流通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也不能例外。钱穆先生那种中国文化可以按照自身节奏发展下去的观念:“若照中国文化的自然趋向,继续向前,没有外力摧残阻抑,他的前程是很鲜明的,他将不会有崇尚权力的独裁与专制的政府,他将不会有资本主义的经济上之畸形发展。他将没有民族界线与国际斗争,他将没有宗教信仰上不相容忍之冲突与现世厌倦。他将是一个现实人生之继续扩大与终极融和。”——毕竟是夫子自道式的乌托邦。中国文化改变世界,也在被世界改变。

    人们对于全球化有多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全球化体现了远近地区的相互联系,使社会活动和权力网络的范围大大扩展;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在这种强化的关系中,本地事件被远方事件影响;有人认为全球化一词既表示世界的压缩,也表示世界作为一个实体的更大存在。但无论如何界定,全球化的核心都是人与物之间超越时空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且具有超越领土、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特性。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延展和时间上的延伸,是全世界的个人、组织、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变得越来越紧密并相互依赖的过程。“二战”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国际通信网络、商业交易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使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密度加大,程度加深。如文化的全球化,即被认为是不同文化背景人口的流动、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大众旅游的兴起和消费主义的全球传播的结果,这些都有着取代或补充更多本地文化的效果。如此现实之下,我们能回避全球意识的培养吗?能回避全球史教育吗?能回避全球化的历史吗?

    全球化影响范围之广,涵盖领域之多,嵌入生活之深,使得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球史教育。全球史教育,既是历史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认识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中国与世界的新视野、新路径。早在16世纪,即决心要成为一名“世界公民”的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Erasmus,1466-1536年)在《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中表示,要塑造一位良君,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的教育,因为广泛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对人类事务的敏感性和理解。可见,理解世界就是理解自身,创造自身就是创造世界。

    (摘编自陈恒《在世界的多样性中理解科学与人文》)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改革开放展现出大国的广阔胸怀,当今的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市场”,更成为“世界工厂”。 B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高质量发展,将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科技等全方位发展更加有利。 C . 古代世界处于相对分散状态,虽然在生活宗教文化方面各不相同,但人们都对探究外部世界感兴趣。 D . 尽管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是多重不同的,但人与物之间超越时空相互联系、交流的核心是不变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和举办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都是我国推进现代化、与世界融合的具体措施。 B .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绿色转型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范式不一样。 C .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人们日常生活日益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的全球化时代,依然可以保持自身节奏而独立发展。 D . 人类受全球化影响,对各种事务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人类对自身的理解与创造,也影响着世界的前行。
    3.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回响”的一项是(   )
      A . 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丰富世界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够为世界共同繁荣注入新动能。 B . 2023年4月21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智库、企业、媒体的代表会聚于此。 C . 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D . 博物馆呈现出的绝不只是“古旧”的“遗产”,特别要注重将文物和传统文化的展示与当代中国的审美和生活相结合。
    4.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5) 如何理解“理解世界就是理解自身,创造自身就是创造世界”这句话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一团美玉似的敦煌

    阿来

    对我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不是没有机会,而总是觉得要再做准备,再做些准备。这个地方,就是敦煌。这次因为不能推辞的活动,不得不上路了。

    今年又重读唐代的边塞诗与凉州词,读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记录,读林则徐和谢彬的西行日记。其间敦煌这个地名,是最吸引我的字眼。当然,还有那些传法和求法路上中西僧人的行迹。

    还有那么多不同民族的身影在这条曾经的国际大通道上出现过,那么多不同的语言在这个时空中响起过。他们彼此刀兵相向,用那些语言嘶喊;他们交易,用那些语言讨价还价;他们和亲通婚,用那些语言歌唱。他们传播并接纳彼此的文化……

    有记载说,张骞通西域发现中亚的汗血宝马时,发现一种马嗜食的草料,就是中国没有的苜蓿。于是,他从大宛国带回苜蓿种子,还有如今广泛种植的葡萄。这些植物已然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飞机下降,敦煌在望。我从舷窗俯瞰,看见过去称为南山的祁连,积雪的山峰,绵延的山脉。雪水顺着清晰的沟岔流下,有些流进了绿洲。这时,我想到的不是敦煌那些著名景点,只是专注地眺望着雪山水浇灌的绿洲。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亲手触摸到融雪水滋润的绿色,要到绿树环绕、田畴整饬的绿洲上走走看看。

    一下飞机,我就走向绿洲。我看到了田野里的葡萄园,看到了刚过花期的苜蓿草。两千年过去,它们已经从汉代皇家宫苑中种植的西方异草,逸生为寻常的野生植物。

    敦煌此地,即便不从复杂的历史、文化、语言寻找入口,就是从一株野草闲花、一种看似寻常的植物入手,其蕴含也是如此丰富。我走过一些麦地、一些瓜田、一些果园,灌溉这片绿洲的渠水在白杨树阴凉下哗哗流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西域的植物经过敦煌东来中国。中国的植物也借由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去了世界。美国人劳费尔著的《伊朗中国编》就说道,中国的桃和杏就是借由这个通道传到了外国。劳费尔说:“尽管出产野杏树的地带从突厥斯坦一直延伸到逊加里亚,蒙古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但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最先种植这种果树,这却是一件历史事实。”

    晚上,在酒店吃着醒酒的瓜,又想起这些汁液甘甜的果实的来历,想起它们对不同自然条件与文化习惯的适应,想起因此而起的品种改良与增加。更想起它们的流布,敦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中转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明集散地、文化中转站。

    这里发生的故事,不止有不同族群间的流血冲突,不只是不同文化在生存竞争中一较高下,还有交往、交流、交融。交融是最终的结果。

    第一个敦煌之夜,我把一些涌入脑海的零碎想法记在纸上。

    马可·波罗曾经写下他在中国见到的造纸方法:“取下某一种树的皮,其实就是桑树,叶子是喂蚕用的。这种树非常多,到处都是,所取下来的是树里面的木质与外面厚皮之间的白色薄皮,把这薄皮制成很像纸张的东西,但却是黑色的。纸张造好时,便裁成大小不同的块。”马可•波罗记载的纸,不是普通的纸,而是用于制造纸币的纸。

    其实在更早的唐代,敦煌这个地方就开始造纸了。敦煌文书里就有多则涉及到造纸匠人的记载。

    短暂的两天多时间,我要离开敦煌了。下午四点,飞机起飞。这一回,我只看着那片绿洲,那些蓬勃生长的树,那些围绕着村庄的田畴,水渠和道路将田野擘划出规则的图案。飞机向东飞去,而太阳正在沉向西方的地平线,终于,地面的绿色消失了,消失在西斜的太阳放出的万道金光中。

    如此,敦煌在我心中已是一个绿意葱茏的具体存在。

    在与中原隔绝的归义军时期,为表达对故国的忠心与向化,敦煌常遣人向唐,向五代诸国,向宋进献美玉。那时用的一个关于玉的计量单位是团。公元924年,“沙州曹议金进玉三团”。932年“沙州进玉三十六团”。965年,“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献玉五百团”。

    当敦煌渐渐从视线中消失时,我依然注视着绿洲上的绿,任凭那绿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

    再见,敦煌!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当初敦煌之旅没有成行的原因,是他对敦煌的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对其认识有诸多遗漏。 B . 中国的植物经过敦煌传到了世界,张骞也带回了西域的苜蓿草、葡萄等,这些植物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C . 作者是从中外文学作品中了解敦煌的,历史上有很多民族在敦煌交往,有很多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此交融。 D . 文章多次写到了绿色,可见作者对敦煌的绿色印象之深,绿色不单指颜色,更主要指敦煌蓬勃发展的活力。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生动形象,同时又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使内容更翔实。 B . 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叙述之后,加以恰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主旨的作用。 C . 文章的内容广博,既牵涉敦煌的历史文化,又写到作者对敦煌的认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D . 文章语言委婉含蓄,把敦煌悠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耳目一新。
    3. (3) 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两段。
    4. (4) 文章的标题“一团美玉似的敦煌”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子产为政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乎!”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 , 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

    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崔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崔苻之盗,尽杀之,盗稍止。

    子产使都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移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标题为命题人所加)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名相。②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③丘赋;郑国军赋制度。

    1. (1) 久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标号涂黑。

      子为晋国A四邻B诸侯C不闻D令E德F而G闻H重I币J侨L也L惑M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幼时取名,成人取字,“侨”是子产的名。按古代礼仪,名用来自称或供长辈称呼。 B . “无亦是务乎”和“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相同。 C . “社”本指土地神,“稷”本指谷神,是中华民族的原始禁川,“社稷”后来泛称国家。 D . “子产使都鄙有章”和“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产认为用人必须谨慎。子皮任用忠诚于自己的尹何治理封地,子产认为尹何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B . 子产推行丘赋,意志坚定,不为民意的异议而动摇,这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相近。 C . 子产主张治理国家必须用“猛”弃“宽”,继任者子太叔却采用“宽”政,郑国有很多盗寇,子太叔出兵剿灭崔苻泽中的盗寇,盗贼活动才逐渐平息。 D . 子产推行礼法,赏罚分明,一度受到激烈的批评和诅咒,执政满三年却得到赞颂。选文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②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5. (5) 子产阐述为政之道,用了哪些方法增强说服力?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本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船上吟诗,大为赞赏,邀请袁宏过船长谈达旦。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开篇点题,写了牛渚夜景,从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画面。 B . 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联想到谢尚在牛渚泛舟时遇见袁宏月下吟诗的往事。 C . 尾联写明早挂帆离去的情景。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枫叶纷纷飘落。 D . 全诗结构层次分明,写景疏朗有致,刻画细腻,迹近写意;用语自然清新,对仗工整。
    2. (2) 本诗写情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2. (2) 杜甫《登高》“”,表达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3.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表达作者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一座城市需要繁华的文化地标,也需要____。几百平方米空间,阅读区、自习区、交流区等功能分区包罗其中、井然排列;或图书借阅,或自修学习,抑或文化交流,人们在城市书房中书山寻径,收获新知。散落在街巷的城市书房,为群众提供了深入思考、提升自我的文化空间,蕴藏着城市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营造与保持良好的沉浸式阅读氛围,才是城市书房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各地城市书房,一方面融入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提高书籍供给丰富度,____的氛围感;另一方面也借助自动控制等新兴技术;打造24小时智能阅读环境,延存“时时能学”的仪式感。阅读分享、公益 讲座、艺术策展等互动活动,则在拉近书香与市民生活距离的同时,不断增强着____,为整座城市涵养出书香致远、朝气昂扬的精神气质。

    一盏灯温暖着城市书房,也照亮人们前进的路。给繁华的城市留一处静谧的空间;是建设城市书房的本意,也是构筑现代化学习型城市的应有之义。我们期待着,在城市中亮起更多这样的灯,帮助我们走向更辽阔的精神远方。

    1. (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为了能赶上看日出,我们凌晨四点就出发吧。 B . 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 C . 过去的一切都已成回忆,但不要忘了我们一起泡图书馆的那些日子。 D . 我们一起去三亚旅行,看清澈的大海,吃美味的海鲜。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外交媒体上连发13张外国纸币图片,引得网友纷纷点赞!这些纸币上的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国建造”。

    众所周知,各国发行的纸币上印的大多是在当地人心中具有 ____地位的人或物。“中国建造”能“登”上多国纸币,足以印证这些中外合作的项目与成果在当地的良好声誉,可谓____。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经济与民生改善插上翅膀 , 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中国建造”坚持创新引领,为合作方发展“计长远”。在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电力等合作项目的时候,本着对各国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中方着眼长远,发展新技术优势,对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规则和标准,统筹推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让共同和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

    从巴基斯坦5卢比纸币上由中国承建的瓜达尔港到卡塔尔面额10里亚尔上的2022世界杯主体育场,再到阿尔及利亚500第纳尔纸币上出现的由中国研制和发射的阿尔及利亚一号通讯卫星……越来越多的“中国建造”被印在项目所在国纸币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开放发展理念,也让每一个华夏子孙的民族自豪感____。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表达上有语病,请将它改写成一个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种类,并分析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代的潮水总能跨过一个又一个山头,个人命运也是如此。流水要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我们即使普通,但只要不下场,都会随着时代潮水不断向前。

    在岁末看待明年和未来的很多年,我们可以相信,在每一个看似普通的选择面前保持不放弃,我们终究也都能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联想、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