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当代中国的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指的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的评论。这种评论比其他任何种类的文艺评论都更专业、更权威。比如马克思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的评论、恩格斯对大诗人歌德的评论、列宁对老托尔斯泰思想和作品的评论,就是杰出的典范。这是近现代文艺思想史所证明了的。

    前一段文艺评论工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评论家少了,真正具有科学性、战斗力和说服力的评论作品也少了。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当一批文艺评论被世俗的“人情”和“金钱”、错误的“观念”和“范式”捆绑与侵蚀,文艺评论成不了反映文艺创作的“镜子”与治病的“良药”,起不到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和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恶劣作品的“吹鼓手”。当年恩格斯批评德国批评家亚历山大·荣克时曾说过:“简直是没有一个人没有写过好作品,没有一个人没有杰出的创作,没有一个人没有某种文学成就。这种永无止境的恭维奉承,这种调和主义的做法,以及扮演文学上的淫媒和掮客的癖好,真令人无法容忍。”这是发人深省的警告。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是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最为根本、最为核心的东西。

    (摘编自董学文《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

    材料二:

    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须把稳正确导向。文艺作品往往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现实和人生的看法。站在什么立场,主张什么价值,秉持什么态度,都有意识形态属性。有的作品歌颂英雄、高扬正义、倡导平等,应予肯定和鼓励;有的作品虚无历史、宣扬拜金、渲染暴力,须予严肃批评;有的作品本着求真向善的态度,探讨变革时代的人生、社会、未来,进行艺术探索创新,应予关心包容和深入讨论。总之,文艺评论中,价值判断不能缺席,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切不可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

    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是客观评价文艺作品、把握文艺现象、文艺思潮的基本前提。这就对文艺批评者的阅历、眼光、水平提出了要求,只有博学、博览、博识,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时入乎其内、发而中节,不至于用狭隘的个人好恶来评判宽广的艺术光谱。当然,既要尊重审美差异,也要重视审美标准,达没达到这类创作的“金线”,突破在哪里、不足在何处,多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对此看得准、说得透,才是有效有益的文艺批评。

    (摘编自董阳《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

    材料三:

    日前,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就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

    要发挥文艺评论对创作的砥砺促进作用。《意见》要求,建立线上线下文艺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巩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要善于发出洞见症结的意见和旗帜鲜明的声音。《意见》指出,坚持正确方向导向,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审美差异,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推动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

    要培养学理与情感兼具的评论家队伍。《意见》提出:“巩固传统文艺评论阵地,加强文艺领域基础性问题、前沿性问题、倾向性问题等研究”“壮大评论队伍,加强中华美育教育和文艺评论人才梯队建设”。

    (摘编自刘江伟《打磨好文艺评论这把“利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恩格斯评论诗人歌德、列宁评论老托尔斯泰的作品,运用的都是当时被公认为最权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B . 欲创作好的精神食粮,作家应借鉴那些具有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文艺评论,以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C . 作者利用文艺作品表达对世界、现实和人生的看法时,多受意识形态的支配;作品意识形态不同,对其进行评论的态度也应有差异。 D . 把握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就是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唱赞歌,如此才能营造出健康的文艺评论生态,发出洞见症结之评论。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加强新时代文艺创作工作的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是进行文艺创作必须掌握的理论。 B . 材料二认为一个文艺评论家有了足够的阅历、眼光、水平,就能在作品何处有不足、哪里能突破等方面与他人达成共识。 C . 材料三提出的“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是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营造健康的评论生态的重要保证。 D . 三则材料虽然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关注文学评论的正确导向问题,强调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学评论。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5. (5) 《文艺报》报社拟举办一次以“怎样成为一位优秀的文艺评论家”为题的征文活动,如果让你写一篇征文,你的文章主体部分的提纲是什么呢?
  • 2. 现代文阅读Ⅱ

    几棵大树 

    吴伯箫

    ①绿肥红瘦,域里的朋友,不断地有来乡下散心的。到这里,往往主人还没迎出柴门,远远便听见客人嚷道:“这儿风景真好!”到屋里,一杯白开喝不完,又急着说:“到外面逛逛罢。”到村落左近,浴着煦暖的东风,踏着芊绵的草地,一路数着各色野菜花,看齐刷的麦垄,他们赞不绝口。若于水车井边坐下,指点着怪近的山峦及一眼你望的旷野,凑巧那里传来耕田人喝牛的声音,或村舍一声鸡叫,他们会冲口而出说:“简直是世外桃源。”

    ②啊,“世外桃源”!这在我们终日锁在乡下,为繁重的责任苦寂得像念倦了经的吉利的老僧一样的人听了,你说不奇怪么?可是仔细想过一通,或到城里忙了一天,披了夕阳回来再看见那绿到天边的景色时,才会恍然:那朋友的惊喜是有道理的。原来住惯了芝兰之室的人,就难乎其为芳香了。耳濡目染觉得平平无奇的这郊野风光实在有它的伟大可爱处。院子里的几棵大树,就是这样想过了之后,回头被我特别注意的。

    ③要说大树,忽然想起从前居处的海棠院来。海棠院,贾家蘅芜院似的,应属丽华金屋飞燕兰宫之类;而其实,这里说的只是北苑学校一处图书馆的院落而已。那院落不大,两株海棠就遮得满院树荫了。我爱海棠:喜欢吃又甜又酸的海棠果,喜欢看又艳丽又浓郁的海棠花。同时也是朋友们读书、闲话、散步、喝茶的场所。这海棠院落与有着大树的庭院相比,差别就在后者有的是几棵大树的缘故。

    ④要说的树,是美国白杨。听说是清末这里办农政学堂的时候栽的。现在都已合抱粗,十几丈高了。一直上伸的躯干,密匝匝的叶子,一株株看齐了似的排着,两行可四五十株。叶子绿得一尘不染,恰像乡下姑娘刚浆洗过的竹布衫子。那叶子无风自鸣,窸窣作响,音韵幽怨可听。 若有忧郁的人是极易引起“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煞人”那种情绪的。细雨微风中,那声音有些抑郁。狂风暴雨中它呼啸里就带出悲壮,人也会跟着烦忧起来。但我喜欢它的还是在午夜同清晨的时候。

    ⑤午夜小睡初醒,四壁静悄悄的,满院里只弥漫着它那簌簌的啸声。枕边一念袭来,你不会以为你正乘了一只轮船向大海滑行,以为依旧岛上山屋,卧听上潮时惊涛拍岸的声音么?那么再入睡时你的梦境就该更美了,起码怕就是《金银岛》或《古舟子咏》的故事。在清晨,我爱那树巅传来的一片鸟声,有干咳的啄木,有唱着“不如归”的子规,有叽叽喳喳吵嘴似的喜鹊、麻雀。 那清新的空气同清新的感觉令人忽而觉得年轻起来。

    ⑥在圣贤桑梓的曲阜,看孔子手植桧,子贡手植楷,在泰山脚下的岱庙瞻仰唐槐汉柏,都极爱好,因为它肩负着几千年历史的陈迹啊。古圣先贤的手泽,神明华胄的光辉,仿佛都在它那老干秃枝,皱裂的皮层,及偶然的一丛苍翠的叶子里蕴蓄着、透露着。谁不喜一处破落的书香人家正对了垂珠门楼的一棵古槐呢?他祖先在那儿拴过高头马,挂过百灵笼,老年来领孙子看过蚂蚁爬树的。一世的荣华,几代的富贵,古槐都曾经历过目,败家子的浪荡行为也给它添划过年轮。“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但种树人往哪儿去了呢?你是否产生过这样的疑问?

    ⑦是的,就这面前的几棵树说,现在是这样高大了,当初是谁种的?种的时候他可曾想到这树后来的种种?一年年一枝枝一叶叶,是怎样长成这样子的?有多少鸟曾在这儿栖止、唱歌或竟轻轻掠过?啊,当这树还幼小的时候,总该有人天天挑了水灌溉,拿了刀斧修剪罢?后来长大有荫,也总该披衣于树下徘徊,望望树隙里露出的疏疏的星,踏着地上姗姗晃动的日影,去寻那么一点闲愁的罢?现在我在这儿与它朝夕晤对。寒冬我看过它秃枝顶上麻雀的朝会,浴着朝的啁啾,给人多少温馨,日夕群鸦噪晚,打发去若干不适的意趣。深秋的缤纷落叶,添人一脉凄凉,春来枝叶萌发,也给心头播下一线生机。于今行将盛夏了,叶于长得蓊翳了。浓厚的荫凉,如友人杜君所说:“恰巧当了凉棚呢。”

    ⑧前些日子正当种树季节,朋友们又设计于树下的甬道旁栽了两行小柏树,掘土担水,整整忙了两天,一个无花的庭院又平添了不少生色。时满月余,小树都绿起来了,有欣欣向荣景象; 可是栽树的人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走了。我常常想:二十年后,小树都长得有点像样子的话, 自己有兴会重来当又作何想呢?“城郭依旧人民非”,朋友们准是到不齐的。

    ⑨其实感伤是不必的,像这样粗大的白杨,顶老才二三十年,顶多才四五十株,又有什么值得留恋呢?有缘到南洋去罢,那里有热带的椰子林、棕树林;有缘到北美加拿大去罢,那里有高可直冲霄汉、广可千数百顷的杉树林。碧天所笼罩,赤地所擎托,哪里不可以栖迟呢?“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有着太阳光的地方,万物就滋长起来。有那么一天,肩起一束行囊,且山海河岳地漫游去罢,处处参天乔木,怕又美不胜收了。

    ⑩像大树一样,尽着向上长:你也尽着向前走罢!“无树不成村”,路也是宽得很呀!

    一九三六年五月底,济南桑园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前两段从城里人视角叙写乡下美丽怡人有若“世外桃源”的风景,意在引出下文着力抒写的院子里的几棵大树。 B . 第④段从由来、种属、树形、姿态、色泽、声音等多个方面描写院里的几棵大树,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C . 第⑥段由院子里的几棵大树联想到曲阜圣贤手植的桧、楷以及岱庙的唐槐汉柏,使人生发感慨,启人深思,充实了文章内容。 D . 第⑦⑧两段由树写到种树人、树的成长历程、树与人的关系等,抒发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随遇而安的深沉感喟。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行文鲜活、生动,“像念倦了经的古刹的老僧”,强调生活清苦寂寞;“像乡下姑娘刚浆洗过的竹布衫子”,突出白杨绿得清新。 B . 文章行文连贯,“但我喜欢它的还是在午夜同清晨的时候”这个过渡句引出下段“我”在午夜与清晨听闻啸声、鸟声时的感觉的抒写。 C . 文章善用问句抒情,第⑦段连用六个疑问句,由面前的大树而追问栽种者、树的成长过程、树的遭遇等,揭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一哲理。 D . 文章巧用反问点题,“又有什么值得留恋呢”“哪里不可以栖迟呢”这两个反问句开拓了意境,展露了高远的理想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3. (3) 吴伯箫曾在《无花果—我和散文》中指出,散文“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试据此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艺术特色。
    4. (4) 著名作家王统照评吴伯箫的散文说:“好锻炼文字”“对于字句间颇费心思”。在遣词用句方面,吴伯箫善用典故,多引古语。请以本文为例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 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就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于至精。充乎天地 , 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鸣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比:为,替。②梃:棍棒。③穿窬(yú):穿墙(偷盗)。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同“横”。 B . 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 . 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 .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义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B . 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 . 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点明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 . 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的,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更简洁明了,易懂易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②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5. (5) 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刺史其间。②《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运用了白描手法,写秋日时节,大雁南飞,倒影江中,诗人与客人提着酒上山。 B . 颔联夹叙夹议,写诗人面对尘世烦扰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时要插满头而归。 C . 颈联写诗人与客人在重阳佳节登高赏景,纵情饮酒,以至大醉,再去欣赏落日美景。 D . 尾联以齐景公的反例做结,诗人认为人生无常古今同理,因而不必像齐景公那样垂泪。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里仁》中,孔子用“”两句告诫弟子们既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又要加强自我反省。
    2. (2) 李白《将进酒》中“”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肯定以及不为金钱所驱使的豪迈之情。
    3. (3)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从无穷的江水间探索出绵延久长的人类与明月共存的哲理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按照我国传统说法,立冬时节,天地之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立冬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规律,保健养生的要点如下:

    一____。我们都知道,冬季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期。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中老年人每日起床时,要以“缓”为要,牢记这3个“半分钟”:醒来后在床上躺半分钟;慢慢起来坐半分钟;再将两条腿下垂在床沿边等半分钟,然后再站起来走动。

    二吃点“白食”。立冬后,北方家庭多开始供暖,南方多使用空调取暖。____,许多人皮肤出现干燥、起皮、瘙痒等症状。对此,除了要及时涂抹油性的润肤霜外,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内“润”。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解决冬季皮肤瘙痒等问题要从肺入手。常吃白色食物,如白木耳、花生、白果、山药、胡桃仁、百合等,能起到缓解干燥、养血润肤、健脾润肺的作用。

    三加一杯水。冬季天气寒冷、干燥,再加上室内供暖,蒸发量大,____,就很容易造成血液黏稠度升高,进而诱发脑卒中等意外。建议晨起和夜间都喝一杯温水。起床后喝200毫升水,能稀释血液;睡前喝200毫升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

    1. (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英子真会说话,什么场合和她聊天,都让人觉得亲切。 B . 何老师对他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 . 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 D . 没有革命先烈的无私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劳动光荣”,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题目是不是过分陈旧呢?是的,我们历来就提倡劳动光荣。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强调劳动光荣,“劳动光荣”这四个字,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过时,这是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不可____。

    广大青年学生,不但在讨论会上讲劳动光荣,而且真正地____,把“劳动光荣”四个字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天津的王培珍是一个例子,郑州的荆焕云又是一个例子。劳动,丰富她们的感性知识;与劳动结合,她们的理性认识得以深化;劳动,令她们的思想观念得以改造。

    人的觉悟程度总有高下之分,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青年朋友们都像王培珍、荆焕云那样。由于小部分青年朋友认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把热爱劳动不放在心上,也不参加体力劳动。

    不,青年朋友,有了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说可以从此不用参加体力劳动,而是说,可以从此更有成效地去劳动。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使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以过去任何社会所____的速度极大地丰富起来!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句,做到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下·广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采曾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确实,在生活中,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常常有局限性,见到的只是部分真实,这需要我们不断突破认知边界,才有可能不断接近事物的真相。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