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 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风,是我国古代最重视观察的气象之一。炎黄时代,我国已设有“风后”一职,专门负责测风工作,东晋王嘉《拾遗记》中“帝使风后负书”的记载就是对这一史实的有力佐证。我国对于风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内容不仅有四方的风名,还有风向,如庚丁三年时记录的气象卜辞“壬申,大风自北”。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风的认识也逐渐全面,如战国末年的文字记载中已有八风。

    唐代时,人们对风向的辨别有了比较系统的记录。如李淳风在《乙巳占》中,列出了二十四个风向的名称,指出这些方位是由天干地支和卦名组合而成,并简要说明了判定风向的方法。其卷十《占风远近法》记载:“凡风从戌(西北偏西)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辰(东南偏东);风从辛(西偏 北)来的,须看吹向是否是乙(东偏南)。”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和现在一样,利用风吹来的方向判定风向了。

    另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仪器辅助判断风向。例如甲骨文记载的“见”,便是一种在商代就开始使用的简单的风向仪,在风杆上系布帛或长羽作为示风器,即可判断风向。随着生活水平与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傀”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后,其改进版本“五两”在秦汉时期被广泛使用,用五两或八两重的羽毛制成候风旗,即使有一点点的风,也可以随风而动,其灵敏度相当高,不仅可以用来观测风向,还可以根据风旗的上扬程度简单判断风力的大小。

    古人常用的风向仪还有“相风乌”,“相风乌”的材质有木质和铜质两种,比较有名的就是铜质相风乌,人称“铜凤凰”。东汉时期,“铜凤凰”经过张衡的进一步改进,诞生了“相风铜乌”,被作为当时专门用来观测天象的仪器。

    (取材于朱新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风力等级是指风力的大小,通常是根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的影响而引起的各种现象而定。按风力的强度等级来估计风力的大小,一般用风速来表示。现在国际通用的风力等级是1805年英国人蒲褐拟定的,国际上称为“蒲褐风级”,应用的是0—12级的风速。

    我国很早就有对风力大小的认识,根据风对地表物体的影响引起的不同特征来表征风力的大小,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开始用此方式来表达风力的大小。甲骨文中已有表示风力强弱的记载,分为小风、大风、大飓等。《尚书》载:“周公居东二年,天大风,禾尽偃,大木斯拔……久矣,天之无烈风淫雨。”当时已用风的强度来表示风力的大小。到了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风速计——“相风铜乌”。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相风铜乌”,能达到“遇风乃动,察其所自,云乌动百里,风鸣千里”的功效。“相风铜乌”是现代风速计的雏形,比欧洲最早出现的类似仪器“候风鸡”早了一千多年。

    到唐代,已制定出风力的大小等级——八级风力等级。唐朝初期根据风对物体造成的征状,计算出风的移动速度并定出风力等级。李淳风著述的《观象玩占》有记载:“动叶十里,鸣条百里, 摇枝二百里,落叶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折大枝五百里,走石千里,拔大根三千里。”这就是根据风对树产生的作用来估计风的速度。”动叶十里”就是说树叶微微飘动,风的速度就是日行十里。 “鸣条”就是树叶沙沙作响,这时的风速是日行百里。另外,已有根据树的征状定出来的风力等级,《乙已占》记载“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石,八级拔大树及根”。这八级风再加上无风、和风两个等级,合为十级。这些风的等级与国际通用风力等级相比较,相差是不多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风力等级。

    (取材于柴国生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风是地球上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而风能又是一种最容易直接转换为机械能的能量,如同水力一样,它成为人类最先利用的能源之一。

    人类对自然界风力的利用,最早的要数用风帆推动船只航行了。在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船帆的记载。相传夏禹受到一种叫鲨鱼的启发而发明了船帆。鲎鱼是一种形状奇特的甲壳鱼,身体宽扁,长有七八尺高的背鳍。当风吹来时,鲎鱼就会将鳍高高挺起,借助风力前进;无风的时候,鳍自动收拢起来。在3000 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中就已经有了帆的象形文字,战国时期铜鉴的船纹上也有风帆。木船加装风帆以后,不仅大大推进了船的前进速度,且可以因风致远,船的航行范围得以扩大。

    古人利用风能的另一项成果就是风车。在中国辽阳出土的东汉墓壁画上,已有许多风车图形。由此可知,在公元前后,中国便有了风车。直到12 世纪以后,风车才在欧洲迅速发展,利用风能磨面、提水、供暖、制冷、航运、发电等。中国人制造的风车可分为水平轴风车和垂直轴风车。水平轴风车,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轮,通过水平的回转运动传递能量,可以推动磨盘来磨面和抽水灌溉。垂直轴风车,又叫立帆式风车,由船帆演变而来。它是将同样大小的八个船帆,各装在一个竖直的杆上,每面帆的正中上端则由绳系之它不受风向变化的影响,风轮总是向同一方向旋转,这种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车历史久远,农家用以车水灌田,沿海盐民用以提海水晒盐。

    (取材于张静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晋时期风后仍然是负责测风工作的官员。 B . 到战国末年,人们对风的认识已逐渐全面。 C . 秦汉时,“五两”的灵敏度很高而取代“傀”。 D . “五两”“相风乌”都可测定风向及风力大小。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风力等级和风速是完全相同的气象概念。 B . 周代已经用风的强度来表示风力的大小。 C . 根据风对树的作用计算风速有悠久历史。 D . 唐代制定的十级风级和“蒲褐风级”接近。
    3.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乙巳占》记录了当时人们判定风向的方法及风级。 B . 东汉张衡发明的“相风铜乌”是风向仪也是风速计。 C . 李淳风对于风向和风力等级应当有较深入的研究。 D . 现今天气预报所说的西北风指吹向西北方向的风。
    4.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的历史文献对船帆有详实而科学的记录。 B . 风帆推进了木船速度,扩大了木船的航行范围。 C . 东汉墓壁画证明了我国在公元前后已有风车。 D . 任何风向的风都不能改变垂直轴风车旋转方向。
    5. (5) 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我国古代在风的认识和利用上取得的成就。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旨深哉!司马氏之名是编也。曰“资治”者,非知治知乱而已也,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也。览往代之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厉其恶。言已终,卷已掩,好恶之情已竭,颓然若忘,临事而仍用其故心,闻见虽多,辨证虽详,亦程子所谓“玩物丧志”也。

    夫治之所资,法之所著也。善彼者,未必其善于此也。君以柔嘉为则,而汉元帝失制以酿乱;臣戆直为忠,而刘栖楚碎首以藏奸。攘夷复中原,大义也,而梁武以败;含怒杀将帅,危道也,而周主兴。无不可为治之资者,无不可为乱之媒。然则治之所资者, 一心而已矣。以心驭政,则凡政皆可以宜民,莫匪治之资;而善取资者,变通以成乎可久。设身于古之时势,为己之所躬逢;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为之斟酌,而今之兴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资,失亦可资;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其鉴也。

    “鉴”者,能别人之妍媸 , 而整衣冠、尊瞻视者,可就止衣冠之整,瞻视之尊,鉴岂能为功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为治之资,而不仅如鉴之徒县于室、无与照之者也。

    其曰“通”者,何?君道在焉,国是在 , 民情在焉,边防在焉,臣谊在焉,臣节在焉,士之行己以无辱者在焉,学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虽扼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故曰“通”也。

    (取材于《读通鉴论》)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览往代之乱而然     愀:忧愁 B . 而史其鉴也    特:特意 C . 衣冠之整      顾:但是 D . 虽扼独处     穷:困窘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彼者 鉴岂能为功我哉 B . 戆直为忠 而周主 C . 失亦可资也  D . 可就止焉 国是在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治之所资,法之所著也

      治理(国家)所依托的,正是治国之道所彰显的

      B . 研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所身任

      对古人的谋划进行研究考虑,设想把那些谋划作为自己亲身负责的事情

      C . “鉴”者,能别人之妍媸

      “鉴”能够辨别人的美丑

      D . 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

      前人失败了,他们必定思考如何在不公正的处境中避免失误

    4.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引用程子“玩物丧志”的观点批评了阅读史书而不践行的做法。 B . 第二段列举史实说明一个人擅长做一件事并不一定擅长做另一件事。 C . 第三段以衣冠瞻视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D . 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排比手法,从多个角度论述了“通”字的内涵。
    5. (5)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旨深哉”,意思是说取名“资治通鉴”用意深远。请你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王夫之所理解的“资治通鉴”这个题目的内涵。
  • 3.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②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④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孔子家语》)

    对于①句中画线的句子“无友不如己者”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把这句话解释为“没有任何朋友不如自己”。今人杨伯峻有不同的理解。

    1. (1) 请写出杨伯峻的解释。
    2. (2) 上述哪些材料支持杨伯峻的解释,请做简要分析。
    3. (3) “没有任何朋友不如自己”,请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分析其合理性。
三、本大题共4 小题,共20分。
  • 4.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扶风豪士歌【1】

    李白

    洛阳三月飞胡沙【2】 , 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3】 , 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4】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5】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 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6】

    注释:【1】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扶风豪士:由扶风逃难到吴地的豪士。【2】飞胡沙:指洛阳陷入叛 军之手。【3】早鸦:唐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吉祥鸟。【4】尚书期:陈遵嗜酒好客,刺史因公来访,虽与尚书有约也被陈遵挽留。【5】原尝春陵:指战国时四公子。【6】“张良”二句:传说张良在沂水桥上遇见黄石公,得赠《太公兵法》。后辅佐刘邦,立下不朽之功。天下大定,他自请引退,跟着赤松子学仙。

    1. (1)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洛阳”四句,交待了安史之乱导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的历史背景。 B . “我亦”二句,写诗人因躲避战乱而东奔,路途遥远,难民多得难以计数。 C . “东方”四句,写扶风环境静美,春意醉人,诗人忘却了痛苦,流连忘返。 D . “扶风”四句,写扶风豪士为人不倚仗权势,热情好客,与诗人心意相投。
    2. (2) 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用战国四公子事,意在感激扶风豪士给自己立功报国的机会。 B . 诗人以清水白石为喻,来赞美扶风豪士爽朗的胸襟和磊落的为人。 C . 此诗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属于七言歌行体,押韵自由。 D . “扫落花”与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都写了主人亲自洒扫迎客一事。
    3. (3) 本诗尾句“桥边黄石知我心”的“我心”内涵丰富。结合全诗,请你谈谈对“我心”的理解。
  • 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很多时候会让人怀恋自由清新的乡土生活,此时,我们可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语句“”来抒发摆脱束缚、渴望自由的志趣。
    2. (2)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几乎句句见“月”。其中“”两句,虽未着一个“月”字,却用拟人的手法写尽了月无论如何也驱赶不走的缠绵缱绻。
    3. (3) 欲立大事,起步之后,须持之以恒。《论语·子罕》中用形象的比喻“,进,吾往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4. (4)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 ”的建议,希望唐太宗能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 6.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土炕

    我在《光明日报》当驻站记者时跑的还是乡村。北方的村庄孰能无炕?新闻就在炕头上。

    1993年7月我到山西苛岚县保护区采访,回来时遇大雨。进招待所后衣服拧一把水就放在炉子上去烤,再往灶腊里加一把火,人就直接钻到炕上的被子里了。两个县委通讯员也光着身子陪我说话,不知怎么就说到农村教育上去了。说现在的教材是为考大学设计,而农民子弟考大学很难,就干脆连初高中也不念了。县委认为应改革现行农村教材和教学体制。我一听,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在炕头披着被子就着炕桌,让他们继续说,随即整理成一份“群众来信”内参稿,立即发报社。 一个月后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我回报社值班。一天中午,报社教育部的朱主任突然推门进来,高喊:“今天咱们报纸可露脸了!上午全国教育会议闭幕,请万里副总理到会讲话。他说,我就不讲了,这里有一份《光明日报》的群众来信,我念一下,这就是我的意见。”万里念的正是我写的那个内参。第二天,内参公开登上头条。有谁能想到,那稿子来自一条山中雨后的热炕头上。小炕头直接连着大会堂。

    山西神池县,为高寒风沙之地。山大沟深,去的记者很少。我曾进山在炕头上采得两个大写的人物。 一个是乡村女教师贾淑珍。十七岁嫁到这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这里交通极不方便,到我们去的时候还没有通车,吉普车开到山脚下,我们手脚并用爬山而上。这个地方派不来教师,而孩子们也没法走出去上学。贾淑珍就在自己新婚后的炕上办了一个炕头小学,找了一块杀猪案板,从炕洞里掏了一把烟灰刷一刷就是黑板。这一办就是二十五年。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因为有了她再没有一个文盲,全村三十岁以下的都是她的学生,还出了两个大学生,几个中专生。

    她自己有三个孩子,每次坐月子只休息七天就上课。她的孩子在不会翻身时用两个枕头压在炕头上,会爬时就在墙上钉一根绳子拴着。再大一点就下地扶着炕沿走,看炕上的小哥哥姐姐读书。直到我去的前三年,村里面才为学校盖了三孔新窑洞。但仍然是在炕头上教学,有四十二个学生。我说给大家照张相,孩子们就一窝蜂地跳下炕,争着在地上找自己的鞋。我盘着腿在炕上采访,窗户上有一盆红色的石榴花儿。窗外一只大红公鸡,隔着玻璃咚咚地要啄吃那红花绿叶。公鸡、红花,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炕头授课图?这就是中国的乡村教育。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又逢高考。传媒总是热心报道那些大城市里赶考的壮观场面,关注几个高考状元。有谁知道这深山里还有一所炕头小学,还有一个将青丝熬成白头的乡村女教师呢。

    另一个是我在炕头上采访的八角村植树老汉高富,写他的那篇《青山不老》,二十五年后收入人教版的语文课本。

    退休之后,我因文学采风做乡间自由行时,仍见炕生情。在陕北旅行,几乎每一个炕头上都有动人的故事。彭德怀率军与多于我十倍的敌军周旋。他躺在窑洞的土炕上,听着头上胡宗南士兵的脚步声,却临阵不慌。沙家店战斗,一口吃掉敌人三千。而在佳县窑洞里的一个土炕上,毛泽东深夜工作,饿急了,只好拿红枣充饥。第二天,警卫员收拾房间,只见地上满是枣核和烟头,而炕桌上却有一篇新写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西柏坡村的小土炕更是神奇,毛泽东从这个炕头上发出了190封电报,指挥了三大战役。这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再具体一点说是最后一个土炕指挥部。当时的五大领袖全是南方人,他们小时也都未睡过土炕。然自长征北上,转危为安,节节胜利,盖因睡土炕而接地气乎?神奇的土炕,真是“既能下得厨房,又能上得庙堂”,小戏、大戏都能唱。

    有一年我到青海湖边采访王洛宾的旧事。高原寒冷,我是盘腿坐在土炕上完成采访的。当年王洛宾就是因为在一个车马庄的土炕上,看着灶口的火光,听着老板娘美妙的歌声, 一念心动留下来采风,才有了那首名曲《在那遥远的地万》。我口问笔录耳听,面前的尕妹子唱着一首又一首的“花儿”,好像泉水淙淙,永远也淌不完。外面微风过野,雨声潇潇,你不能不承认这大炕就是一张生发艺术的温床。我又想起民歌里许多与炕有关的唱词:“烟锅锅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而李季、贺敬之这些大诗人更是且接从土炕上走出来的。李诗“崔二爷怕得炕洞里钻”,贺诗“米酒油馒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这些诗句从娘胎里就带着土炕味。我去看过中国最东北端的大炕,不但大而且还有俄罗斯壁炉的味道。而我看到的最大之炕要数南疆的民居土炕了。 一间屋子里,炕就占了一大半。全部待客、宴请、喝酒、唱歌、吃手抓羊肉等,都是在炕上举行。幸亏我炕上生炕上长,会盘腿坐炕,由此也与维吾尔族老乡拉近了感情,听着《十二木卡姆》欢快的弹拨乐声,心都快要飞了起来。炕上铺着大红毯子,三面墙上都是五彩壁毯,斑斓夺目。

    这一方土炕养育了多少中华儿女,书写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篇章。

    (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天咱们报纸可露脸了 露脸:光荣,有面子 B . 采得两个大写的人物 大写:崇高,伟大 C . 小戏、大戏都能唱 小戏:情节简单的剧种 D . 一张生发艺术的温床 温床:指有利的环境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题目“土炕”,强调了作者家乡风貌的与众不同,同时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 . “盖因睡土炕而接地气乎”语言幽默而富有哲理,揭示了我们党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C . 王洛宾、李季、贺敬之等人的艺术实践,充分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创作原理。 D . 作者用朴实自然而又形象传神的语言描述了炕上家国,打开了土炕文化的宏大世界。
    3. (3) 文章第三段描述了作者盘腿在炕上采访时的场面,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4. (4) 文章第五段写“退休之后,我因文学采风做乡间自由行时,仍见炕生情”。综观全文,请分析作者为什么“见炕生情”。
五、本大题共3题,共66分。
  • 7.  语言基础运用

    ①“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于9月8日至18 日在地坛公园举办。②这是该书市自2013年以来 , 首度重回地坛公园。③地坛作为千年古都北京的九坛之一,是北京文化地标,是与大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园景区 , 集又化价值与公共服久价值于一体。④地坛书市的主题“我与地坛”出自史铁生响誉文坛的散文《我与地坛》,传达了作家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⑤今年的地坛书市紧扣地坛文化内涵与史铁生精神追求,希望以此给广大读者带来心灵启迪 , 营造书香氛围,弘扬文明风尚。⑥书市当天,人头攒动,读者的热情让实体书店经营者、出版社从业者重拾行业发展信心。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②句中的“以来”一词不可以去掉。 B . ③句画波浪线的两句可互换位置。 C . ④句中的“响誉”应该换为“享誉”。 D . ⑥句的成语“人头攒动”使用恰当。
    2. (2) 不改变原意,对⑤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⑤句的后两句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8.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①一年一度的秋季校运会结束了,班级要开展“以运动之名,赴青春之约”的主题班会。如果让你参与策划,你会在活动中设计一个怎样的核心环节?请说说理由。要求:简要说明核心环节的内容,重点陈述理由。

    ②“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请你结合读过的某一文学作品,阐释这句话的含义。要求:写出作品名称,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③请以“秋之色”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 9.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 “忍”字有忍受、容忍、克制等意思,由此我们会想到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及“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可忍,孰不可忍”“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请以“说‘忍’”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时序更替,时值立冬。回首今年这个夏天,是不同寻常的,是有故事的。

    请以“有故事的夏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