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12-17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世间万物皆有声音,整个宇宙都在低声吼叫。从宏大的宇宙到微观的粒子,能量在不断流动,这种流动正是一切声音的根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能被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其中有自然发生的声音,也有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的声音。

    雷鸣、风吼、虎啸、猿啼等声音现象,构成了复杂万端的自然声响。自然声响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如“呦呦鹿鸣”“要哽草虫”“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这些诗句都是以自然声响起兴。自然声响和谐而有韵味,唤起了人的诗情,激发了审美感受,入诗后寄托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在这里,审美对象与人的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自然界的声音之美离不开它天然的和谐节奏、而这正与人展现自己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音乐的声音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不直接塑造形象,无确切含义。但音乐的声音却能表现人的感情,并激发人的感情,在表达情感的功能上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它甚至是最有优越性的。

    声音有情绪意义。《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又由于心对物之所感的心境不同,也就产生了带有不同情绪意义的乐音。

    声音有色彩感。朱光潜先生在《近代实验美学》中介绍,美国学者请一班学图画的学生听两曲乐调不同的乐曲,并要他们随时把音乐所引起的意象画在纸上,结果发现,各人所画的图画情景虽有差异,而情调和空气却十分相近:乐调喜悦时各图画的情调都很生动,乐调凄惨时各图画的空气都很黯淡。人们常说的“着色的听觉”,从上述事例中大体可见。在实验人对声音的色彩感觉时,研究者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声音有意象感。比如在一个阴雨寒冷的秋夜,一个人在屋内,瑟瑟的西风吹动着窗前的梧桐树叶作响,过了一会儿,风声渐渐停了,但雨声响起来了,雨滴梧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就是这雨滴梧桐的声音,带着它的综合存在条件,成为了一种听觉意象。这种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想象和移情善于借体而生,它能在自然声音中借体,更能在音乐声音中借体,有时竟使欣赏主体的东西代替了创作主体的东西。

    (取材于王向峰《青年审美手册》)

    材料二:

    声音如何表现,怎样对声音事件进行逼真的摹写,这是让故事讲述者挠头的大问题。听觉信号旋生即灭,看不见摸不着,对视觉信号我们可以勾勒其整体轮廓,描绘其局部细节,这些在听觉信号那里通常都难以实现。更何况对于人类日益迟钝的听觉来说,声音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刘姥姥没见过自鸣钟,在她听来它的响声就像是农村常有的“打箩柜筛面”,这种经验主义的错误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

    因此,表现声音的最便捷的手段就是用象声词模拟。象声词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不同存在,其功能主要为表音,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喈喈’逐黄鸟之声,‘嘤哽’学草虫之韵”。汉语中有些象声词还有表意作用,如古人常把杜鹃、鹧鸪的啼鸣听成“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英语中也有许多诗歌因鸟鸣而发,如雪菜《致云雀》以四短一长的诗行模仿四短一长的云雀啼鸣,这已属于上升到艺术层面的模仿。

    用语言表现声音的手段有限,要想“如实”反映转瞬即逝的声音事件,运用模仿性的声音“听声类声”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如李白《听蜀僧溶弹琴》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等。然而,仔细琢磨这些听琴诗,其中可供驱驭的听觉意象实在不多。一旦改变思路将“类声”调整为“类形”,挥笔的自由度骤然间增大,这时叙述对象已由无形的声音事件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更有利于故事讲述人“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如《老残游记》第二回“白妞说书”: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声,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作者明明写的是声音的盘旋缠绕与低昂起伏,展示在读者眼前的却是登山者不断向峰顶攀登的情景,让人惊叹作者的“听声类形”与白妞说书一样神奇莫测。再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对钟声的摹写:你突然会看见——有时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各个钟楼仿佛同时升起了一股声音的圆柱,一团和声的烟雾……你可以看见每组音符从钟楼飘出,独立地在和声的海洋里蜿蜒游动……你可以看见八度音符从一个钟楼跳到另一个钟楼,银钟的声音像是长了翅膀,轻灵,尖利,直冲云霄;木钟的声音微弱,蹒跚,像断了腿似地往下坠落。

    文学世界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它的丰富性体现着作者对世界的感知和创作的功力,也考验着读者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从听的角度关注文学叙事中的声音可以唤醒人们遗忘或忽略的感知,并激发人们对感知新的理解。

      (取材于傅修延《听觉叙事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然声响均具有天然的和谐节奏,这与人展现生命力量的要求相适应。 B . 音乐的声音不直接塑造形象,但表达情感的功能较其他艺术有优越性。 C . 声音具有色彩感,所以生活中人们会用灰暗、明亮等词语来形容声音。 D . 听觉意象的生成是对声音综合创造的结果,其中有主体的想象和移情。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表现声音手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语中部分象声词具有表音、表意的双重功能。 B . “听声类声”通过视觉形象生动地描绘听觉感受。 C . “听声类形”提升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与表现力。 D . “听声类形”是东西方作家摹写声音的有效手段。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运用了“听声类形”手法描写声音的一项是( )
      A .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B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D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4. (4) 人们常说 “着色的听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 (5) “纸上有声”是前人对《红楼梦》中大量声音描写的形象概括。请结合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根据材料分析这处声音描写的方法和效果。

      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    

      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 

      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 

      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隼

    南翔

    ①妈妈,妈妈……

    ②母亲正在厨房准备午饭,隐约听到儿子在叫,一把关了水龙头。豌豆立在阳台上,盯着东墙边的鸟巢,并没有回头找妈妈的意思。随着两只红隼倏忽而至,豌豆的目光顿时又倾注在它们身上。

    ③妈妈见豌豆不停地舔手指,猜他担心红隼吃不饱。确实,在城市里喂养五只雏鸟,这对红隼父母真有点儿力不从心。下午挖些蚯蚓,给它们解解馋吧。豌豆给了妈妈一个难得的向日葵般的微笑,这是儿子能捧出来的最高奖赏。妈妈心里瞬间有了暖意。叮嘱他去洗手,他居然也答应了。洗过手,豌豆进了书房,铺开画本。

    ④豌豆是四岁时才被归到“星星的孩子”一类的。豌豆被确诊自闭症后,父母很长时间没回过神来。一直以来,豌豆行走迟、言语迟、表情也不丰富。希望的火苗点燃过无数次,又熄灭过无数次。在求医问道的途中,妈妈辞了职。爸爸出差变得多起来,时间也一次比一次长。爸爸虽然在家日少,但每月打来的钱足以让母子衣食无忧。

    ⑤趁煲汤的空儿,母亲溜到儿子身后看他画画。以前,她总想纠正一下儿子的线条、布局及设色,豌豆不听。好长一段时间,山川、河流、树木、人物……儿子的绘画真是天马行空。

    ⑥两个月前,一个雷雨天,家里飞来两只红隼。凌乱的阳台上,塞了碎画纸的矮胖旧花盆竟成了鸟儿温暖的避难所。从此,豌豆凡事坚持不久就转移注意力的状态也有所改变,观察鸟儿时的专注令人惊讶,常常一站一个钟头。绘画内容也万宗归一:只画阳台上的鸟儿。

    ⑦听中学的田老师说这是红隼,一种猛禽,母亲心里一紧,担心豌豆受到伤害。父亲安慰她,万物有灵,你没见猫啊狗啊,也喜欢跟小朋友玩耍!

    ⑧开始,红隼对靠近的人“鸟”视眈眈,发出咕咕叫声。急得豌豆拦阻,别靠近!就为儿子多讲几句话,父母便觉得很值。何况豌豆还不时对着鸟儿自言自语。

    ⑨待到两只红隼不停衔来树枝、草茎垫窝,一家人才顿悟,它们想在此安营扎寨了。一天,豌豆突然指着其中一只红隼连叫了两声,翅膀,右边!寻声看去,体型略大的雄鸟右翅受了伤,略带拖曳,收束也比左翅慢两三拍。

    ⑩还是我儿子眼尖!父亲一高兴,便拉着儿子进书房。未料豌豆搬动砚台时,砸伤了爸爸的脚背。豌豆吓得脸色发白,逃跑了。父亲在家养伤时,越想拉豌豆过去,豌豆离他越远。为此,他变得有些急躁不耐。母亲把怨艾藏在心中,一个人全力照顾豌豆。

    ⑪见妈妈过来,豌豆俯身压住画本。妈妈佯做夺取,儿子抱着画本边跑边笑。当他躲在椅子后面时,妈妈抓拍了一张面部特写。看看他的眼睛、笑脸……豌豆跟正常的孩子有什么两样?他爸爸看到也会这样想的。

    ⑫为了感谢妈妈带他去挖蚯蚓,豌豆忽然端出画本给她看。一幅是红隼妈妈在孵蛋;另一幅是五只雏鸟伸着粉红小嘴,争抢妈妈衔来的一条虫子;再一幅是红隼爸爸耷拉着右翅,在一旁昂着头守护着母子。母亲夸赞画得好。又道,豌豆怎么帮它们啊?豌豆说,挖好多蚯蚓,妈妈吃,爸爸也吃。母亲一愣,恍然道,对,对!

    ⑬有时,豌豆在睡梦中连叫爸爸。母亲设法录下发给父亲。他却犹疑地回了一句,是叫自己的爸爸吗?母亲扑哧一笑,你不觉得自己跟红隼爸爸很像吗?一个地上跑,一个天上飞。

    ⑭车子驶过几条街,路边一片绿意深深的菜园。守园人的小孙女蹦蹦跳跳跟过来,哥哥,我帮你拿桶子好吗?豌豆想了想,把桶递给了她。

    ⑮小妹妹问一片像蝴蝶的菜花名字,豌豆平淡道,蚕豆花。母亲暗暗称奇,他只从绘本或电视中看过,就能毫不犹豫地与现实生活对上号!俩小朋友边挖蚯蚓边对话,豌豆有问必答。母亲发现,儿子跟同龄人比跟成人交流流畅许多。妈妈希望时光慢一些,好细细品味儿子的思维与表达。也真想让孩子的爸爸听一听。

    ⑯田老师提醒,红隼受保护,不能人工投喂。豌豆有些沮丧。田老师安慰说,红隼生存能力很强,不用担心。它们属于天空和森林,自由自在最好。豌豆笑了。

    ⑰母子二人走到阳台,发现红隼爸爸妈妈正在喂孩子,面前竟有十几只新捉的虫子,红隼的生存能力很强。豌豆风卷残云地吃着香蕉,眼睛一刻也没离开鸟巢。

    ⑱饭后,母亲走进书房时,豌豆趴在桌边睡着了。母亲轻轻从他肘边抽出画本,这是儿子的新作:一只大鸟嘴里衔着一只虫子,另一只大鸟一旁侧脸看着它。衔着虫子的大鸟,右翅张开着。旁边写了五个字:爸爸喂孩子。

    ⑲母亲一手捂着嘴,眼里和喉咙,顿时有几股热流同时汹涌而出……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第3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母亲的在场”与“父亲的缺席”的对照,深情讴歌了都市女性的坚韧和伟大, 母亲的含辛茹苦、不离不弃与父亲的逃避退缩形成了鲜明对照。 B . 小说开篇豌豆连续两声“妈妈”的呼唤让妈妈欣喜异常,也让读者动容,而小说结尾豌豆画的新作《爸爸喂孩子》让妈妈泪流满面,也让读者陷入深思。 C . 作品以寄居都市檐下的红隼鸟顽强生存为主线,以豌豆母子的生活和情感为辅线,编织了豌豆与父母、红隼之间“缺席与在场”的故事。 D . 《红隼》的写作向我们传递着文学的温度,它深刻地表达了一种人情和关怀的同时,也表达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有机融合。
    2. (2) 下列对文本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雄鸟的在场”与“父亲的缺席”的对照,彰显了“动物界的顽强”和“都市人的渺小”。 B . 右翅受伤的红隼爸爸,却口衔虫子勤喂红隼宝宝。小说中的这个情节,和豌豆全家形成了隐性映照。 C . 爸爸不是《红隼》的承重梁,但却是具有心灵探查意义的特殊人物,是观察小说内质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 D . 《红隼》写自闭症儿童,小说把主要着力点放在父母含辛茹苦、劳累却很难获得回报的催泪故事的讲述上。
    3. (3) 这篇小说的标题是以动物命名,请分析标题的作用。
    4. (4) 有评论说:本小说主题是“在场”与“缺席”:母亲的在场与父亲的缺席;雄鸟的在场与父亲的缺席;成人的在场与儿童的缺席。请结合文本分析佐证评论的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俄而不用,每朝,致爵邑尽,退朝而乘,啧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匿,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縊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材料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现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且吾闻之【A】以亡为行者【B】不足以存君【C】以死为义者【D】不足以立功【E】婴岂其婢子也哉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晏婴,又称晏子,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B .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朝廷和军队。 C . 春秋时,“跪”和“坐”都要求要两膝相并、双脚在后、脚心朝上。 D .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本文指的是司马迁。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 B . 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C . 晏子认为君臣都要为国家服务,如果君主不是为国家利益而死,而是为个人利益而死,那么作为臣子就没有义务为君主殉死。 D . 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却不怕冒犯崔杼,他坐在地上,将头靠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以此表达了对齐庄公的哀悼。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

      ②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5. (5) 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司马迁为什么如此仰慕晏子。

  • 4.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游楼,先以“久不到”作反衬,再以“为君留”好景,表明乘兴而来。 B . 明月皎皎,心胸像雪一样洁白,像百川一样浩荡。词人既写景,又是写情。 C . 下片开头再次描绘夜月下景物的清美,情势上由上片的豪迈转入沉思的格调。 D . 全词显出稼轩词的主导风格。艺术上借典故抒情,依旧含蓄深沉,很耐寻味。
    2. (2) 这首《水调歌头》一如既往延续了辛弃疾典型的慷慨激昂却又愤慨悲壮的词风,请结合全词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将进酒》举古人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2. (2) 《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3. (3) 人贵有自知之明,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正确地认识自我更是难能可贵,《老子》四章中“”恰好说明了这一深刻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红色是火的颜色,人类从“____”步入“火燔熟食”,火的出现也为陶器的生产发明提供了制作条件,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可以说,原始先民的红色崇拜是同血与火长期打交道的结果。战国末期的阴阳学家邹衍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提出五德终始说,以五正色来表现朝代的更替:“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其中,周以火克商金,其色尚赤。《礼记·檀弓》有“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的记载。周朝以红色为正统,此后历朝亦以红色为尊。

    红色还象征着忠贞。我们常用“丹心”“红心”来形容忠诚之士。“____”指如婴孩般纯净质朴的心灵,后多指报国之心。南宋文天祥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丹心”指代自己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仍以“红心赤胆”“红心向阳”这些词,来表现我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鉴往可以知来,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青色砖墙、红旗飘扬的一大会址 ,  (a),(b)…… 人民日报新媒体曾在春节期间推出新春贺卡H5互动产品,一个个红色“地标”的贺卡封面,一句句温馨暖人的新春祝福,让参与者在定制属于自己的贺卡中重温党史故事,在为祖国锦绣河山点赞时共忆峥嵘岁月。

    1. (1) 请在文中横线①②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a、b处续写两组句子,使其构成排比修辞。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日常生活逐渐被“数据化”,在算法推荐机制下,社交、购物平台可以帮人们轻易过滤掉不熟悉、不认同、不喜欢的内容,这种投其所好式的____,不断重复强化自我偏见和喜好。如此往复,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单一,就像蚕宝宝吐的丝一样,以“自我偏好”“自以为是”丝网把自己包裹、封闭在茧房里……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在“裸泳”,也在被算法“投喂”。被“投喂”的信息,不光是“同质化”的,还可以被“定制化”。“信息茧房”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压缩着我们的知识面,剥夺了我们独立思考以及自我纠偏的能力。有人将其称之为大数据时代的“____”,这些大数据打造的“主题公园”里的“自嗨者”就是“井底之蛙”——他们每天只能看到“头上的一片天”,却以为看到的是“整个世界”。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由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而如今,____,不仅存在于网络世界,也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不仅对网络“原住民”造成影响,也对社会中不同圈层的人群带来冲击。说到底,“信息茧房”形成原因是“投其所好”,背后是“功利主义”在作祟。但无论是谁,过度沉溺于“舒适区”,仅凭“喜欢”却失了“理性”,往往是危险的。无论从信息治理还是个人发展的角度,“破茧”都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个体分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并不断强化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在此过程中,商家们打响的是一场争夺“注意力”的战争。当前,众多信息聚合媒体基于用户洞察技术和算法从海量信息中推送和挑选所谓“网民需要的信息”。如果这种手段使用不当,就会对“信息茧房”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1. (1) 下列句子的引号使用,与其他三项用法不相同的是( )
      A . 就像蚕宝宝吐的丝一样,以“自我偏好”“自以为是”丝网把自己包裹。 B . 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在“裸泳”,也在被算法“投喂”。 C . 他们每天只能看到“头上的一片天”,却以为看到的是“整个世界”。 D . 过度沉溺于 “舒适区”,仅凭“喜欢”却失了“理性”,往往是危险的。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文字,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将正确句子书写在答题卡上。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信息茧房”束缚我们的理性与判断,束缚我们思想的自由之翼,我们应当破茧,更应该思考如何破茧。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