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

更新时间:2023-12-19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沉郁顿挫 ”原是杜甫在给唐玄宗的《进〈雕赋〉表》中对其诗文的概述,后代文论家认 为这四个字能够表述杜诗的主体风格, 遂成定论。但对于“沉郁顿挫 ”的具体含义, 历代文论 家大都从内容方面解释“沉郁 ”,从形式方面解释“顿挫 ”。我认为, “沉郁 ”与“顿挫 ”二 者的内涵及成因,既都有内容层面的因素,也都有形式层面的因素。

    杜甫信奉儒家思想, 儒家的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深深刻镂在杜诗之 中。杜甫身经战乱,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 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 杜甫家世不幸、仕途蹭蹬, 造成杜甫持重、忧郁的性格。凡此种种, 都促使杜诗形成沉郁的风 格。

    杜甫看问题总是比别人深入一层、慎重几分。安史之乱爆发前夕, 唐帝国的朝野上下沉浸 在歌舞享乐之中, 只有杜甫感到了国家危机的来临。天宝末年, 唐玄宗兴兵讨伐南昭。对这场 不义之战, 杜甫作了严厉的抨击,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 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兵车行》)而同时代的诗 人, 如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储光羲(《同诸公送李云南伐蛮》),则为这场不义战争高声鼓 噪。高、储之辈只知道迎合当权者的心思, 不顾及战争的危害, 杜甫却能以国家安危为视点唱 出反调。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度之所在, “沉郁 ”风格之表现。

    杜甫在一些描绘山川景物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作品中, 每每采用“ 时空并驭 ”的手法, 在一 联中, 从时空两个角度下笔, 这也是形成“沉郁 ”风格的因素。 “江山有巴蜀, 栋宇自齐梁。 ” (《上兜率寺》)前句以“ 巴蜀 ”写寺的周围“江山 ”之壮美, 是从空间角度下笔; 后句以“齐 梁 ”写寺庙中“栋宇 ”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 “天下兵戈满,江边岁月长。 ”(《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兵戈满 ”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 ”写客居日久, 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所说的“顿挫 ”,并非仅仅指表现手法, 其中也是包含了作品的内容的。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道:“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 杨雄、枚皋之徒, 庶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 ”其中“沉郁顿挫 ”与“随时敏捷 ” 是分别针对扬雄和枚皋来讲的。 “沉郁顿挫 ”说的是扬雄,“随时敏捷 ”说的是枚皋。其中, “顿挫 ”就是“抑折 ”,就是“抑折前人之心 ”,就是批判前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他所说的“顿挫 ”,就是指作品具有批判现实的内容, 具有对君主和朝政的讽谏功能。杜甫说的这段话, 是向玄宗的自我推荐之辞, 说自己写作诗文既具有扬雄的思想深度, 又具有枚皋的行文速度; 既有质量,又有数量,这样的人才,皇帝是应该重用的。

    从形式角度理解“顿挫 ”的内涵。杜诗的“顿挫 ”风格, 首先是来自一句或相邻诗句的意 思逆折。像杜诗这样在一句或相邻的两句之中频频进行语意的猛烈撞击,却是罕见的。其次, 杜诗的“顿挫 ”风格还来自他独特的取景抒情方式。杜甫言愁, 较少取用哀景, 更多的是取用 丽景,情与景构成巨大冲突,在冲突中,感情表达获得了超常的力度。

    (摘编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 ”的内涵》)

    1. (1)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思想、杜甫在国家动荡中的遭际与情感及其性格等因素,促使杜诗形成沉郁之风。 B . 杜甫把自己的诗文风格概述为“沉郁顿挫 ”,后代文论家即以此作为杜诗的主体风格。 C . “顿挫 ”在思想内容上是指杜诗有批判现实的内容,具有对君王和朝政的讽谏功能。 D . 杜诗与百姓立场相同,面对国家讨伐南诏,他在诗中揭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害。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阐释“沉郁 ”“顿挫 ”的内涵和“沉郁 ”“顿挫 ”的成因时, 都是从内容层面和 形式层面分析的。 B . 文章将杜甫与高适、储光羲做对比,意在表明杜甫信奉儒家思想。 C . 文章分别举了描绘山川景物和反映个人身世的诗句,来分析杜诗“ 时空并驭 ”的手法。 D . 文章对杜诗的“沉郁顿挫 ”风格的论述, 具有对前人观点的继承, 也有独出机杼的创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诗中“ 时空并驭 ”的手法就是前一句从时间着笔,后一句从空间着笔,或者反之。 B . 杜甫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将自己于杨雄、枚皋相提并论,希望皇帝能重用自己。 C . 历代文论家不知道《进〈雕赋〉表》中的“沉郁顿挫 ”描述的是杨雄,曲解了“沉郁顿 挫 ”。 D . 杜甫在用景抒情时,总是选取与情感相冲突的景物,这使其诗具有了“顿挫 ”的风格。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8 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 在《延河》上发表了, 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 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 这——给她以起死回 生的力量。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 在荣誉面前, 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 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六十年代以后, 中国社会风云变幻, 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 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 去描写“高大全 ”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 她有点拿不准, 感到无所措。1960 至 1961 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1963—1964 年, 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 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 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 何况茹志鹃? “在这风风雨雨中, 我惶惶然, 茫茫然 了, 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 ”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 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 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 ”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 写得艰苦极了。 一篇作品不是发自 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 1964 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 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 “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 但是无计可 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 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 不善于写高大完美 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 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 ”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 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 ”“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 ”“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 ”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 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 海文学》,任编委, 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8 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创作上空白, 生活却在延续, 感情是延续的。 ”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 是不 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 有其深度和力度, 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 我们看到 了她的心在流血, 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 “我不知不觉地 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 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 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 不是洋溢的、轻松的, 它灼灼于内, 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 然后 才流于笔端。 ”

    从歌颂到鞭挞, 这一变化说明, 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 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 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 ”后的作品, 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 也进行了一些可 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 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 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 读了她的许多近作, 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 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 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材料二

    1977 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 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 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 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 ”还 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 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 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 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 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 不骄不娇,无私真诚, 对上从不媚颜, 对下从不施压, 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材料三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 父亲离家出走, 她只得随祖母辗转 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 11 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 女文化班学习。

    ……

    进入新时期以后, 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 作品“从微笑到沉思 ”,温存中透出 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 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 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 . 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 ”式的英雄形象, 1960 至 1961 年间,茹志鹃特意离 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 . “十年浩劫 ”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 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 . 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 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2.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 . 1963—1964 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 . 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 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 1964 年前后, 就近乎 搁笔了。 D . 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 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3. (3) 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 你对“风雨百合花 ”的理解。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 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 俨然 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 看能熬过这个年吧, 要是能, 或者有可能再延长 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

    我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 但哪怕是摆摆样子, 让 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 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 内心很凄凉。现在, 这 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 等等, 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 孤独、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 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 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 离家出走, 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 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 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 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 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 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 在用小铁桶涮“火锅 ”,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 兄弟, 过来喝酒呀, 咱们 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 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 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 造(吃) ,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 你们尽兴吧, 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 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 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 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 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 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 这大过年的。老板 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 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 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 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 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 大过年的, 不能乘人之危, 平时卖什么 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 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 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 有人欢喜有人悲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 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 大娘, 大过年的, 咱得高高兴兴的, 对吧? 临走时, 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 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心里不是滋味。最后, 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 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 你看我, 媳妇在家等着我呢, 可我为了 家人还在路上弄波哩!

    回到医院, 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 她说, 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 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 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 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1. (1)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构思巧妙, 以“我 ”买菜为线索, 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 使得文章既层次分 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B . 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 ”,它是“我 ”心情的写照, 又让读者产生疑问, 从而自然 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C . “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 ”一句蕴含了“我 ”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 又与最后 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D .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 但叙述时却将其他人物推到前台, 让读者来认识其音容笑貌, 而“我 ” 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2. (2)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 才赡逸。喜纵横, 击剑为任侠, 轻财好施。更客任城, 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 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 “子,谪仙人 也。 ”乃解金龟换酒, 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 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 赐 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 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 欲登华山, 乘醉跨驴经县治, 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 “ 曾令龙巾拭吐, 御手调羹, 贵妃捧砚, 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 “不知翰林至此。 ”白长笑而去。 尝乘舟与崔 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 为僚佐。 璘起兵反,    白逃还彭泽。璘败,    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 奇之, 曾 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书•李白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 . 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 B . 谢公:指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C . 翰林:文中“不知翰林至此 ”,此处“翰林 ”,是指李白在翰林院中曾任供奉一职, 其主要任务是宴饮陪侍皇帝并写应和诗文聊以娱乐。 D . 辟:由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天赋异禀,连出生都颇富神秘色彩。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 所以李白的名 字中有白字,他十岁时就通晓五经,曾梦见笔头生花,此后即才华横溢。 B . 贺知章对李白曾有知遇之恩。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 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 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 C .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有难,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D . 李白天性崇尚自由。在朝廷上下, 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 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 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②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②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秋天。这年夏季, 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 同 来太原, 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 时历数月, 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 到了秋 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众芳歇 ”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 ”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 . 颔联中的“早 ”“秋 ”两字巧妙点题, “霜威 ”“云色 ”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 景象。 C . 颈联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 ”写的是梦境, 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 他乡。 D . 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 行气如虹 ”,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 但带有边塞诗的雄健 之气。
    2. (2) 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的《短歌行》引用了《诗经》中 “ , ”的诗句,将女子 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
    2. (2)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清澈、猿啼凄清的句子是:“  , 。”
    3. (3)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 , 。”
    4. (4)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 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 它是作者幻 化出的____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____ 找到“桃花源 ”。人们对理 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但每一个“桃花源 ”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 子,真可谓“一处桃源 一陶翁 ”。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 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 ____ 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 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 “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 ”连夜罢官而去。从此, 他就 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 16 年后的 57 岁时写成____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 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 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 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 却 给出了人生智慧, 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 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 陶渊明只 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空中楼阁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脍炙人口 B . 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脍炙人口 C . 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大张旗鼓 喜闻乐见 D . 空中楼阁 按图索骥 大刀阔斧 喜闻乐见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 B . 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 ”。 C . 不同的“桃花源 ”,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D . 不同的“桃花源 ”,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 一个社会模式、 一 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 .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 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C .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种从来没有的山水布景、社会模式、 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D .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 一种山水布景、 一 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 8. 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 被沙漠包围, 生态系统脆弱, 长期处于荒漠化的 威胁中。 多年来, 宁夏几代治沙人前后继, 用辛勤和智慧, 锁住了漫天黄沙,    构筑了一道道 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 60 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仅长 期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严重威胁着 ①  。曾几何时,只要刮一场 大风, ____ ②____,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着荒漠化的 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 很多村庄甚至被迫数次搬迁。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 百余亩“天 使林 ”“ 师生林 ”等公益林在阳光下傲然挺立, 与一片片、 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 侵蚀。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 ”王有德, 40 年来他带领宁夏 白芨滩防风圃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 63 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 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 白芨滩治沙路径 ”。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 ”到“我 要治沙 ”,从“老典型 ”到“新面孔 ”……在与沙漠经年累月的搏战中, 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 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 ”,     ③ 

    1. (1)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 多年来, 宁夏几代治沙人经过努力, 控制了沙漠蔓延, 建成 了奇迹般的防护林。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 处不超过 20 个字。

四、写作(60 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岁月的流逝, 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 难忘的经历、 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礼物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