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六安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

更新时间:2023-12-09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B . 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C . 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D . 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B . 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C . 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力之美”。 D . “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因为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
      A . 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 B . 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C . 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 D . 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开启远离城市喧嚣,享受自然美景的山居生活。
    4. (4) 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5. (5) 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

      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理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

  • 2.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月下桨声

    韩少功

    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

    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

    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

    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

    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

    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

    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

    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

    “第一先把父母孝,

    有老有少第二条,

    第三为人要周到……”

    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

    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

    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

    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

    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

    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

    “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

    她不好意思地笑笑。

    “你家没有养狗么?”

    她摇摇头。

    “你喝茶。”

    她点点头,却没有喝。

    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

    “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

    “错了什么?”妻子问。

    “把钱算错了。”

    “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

    “真算错了。”

    “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

    “不是,是你们多给了。”

    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

    “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

    “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

    “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

    “你们还会打鱼吧?”

    “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

    “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

    “他不打算读了。”

    “为什么?”

    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地,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

    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

    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

    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名字也不知道。

    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

    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少言又形成了反差。 B . 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 C . 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钱,又可见他的诚实。 D . 狗的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
    2. (2) 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的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好铺垫。 B . 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 C . 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 D . 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
    3. (3) 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4. (4) 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止于路,则虑之。”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睺拒之,大破于浅水原。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墌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辩士谕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睺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呆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墌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唐太宗讨薛仁杲,率左右二千余骑,追奔直趣折墌以乘之。仁杲列阵城下,太宗据泾水以临贼阵。贼徒气沮,无敢进战,其骁将浑干等数人临阵来降,请还取马。太宗遣之,于是各乘良马,须臾并至。

    唐太宗讨薛仁杲,乘胜逼其城下,仁杲城自守。太宗具知贼中虚实,将领大军继至,四面合围。因纵辩士谕以祸福,城中震骇,计无所出。诘朝,仁杲率其将士开门请降,得其精兵万余人。

    (节选自《武经总要》)

    材料三:

    仁杲勇而无谋,兼粮馈不属,将士稍离,其内史令翟长孙以其众来降。仁杲妹夫伪左仆射钟俱仇以河州归国。太宗知其可击,遣将军庞玉击贼将宗罗睺于浅水原。两军酣战,太宗以劲兵出贼不意,奋击大破之。乘胜进薄其折墌城仁杲穷蹙率伪百官开门降太宗纳之

    (节选自《旧唐书·薛仁杲传》)

    1. (1)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乘胜进A薄B其折墌城C仁杲穷D蹙E率伪F百官开门G降H太宗I纳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鼓,古代军中置鼓,用以发出进军的号令,文中“鼓大小”是指鼓大小不一。 B . 或,表示假设,与《蜀道难》“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中“或”字意思相同。 C . 未易,指不容易,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未易”意思不同。 D . 婴,指环绕、围绕,与《陈情表》“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中“婴”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武德元年,李世民征讨薛仁杲,薛仁杲部将宗罗睺进行抵抗,李世民把握住战机,派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将宗罗睺击败。 B . 李世民率领两千多骑兵追击薛仁杲残部,一直追到折墌城,将薛仁杲围困在城中,薛仁杲在折墌城下摆开阵势进行应对。 C . 李世民详尽掌握了薛仁杲实情,合围其困守的折墌城,在李世民的强大攻势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薛仁杲最终投降。 D . 李世民在回复将领总结胜利原因时说,自己否定了开始制定的计策,采用权变之术,不给敌人以会合兵力实施计策之机。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

      ②因纵辩士谕以祸福,城中震骇,计无所出。

    5. (5) 从材料三来看,除去李世民一方的因素外,薛仁杲最终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赏小园牡丹有感

    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箠驱群胡。

    【注】①鄜畤(fū zhì):秦文公祭祀白帝处,在今陕西富平县,汉属左冯翊,为长安“三辅”所辖,诗中借指长安一带之地。唐宋时代,长安、洛阳牡丹极盛。②尺箠(chuí):一尺长的马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不写小园牡丹,而是虚写洛阳和长安的牡丹盛开的奇景,为后文蓄势。 B . “恨”字写出诗人不能观赏洛阳、长安牡丹的遗憾,也写出了内心的向往。 C . 尾联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 D . 诗歌紧紧围绕“有感”而作,叙事、议论熔铸一体,体现宋诗重理的特点。
    2. (2) 在某堂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颈联和尾联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你准备写一篇文学小评论反驳该同学观点。请结合诗歌,列出评论要点。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师说》中,韩愈借“”说明士大夫们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
    2. (2) 《木兰诗》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 (3) “东风”在诗词中经常用来指春风,比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请再举出一例:“。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界的文创产业建设____。在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强大支撑的情形之下,文博人及其协作者____,奇思妙想随之层出不穷,形式多样且吸睛的文创产品随之接踵而至。产品种类几乎涉及人们吃、穿、用、行、娱等各个领域,在文化消费领域异军突起,引领风骚。“文创”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媒介与桥梁,极大、快速地推动着文博人不断开拓进取,文博人终于勇敢地“出圈”了!不过,当口红用完了、棒棒糖吃掉了、口罩戴过丢弃了、丝巾过时了、折扇用坏了、盲盒挖完作废了……那些被当作文创元素的文化遗产真的能被消费者记住理解,进而扎根心田了吗?这或许应成为当前文创热中的冷思考之一。当前花样繁多、品类齐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因区域、行业、博物馆自身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理念偏失致使问题频现。博物馆文创产品最根本的功能应是“寓教于乐”,而不能只是“饱眼福”“供娱乐”,应能使受众从中更深刻认识中国文物的丰富内涵,从而激发公众自觉保护历史、传承文化,而不应仅仅成为博眼球、赚流量、吸粉丝等____的网红产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到雨季完全结束, ① 。夏日本就炎热,随着能带来些许凉意的雨慢慢隐匿,人们便开始了一年之中气温最高且潮湿又闷热的“三伏天”。“伏”是伏藏,因为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而“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具体日期由节气和干支纪日互相配合来决定。

    入伏之时,刚好是北方农人刚刚忙完麦收的时候,新粮满仓,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做面食,于是民间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此外, ②  , 汉代有关于汉武帝伏日赐肉于东方朔的故事流传。其实,从小暑开始,田间多种谷物都有了新一轮的收成。小暑时成熟的有苞谷、黑豆、黄豆等,大暑时成熟但小暑时便可食用的有高粱、南瓜、红薯等,这些农作物的收获也使得小暑有了“食新”的习俗。所谓“食新”,也就是品尝新粮食,人们割下刚刚成熟的谷物,先做成祭品与神灵和祖先分享,感激自然的赐予与先人的庇护, ③ 

    1. (1) 下列句子的引号与文中“三伏天”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B . 科研团队完成了动力技术系统设计这一之前被合作单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C .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带着贫困农民在地里种土豆,他感慨“我们应该早点来”。 D . 我们知道,“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冰冻水资源哺育着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懿”是美好之意。它由三个汉字组成:壹,次,心。包含着追求美好的意识或品质。壹,代表专一与持久;次,行事分轻重缓急,有条理;心,追求内心的丰盈)

    请综合图形的内容和寓意并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