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卷(三...

更新时间:2024-03-08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所谓“闲笔”,就是用点缀穿插的手段,打破描写的单一性,使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气氛互相交织,从而增加生活情景的空间感和真实感。其多是主要情节以外的“非情节”因素,去掉它们几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但是,增加这些富于多重审美功能的“闲笔”,却会使小说增色不少。

    “闲笔”具有延宕故事情节,延长读者审美感受时值的审美功效。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认知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值。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所以必须设法延长。而“闲笔”因丰富了情节含量,改变了叙事节奏,增强了悬念,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从而使审美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值,所以才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戴宗即将问斩,情况万分危急,“此时只须云:只等午时三刻,便要开刀,一句便过耳”。可作者偏偏写了一大段“闲文”,以延宕情节。先写早晨派人打扫法场,接着又写各将宋江、戴宗以胶水刷头发,然后六七十个狱卒一齐推拥出来,次又写押到十字路口,用枪棒团团围住。总之,这段“闲文”是细之又细,不厌其烦,其作用就在于使急事缓出,以“闲闲之笔”来丰富情节,调动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增加悬念。

    “闲笔”还能调节叙述节奏,“舒气杀势”,从而使情节摇曳多姿,富于情趣。这在历史演义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因历史演义小说一般采用编年体叙事,容易使叙事因平铺直叙而流于呆板单调,从而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小说家克服这一弊端的法宝就是巧妙地穿插“闲笔”,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第四十八回写曹操横槊赋诗,当时“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时已醉酒的曹操,横槊船头,对景而歌,战争的壮美与“闲笔”的优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肃杀的战争气氛。可见,“闲笔”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趣的描写。

    “闲笔”又能起到铺垫伏案的作用,从而使情节避免了起始的径直突兀,做到了前后呼应。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水浒传》“有弄引法,谓有一大段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金氏这里所谓起“弄引”作用的“小文字”便指的是“闲笔”。《水浒传》第九回林冲刺配沧州,他与草料场老军交割时,作者写道:“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漫不经心的话看似“闲笔”,其实它为下文林冲买酒躲过一劫,以及在山神庙听知陆谦阴谋作了伏案。所以金圣叹于此批云:“闲闲叙出大葫芦及投东大路一句,非但写老军絮叨故态,盖绝妙奇文,伏线于此。”

    具有铺垫伏案性质的“闲笔”相当于西方叙事学所谓的“预叙”。预叙指的是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测,是把以后将要发生的事提前叙述出来。这在西方叙述传统中十分少见,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预叙却极为发达且形式灵活多样。可见“闲笔”叙事是中国古典小说突出的民族特色之一。

    “闲笔”又具有收束煞尾的审美功能,从而使叙事避免了结尾的率直寡味而余韵悠然。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云:“有獭尾法,谓一大段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相对于这“一大段文字”而言,这荡漾的“余波”便是“闲笔”。《水浒传》第二十回写阎婆硬把宋江拉到家中与女儿相会。饮酒后,只见那婆子又上楼来说道:“夜深了,我叫押司两口儿早睡。”于此,金圣叹批道:“又作余波荡漾,诚恐寂然便住,须不称上文无数风云也。”此前有一大段情节写阎婆与唐牛儿的激烈打斗,文势高涨,为适应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便写了这几句“闲话”作为余波以收束上文。

    (摘编自陈才训《“闲笔”不闲——论古典小说中“闲笔”的审美功能》)

    材料二:

    西方小说理论家戴维·洛奇说:“小说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无论用什么手段,总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来吸引住观众的兴趣。”延宕或中断故事情节的进程,从而使“急事缓出”是作家设置悬念的重要手法。徐岱《小说叙事学》将叙事结构关系归结为四个方面:顺序、反差、间隔和比例。其中间隔指属于同一故事链的各个事件之间相互衔接的距离。悬念就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而有意识地制造间隔,从而增强情节吸引力。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王婆为西门庆勾引潘金莲出谋划策,有所谓“十分光”的“挨光计”,待说到“九分光”时,王婆忽然岔开话题。对此毛宗岗批云:“上来一反一正,共有十八段,已近急口令矣。得此一顿一飏,使文情入变。所谓画龙点睛,鳞爪都具,而不点睛,真是使人痒杀。”又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场。作者在第三十五回开始通过司马徽、徐庶、崔州平等人为诸葛亮的出场反复张势,以调动读者心理期待,直到第三十八回孔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对此,毛宗岗从读者接受心理角度论道:“孔明乃《三国志》中第一妙人也。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

    (摘编自陈才训《中国古典小说悬念设置方式及其心理效应》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论证“闲笔”的审美意趣在于将优美与壮美和谐交织,以缓和紧张肃杀的战争气氛。 B . 材料一以《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为例,并引用金圣叹的评点,论述“闲笔”具有多重审美功能。 C . 材料二毛宗岗从不同角度切入评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前者立足叙事结构,后者立足读者心理。 D . 所谓“余波演漾”“痒杀”“心痒难熬”等,都是指读者在阅读悬念频生的故事情节时所产生的期待心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闲笔”能提供故事情节以外的审美元素,摄入多元化、多层次的美,以增加生活情景的真实感。 B . 曹操横槊赋诗时的景物描写,同《荷花淀》对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一样,都属于张中有弛的叙述。 C . 作者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穿插“闲笔”,是因为编年体的叙事方式会使叙述节奏单调呆板无趣。 D . 和预叙一样,闲笔有“弄引”和暗示情节之用,它是中国古典小说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法。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金圣叹评《水浒传》:“贪游名山者,须耐仄路;贪食熊蹯者,须耐慢火。” B . 寄旅散人评《林兰香》:“其音嫋嫋,不绝如缕,真有江上青峰之致。” C . 脂砚斋评《红楼梦》:“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凉滋味。” D . 冯镇峦评《聊斋志异》:“无意中点此一笔,通篇以琴作草蛇灰线之法。”
    4. (4) 制造间隔能增强小说的吸引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现代文阅读Ⅱ

    一封信

    老舍

    亢德兄:

    由家出来已四个月了。我怎样不放心家小,是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你现在也把眷属放在了孤岛上,而独自出来挣扎。我的唯一武器是我这枝笔,我不肯教它休息。你的心血是全费在你的刊物上,你当然不肯教它停顿。

    这四个月来,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你知道,我素日生活最有规律,夜间十点前后,必须去睡。可是,一见表针指到该就寝的时刻,我不由得便难过起来。不错,我差不多是连星期日也不肯停笔,零七八碎的真赶出不少的东西来;但是,这到底有多大用处呢?笔在手里的时节,偶尔得到一两句满意的文章,我的确感到快乐,并且渺茫地想到这一两句也许能在我的读众心中发生一些好的作用;及至一放下笔,再看纸上那些字,这点自慰与自傲便立时变为失望与惭愧。眼看着院内的黑影或月光,我仿佛听见了前线的炮声,仿佛看见了火影与血光。多少健儿,今晚丧掉了生命!此刻有多少家庭都拆散,多少城市被轰平!全民族都在血腥里,炮火下,到处有最辛酸的患难,与最悲壮的牺牲。我,我只能写一些字!这种难过,是我以前所未曾有过的。我简直怕见天黑了,黄昏的暮色晚烟,使我心中凝成一个黑团!我不知怎样才好,而日月轮还,黑夜又绝对不能变成白天!不管我是怎样的想努力,我到底不能不放下笔去睡,把心神交与若续若断的恶梦!

    身体太坏,有心无力,勇气是支持不住肉体的疲惫的。在这大家都当拼命卖力气,共赴国难的期间,便越发使人苦恼。于此,我特别要诚恳地对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说——或者不惜用“警告”这个字:要成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可先别忽略了战士应有的钢筋铁臂啊。“白面”书生是含有些轻视的形容。深夜里狂吸着纸烟,或由激愤而过着浪漫的生活,以致减低了写作的能力,这岂但有欠严肃,而且近乎自杀呀!日本军人每日在各处整批地屠杀我们,我们还要自杀么?我们应当反抗!战士,我们既是战士,便应当敏捷矫健,生龙活虎地冲锋陷阵。我们强壮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坚定的意志。笔粗拳头大,气足心才热烈。我们都该自爱自惜。成为铁血文人,在这到处是血腥与炮火的时候,我们才能发出怒吼。惭愧,我到时候非去休息不可,因为身体弱;我是怎样地期待着那大时代锻炼出来的文艺生力军,以严肃的生活、雄美的体格,把“白面”与“文弱”等等可耻的形容词从此扫刷了去,而以粗莽英武的姿态为新中国高唱前进的战歌呢!浪漫,为什么不可以呢?!然而我们的浪漫必是上马杀敌、下马为文的那种磊落豪放的气概与心胸,必是坚苦卓绝,以牺牲为荣,为正义而战的那种伟大的英雄主义。以玫瑰色的背心,或披及肩颈的卷发,为浪漫的象征,是死与无心肝的象征啊。

    自恨使我睡不熟,不由得便想起了妻儿。当学校初一停课,学生来告别的时候,我的泪几乎终日在眼圈里转。“先生!我们去流亡!”出自那些年轻的朋友之口,多么痛心呢!有家,归去不得。学校,难以存身。家在北,而身向南,前途茫茫,确切可靠的事只有沿途都有敌人的轰炸与扫射!啊,不久便轮到了我,我也必得走出来呀!妻小没法出来,我得向她们告别!我是家长,现在得把她们交给命运。我自己呢,谁知道能走到哪里去呢!

    我没法不狠心。我不能把自己关在亡城里。妻明白这个,她也明白,跟我出来,即使可能,也是我的累赘。我照应她们,便不能尽量做我所能与所要做的事。她也狠了心。只有狠心才能互相割舍,只有狠心才见出互相谅解。她不是非与丈夫揽臂而行不可的那种妇女,她平日就不以领着我去看电影为荣,所以今天可以放了我,使我在这四个月间还能勤苦地动我的笔。

    我想念我的妻与儿女,我觉得太对不起她们,可是在无可奈何之中,我感谢她,我必须拼命地去做事,好对得起她。由悬念而自励,一个有欠摩登的妇人,是怎样的能帮助像我这样的人哪!严肃的生活,来自男女彼此间的彻底谅解,互助互成。国难期间,男女间的关系,是含泪相誓,各自珍重,为国效劳。男儿是兵,女子也是兵,都须把最崇高的情绪生活献给这血雨刀山的大时代。夫不属于妻,妻不属于夫,他与她都属于国家。香艳温柔的生活只足以对得起好莱坞的苦心,只足以使汉口香港畸形的繁荣;而真正的汉奸所期望的也并不与这个相差甚远吧?

    现在,又十点钟了!空袭警报刚解除不久。在探射灯的交插处,我看见八架,六架,银色的铁鹰;远处起了火!我必须去睡。谁知道明日见得着太阳与否呢?但是今天我必做完今天的事,明天再做明天的事。生与死都不算什么,只求生便生在,死便死在,各尽其力,民族必能于复兴的信念中。今天或者不再难以入梦了,我的忧思感触已写在了这里一些;对老友谈心,或者能有定心静气的功效的。假若你以为这封信被别人看到,也能有些好处,那就不妨把它发表吧。

    1938年3月15日夜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夜间十点感到难过的原因复杂:既恨不得多些时间创作作品去助力抗战,又对自己能力有限而产生无力感。 B .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战士就应该有刚强矫健的身体,所以作者期待的文艺生力军要拥有雄美的体格与坚定的意志。 C . 战士们浴血奋战、学生们向南流亡、爱国文人纷纷出走举行各种抗战文艺活动,大家都心存民族必然复兴的信念。 D . 国难当前,我们不应追求那好莱坞的香艳温柔,更不应迷醉于汉口香港那虚假的繁荣,而应各尽其力,以身报国。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老舍写给好友陶亢德的一封信,结尾处点出“又十点钟了”,照应了书信开头“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将个人的忧思感触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B . “玫瑰色的背心,或披及肩颈的卷发”与“上马杀敌、下马为文的磊落豪放的气概与心胸”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诠释了新中国文人应该追求铁血文人般的浪漫的实质。 C . 老舍虽没有直接写战争的场景,但通过“火影与血光”“空袭警报”“银色铁鹰”“远处起了火”等细节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的战事状况,给读者了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D . 本文属于情理并茂的书信体散文,既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危难的无尽忧思,也有对年轻的文艺知识分子的殷切期待,还有对妻子的感激、对儿女的记挂。情感真挚而丰富。
    3. (3) 老舍的这封信与林觉民的《与妻书》都可称作是“至性之文”,同是国难当前的大义凛然,请比较二者对妻子的态度有何不同的侧重点。
    4. (4) 本文载于《宇宙风》第六十七期,编者评价“句句血泪,语语沉痛,青年应铭座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种沉重感的由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节选)

    材料二: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春秋三十有四战,未有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者。以尊败乎卑,以师败乎人,则骄其敌。襄公以师败乎人,而不骄其敌,何也?责之也。泓之战,以为复雩之耻也。雩之耻,宋襄公有以自取之。伐齐之丧、执滕子、围曹、为雩之会,不顾其力之不足,而致楚成王。成王怒而执之。故曰,礼人不答,则反其敬;爱人而不亲,则反其仁;治人而不治,则反其知。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襄公之谓也。古者,被甲婴 , 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宋公与楚人战于泓水之上。司马子反曰:“楚众我少,鼓险而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君子不推人危,不攻人厄,须其出。”既出,旌旗乱于上,陈乱于下。子反曰:“楚众我少,击之,胜无幸焉。”襄公曰:“不鼓不成列。”须其成列而后击之,则众败而身伤焉,七月而死。倍则攻,敌则战,少则守。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 , 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有删改)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吾闻之也A君子B不厄C人D吾虽丧E国之余F寡人G不忍行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司,泛指官吏,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中的“有司”意思相同。 B . 请,文中指请求别人做某事,与《屈原列传》中“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的“请”意思不同。 C . 爱人,意为关爱他人,儒家认为只有“爱人”才能成为有慈爱之心,有大智慧的“仁者”,即所谓“仁者爱人”。 D . 言而不信,指说话如果不真诚,不可靠,其中的“信”字与成语“背信弃义”中的“信”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有官吏建议他趁楚军还未渡过泓水时进攻,宋公认为不是君子所为,拒绝了。 B . 宋襄公因为骄傲轻敌,军队人数众多却败给人数少的楚人,《春秋》记载这一场战役,是为了责备他。 C . 宋襄公在主持雩地会盟时,不顾自己力量不够,把楚成王请到会,反而被愤怒的楚成王抓了起来。 D . 宋襄公没有听从臣下建议,两次错失攻打楚人的机会,结果导致作战失败,自己也因此受伤身亡。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

      ②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则以征无道也,岂曰以报其耻哉? 

    5. (5) 对于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失败,《公羊传》和《谷梁传》两本书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 4. 古代诗歌阅读

    安济桥

    (元)刘百熙

    谁知千古娲皇石,解补人间地不平。半夜移来山鬼泣,一虹横绝海神惊。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日暮凭栏望河朔,不须击楫壮心生

    【注】①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又称赵州桥。②《晋书·祖逖传》谓祖逖渡江北伐,船到中流时,“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丽,众皆叹服”。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安济桥是女娲补天石所建,可以帮助人们渡过因地势不平而形成的河流。 B . 安济桥仿若一夜建成,令山鬼大为震惊,夸张地写出了其建造速度之快。 C . 诗人凭栏远眺黄河以北,即使没有祖逖击楫而晢,也让人顿生豪情壮志。 D . 诗歌运用了神话传说,来盛赞安济桥的古老与神奇,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2. (2) 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不即不离,乃为上乘。”意为诗歌咏物不可太执着于物本身,又需切合物之特点。请结合中间两联,谈谈本诗是如何做到“不即不离”的。
  • 5. 古代诗歌阅读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注】①令公,是唐朝对中书令的尊称,诗中指裴度。绿野堂,裴度住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唱和之作,唱和的对象应是居住在绿野堂的裴度。 B . 绿野堂占尽万物精华,辨识度高,就是普通路人也能指堂说是裴公家。 C . 桃李借代学生,从第三句推断,裴度做教师在当时应该是很有名望的。 D . 全诗明白晓畅、质朴无华。诗人借种花一事向好友表达了真挚的情感。
    2. (2) “何用”一词,是反问,意为不用,不须。这一反问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6.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在表现洞庭湖的壮观景象与恢弘气势上,能够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平分秋色的,或许只有《登岳阳楼》中的千古名句:“。”
    2. (2) 在《白头吟》中,有人许下诚挚的期待“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但处在动荡黑暗的时代,现实往往如《涉江采芙蓉》所写:“。”
    3. (3) 好学的君子从不把饮食的饱足与居住的安逸放在追求的首位,他们“”,做到这些,才合乎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对君子的期待。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中国有海洋文明吗?中国有海洋文学吗?当然是有的。粗看起来,中国的海洋文学和西方的海洋文学    A    。中国的海洋文学一类是对于“海的那一边” 的想象,如《山海经》;还有一类借海上奇遇写哲学见解,如《镜花缘》,这种海上旅行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迫远离故土,似乎少了一些拜伦式的豪迈激越之气概。

    ①讲到这里,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文明是典型的江河内陆文明,封闭、平稳;西方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开放、进取。②但是关于人类文明的任何判断,都是危险的。③纵使所有的结论都是不完全归纳得出来的部分实情。④应该说,中国有独属于中国气质的海洋文明和文学。⑤秦代始皇派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于生的美好何等执着!⑥唐代鉴真东渡,其勇气和信念何等坚贞!⑦明代郑和下西洋,又是何等的豪迈!……⑧而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如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民多有勇于开拓、不畏茫茫前途。⑨下南洋(东南亚),去金山(美国),曾是好几代人的选择。

    现在,为了更好的生活,毅然抛弃故乡的一切,只身闯荡的故事仍在新的时代和背景下继续上演,但出发地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中国东部沿海,而是全中国;    B     , 而是全世界。一味地区别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文学)的特质,只会落入偏狭的陷阱。正如海洋,我们无法概括它的特点,而这种无法概括性正是它最迷人的特征。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8. 语言文字运用Ⅱ

    谁知道那扇门后是何等世界?我把门打开,岂料外面风大,鱼贯而入,吹乱了我的生活。我的时间被切割成很多碎片,每一片单独命名。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一个声音就告诉你:时间到。另一个声音又响起:时间开始了。

    朋友们说,这是通病。在北京都得小跑着生活,慢了就要受指针的罪,那家伙比刀锋利,拦腰撞上咔嚓一下人就废了。他们说得真切生动,可我希望时间慢下来,生活简单些,让我从容地做好每一件想做的事。我开始怀念过去工作过的小城,慢悠悠的运河水流的节奏,我骑着单车在水边巷子里穿梭,几百年的老房子静立两旁,没有人催你;而不是现在这样,你要赶在红灯之前冲过路口,你要跟上大部队的节奏,慢了背后就喇叭齐鸣。你需要一天一天计算着过,精确到小时和分钟,还要提防那些突发事件,它们会把你打倒推翻,把你抹净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得不让自己的想法逐渐务实,不是什么事情都能来得及做,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值得去做。这,不好也好,好也不好。二十五岁以后的北京生活,我被迫一只眼睛看路,一只眼睛看手表。

    1. (1) 作者说“他们说得真切生动”,请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是怎样做到“真切生动”的。
    2. (2) 重复的词语,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处,对其中重复词语的使用所产生的效果试作赏析。
    3. (3)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加点的部分,都用了“何等”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唐代鉴真东渡,其勇气和信念何等坚贞!

      ②谁知道那扇门后是何等世界?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能源汽车具有使用成本低、行驶稳定等优点,同时因为它比传统燃油汽车更加环保,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能循环充电使用多久?如遇特大暴雨天气,它的电路系统能否经得起考验?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智能系统出现故障,普通驾乘人员又不具备排除相关故障的能力,这比起传统燃油车是否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层危险等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其实,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产生都可能伴随着对传统的否定,在阵阵剧痛中艰难向前。我们的思维更新更是如此……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阐发你的感悟和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