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段考物理...

更新时间:2023-12-01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 1. 在中国空间站中,王亚平老师往一个水球中注入适量的蓝色颜料,观察到整个水球很快就变蓝了,这是现象,说明分子在 
  • 2. “早穿皮袄午穿纱”表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的 比砂石的大,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正是利用了水的这一特性。某同学家“暖气”管道中250kg的水从75℃降低到35℃,放出的热量为J。[c=4.2×103J/(kg•℃)]
  • 3. 一瓶汽油,倒出一半后,质量减少,比热容(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质量为2kg的水,温度从30℃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是J。
  • 4. 如图所示是一款浇花用的喷壶,浇花前先用喷壶上方的活塞向壶内打气,按下手柄处的开关,壶内的水就会喷出。 向壶内打气的过程使壶内水上方气体的内能 (选填“增大”或“减小”),同时也使壶内气体的压强增大,这一过程的能量转化与内燃机的 冲程相同。

  • 5. 如图所示,金属导体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从 (选填“A→B”或“B→A”)。发光二极管由于具有 性,能用来判断电流的方向。

  • 6. (2023·攀枝花) 如图,小琳用气球与头发摩擦,发现头发会随着气球飘起来。该现象中气球(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而带负电,头发带电。

      

  • 7. 家用轿车常用汽油机驱动,小明从转速表上看到发动机的转速为1800r/min,则发动机1s内对外做功 次,除做功冲程以外的其他冲程是依靠飞轮的 来完成的。
  • 8.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初温为21℃、质量为1kg的水吸收3.36×105J热量后温度将升高 ℃,小丽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对质量为0.2kg的水和0.3kg的另一种液体进行加热,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则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J/(kg•℃)。[c=4.2×103J/(kg•℃)]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
  • 9. (2023九上·新城月考)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图所示,寒冷的冬天,小聪用热水为妈妈泡脚的过程中( )

    A . 通过热传递增加了脚的内能 B . 热量由脚传递给了水 C . 水的温度降低,水的比热容减小 D . 水的温度降低,所含的热量减少
  •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加油站的静电释放器可由玻璃或陶瓷构成 B . 图乙中,飞机在空中飞行时,机翼与空气摩擦创造了电荷 C . 图丙中,教室里日光灯属于用电器 D . 图丁中,把房卡插入槽中房间才能有电,房卡的作用相当于电路中的电源
  • 11. 如图甲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使A带正电、B不带电,再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将它们的金属球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连接的瞬间,电流的方向是自A流向B B . 验电器的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 . 任何情况下,验电器都不能够检验出带电体所带电荷的电性 D . 若再用手触摸金属棒,验电器M、N的金属箔片张角不变
  • 12. 如图甲、乙、丙、丁为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工作示意图,下列正确的是( )

    A . 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的正确顺序是甲、乙、丙、丁 B . 汽油机靠乙冲程向外提供动力 C . 丙冲程中排出的废气不具有任何能量 D . 丁冲程的原理与图戊所示演示实验的原理相同
  • 13. 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 B . 只要物体的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C . 物体的温度升高,则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 . 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c>c
  • 14. 关于电流,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B . 必须有电源和闭合回路才能形成持续电流 C . 电流都是由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 D . 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的定间移动方向相同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各7分)
  • 15. 质量为500g的某液体放出了3×104J的热量后,温度下降了30℃;若此液体放出的热量有60%被一个质量为2kg的金属球吸收,求:[c金属=0.45×103J/(kg•℃)]
    1. (1) 该液体的比热容。
    2. (2) 金属球升高的温度。
  • 16. (2023九上·新郑月考) 用炉子烧水时,将10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燃烧了0.5kg的焦炭。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焦炭的热值是3.0×107J/kg。试求:
    1. (1) 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 (2) 0.5kg焦炭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多少?
    3. (3) 炉子烧水的效率是多少?
  • 17. 新能源的开发及利用正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若已知液态氢的热值是1.4×108J/kg,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试计算:
    1. (1) 我国第4代运载火箭一般使用液态氢作为燃料,某火箭发射时携带3×104kg液态氢燃料。这些燃料完全燃烧,最多能将多少千克初温为20℃的水加热至沸腾?(当地大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2. (2) 氢能源车的发动机工作时,将液态氢转化为氢气,在气缸中燃烧。某次测试中,消耗了2kg燃料,求该发动机的效率(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 18. (2023九上·惠阳月考) 请按照如图所示的实物图在虚线框中画出电路图。

  • 19. (2023九上·宝安月考) 请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能交叉) 

     

  • 20. 根据图中实验回答问题。

    1. (1) 如图1所示,在热水和冷水中分别滴入两滴墨水,不要搅动杯中的水,热水杯中的墨水扩散得快,选用热水和冷水做实验的目的是便于探究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  的关系。
    2. (2) 如图2所示,瓶内装有少量的水,水上方有水蒸气,塞紧瓶塞,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当塞子跳起时,有白雾产生,白雾是水蒸气  而成的,这说明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 ,温度 
    3. (3) 如图3所示,热机的这个冲程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它的内能的。
    4. (4) 如图4所示,在试管中装些水,用软木塞塞住,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这是用的方法使水的内能增加;当软木塞被冲出时,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 21. 如图是探究“物质吸热规律”的实验装置。

    1. (1) 取初温和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放入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里,用两盏 (选填“规格相同”或“规格不同”)的酒精灯对它们进行加热,升高 温度时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来衡量谁吸热能力更强;
    2. (2) 本实验中通过比较两液体 (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来判断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 (3) 在对水和煤油加热的方式上,有酒精灯和电加热器两种热源可供选择,选用 更容易控制让煤油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4. (4) 如图丙是同学们作出的水和煤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以发现a的温度比b的温度升高得 (选填“快”或“慢”),这表明 (选填“a”或“b”)的吸热本领更强。
    5. (5) 除图中所示的器材外,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写一种即可)
  • 22. 为比较酒精和汽油热值的大小,小明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1. (1) 取 (选填“质量”或“体积”)相同的酒精和汽油作燃料,制成酒精灯和汽油灯;
    2. (2) 两灯同时点燃后分别给两杯 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加热(烧杯质量也相同),如图所示;
    3. (3) 通过观察水温的变化,由此判断两种燃料热值的大小,请根据小明的设计方案回答:

      ①当两灯的燃料完全燃烧完后,甲装置中温度计读数是80℃,而乙装置的读数是90℃。由此判断 (选填“酒精”或“汽油”)的热值比较大;

      ②根据Q=cm(t﹣t0)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然后利用这个热量计算出汽油的热值,发现真实值与测量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结合装置图,分析原因:。(只写出一个即可)

  • 23. 小明在探究“电荷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中用到了以下器材:毛皮、橡胶棒、丝绸、玻璃棒、碎纸屑等物体。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碎纸屑被吸引,(选填“能”或“不能”)证明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带上了电荷,理由:
    2. (2) 用一块丝绸同时摩擦两根玻璃棒后,将其中一根玻璃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它,其现象如图甲所示,用一块毛皮同时摩擦两根橡胶棒后,将其中一根橡胶棒悬挂起来,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其现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中的箭头指向判断,由此你能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3. (3) 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实验现象如图丙所示,结合第(2)问中的实验现象分析,可判断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 (选填“相同”或“不同”),小明由上述现象分析得出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结论,请你分析此过程得到的实验结论 (选填“可信”或“不可信”),理由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