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奉贤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 1. 按要求填空。
    1.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 (3) 千岩万转路不定,。(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4)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质疑老庄思想的句子:
  • 2. 对下面这段文字的逻辑推理过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的说来,人治好象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A . 反驳过程作者用到了演绎推理。 B . 反驳过程作者用了归谬法。 C . 作者反驳了对方的概念界定。 D . 作者反驳了对方观点隐含的前提。
  • 3. 将下列编写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品牌价值之大,引无数企业竞折腰,然而,品牌并不是艺术品,____,____,____,____,也会步入暮年,后继无力,直至死亡。

    ①它更像是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体

    ②既有胎中的酝酿思考

    ③也有成长的培养与投入

    ④一经雕琢便可经久不衰

    ⑤在经历过征伐市场的壮志高歌后

    A . ①④②③⑤ B . ④①②③⑤ C . ①②③⑤④ D . ④⑤①②③
二、阅读(34分)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

    卢周来

    ①加里·贝克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奖得主。贝克尔的一个著名看法是那些敢于违法的人,都是精心算计过,他们认为违法被发现的概率较低,可能被惩戒所造成的损失低于其从违法中所得,所以才会违法。因此,预防犯罪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惩罚力度,提高个人犯罪的成本,使他们不敢犯罪。

    ②美国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同样是诺奖得主的阿克尔洛夫却对此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在贝克尔以及他所建构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中,没能给“名誉以及羞耻感”这样的道德留下任何空间。因此,阿克尔洛夫认为贝克尔的理论是值得质疑的。

    ③以违章停车为例。按照贝克尔自己的理论,要遏止违法停车,警察必须能够发现所有违章,而且对违章停车的处罚必须特别高,高到连贝克尔这样的高收入者都无法接受。但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各国对于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都是有限的,而且警力分布的情况也不可能发现所有违章停车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家都是贝克尔这样的想法——我交得起罚款,而且准备在警察一旦发现的情况下就交罚款——那么,违章停车现象将一发不可收拾,整个交通秩序也将荡然无存!

    ④其实,关于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当年的身份是伦理学教授,不仅创作了《国富论》,同时还着有《道德情操论》,而且他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程度盖过前者。为此,经济思想史有所谓的“斯密悖论”之说。然而,主流经济学后来继承的,是斯密关于“人性自利”的说法,并将其发展成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在这一假说之下,现实中的人在做经济决策时,只有满足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没有道德上的考虑。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框架,就建立在这一简单的人性假说之上,

    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最为得势之时,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一度得到生物学界强有力的支持,这就是1976年英国学者理查德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的出版。该书认为,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生物个体只是基因的载体而已。基因的本质是自私的,为了使自身能更多、更快地复制,基因可谓不择手段,并以此控制着生物个体的各种行为。生物个体之间好斗的个性是基因自私性的表现,就连生物个体有时偶尔表现出的利他性,其实也是基因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与复制而选择的一种策略。作者道金斯甚至有些嘲讽地说,当我们设法通过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义灌输到他人头脑中时,是因为我们自私的基因让我们有机会去打乱他人基因的计划,以更好实现自己的目的。

    ⑥有了生物学界关于“自私的基因”理论“加持”,主流经济学更是没有给“道德”留下任何余地。放在人性自私之后的“假说”二字甚至都被取消或被替换成“事实”,人的一切决策都是冰冷冷的利益算计。当然,前提是只要法律不禁止。或者,即使是法律禁止,只要能在承担违法的成本之外仍然有收益,这种决策仍然是有效率的。如同贝克尔违章停车一样。

    ⑦但是,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这一如此简化的看法及建立在这一看法上的整个框架,一直有质疑的声音。

    ⑧先是制度经济学关于非正规制度的看法,包括诺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等人都注意到,约束人的行为的,远不止法律(即成文法),还有道德与习俗。而且,道德与习俗的作用,可以极大降低交易成本。相对于道德与习俗调节的范围,法律作用的范围其实要小得多。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大量的是用道德与习俗来规范。只有市场中的正式交易,才需要法律的介入。除非把道德与习俗亦界定为一种“隐性契约”,否则,某些经济学家所谓的“一切皆契约”,无非是一种自我虚妄!

    ⑨即使是在市场领域,如果只把法律作为规范与约束,而漠视了道德与习俗的作用,同样会导致损失。制度经济学家有一个估算。以2004年为例,在美国由于抢劫、入室盗窃等违法行为造成的现金损失约为160亿美元,而由于经济领域中够不上违法却违反道德的有意误导以及不诚实行为,造成的损失高达6000亿美元。由此看来,“法不禁止即可入”,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交易自由,最大程度发挥经济活力。但这句话不能推向极端。这是因为,在经济生活领域,法律仅仅是划了一条底线。在这条底线之上,还有一大片“灰色地带”,在这个地带,人们的行为可能不违背法律,但可能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的经济行为,仍然可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有删改)

    1. (1) 第⑨段中“灰色地带”在文中的含义是
    2. (2) 根据本文第④段的内容,下面对“斯密悖论”内容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斯密在他两部著作中的经济观和伦理观自相矛盾。 B . 关于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斯密得不出明确的结论。 C . “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与《道德伦理观》中的伦理相悖。 D . 人既具有利己心,又富有同情心,人性具有二重性。
    3.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贝克尔认为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犯罪成本能有效地预防犯罪。 B .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提供了理论支持。 C . “法不禁止即可入”若推向极端,仍然可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D . 制度经济学的学者一直质疑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的看法。
    4. (4) 阿克尔洛夫是怎样以违章停车为例反驳贝克尔的理论的?
    5. (5) 请运用本文的观点来分析阐释下面一则材料。

      有一次,卡尼曼在一小队特种兵中间进行这样一项试验,取消所有与军人职业相关的荣誉,而纯粹提高他们的收入,且收入又与训练成绩及战时业绩高度正相关。结果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小队特种兵在训练时出现懈怠,团队合作科目到后面几乎很难进行下去,最后轮到要执行特别危险任务时,其中六人主动退出,他们认为:“即使给我们再多的钱,我也不会干。因为我们是为以色列战斗,而不是为了自己挣钱战斗。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寒风吹彻

    刘亮程

    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②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花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③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④只是这次,我是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腿上的一块骨头生疼起来,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⑤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⑥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⑦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⑧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⑨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

    ⑩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

    ⑪“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⑫“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⑬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⑭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⑮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⑯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亲人们的岁月,以及那些在冬夜里跋涉着的人的岁月,终将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选自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1. (1) 第④段画线语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请赏析其妙处。
    2. (2) 请从构思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3. (3) 有人认为,路人和姑妈有重复,可删去姑妈的内容。你认同这个看法吗?从选材角度,加以分析。
    4. (4) 有哲学家认为,理解生命的悲剧意识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因深藏的爱意而更珍惜的活着。请结合全文,评析本文是否体现这一生命观。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6. 阅读以下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柳絮

    (唐)刘禹锡

    飘飏南陌起东邻,漠漠蒙蒙暗度春。

    花巷暖随轻舞蝶,玉楼晴拂艳妆人。

    萦回谢女题诗笔,点缀陶公漉酒巾。

    何处好风偏似雪,隋河堤上古江津。

    [注释]①晋女诗人谢道韫,后泛指才女,写过柳絮诗,②滤酒,《宋书·陶潜传》:(潜)取头上葛巾漉酒。

    1. (1) 作为格致文学社《经典常谈》栏目的编辑,你会将本首诗放到哪个专题里?( )
      A . 羁旅漂泊 B . 名物之美 C . 青云之志 D . 怀古悠悠
    2. (2) 看到本诗,你想到《红楼梦》第七十回诗社重建,同填柳絮词中,薛宝钗的《临江仙》独占鳌头情节,尤记宝钗讲到:“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你认为这首诗是否符合宝钗“不落套”的标准?请给出理由。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陈继儒,字仲醇,松江华亭人。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太仓王锡爵招与子衡读书支硎山。王世贞亦雅重继儒,三吴名士争欲得为师友。继儒通明高迈,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橡焚香晏坐意豁如也。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余山,杜门著述,有焉之志。

    ②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闻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覈。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征请诗文者无虚日,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应酬,莫不当意去。暇则与黄冠老衲穷峰泖之胜,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其昌为筑来仲楼招之至,并为诗云:焚香供宗子,贮酒待陶君。黄道周疏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其推重如此。侍邱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先后论荐,谓继儒道高齿茂 , 宜如聘吴与弼故事。屡招征用,皆以疾辞。卒年八十二,自为遗令 , 纤悉毕具。

    选自[清]张廷玉《明史·隐逸传》,有改动)

    [注释]①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二人。②覈:检验,查核。③遗令:临终前的告诫、嘱咐。

    材料二

    玄宰久居词馆,书画妙天下,推仲醇不去口,海内以为董公所推也,咸归仲醇。而又能延招吴越间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其琐言僻事,荟蕞成书,流传远迩。款启寡闻者,争购为枕中之秘。于是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迩夷酋土司,威其词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甚至穷乡小邑,鬻粔籹市盐豉者,被以眉公之名,无得免焉。直指使者行部,荐举无虚牍,天子亦闻其名,屡奉诏征用。年八十馀,卒于茶山之精含,自为遗令,纤悉必具,殁后降乩诗句,预刻时日,贮箧衍中,其井井如此。仲醇通明俊迈,短章小词,皆有风致。

    选自[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征士》)

    [注释]①玄宰:明代书画家董其昌。②款启:见识少。③粔籹:jù nǚ,古代一种食品,犹今之馓子。

    1. (1) 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①有焉之志

      ②咸其词章

    2. (2)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刺取琐言僻事( )

      A . 刺探 B . 选用 C . 揭发 D . 讥刺
    3. (3)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被以眉公之名( )

      A . 小吏 B . 大部分 C . 买卖 D . 全都
    4. (4) 将材料一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性喜奖掖士类,屦常满户外,片言应酬,莫不当意去。

    5. (5)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构 庙 祀 二 陆 草 堂 数 椽 焚 香 晏 坐 意 豁 如 也

    6. (6) 根据本文,就陈继儒之“隐”写一则短评。

      [注释]人物短评,通常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评价。

    7. (7) 两则材料都是陈继儒传记,但内容侧重及手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的原因。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快园道古小序

    明·张岱

    ①张子僦居快园,暑月日晡,乘凉石桥,与儿辈放言,多及先世旧事,命儿辈退即书之,岁久成帙。因为分门,凡二十类,总名之曰《快园道古》。盖老人喃喃喜谈往事,如陶石梁先生所记《喃喃录》者,无非盛德之事与盛德之言,绝不及嘻笑怒骂,殊觉厌人,后生小子见者如____,则惟恐卧去,若子所道者,非坚人之志节则不道,非长人之学问则不道,非发人之聪明则不道,非益人之神智则不道,非动人之鉴戒则不道,非广人之识见则不道。入理既精,仍通嘻笑;谈言微中,不禁诙谐。余与石梁先生出口虽异,其存心则未始不同也。

    ②世间极正经极庄严之事无过忠孝二者,而东方曼倩偏以滑稽进谏,老莱子偏以戏彩承欢。在君亲之侧尚不虚谐谑,而况不在君亲之侧乎?则是世之听庄严法语而过耳即厌者,孰若其听诙谐谑笑而刺心不忘?

    ③余盖欲于诙谐谑笑之中窃取其庄言法语之意,而使后生小子听之者之忘倦也。□饴一也,伯夷见之谓可以养老,盗跖见之谓可以沃户枢。二三子听余言而能善用之,则黄叶止啼,未必非小儿之良药矣。

    ④岁乙未九月哉生明日,陶庵老人书于龙出之渴旦庐。

    1. (1) 最适合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晨起诵读 B . 秉烛夜读 C . 倦极而闻丝竹 D . 端冕而听古乐
    3. (3) 第②段中,作者是如何阐述采用“诙谐谑笑”语言风格的必要性的?
    4. (4) 从本序文可以推知《快园道古》是一本怎样的书?(比如:内容、体例……)请分条阐述。
四、写作(70分)
  • 9. 面对生活中的伤痛,有人执着于治愈,有人则选择带着伤痛活下去。

    究竟该如何面对伤痛,你又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