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202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2-26 浏览次数:29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近十余年来,人文地理学者对于“意象”问题颇为关注。地理学者考虑“意象”没有文学史家那么麻烦,只是将它理解为客观事物在人类主观世界中的反映。既如此,地理学者不再刻意强调“意象”是否经过某种“加工”,因为环境感知必然受到文化价值取向、知识背景的制约。就是说,凡进入观念世界的客观物象其实都已经过了主观选择。

    意象的表达自来以文学语域为其胜场。因而人文地理学者在研究地理意象时,少不得须取材于文学作品。从地理本位看,比较重要的是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历史地理的知识背景对古典文学中的类型化意象进行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意象,类型化的趋势非常突出。例如,中古乐府中的“巫山高”“陇头水”,唐人吟咏中经常出现的“淮南落木”,以及唐宋词牌中的“望江南”“八声甘州”等等,各自包含了独特的意蕴。

    毫无疑问这种探讨属于文学地理的题中应有之义,甚至不妨说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文学地理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在文学史界,出现了若干种专著。但那些研究一般都是对作家和作品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因而其中所谓“地理”往往只表现为平面的分布态势,或者是作为背景的人文社会环境。事实上,地理因素完全可以参与文学创作过程。它可以点燃诗人的激情,成为作家发挥想象力的凭据,从而形成一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语料,寄托某些特定的思想情感。也有人从文学角度对一些地理意象进行过探讨。例如,唐宋文艺作品中的“潇湘”,近年来艺术史、文学史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台湾学者衣若芬女士认为,“潇湘”的意蕴有恨别思归、愁苦闲适之类。地理学者出于自身的敏感,对此更关注的是其中的“象”,即作为一个地理实体而给人留下的空间感、场景感。这种空间感不是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用以形容“公共领域”的“空间”,而是有长宽高、有声光色的物理空间给人的感觉。在这里可以看出视野的分殊。

    二是文学作品中的空间逻辑。地名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空间定位(往往同时也是时间定位)的坐标。事实上,它还有更深一层意义。因为地名所代表的不只是孤立的点、线、面,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内在联系,有一种不以作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空间逻辑。无论作品中的文学世界与客观的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忠实反映也好,抽象折射也罢,其空间逻辑都应该是清晰有序的,而不应该是混乱、胡来的。因此,空间逻辑往往可以为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订提供一种坚实的客观参照。

    文学史家对于历史地名向来很重视。但由于其目标只在于理顺作品,带有很强的实用倾向,因而他们所做的地名考释往往只强调具体语境,而不关心普遍情形。这就比较难以掌握历史地名运作的通则。例如,他们见到杜甫在某首诗中用“江汉”包举巴蜀,便以为“江汉”这一地名中本来就有“指巴蜀”这么一个义项。一个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活生生被他们硬劈成两个。

    更要命的是,他们还会从个人的想象出发,对历史地名做出一些纯逻辑的推论。例如,他们注意到三国时孙吴曾领有今湖南省境,便断定今湖南在历史上亦可称“吴”,全然不顾“吴”这个地名在历史上的实际使用情况。这从实质上已不是在研究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了。要研究历史,这样做演绎是不行的,得做归纳,得从古人对某地名的具体用例中,找出其得名的确切依据,以及其使用的实际情形。那样的结论才是科学、合理、可信的。

    (摘编自张伟然《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

    材料二:

    地理意象是一个文化聚合体。从历时性来说,地理意象因为具有鲜明显著的地理因素和地域特色,展示着不同时代地域的创作、接受心理和文学变迁的内在动因及表现形态。地理意象即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参与文学文本全方位、立体性构建,进而观察出特定群体的精神气质和生存状态。如在宋玉辞赋中的“高唐神女”完全是独特地理环境和荆楚之地风情文化复合的产物。川东与鄂西一带地貌奇特怪石嶙峋、山间气候风云变幻山雨颇多且急,而且楚人重巫善想象,故而衍生出“神女”意象。闻一多就认为“巫山朝云”与《诗经》“南山朝隮”几乎一体、“高唐”即楚地“高禖”,陈梦家更是直言神女为“帝之季女”的“巫儿”,认为这些都与荆楚之地巫祭之风盛行、民风淳朴、青年男女奔放热烈的爱情观有关,故而“高唐神女”也是典型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贮存器。

    (摘编自刘洁《地理意象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文地理学者研究地理意象时,既要取材于文学作品,也要注重地理本位。 B . 文学地理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对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类型化意象进行探讨。 C . 地理意象的研究成果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订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D . 地理意象是兼具地理环境因素和地域风俗特色、可参与文学创作的文化聚合体。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象是否经过“加工”,是重“意”还是重“象”,在这些问题上体现了文学史家与人文地理学者的视野差别。超 然 客 公 众 号 B . 文学史界有些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往往将地名视为人文社会环境,而不关注文学作品中清晰有序的空间逻辑。 C . 人文地理学者对地理意象进行空间定位,注重寻找历史地名得名的确切依据,试图掌握历史地名运作的通则。 D . 尽管对于历史地名很重视,但由于文学史界学者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他们的研究基本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3. (3) “潇湘”是一个内涵多元的地理意象,既有水色清碧的场景感,也可以表达出凄清旷远的空间感。下列诗句中与其他几个选项内涵有所区别的一项是( )
      A .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 . 前程愁更远,临水泪沾衣。云梦春山遍,潇湘过客稀。(皇甫冉《归阳羡兼送刘八长卿》) C . 莫厌潇湘少人处,谪官樽俎定常开。(王安石《送刘贡甫谪官衡阳》) D . 每到秋残夜,灯前忆故乡。园林红橘柚,窗户碧潇湘。(齐己《秋夕寄诸侄》)
    4. (4) 地理意象是进行文学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应该如何进行地理意象研究?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5) 燕然山地处边域,因东汉窦宪出征匈奴、彻底解决汉匈纷争后在燕然山勒名而进入文学创作的视野,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宋代范仲淹的词《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都涉及此意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地理意象的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Ⅱ

    陈奂生上城(节选

    高晓声

    陈奂生在宾馆一觉醒来,想到县委书记吴楚把自己安排到这里住宿的事,心扑扑跳得比打钟还响。这吴书记真是大好人,竟看得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陈奂生想,他和吴楚之间,要说有什么私人交往,平生只有一次。秋天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那算什么交情呢!

    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的,眼泪热辣辣,在被口上拭了拭,便睁开眼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却又吃了一惊。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

    到了走廊里,脚底已冻得冰冷,一瞧别人是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吴书记照顾得太好了,______!一向听说招待所的住宿费贵,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

    他心里不安,赶忙要弄清楚,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

    他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帐。”

    “几号房间?”那大姑娘恋着报纸说,并未看他。

    “几号不知道。我住在最东那一间。”

    大姑娘把开好的发票交给他,笑得甜极了。

    接到发票,低头一看,陈奂生便像给火钳烫着了手,他认识那几个字,却不肯相信。“多少?”他忍不住问,浑身燥热起来。

    “五元。”

    “一夜天?”他冒汗了。

    “是一夜五元。”

    陈奂生的心,忐忑忐忑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你的病还没有好,还正在出汗呢!”大姑娘惊怪地说。

    千不该,万不该,陈奂生竟说了一句这样的外行语:“我是半夜里来的呀!”

    大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不管你什么时候来,横竖到今午12点为止,都收一天钱。”

    陈奂生看着那冷若冰霜的脸,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得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大姑娘已在看报,见递来的钞票太零碎,更皱了眉头。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有点忿忿然。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他饿了,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嗵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

    啃完饼,想想又肉痛起来,究竟是五元钱哪!为什么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呢?他一个农业社员,去年工分单价七角,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这不是开了大玩笑!真是阴错阳差,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现在别的便宜拾不着,大姑娘说可以住到12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12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

    这陈奂生认准了就干,但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超 

    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只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搞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

    他出门去,直奔百货公司,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一路上看看野景,倒也容易走过;眼看离家不远,忽然想到这次出门,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少不得又要受气,得想个主意对付她。怎么说呢?……陈奂生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老婆已不在他眼里了;他有办法对付,说这五块钱还是吴书记看得起他,才让他用掉的,老婆保证服贴。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非常的便宜。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果然,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听他讲,连大队干部对他的态度也友好得多……

    从此,陈奂生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更比以前有劲得多了。

    (节选自高晓声《陈奂生上城》,有删改)

    1. (1) 下列句子中最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是( )
      A . 这就是我该住的地方! B . 这是不是我该住的地方? C . 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 D . 这可不是我该住的地方!
    2. (2) 下列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回忆自己与吴楚之间的交往时,陈奂生“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说明他被吴书记的做法感动。 B . 交了五元住宿费后故意“扑嗵坐下去”这一细节,体现出陈奂生自控力差,具有小农生产者的破坏欲。 C .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多处运用自我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心理,比如“出了五块钱呢!”就体现出陈奂生内心的忿然。 D . 小说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对陈奂生回家过程的叙写体现出这样的语言特色。
    3. (3) 小说往往通过人物的行为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陈奂生在宾馆的行为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4. (4)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个经典的农民形象,有人说,陈奂生的身上似乎有着阿Q的影子。你觉得陈奂生身上有阿Q的哪些特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籍旷达不羁,不拘礼俗。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检,而毁几至灭性。兖州刺史王昶请与相见终日不得与言昶叹赏之自以不能测也。太尉蒋济闻而辟之,后为尚书郎、曹爽参军,以疾归田里。岁馀,爽诛,太傅及大将军乃以为从事中郎。后朝论以其名高,欲显崇之,籍以世多故,禄仕而已,闻步兵校尉缺,厨多美酒,营人善酿酒,求为校尉,遂纵酒昏酣,遗落世事。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叹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率意独 , 不由径路,迹所辄恸哭而反。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逌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籍口不论人过,而自然高迈,故为礼法之士何曾等深所雠疾。大将军司马文王常保持之,卒以寿终。

    (节选自《魏氏春秋·阮籍传》)

    材料二:

    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其后余闻润州甘露寺有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之遗迹,余感之赋诗,其略曰:“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刓。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废兴属造化,迁逝谁控抟?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聊兴广武叹,不得雍门弹。”则犹此意也。今日读李太白《登古战场》诗云:“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乃知太白亦误认嗣宗语,与先友之意无异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于世,以魏、晋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节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注]①阮籍,字嗣宗。广武,城名,楚汉相争遗址。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兖州刺史王昶请A与相见B终日C不得D与言E昶叹赏F之G自以不能H测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译为“但是”,和“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一样,两个“而”意义用法都相同。 B . 显崇,“使……显扬尊崇”,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用法不相同。 C . 疾,在文中是仇恨、憎恨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疾恶如仇”的“疾”意思相同。 D . 先,对死去的人的尊称。与《项脊轩志》中“先妣抚之甚厚”的“先”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阮籍做官只是为了获取俸禄罢了,他之所以谋求步兵校尉一职,经常纵酒大醉,也有借此来回避世俗之事的意思。 B . 阮籍前往苏门山,与苏门生“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然而苏门生从始至终只是淡淡地一笑,并不回应。 C . 苏轼听说润州甘露寺有诸葛亮、孙权等人的遗迹,于是有感而赋诗,抒发了与阮籍登上广武城类似的慨叹。 D . 读了李白《登古战场》诗后,苏轼才知道李白对阮籍所说的话的理解和亡友史经臣一样,苏轼认为他们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②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5. (5) 对于阮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解释,苏轼与史经臣、李白有何不同? 
  • 4. 古代诗歌阅读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①《白头吟》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西京杂记》认为此诗是卓文君因为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而作。②躞蹀:指小步行走的样子;徘徊。御沟:流经御苑或环绕宫墙的沟。东西流,即东流。③竹竿:指钓竿。嫋嫋:同“袅袅”,动摇貌。簁簁:形容鱼尾像濡湿的羽毛。在中国歌谣里钓鱼是男女求偶的象征隐语。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前两句以高山上洁白的雪和云间清亮的月喻指姣好明丽的容貌和纯洁美好的人,也喻指纯洁无暇的爱情,意蕴丰厚。 B . “凄凄”四句写女主人公因遭到遗弃而凄惨悲伤,希望能嫁得一个情意专一的男子,表现出女主人公对被弃的无奈以及对忠贞爱情的渴望。 C . 结尾四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鱼竿的柔长轻盈摆动和鱼尾的滋润鲜活,隐喻男女情欢意洽,指出真正的爱情应以情义为基础。 D . 全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四句一节,通过今与昔、现实与理想不同角度的变换描写,层层推进,刻画出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历程。
    2. (2) 《白头吟》是汉乐府古辞,与《氓》类似,讲述的都是爱情悲剧,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比较《白头吟》与《氓》女主人公性格方面的异同。(6分)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旧唐书·魏徵传》中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这两句。
    2. (2) 李白《将进酒》中“”两句,运用夸张和想象,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如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
    3. (3) 古人喜欢“啸”,在诗文中常提到的“长啸”、“啸歌”、“吟啸”等,如“”,又如“”,作为一种吟咏方式,“啸”往往承载着文人的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公认为解释生命创造过程最完美的理论,但因为太超前,《物种起源》面世很长时间①        。有人将其归纳为“适者生存”,认为它证明了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有人将它应用到商界,视其为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理论的基石;甚至,还有人从它推导出优生学,认为那些“劣等民族”就应该被淘汰。

    然而,这本书的结尾这样写道:

    “凝视树木交错的河岸,许多种类的无数植物覆盖其上,群鸟鸣于灌木丛中,各种昆虫飞来飞去,蚯蚓在湿土里爬过,默想一下,这些构造精巧的类型,彼此这样相异,并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们都是由于在我们周围发生作用的那个法则产生的,这岂非有趣之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是极其壮丽的,那就是造物主先是将若干能力注入到少数几种或者单独一个物种的身体里,然后,地球就在按照固定的法不停地圈的程中,生命从最初的那个简单的开始,逐渐进化出美而又奇异的无数个新物种,而且这个过程仍在继续。”

    从这个诗意的结尾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三层含义:第一,达尔文认为当今地球生命就是一个巨大的共生体,我们是一家人;第二,自然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只让最强者生存,而是②         , 其结果就是多姿多彩的生物圈;第三,达尔文不知道最初的那个物种是如何形成的,所以他只能③         , 让他来给生命之轮提供一个最初的推动力。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冬天下雪了。

    四季里,、霜、雨、雪地 , 霜打了,雨淋了。大风来时是飞沙走石。似乎是很了不起的样子。冬天,大地被冻裂了,江河被冻住了。再冷起来,江河也被冻得锵锵地响着裂开了纹。冬天,冻掉了人的耳朵,冻破了人的鼻子,冻裂了人的手和脚。超

    但这是大①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

    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被冬天冻裂了手指的,到了夏天也②自然就好了。好不了的,“李永春”药铺,去买二两红花,泡一点红花酒来擦一擦,擦得手指通红也不见消,也许就越来越肿起来。那么再到“李永春”药铺去,这回可不买红花了,是买了一贴膏药来。回到家里,用火一烤,粘粘糊糊地就贴在冻疮上了。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③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1. (1) 多义性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一个特点。文中三处加点的“自然”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进行解释。
    2. (2) 划线句特意突出点出自然现象,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糖水爷爷”到“煎饼奶奶”,从淄博“鸭头哥”到安徽“盒饭姐”……普通人成为“网红”被过度围观而陷入困境的现象已经多次上演。缺失边界感的强势围观,不仅使当事人无法正常工作生活,还严重干扰公共秩序。边界感,也成了网络热词。

    有边界感,简单说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需求、言行、想法和情绪负责,不过度介入他人的生活,同时能够在他人越界时及时表示反对,维护自己的自主性。边界感不仅在网络空间很重要,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比如:人际交往、国际交往、文化交流……

    班会课拟组织一场关于边界感的大讨论,请写一则发言稿,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