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调...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前期的唐朝拥有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且秉持开放理念治理国家的统治集团。这个统治集团就是以李渊为核心的领导层。陈寅恪先生归纳为“关陇集团”。它最初是由西魏的掌权者宇文泰所创立。宇文泰为扭转与东魏抗衡中的弱势地位。他聚合关中陇右的各路豪强和朝中汉人等,团结在他周围,形成力量以壮大自身。此后的北周兼并北齐、隋唐之统一,其凝聚力量都与这个集团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它的特点就在于融合了众多的胡汉势力,集中原传统、草原游牧文化诸多要素于一身。其有强烈的兼纳和开放精神。这也是促使它在那纵横捭阖的博弈中能够展现开拓进取,引领潮流的基本动因。

    唐朝兴盛局面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结合的成果。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若从人群组合为中心的结构上考察,大体可分作汉系和胡汉结合的两种类型,有的学者将其归结为“外侯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像制国家”和“内亚边疆帝国模式”。是吗?

    唐朝之强盛,最终的促成要素是人而非物,即人群构成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说唐朝有什么区别于秦、汉、宋、明这些中原汉系主体王期的地方,那就在于它人群多样的“异质性”组合的形态,而今日的话语表述就是多民族多族群,尤其是来自诸如粟特人那些域外群体的参与和合入。

    首先,外族人于唐廷为官者的高比率。据史料记载,贞观四年(630)唐朝征服东突厥之后,为了妥善对待他们,朝廷将其民众安置在长城沿线地区,设置羁庶糜州,满足其生活需求;上层贵族则落居长安,任命官职,“五品已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

    其次,粟特等西域胡人在唐朝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西域胡人朝向东方求得发展,是那个时代一个颇为耀眼的行为。他们中不乏使节、学者、宗教信徒。更多的则是从事商贸的各类人等。另据文献记载,唐后期德宗在位期间,宰相李泌出于朝廷负担过重的考虑,曾下令检括那些定居在长安城免于赋税的胡人户口,查得4000余人,唐廷下令让他们选择:要么入籍成为唐朝百姓承担相应税赋,要么返回西域老家。结果没有一个返回的。他们早已娶妻生子,置办产业,与长安社会融结一体了,倘若离开长安返回原籍后,无异于抛家弃子。

    最后,胡人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沟通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丝绸之路在唐朝表现得十分突出。然而仔细分析,承担其重要角色的,更多的是粟特商人。出土文献中记载的“商胡”“兴胡”,主要指的就是他们。

    史实证明,当王朝强盛繁荣之时,往往伴随着开放的内外交流和中西互动;反之,当大门紧锁、自我封闭之时,也多与萎缩衰落相伴生。前后300年的唐朝历程,我们看到的恰是这种盛世及衰相的前后嬗替。

    (摘编制人民论坛网《唐朝的兴盛与域外人士的参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盛唐时代是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性格更为平易开朗,其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诗歌风格与“国风”比较接近。 B .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是朝气蓬勃,在盛唐,人民力量高涨,喜欢歌颂正面力量、追求光明理想的作品,不喜欢揭露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的作品。 C . 促成盛唐强盛的最终要素是人,而多民族,多族群的“人”的组合形态是唐区别于秦、汉、宋、明这些中原汉系主体王朝的地方。 D . 丝绸之路是唐朝沟通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承担重要角色的主要是商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李白“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等句夸张地表现了愁之多、愁之长,因而是盛唐气象的突出体现。 B . 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然都说愁之多、愁之长,但在艺术造诣上却有着云泥之别。 C . 盛唐之时,检括清查定居长安城免于赋税的胡人人口达4000余人,足见当时胡人朝东谋求发展是一个颇为耀眼的行为。 D . 盛唐局面的出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胡汉融合的成果,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统治集团集中原传统、草原游牧文化诸多要素于一身,具有强烈的兼纳和开放精神。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
      A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B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C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D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4. (4) 材料一在论述“盛唐气象”时,提到楚国的屈原和南唐后主李煜,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 (5) 随着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盛唐又被推到了我们眼前,由《长安三万里》回望盛唐,世人皆想去长安。盛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锻炼

    艾芜

    第一封信

    姐姐:

    我又静下来跟你写信了!姐姐,我从来还没有这么喜欢过!我觉得这几天来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赞美。你想,当一个人从危难和死亡中逃出来而又觉着自己真正安全了的时候,这是没法子忍着快乐的。姐姐,我怕告诉你,但又忍不住不告诉你,我们那个沦陷了几年的家乡,弟弟冒险回去过一趟。

    我们部队一探到日本兵夜里把粮食运到江边,又把子弹搬上来,便决定去公路拦截。知道夜袭的地方就在我家乡,我兴奋得不得了。可惜那一夜太黑了,想要在大地上看出什么来,是很不容易的。

    不过,我渐渐感觉出了。水浸着芦苇的小塘,就是我同爸爸垂钓过的那个小塘;高出在小河上的拱桥,就是我和姐姐看过捕鱼的那个拱桥;穿在田野中的村路,两旁镶着青青的小棉花地的,就是我读书倦了常常踏着夕阳去散步的那些村路……当我感觉出来时,真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但同时又多么难过呵!四年前,我们还可以对着田野大声唱歌,现在却连咳嗽也不敢;四年前,我们还可以随意在小河边上,抛着石头打野鸭,现在却连沾在草鞋底下的泥土,都怕落在水里。我和我的同伴,伏在林子里面,想着想着,心里禁不住疼痛起来——故乡呵,是多么亲切,却又多么生疏……

    不久,队长叫我们格外注意,这才打断了我的沉思,一心一意倾听着远处驰来的汽车的声音。姐姐,写到这里,突然接到日本兵又来袭击村子的消息,我们又得立刻移动了,不能再从容不迫地给你写信了。

    弟弟青牧

    六月三十日

    第二封信

    姐姐:

    部队现在已移到山里了。今晚大伙都下山夜袭去了。他们要我静养几天,我便继续写前次尚未写完的信。

    那次夜袭,起初全把日本兵打散了,但因搬运粮食和军火,耽搁了时间,就遭了敌人反攻,竟至陷入包围。有些人突围跑了,有些人打死了。幸赖这些地方是我的故乡,先前走得熟得不能再熟。我便趁着地里棉花枝叶的遮掩。向我们那个院子爬去,天亮时,我便趁着四下没人,大胆走进门去。

    当年逃难让帮忙看家的佃户阿长,看出是我,连忙请我进屋,又到门外去瞧瞧,看有没有人尾来。

    我的书房仍和先前一样,书架和书桌,都摆得好好的。我向阿长表明谢意,他说这是他儿子阿宁保管的,并带着骄傲的神情,夸奖阿宁,说他已进了中学。书读得很好,不错,难怪书桌上摆有代数、地理、历史的教本,以及我先前并未留下的,如翻译的短篇小说集那类的书。接着就有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穿着一身学生制服,走进来向我打招呼,脸上却带着惊奇而又欢喜的样子。唉,谁还能认出这就是我们从小看大的,那个拖鼻涕的看牛孩子呢?

    这几年的田租,除了一部分花给阿宁的教育费上,当然还有许多剩下的,我想捐些钱给部队,便讲了出来。你知道,我们部队没有饷,全靠人民养活,阿长只推说日本人捐税很重。我说我这几年最关心的,是打退敌人,顺着这句话,我同他讲起国家大事来。

    阿长神情很冷静,既不搭话,也没现出什么感动。

    我难受起来:“阿长老爹,这用不着你劳多大神,敌人有什么动静,你留心看在眼里,我们这边有人来,你就告诉他……”

    阿长老头子现出害怕的神情说:“要是日本人知道了呢?”

    阿宁一直带着兴奋的神情在旁听,忍不住插嘴道:“爸爸,我看这没什么要紧的。” 阿长老头子却恶狠狠地骂道:“有你讲的了!出去!”

    阿宁脸上显得很痛苦,眼里含着泪。

    见他儿子出去,阿长老头子便立即走来拍拍我的肩膀,小声地说:“你的话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我儿子在旁,我不好说的,老实说一句,我比谁都要恨日本人些……以后,你们队伍要我做什么,只通知我一个人好了。”

    姐姐,我入世太浅,完全受了骗。晚间当我睡着的时候,他就去引日本兵抓我来了。

    写到这里,夜袭的弟兄已经回来了,他们这次得到很大的胜利,我没法写下去了,明天再继续吧!

    弟弟青牧

    七月三日

    第三封信

    姐姐:

    谁放我走的呢?姐姐,你真想不到吧,就是阿长老家伙的儿子阿宁,那一夜,他背叛了父亲,同我一道走了。

    这个年轻人,不仅因为救过我,我就格外喜欢他,而是他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展现出更年轻的另一代人,即使完全受了敌人的奴化教育,也还心向着祖国。那一夜,我们悄悄地穿过田野, 越过小河,走了二十多里路的时候,才敢小声地谈起话来。

    我记起在他书桌上摆的那本翻译的短篇小说了,问他道:“你还读别的书没有?”

    他连忙回答道:“有的,有的!暗中我们还读了好些书。那些都是学校严厉禁止的,说来真觉得奇怪,他们越禁止,我们就越偷读得热心。我常常做梦都在想,我能到我们中国自由的地方去,那多好呀!……呃,总是找不着门路……现在总算碰着你了!”声音有些兴奋得颤抖起来,“现在请你告诉我,到我们中国人可以自由的地方,还有多远?”

    我告诉他不要性急:“这里还是作战区域,不过有我们中国军队的地方,就有自由!”

    姐姐,这年轻人到了部队,便受到极大的欢迎,人人都喊他“小英雄”。他高中还没毕业,我主张他再去读书,他不愿意,眼红我们这里武装起来的年轻弟兄。他指着他们说:“我也要像他们一样,要一支手枪,两颗手榴弹。”

    现在我写这封信时,他就正坐在我旁边。我写完这封信,递给他读,他快乐得脸红起来,要我附上一笔,说他阿宁问你的好!

    弟弟青牧

    七月五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中伏击的情节中,插入“我”对过往生活片段的联想,这既舒缓了小说的节奏,又赋予小说象征意味。 B . 从“老爹” 到“老头子”,再到“老家伙”,称谓变化反映“我”在不同情境与心境下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 C . “翻译的短篇小说”在文中出现两次,前后呼应,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同时也表现出阿宁对自由进步的追求。 D . 小说以“锻炼”为题,既指“我”在战争生活中获得的人生历练,也指阿宁从放牛娃到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
    2. (2) 阿宁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3. (3) 小说由“我”写给姐姐的三封信组成,这样处理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摘自《孟子·梁惠王上》)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 . “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 . “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列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 . “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一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 . 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 .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 .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②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5. (5) 材料一体现了圣人对待天下百姓的态度,材料二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两者的主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回答。
四、小阅读-课外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 . 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 . 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树似冬青”来喻人之晚达,生动贴切。 D . 尾联直抒胸臆,“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终期”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中的“终期”二字意义相同。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 楼①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②。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父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点明人物活动,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 . 颔联写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的境界。 C .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是对岌岌可危的政权的担忧;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 .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A . 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 . 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 . 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 . 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五、古代诗歌阅读
  • 7. 阅读以下诗歌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范成大①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②。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词人。此词作于淳熙四年中秋,这年五月作者辞官回乡,路过武昌,受到知州刘邦翰的款待。②黑貂裘:用苏秦典。《战国策》:“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1. (1) 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细数”两句,写自己十年间十处过中秋,暗指自己宦海漂泊,流露出无限的感慨。 B . “老子”是作者自称,豪情满怀,写出了作者为自己有幸登上南楼的喜悦之情。 C . “关河”句写作者由月色照耀关河南北联想到离散的友人,表达出思念之情。 D . “秦”泛指北方,“楚”泛指南方,“姮娥”即嫦娥,“沧州”指代归隐之地。
    2. (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应笑”句用写实笔法,抒发的情感与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相似。 B . “熨”字用得神奇,写出了月下的长江安静无声,像是被月色熨平的白练。 C . “星汉”两句对比鲜明,以群星之黯淡无光,愈发烘托出月色之皎洁静谧。 D . 这首词的意境是豪放阔大,心境却似欣实郁,措辞欲说还休,风格飘逸而又沉郁。
  •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家静及第后赴官清水

    苏舜钦

    几年尘土客京华,一日春乘犯斗槎

    梦好夜归全蜀道,眼明朝宴上林花。

    白头佐邑非为晚,蓝绶还乡亦可夸。

    况有雄图看悟主,莫伤孤宦向天涯。

    【注】①家静,蜀人。②犯斗槎,指游仙、升天所乘的仙舟,此处指远行所乘之舟。③蓝绶,系印纽的蓝色丝带,古代常用于等级较低的官吏身上。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日春”交代送别时间;“犯斗槎”运用借代手法,点明家静及第后的出行方式,照应题目。 B . 颔联运用想象手法,虚写家静能够在梦中连夜回到蜀道,间接表现了家静对官场的厌恶。 C . 颈联中的“白头”与“蓝绶”,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展现了家静年事已高、官职低微的形象。 D . 全诗不见离别之伤,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安慰和劝勉,寓深沉的情感于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
    2. (2) 本诗首联中的“客京华”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中的“客京华”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有何不同?请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2. (2) 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句中,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 (3)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以白绸和箭头为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山水美景的两句是“”。
    4. (4) 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一句通过前方的军事文书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
    5. (5) 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七、选择 简答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辣真的太爽了,对于喜欢吃辣的人来说,水煮鱼、麻辣香锅、麻辣烫、麻辣火锅……简直就是“痛,并快乐着”。实际上食物中含有的辛辣成分,是一部分植物保护自己的一种防御手段。而“辣味”也并不是一种味觉,____,这种痛觉会充斥着口腔和鼻腔。痛觉感受器被激活时还会刺激大脑主动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又可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快感,所以吃辣会让人感觉很痛快。

    辛辣的食物不仅能让菜肴味道加倍,常吃辣对健康也有益处。首先,____。辣椒可是蔬菜中的“维生素C之王”,不同品种的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依次为甜椒、彩椒、小红尖辣椒、青尖椒。其次,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辣椒中的辣椒素潜在的保护心脏和抗肿瘤作用,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了死亡风险以及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再次,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辛辣食物与高血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辣椒素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促进血管舒张。还有,可能有助于减肥。辣椒素干预可作用于脂肪组织的辣椒素受体,抑制脂肪合成和预防肥胖。所以吃的辣比较清淡能提高代谢,对减肥可能有用,但是很多人吃的辣比较油腻,反而可能发胖。

    虽然研究表明吃辣对健康有很多益处,____。过度吃辣反而会导致口腔溃疡、胃疼、腹泻等疾病发生,危害健康。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辣味”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B . 盲目的“外教崇拜”,会让一些素质不高,甚至在国外劣迹斑斑难以谋生的外籍人士在我国获得赚钱良机。 C . 他们是为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却有人说他们是“暴徒”! D .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期盼的节日。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可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进行修改,下面改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辣椒中的辣椒素潜在的保护心脏和抗肿瘤作用,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尤其是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 B . 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潜在的保护心脏和抗肿瘤作用,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了死亡风险尤其是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 C . 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潜在的保护心脏和抗肿瘤作用,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以及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 D . 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潜在的保护心脏和抗肿瘤作用,食用辛辣食物可降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尤其是心脏病相关疾病的死亡风险。
八、材料作文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晨的一句温馨问候,可以成全一天的好心情;陌生人的一句鼓励,可以带给人心灵的慰藉;书里的一句劝诫,可以给予青年成长的启示或警省;互联网上的一句评论,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

    有时候,一句话很轻,轻得微不足道;有时候,一句话又很重,有着无穷的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