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邢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质检联...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20年代,一些社会学学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到无锡经济调查等,掀起了一场“社会调查运动”。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村落)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诞生了以吴文藻、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燕京学派”,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这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在费孝通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在实践中,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有学者主张抛开包括理论在内的一切成见,“拥抱”并忠实地反映在田野中感知的事实,强调调查本身所带来的“现场感”对研究的启发作用。也有学者强调理论在田野现场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尽管调查者自以为客观地反映了事实,但充其量只是收集了一些声音影像或意见态度,这非但无益于我们认识真正的社会事实,反而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两种主张走向极致,都会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真实性,有学者分别将其称为“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朴素经验主义讲究“眼见为实”,将收集的材料当作研究的结论,缺少分析辨别,会将研究变成“报告”或“报道”;抽象经验主义则从理论出发,去田野中挑选与理论相应的材料,或者用理论“裁剪”现实,田野变成了理论的工具。抽象经验主义风格的研究论文,用抽象的语言讲一些现实的问题,往往会走向一种貌似高深的肤浅。但事实上,田野调查并非只能产生这两类研究。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面对的普遍问题。“从实求知”原则所强调的要义在于,理论是调查实践的工具,现实是调查实践的目的。费孝通所理解的“从实求知”正是要求社会学在田野调查中弥合、跨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调查者要以调查对象的感受、思想、行为和命运为研究目的而非工具和手段。这是费孝通对吴文藻提出“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的社区研究法的升华。吴文藻所说的调查目的还是“实地研究”,而费孝通直接就说“回到人民”,这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新论。田野调查方法既不是各种调查设计框架,也不是各种调查技术技巧,而是在田野中如何做到以理论为工具、以人民为目的方法。

    调查者在进入田野时,既带着充实的理论,又不被理论所支配,就需要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田野中保持强烈的反思意识,即我们在观察访谈一个人、在讨论追索一件事的时候,到底依靠运用了什么样的理论工具。理论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既可能是深刻的本质,也可能是理论的偏见。当我们看到某个现象与我们的理论不一致时,我们倾向于将这个现象看作表面的、暂时的。例如,我们用资本理论去观察老板和雇员的关系时,如果发现他们比较融洽,没有支配和剥削的关系,就会认为他们是隐瞒了什么,或者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没有观察到。在理论潜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会直到找到一些“剥削”的蛛丝马迹才罢手,并认为这是穿透了社会现象的表面而进入到深层的结构,找到了社会的“真实”。那么,这种“真实”到底是理论的真实还是现实的真实?

    有些学者提出要注意事件和人的“边缘”或“变态”(相对于中心、常态而言),还有些学者指出要注意田野中的“异例”(相对于典型而言),这都是田野中“方法自觉”的体现,是田野调查中突破“理论障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除要求调查者有强烈的反思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最好在田野的“现场”中展开。田野调查相对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调查者能够沉浸到田野中,用“心”去感觉、感受调查对象的思想言行,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还是以上述老板和雇员关系为例,那种“融洽”的关系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与研究对象的“感通”。这种感通好像是一种方法,但归根到底并不是方法,能否感通,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从实求知”的调查理念。以调查对象为调查目的,以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为目的,而不是以理论或者研究论文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从实求知”。

    (摘编自周飞舟《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从实求知》)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的社会调查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获得发展,并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B . 改革开放后,费孝通大力倡行田野调查,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遵循了“从实求知”的学科准则。 C .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是社会科学的普遍问题,而“从实求知”则有可能弥合、跨越这一鸿沟。 D . 所谓方法自觉,就是要在调查中带着充实的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保持反思意识,找到社会的“真实”。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我国,社会调查主要经历了“社会调查运动”“社区研究”“田野调查”几个阶段,而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则是“回到人民”。 B . “社区研究”引进了西方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理论和方法上比“社会调查运动”更进一步,深刻把握了中国社会的本质。 C . 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需要调查者沉浸到田野中,与研究对象“感通”,用“感通”去直接把握调查对象的深层要素。 D . 理论具有潜意识的支配作用,当调查者观察社会现象时,往往会在理论的指引下,透过表象进入深层,去寻找所谓的“理论真实”。
    3.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梳理了我国社会调查的发展过程,肯定了中国社会学学科取得的成绩。 B . 文章在分析田野调查呈现出两种不同且相互对立的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 . 文章通过将费孝通与吴文藻调查方式的对比,突出了遵循“实地研究”原则的重要性。 D . 文章两次运用老板和雇员的关系的例子,来强调调查者应有充分的“方法自觉”意识。
    4. (4) 请概括“朴素经验主义”和“抽象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5. (5) 我们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调查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57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 , 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 , 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改)

    [注]①醮(jiào):嫁。②安乐公:蜀国原皇帝刘禅。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齐桓得管仲A而霸B用竖刁C而虫流D安乐公E得诸葛亮F而抗G魏H任黄皓而丧国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少仕蜀”与“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两句中的“仕”字含义相同。 B . 服阕,古丧礼规定,父母去世后,要服丧三年,三年期满除去丧服。 C .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禹,也称“大禹”,曾奉舜命治理洪水。 D . “而朝廷无援”与“呱呱而泣”(《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密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他当时只有几岁,很是感伤,被祖母刘氏抚养,侍奉祖母以孝闻名,祖母生病时,他寝食难安。 B . 李密年轻时在蜀国做官,曾出使吴国,因才智机辩被吴国人赏识。蜀国灭亡后他被晋朝征召,因祖母年高不应召,向皇帝上疏《陈情表》。 C . 李密《陈情表》最后以一个降臣的口吻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朴实、真切而令人怜悯的语言,让晋武帝感叹李密的名节不虚传。 D . 李密在温地任职,不喜欢从事,就写信给从事,引用历史典故讥讽从事,从事把这件事告诉上司,上司因李密清廉谨慎,没有弹劾李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②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5. (5) 晋武帝看了李密的诗后为什么愤怒?请简要说明。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齐王行车裂之刑,群臣诤之,弗听。子高见齐王曰:“闻君行车裂之刑,无道之刑也,而君行之,臣窃以为下吏之过也。”王曰:“寡人尔。以民多犯法,为法之轻也。”子高曰:“然,此诚君之盛意也。夫人含五常之性,有哀乐喜怒。哀乐喜怒无不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民多犯法,以法之重,无所措手足也。今天下悠悠,士亡定处,有德则住,无德则去。欲规霸王之业,与众大国为难,而行酷刑以惧远近,国内之民将 , 四方之士不至,此乃亡国之道。君之下吏不具以闻,徒恐逆主意以为忧,不虑不谏之危亡。其所矜者小,所丧者大,故曰下吏之过也。臣观之,又非徒不诤而已也。心知其事之为不可,将有非议在后,则因曰:‘君忿意实然,我谏诤,必有龙逄、比干之祸。’是为虚自居于忠正之地,而暗推君主,使同于桀、纣也。且夫为人臣见主非而不诤以谄主于危亡罪之大者也。人主疾臣之弼己而恶之,资臣以箕子、比干之忠,惑之大者也。”齐王曰:“谨闻命。”遂除车裂之法焉。

    (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有删改)

    文本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 , 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选自《吕氏春秋·恃君览》,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且夫为人A臣B见主C非而不诤D以谄主E于危F亡G罪之H大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车裂,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用五匹马把人分拉撕裂致死。 B . 畔,指背叛,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字意义相同。 C . 不肖,指不才、不贤,旧时也用于表谦卑的自称,谦称自己没有本事。 D . “箴谏不可不熟”与成语“熟视无睹”中的“熟”字的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高认为齐王的大臣之所以不进谏,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不进谏的危害,同时担心会像龙逄、比干一样,有性命之忧。 B . 春居用楚国以所谓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一个人敢于劝谏楚王抛弃先王礼乐一事,引导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C . 齐宣王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听了春居的谏言后,齐宣王赶紧召见掌书官,让掌书官记载自己“好为大室”的过错。 D . 文本子高见到齐王后先指出行酷刑是臣下的过错,接着肯定了其加重刑罚的想法,充分体现了文本二“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的说法。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哀乐喜怒无不过其节,节过则毁于义。

      ②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5. (5) 子高为什么反对“行车裂之刑”?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注]①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②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 B . “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 C . 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 D . 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
    2. (2) 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贾谊《过秦论》中将秦国前盛后衰进行对比,“”一句表明秦国统理八州征服六国,“”一句表明秦国因陈涉起义而灭亡。
    2. (2) 《石钟山记》中,作者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3. (3)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告诉我们,做到“”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4. (4) 《项脊轩志》中,作者运用叠词描摹事物,如用“”描写了庭院台阶的景象,用“”描写了枇杷树的生长情况。
三、课内文言知识(8分
  • 6.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做官) 便可公姥(告诉、禀告) B . 家来贵门(辞别) 三秋桂子(农历九月) C . 女也不爽(没有过错) 开国何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 D . 与小姑别(但是) 延伫乎吾将反(久立)
  •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西当太白有鸟道 ②心而抑志兮 ③足以汝身 ④鸷鸟之不群 ⑤三岁食 ⑥使人听此朱颜 ⑦五里一徘徊 ⑧余曰正则兮 ⑨手巾掩口啼 纷吾既有此内

    A . ①②/④⑦⑧/⑥③⑤/⑨⑩ B . ①⑧/③④/⑤②⑥/⑦⑨⑩ C . ①⑨/②③⑥/④⑦⑧/⑤⑩ D . ①④/②③⑧/⑤⑨⑩/⑥⑦
  • 8.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之于未有

    A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B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C .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仁 心正后身修 B . 有是四端也 复众人所过 C . 天下归仁 能治之 D . 故攻异国利其国 不足事父母
四、语言文字运用(6分
  • 10.  

    马头墙,又叫封火墙,指墙之间的墙垣高耸出房屋,形如马头,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马头墙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阻断火势蔓延。马头墙的设计颇为讲究,一般为“金印式”或“朝笏式”,以显示主人对读书或做官的追求。

    天井,徽派民居的又一特色,由正屋和高墙围合而成。天井檐口有水枧,四周瓦面向内倾斜,雨水沿瓦面流入水枧内,水枧沿内壁而下,将雨水排入地下,俗称“四水归堂”,寓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①天井的地面石板铺砌,②天井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水等功能。③庭院内设置假山、盆池和花坛,④人们置身其中,充满清凉和闲适。⑤白墙黛瓦,黑白辉映,双层屋檐,增加了空间层次和色差呼应的韵律美,⑥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古村落建筑群,⑦其中最出名的以西递、宏村最为著名。⑧2000年,西递、宏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⑨2008年,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1)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五、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杭州亚运会从“潮涌”会徽到“薪火”火炬,从“湖山”奖牌到“青花瓷”礼服,还有“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体现在杭州亚运会方方面面。传统之外,从采用清洁能源到打造节能建筑,从推出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到开通无人驾驶公交专线,从“能改不建”的场馆建设原则到“亚运遗产”的可持续利用规划……“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贯穿赛事筹备全过程,在保障赛事顺利举办的同时也传递着饱含时代内涵的文化价值观念。

    以上文字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