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 1. 阅读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似盖笠,地法覆槃”。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他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中国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中国古代的天与人之间才那么接近。“天文”永远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摘编自孙小淳《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浑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理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暅的一段话可作代表: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

    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节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宇宙学说中影响较大。 B . 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的根本目的是“究天人之际”。 C .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实际校验的优秀传统,这要优于希腊天文学。 D . 梁武帝在浑盖之争中的态度与做法表明政治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也是对宇宙结构的正确描述。 B . 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是由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推断而出。 C . 《浑天仪注》是浑天说的代表性著作,其作者东汉张衡对浑天说进行了描述。 D . 朱熹提出的宣夜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西汉天文学家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由于非常符合实际天象被汉武帝采用。 B . 东汉桓谭撰写《难盖天八事》从观测依据等方面批驳盖天说。 C . 祖暅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 D . “浑盖之争”促成了《太初历》的制订,浑天仪的发明,唐代的天文大地的测量。
    4. (4) 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5. (5) 古人在研究宇宙结构时秉持的原则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得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生命的启迪。 B . 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 . 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了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D . 小说中的“暮鼓”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
    2. (2) 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请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 (3) 小说题目“暮鼓”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全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树喻

    刘基

    ①韩非子为政于韩且十年,韩贵人死于法者无完家,于是韩多旷官。

    ②王谓公叔曰:“寡人欲用人,而韩之群臣举无足官者,若之何哉?”

    ③公叔对曰:“王知夫种树乎?臣家国东郊,世业种树,树之材者,松楠栝柏可以为栋梁,种之必三五十年而后成。其下者为柽柳朴樕,种之则生,不过为薪。故以日计之,则栋梁之利缓而薪之利速;以岁计之,则薪之利而栋梁之利百。臣俱种之,世享其利,是以富甲于韩国。臣邻之窭叟,急慕而思效之,植松栝不能三年,不待其成而辄伐之,以为常,仅足其朝夕食,无余也。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

    (选自《郁离子》)

    [注]①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喜爱刑名法术之学,和李斯同为苟卿弟子。著有《韩非子))55篇,后至秦国,被李斯陷害而死。②窭(jù):贫穷,贫寒。

    1. (1) 第①段在本文中的作用是
    2. (2) 题为《种树喻》,文中的“松楠栝柏”和“柽柳朴檄”分别喻指
    3. (3) 从语言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的划线句。
    4. (4) 对“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担心一捆柴草无力支撑即将倒塌的房屋。 B . 我恐怕柴草数量太少,无法支付生活所需。 C . 一我忧虑的是柴草不能用来支付生活的费用。 D . 我担心捆扎的柴草不够用来支撑破旧的房屋。
    5. (5) 同写种树,试比较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剑南西川门感怀

    陆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着柴荆

    诸公勉画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

    【注】①剑南西川:治所在今成都市,陆游曾入蜀做地方官。②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③投老:垂老,临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点题,交代诗人处境,叙写其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B . “吴京”运用借喻,把南宋都城比作故乡吴京,抒发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C . 颈联叙述诗人客居他乡,条件非常恶劣,疾病缠身,叙事中流露出伤感和无奈。 D . 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收复中原献策,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国家太平的愿望。
    2. (2) 颔联写得十分精妙,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陈情表》中李密用“”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2. (2) 在《归去来兮辞》中,通过两个叠词写出作者连夜乘着小船回家的两句是:“。”
    3. (3)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指出虽然人们各有各的爱好,静与动各不相同的句子是:“ , 。”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城市街道拐角,一部补鞋机,一个工具箱,外加剪刀粘胶纤维线和几只大小不一的棉拖鞋,修鞋匠与修鞋人聊着家长里短,开胶、断线、破掌的鞋子也就修补好了;曾经,丢了钥匙的孩子急得团团转,爸妈没有过多责备,走出小区,请配钥匙师傅重新再配一把;曾经,骑自行车上班一族,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曾经,留守家中的老人总能听见“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曾经,换纱窗、洗油烟机、空调加氟,各类服务 ____ ……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____,修补物品的同时修复了心情。这,何尝不是温暖的一幕?

    可是,近年来,曾经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联系的“小修小补”摊点,感觉是越来越少啦!一些专修老物件的摊点,跑遍通城也难寻踪影;那些手工业艺人,走遍街角也难觅足迹。曾经,那些“小修小补”的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从不“躺平”,靠手艺____,而不靠别人,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这些“小而精”“小而专”的工作,努力奋斗,不断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3. (3) 请为文段拟写一个含有“小”与“大”二字的标题。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有四种,它们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

    ____?庑殿顶是指屋顶上有四面坡、五根脊,庑殿顶是级别最高的屋顶。北京故宫级别最高的建筑使用的是重檐庑殿顶。顾名思义,歇山顶就是建筑山墙上出了一个檐子,匠人们干活间隙可在檐子上歇会儿。歇山顶的外形别致漂亮,多被颐和园这类园林使用。悬山顶是指屋顶悬在山墙之外。庑殿顶、歇山顶和悬山顶均是明朝以前的古代建筑经常使用的屋顶。____,就是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将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这样既能防水,又能防止木头腐烂。硬山顶常见于北京民居四合院。

    中国古代因为没有防水材料,常常石灰,但是石灰不防水,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很少使用平顶。欧洲古建筑使用的火山灰(硅酸盐)是天然水泥,水泥防水性能优异,所以平顶建筑____。

    1. (1) 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个秘密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 B . 是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像我这么做的。 C . 教室讲桌上的那本语文书是我的。 D . “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如是说。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下·斗门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包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方面的深刻思考,给我们诸多启示。温儒敏教授说:“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可是有些同学不以为然,认为经典阅读太考验性子,有畏难情绪。

    针对这一情况,班级计划召开班会,围绕“经典阅读的困难与乐趣”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