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二...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元青花瓷的创烧成功是传统制瓷业由素瓷向彩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给景德镇的制瓷工业带来空前的繁荣,为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青花瓷青白相间的色彩体系蕴含了一种传统审美的意趣。在古代,受道家朴素主义色彩观的影响,素色契合了大众的心理,而青花瓷是一个从素色向彩色过渡的瓷器品种,它以青白二色的协调处理让这一过渡变得温和而不至于过激。在青白之间,有一种宁静之感:白色的纯洁如皑皑白雪,给人无限遐思;而青色则让人的灵魂超逸。这种审美意趣,使青花瓷的色彩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简净稚逸之气。青花瓷中的白色不是苍白,这种色彩是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成,所以这种白色有一种白里泛青如玉般莹润的色泽;青花瓷中的青色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加入铬、锰、铜等元素调配而成的,蓝得深邃、沉静。

    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青花瓷作品通过色彩与题材的有机结合,将青花瓷的雅逸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抱月瓶,是乾隆官窑摹古创新的珍品器物。它在参照传统抱月瓶器型制作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整体造型端庄隽秀,束口圆腹,张弛有度。瓶口为蒜头式样,上绘青花缠枝莲纹;腹部前后台面以青花瓷卷草纹饰勾边,并将豆青釉填于其中。主体画面大量留白,打破了官窑青花瓷“布局繁密”的陈规,彰显了画面的肃穆之感。从整体来看,它在青白相间的色彩空间里展现了艺术家独有的东方神韵,青花画面透出的那种淡淡的禅意,使人顿感幽稚清逸的仙风道骨之美。

    (取材于应海燕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是清代的粉彩瓷。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创造出来的。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景德镇这个响亮的名称,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青白瓷,而于公元1004年的景德元年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的。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钴料进行釉下装饰的瓷器。它虽早在唐代河南的巩县窑就已萌芽,但真正成熟来自于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工的贡献。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的烧制基础,又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钴料的运用。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由于青花瓷具有素稚大方、纹饰丰富、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优点,很快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普遍青睐,并成为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元代以后,以青花瓷为主的彩瓷逐渐统治了明清时代整个世界的瓷器市场,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

    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康熙珐琅彩瓷器蜕变而来的。粉彩瓷器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很快地取代五彩瓷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的主流,而且也成为能够与青花瓷器抗衡的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粉彩瓷的色彩丰富,有立体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的艺术感觉,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空前繁盛,“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窑业繁荣的写照。然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世界制瓷业逐渐进入了多元争霸的时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国际地位每况愈下,昔日陶瓷霸主的地位怎么也恢复不了了。

    (取材于曹建文、余志琴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停产,景德镇陶瓷产业随之下滑。景德镇一度出现了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主导品牌、以落后的小型手工作坊为生产模式的分散经营状态,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缺乏具有国际发展空间的商业品牌。

    从2004年开始,景德镇创建了占地七万五千多平米的法蓝瓷工艺品陶瓷生产基地,如今已经打入5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遍布全球,达到6000多个卖点。

    法蓝瓷的外形充满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传统工艺中,这种有倒钩倒角的外形只能通过手工完成,无法实现量产。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倒角脱模工法”,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型能够通过模具生产,并实现量产,千百年来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这一技术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法蓝瓷的设计团队是由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家组成。庄子曾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指人可在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中体会万物之美,获得生命哲学的顿悟。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设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使作品完美融入了东方典稚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显现出的外观,就是花草摇曳、虫鸟嬉戏跃然瓷上,盈绿的树枝变成茶杯的把手,一只红嘴鹦鹉停驻在杯沿上……这样的瓷器,东方人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人则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丽。第一套“蝶舞”系列一经推出就大受西方市场认可,第二年更获得了纽约礼品展一等奖,法蓝瓷借此在国际精品礼品市场上声名鹊起,备受瞩目。

    (取材于有仪的相关文章)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官窑青花瓷的主体画面布局繁密,彰显肃穆之感。 B . 以青花为主的彩瓷使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制瓷中心。 C . 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康熙时期的粉彩瓷。 D . “倒角脱模工法”这一技术打破了千百年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彩瓷”的推断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鸦片战争后,中国彩瓷的国际影响日渐式微。 B . 根据技术不同,彩瓷有釉上彩、釉下彩之分。 C . 清代粉彩瓷代表中国彩瓷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D . 北宋的青白瓷由青、白两色构成,属于彩瓷。
    3.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景德镇在元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B . 明清时期,青花瓷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统治了当时整个世界的瓷器市场。 C . 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超过了青白瓷。 D . 在釉里掺了釉果矿,并以还原焰烧制成。
    4.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说明这些方法的作用。
    5. (5) 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出其中的三条原因。
  • 2. 现代文阅读II

    回 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楼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仙,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是喜悦还是忧伤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是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B . 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C . “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 D . “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 B . 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C . 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 D .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3. (3) “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它丰富的内涵。
    4. (4)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 , 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 , 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 , 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娇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有三处。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A群臣莫及常B谓之国老C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D每屈意从之E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F坠而马惊不能止G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审核刑狱的官署,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B .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纪大了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C . 宿直,就是值班。古代官署在休沐之日和夜间为了应对突发事变、守护机关和处理紧急公文,多有一套轮流值班工作制度。 D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殡和其所育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三品以上的官死也叫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有时当面顶撞高宗和武则天,武则天也常常能接受他的意见,甚至迁就他。 B . 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要出使远方,但他的母亲年老病弱,狄仁杰就向长史蔺仁基提出请求,要求自己代替他去。 C . 狄仁杰断案公正严谨,权善才、范怀义误伐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了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罪不该死,于是皇帝就免了他们二人的死罪。 D . 狄仁杰做官的时候,十分重视提拔人才,可谓不拘一格,他所举荐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成了唐代的名臣。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②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

    5. (5) 范仲淹评价狄仁杰:“岩岩乎克当其任者,唯梁公之伟欤!”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
  • 4. 古代诗歌阅读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宋)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 .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 词人以议论人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 (2) 词人在下片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的句子是“”。
    2. (2)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3. (3) 《大学之道》中,用“”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 ① ;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这都是常见的现象。有人认为,所有这些,提示人们的只是不应作任何简单化的处理,需要的是历史地、具体地细致研究;然而,只要相信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起作用。例如,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相反,        ②      , 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如文学、绘画却相对繁荣发展。在动乱的年代被时代赋予前景探索这一巨大课题的哲学思因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解脱和慰安而更发达一些……总之,只要我们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秋天的下午,几乎家家户户每一堵朝西的墙壁上都落满了蜻蜓,夕阳下它们透明的薄翼和花纹各异的细长尾巴,像一件精心的刺绣。顺着墙根悄悄溜过去,用手一按,就捉住一只。一只被捉走了,其他的照旧静静趴着;好像蜻蜓对此时此刻的阳光迷恋至极,生怕一拍翅,那暖暖的光阴就会飞逝。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他的影子已经伸进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a)戴着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搏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b)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c)她喊孩子(d)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e)

    孩子打好水,将脸盆放在地上,跑到院门口,看见父亲还在远处的田野里走着,一个人一摇一晃的。他的影子像一渠水,悠长地朝家里流淌着

    1. (1) 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选项

      a

      b

      c

      d

      e

      A

      , “

      , ”

      :“

      ”。

      B

      。“

      ”,

      :“

      。”

      C

      ——

      。“

      , ”

      , “

      。”

      D

      ——

      , “

      ”,

      , “

      ”。

    2.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材料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老年人通过“触网”来开启晚年幸福生活,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日常生活到文体娱乐,许多“银发族”通过一块小小屏幕发现新的兴趣爱好,丰富精神世界。

    但同时,还有更多的老年人,因为不熟练网络技术而遇到生活烦恼。比如,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老年人,有时买菜、坐公交、预约挂号都无所适从;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不经意间就可能迷失在劣质内容甚至诈骗陷阱中。

    老年人如何融入智慧生活?“帮一帮”显得十分重要。有人建议,各单位为不会刷码乘车的老年人保留一个人工购票窗口,开发者为老年人开发大字版、简易版App,子女给自己的父母多几句上网提醒……这些建议,都体现着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

    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帮老年人融入智慧生活”展开讨论。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