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山东学情”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3-12-21 浏览次数: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 1. 现代文阅读 I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 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 Face-to-face Group , 直译起来是“ 面对面的社群 ”,在“ 面对面的社群 ”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 是谁。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 ”门外的人十之 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 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

    “贵姓大名 ”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 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 ”。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 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在“ 面对面社群 ”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 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 附着 ”是因为“意义 ”是靠 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 因为只有 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 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 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 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 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 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 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 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 ”,我们“指石相证 ”,我们抛 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 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 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 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 习 ”。 习是指反复地做, 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 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学习过程 中,我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 ”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 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 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 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 ”。我 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 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 前 ”,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 当 前 ”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 ”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 “时间 ”就可说是阻隔了。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 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 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 是众多复杂,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 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 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极 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不但个人不常抛 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 ”的结果必是世 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 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 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 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 因为大家在同一环 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 口口相传, 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 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 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 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 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选自《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声气辨 认对方,因此在乡土社会里,文字是多余的。 B . 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词”,使我们从特殊走向普遍,可以让个人跨越今昔之隔。 C . 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 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D . 人依据生活需要,决定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
    2. (2) 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作为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基于这个社群所拥有 的相同经历。 B . 由于生活环境封闭以及面对面交流空间等诸多因素,文字下乡后很长一段时间, 文字仍然没有得到足够普及,但并不能以此作为标准,评价乡村人不会学习为“愚 ”, 只有中国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文字才能真正下乡。 C . 乡土社会里,同一生活方式反复重演,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经验。大家口口相传, 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间传授无缺,无须文字。 D . 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 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3. (3) 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边城》中出现的“唱歌 ”“车路 ”“马路 ”“渡船 ”“碾坊 ”等词语来自小 说中人物的日常对话,今天的读者却往往需要借助注释才能明白其内涵。这一现象可 以印证材料一中划线句子。 B . 《呐喊·风波》中七斤夫妇遇到风波时很看重“书上 ”的说法,存在“用文字 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这与费孝通先生认为的“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 ” 的观点相悖。 C .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与《再论文字下乡》中“学 ”和“习 ” 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顾之川先生在《为什么读〈乡土中国〉》一文中指出,本书善于运用比喻、引 用等修辞手法,也不乏幽默诙谐,引人入胜,读来兴味盎然,是语言运用的典范。 以 上两则选文就体现了这一语言特色。
    4. (4) 在辩论会上,围绕辩题“文字在乡下是多余的 ”展开辩论。请结合文本从正方角度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5. (5) 2023 年中国社会的城市化率已经由《乡土中国》成书的 1947 年的 10%左右上升到 65.22% , 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数千余个,农家书屋 的数量高达六十余万,然而利用率却不容乐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字下乡? 请结合文本和现状,谈谈你的看法与理解。
  • 2. 现代文阅读Ⅱ

    如果没有李白
    王晓磊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似乎并不会受很大的影响,对吗?不过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文学家而已,多一个 少一个无关紧要,和我们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没有什么关系。

    的确,没了李白,屈原将少了传人, “饮中八仙 ”会少了一仙,后世的孩子会少 几首启蒙的诗歌,似乎不过如此。

    《全唐诗》大概会变薄一点,但也程度有限,不过是四十至五十分之一。名义上, 李白是“绣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诗),但真要从数量上算,他的诗集从规模 上说,远远没有半个盛唐这么多。在九百卷《全唐诗》里,李白占据了卷一百六十一 至卷一百八十五的篇幅。少了他,也算不得特别伤筋动骨。

    没有了李白, 中国诗歌的历史会有一点变动,古体诗会更早一点输给格律诗,甚 至会提前半个世纪就让出江山。然而,我们普通人也不用关心这些。

    不过,我们倒可能会少一些网络用语。比如一度很热门的流行语“你咋不上天呢 ”, 最先是谁说出来的?答案正是李白爷爷: “耐可乘流直上天。 ”

    李白还有没有创造其他的网络热语呢?有的。比如“深藏功与名 ”, 出处是李白 的《侠客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如果没有李白的这首诗,香港的金庸也不会写出武侠小说《侠客行》来。非但《侠 客行》写不出来,《倚天屠龙记》多半也悬。灭绝师太的这把“倚天剑 ”,是古人宋 玉给取的名,但为这把剑打广告最多、宣传最卖力的,则要数李白: “擢倚天之剑, 弯落月之弓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

    不只是香港文艺界要受一些影响, 台湾也是。黄安一定不会写出当年唱遍大街小 巷、录像馆、 台球厅的《新鸳鸯蝴蝶梦》,这首歌就是从李白的一首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面化用出来的。

    没了李白,女孩子们的生活也会受到一些影响。比如美国的化妆品牌 Revlon,中 文名字不可能叫“露华浓 ”了。 因为它是从李白的诗里来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 风拂槛露华浓。 ”

    如果没有李白,中国诗歌江湖的格局会有一番大的变动。

    几乎所有大诗人的江湖地位,都可以整体提升一档。李商隐千百年来都被叫“ 小 李 ”,正是因为前面有“ 大李 ”。要是没有李白,他可以扬眉吐气地摘掉“ 小李 ”的 帽子。王昌龄大概会成为唐代绝句的首席,不用加上“之一 ”, 因为绝句能和他相比 的只有李白。至于杜甫,则会成为无可争议的唐诗第一人,也不必再加上那个“之一 ”。

    除此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遇到一些表达上的困难。

    比如对于从小一起长大的男女朋友,你将没有词来准确形容他们的关系。你不能说他们 “青梅竹马”,也不能说他们“两小无猜”,因为这两个词都出自李白的《长干行》。

    你也无法形容两个人爱得“刻骨铭心 ”, 因为这个词也是出自李白的文章: “深 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 ”

    岂止是无法形容恋人,我们还将难以形容全家数代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景 象, 因为“天伦之乐 ”这个词儿也是李白发明的。 出自他的一篇文章——《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

    “杀人如麻 ”也不会有,这出自李白的《蜀道难》 。“惊天动地 ”也没有了,这 是白居易吊李白墓的时候写的诗: “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 没有 李白,又怎么会有李白墓,又怎么会有白居易的凭吊诗呢?

    扬眉吐气、仙风道骨、一掷千金、一泻千里……要是没有李白,这些成语我们都 不会有。此外,蚍蜉撼树、春树暮云、妙笔生花……这些成语也都是和李白有关的, 也将统统没有。我们华人连说话都会变得有点困难。

    没有了李白,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别的麻烦。

    当我们在际遇不好,没能施展本领的时候,将不能鼓励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 ”; 当我们遭逢了坎坷,也不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 ”; 当我们和知己好友相聚,开怀畅 饮的时候,不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些都是李白的诗句。

    那个我们很熟悉的中国,也会变得渐渐模糊起来。我们将不知道黄河之水是从哪 里来的,不知道庐山的瀑布有多高,不知道燕山的雪花有多大,不知道蜀道究竟有多 难,不知道桃花潭有多深。

    白帝城、黄鹤楼、洞庭湖,这些地方的名气,大概都要略降一格。黄山、天台山、 峨眉山的巍峨,多半也要减色许多。

    变了样的还有日月星辰。抬起头看见月亮,我们无法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 月曾经照古人 ”,也无法吟诵“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如果没有李白,后世的文坛还会发生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没有了李白“举 杯邀明月 ”,苏轼未必会“把酒问青天 ”;没有李白的“请君试问东流水 ”,李煜未 必会让“一江春水向东流 ”;没有李白的“ 大鹏一 日同风起 ”,李清照未必会“九万 里风鹏正举 ”。

    后世那一个个浪漫的文豪,几乎个个是读着李白的集子长大的。如果没有李白, 他们能不能出现都将是一个问题。

    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也会衰减不少。有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 ”,才有毛泽东 的“我欲因之梦寥廓 ”;有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 ”,才有后来的“可上九天揽月 ”;有李白的“安得倚天剑 ”,才有“安得倚天抽宝剑”。

    我们的童年世界也会塌掉一角。那个几乎存在于每个小朋友记忆深处的“只要功 夫深,铁杵磨成针 ”也将没有。它可是小学生作文万金油般的典故。没有了它,小朋 友们该怎么把作文凑足六百字呢?

    在今天,若问如何检验一个人是不是华人,答案是抛出一句李白的诗。每一个华 人听到“床前明月光 ”,都会条件反射般地说出“疑是地上霜 ”。

    看一个文学家的伟大程度,可以看他在多大程度上融入了本民族的血脉。李白这 位唐代的大诗人, 已经化成了一种文化基因,和每个华人的血脉一起流淌。哪怕一个 没有什么文化和学历的中国人,哪怕他半点都不喜欢诗歌,也会开 口遇到李白、落笔 碰到李白,在童年邂逅李白,人生时时、处处、事事都被打上李白的印记。

    李白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这一个志向他 是超额完成了的——所谓“垂辉映千春 ”,他已经辉映了一千三百多个春秋,并且还 会继续辉映下去。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说李白和“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没有什么关系 ”,最后又说其“ 已经化成 了一种文化基因 ”,看似矛盾,实则逐步展现李白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B . 李白的诗集“从规模上说,远远没有半个盛唐这么多 ”,因而可看出作者对“绣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的评价持否定态度。 C . 如果没有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黄安就一定不会写出传唱至今 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 D . 用李白的诗检验一个人是不是华人,足以看出李白融入了本民族的血脉, 已成 为一种文化基因。
    2. (2) 对文本相关艺术手法及效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始终围绕“如果没有李白 ”行文,对看似零碎的片段进行贯线穿珠,体现 了散文“形散神不散 ”的特点。 B .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跨越时空限制,使文章 内容丰富,带给读者更多的艺术享受。 C . 文章以“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的设问开篇,能引起读者思 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 . 文章多次运用排比手法,诸如“没有了……未必会…… ”“有……才有…… ”, 使内容更加集中丰富,增强了表达效果。
    3. (3) 作为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如果没有李白,会有哪些影响?请结合 文本简要概括。
    4. (4) 马伯庸评价王晓磊的文章“轻而不浮,肥而不腻 ”,即幽默而不失严谨,丰富而不 失限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25 分)
  • 3. 古代诗歌阅读Ⅰ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① , 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注】①游女昔解佩: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 女俱不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闲适的心情和垂钓之乐。垂钓本身,已乐在其中,何况静坐磐石之上呢? B . 颔联为想象之景,树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 C . 颈联借典故抒发情怀,这个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迷人的风采。 D . 尾联“沿 ”字用得精妙,增添了月儿的动态美。沿途通明,明月满舟,歌声不 绝,令人向往。
    2. (2) 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 “浩然清而旷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4. 古代诗歌阅读Ⅱ

    听 筝
    汤式

    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恰流 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滴碎金砌 雨,敲碎玉壶冰。听,尽是断肠声!

    【注】①金砌,装饰华美的台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笔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为聆听筝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空环境。 B . “指拨轻清,音律和平 ”从演奏者使用的乐器角度,表达了对筝曲的赞美:筝 曲的音律十分和谐,演奏者的指法也清纯雅正。 C . “恰流莺 ”四句以莺语、鸿鸣、滴雨、敲冰等丰富悦耳的音响,声情并茂地展 示筝曲之美,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 . 作者以“听,尽是断肠声 ”结束全曲,既承前文“诉衷情 ”的情思,又与上句 “敲碎玉壶冰 ”相照应。
    2. (2) 本诗与《琵琶行》 同是描写音乐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有何 相同之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名句名篇默写
    1. (1) 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想象宴客时要演奏音乐,“ ”, 表现招纳贤才的热情。
    2.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作者追求自由、鄙弃权臣贵戚、富有强烈的反抗 精神的诗句是: “ , ? ”
    3. (3) 受到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的启发,“木叶 ”成为了诗人们 笔下钟爱的形象,杜甫就曾在《登高》中写下“ , ”。
    4. (4) 《琵琶行》中,表明琵琶女演奏时适时停顿反而取得更好的演奏效果的诗句 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8 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①一位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还没轮到她买,孩子就哭闹起来,嚷着要吃糖。 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老张又对这 位顾客说:“这块糖等会儿一块儿算账。 ”她感激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儿,轮到她买糖 时,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孩子兜里的糖,留他路上吃。” 这位顾客激动地对孩子说:“快谢谢爷爷! ”孩子天真而又亲昵地叫了声:“爷爷! ”周 围的顾客 ____ 地笑起来,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人们常用 ____ 来 形容张秉贵的服务态度。糖果组的柜台前,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张秉贵在卖 糖时,发现排在队尾的一位顾客,一会儿看看手表,一会儿又抬头看看墙上的电 钟,____ 。他忙问这位顾客:“您有什么急事吗? ”“我急着赶火车,再有半小时 就开了,可我又想买点首都的糖果…… ”老张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 完糖,又告诉他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站。他连声道谢。老张说:“你要谢就谢大家,这是同志们的支持。 ”

    ②张秉贵 22 年来,没有对顾客发过一次火,红过一次脸,态度总是那么____。 有人问,难道张秉贵从来没遇到过不讲理的个别顾客?张秉贵说:“我们为人民服务, 就要完全彻底,遇到个别顾客冷,绝不能以冷对冷,而要以热对冷,变冷为热。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约而同   体贴入微   神色不安   和蔼可亲 B . 异口同声   关怀备至   坐立不安   和颜悦色 C . 不约而同   关怀备至   坐立不安   和蔼可亲 D . 异口同声   体贴入微   神色不安   和颜悦色
    2. (2) 文中划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遇到个别顾客 态度不好,我们也不能态度差。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 更好?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①2001 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 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 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 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 ”“泥腿子院士 ”的称谓。

    ③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 在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一所偏僻山村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 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 1961 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 ”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 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

    ④1997 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选育出 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米质优良的亚种间苗头组合,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 1139 千克 (每公顷日产 107.4 千克),达到了日产量 100 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 年推广 2 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 7000 多万人口。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 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 ”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⑤近十几年来,杂交水稻不断走向世界,已在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推广,这项 技术是我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

    ⑥袁隆平是在世界上中国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起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第六段的表述存在问题,请找出并修改,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
  • 8. 语言文字运用Ⅲ

    我们之所以经常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 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名闻遐迩的“楷模 ”和“新闻人 物 ”,但一定会有美好的人与事。能发现人世间的美好,能从身边找到值得学习、尊 敬的人物,生活和写作都会变得有意义。

     。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 是,选取典型事例, 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 孜孜以求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 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般的生命激情。写人要注意 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避免单一化,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让 人物有“立体感    

     。很多情况下,能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典型的事迹,而是生活 工作的细节(或“ 画面 ”)。在车水马龙的路 口,执勤交警小心搀扶腿脚不便的老人 过斑马线;一名同学考试没通过,仍然庄重地把试卷折叠整齐收进书包,向老师微笑 告别;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抓住这类细节,只要 用一二百字就能写活场景中的那些人,让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立 ”在读者面前。

    1. (1)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

      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让人物有“立体感”。

      A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B . “九一八 ”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C . 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D . 包身工没有“做 ”或“不做 ”的自由。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3. (3) 细节描写力量巨大,请从下列两个事例中选择其一,赏析细节是如何写活人物的。 

      ⑴一名同学考试没通过,仍然庄重地把试卷折叠整齐收进书包,向老师微笑告别。

      ⑵急诊室的抢救失败了,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

四、写作(60 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材料二: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 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

    把品质从 99%提高到 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央视《大国工匠》系列

    材料三:有人说:“ 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