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测评试...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3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明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

    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 B . 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的不足。 C . 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 D . 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 . 儒家以阳制阴之道与道家以阴柔包容天下的思想虽不能相互替代,但可以相互转化。 C . 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才可具体落实。 D . 学术界对“儒道互补”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但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3. (3) 下列各项说法中,不能很好地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少年时曾“猛志逸四海”,后弃绝官场,归隐田园,复得返自然”。 B . 李白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入世之意,以“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旷达自我排解。 C . 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故感慨无端。” D . 苏轼既有“西北望,射天狼”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超然物外的心态。
    4. (4)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思想则是粮食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2. 文言文阅读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注] ,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有伯夷、叔齐?使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释】“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意为: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选项( )

      君子能修A其道B纲而C纪之D统而E理之F而G不能为容H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A . BDFH B . ACEH C . BDGH D . ADFH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伐,指攻打、讨伐,与《老子》“自伐者无功”中的“伐”词义不同。 B . 以,指认为,和“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以”词义相同。 C . 安,指哪里、怎么,和《大学之道》的“静而后能安”的“安”词义不同。 D . 知,通“智”,指有智慧的
    3. (3) 下列文中各句中(画短虚线),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 . 楚救陈,军于城父。 B . 人之不我信也。 C . 吾何为于此? D . 有是哉颜氏之子!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为人正直,不畏危难。他因批评陈国和蔡国国君的问题,在陈蔡之间遭遇两国的围攻,但依然坚持教学。 B . 子路面对困境,主张反省。他认为孔子的学说得不到当权者的信任,有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不够 C . 子贡面对困境,主张妥协。他认为孔子的学说虽然非常伟大,但为了便于让天下人接受 D . 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他认为即使不被接受,孔子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

      ②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6. (6) 子贡给孔子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子贡?
  • 3. 古代诗歌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

    1935年2月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①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娄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峰,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2月,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毛泽东一抒胸中情怀。以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新的征战。④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忆秦娥•娄山关》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 . 《清平乐•六盘山》中“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弯着手指计算。“行程”,指长征已走过的路程。 C . 《清平乐•六盘山》中“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望断”,望极,一直望到再也看不见了 D . 《清平乐•六盘山》“何时缚住苍龙”,“苍龙”,太岁星的别名。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
    2. (2)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B . 《忆秦娥•娄山关》“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用字十分精妙。 C . 《忆秦娥•娄山关》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 D . 《清平乐•六盘山》诗歌上阕写眼前长征的胜利,抒发红军将士的英勇斗志。下阕进一步联想,放眼将来
  • 4.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了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2. (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3. (3) 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4. (4)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为喻,不能克服欲望的句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5. 下列词语加点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寒蝉(jìn) 名其实(fú) 人喊马嘶 兵戌相见 B . 九省通(qú) 运筹帷幄(wéi wò) 如履薄冰 相濡以沫 C . 熙熙攘攘(rǎng) 功亏一(kuì) 坚如罄石 文质斌斌 D . 征暴敛(héng) 沉积敝(kē) 格物至知 休戚相关
  • 6. 小华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成绩超出预期,下列句子不适合送给他的一项是(  )
    A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B .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C .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D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7. 语言文字运用II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填成语)

    “鸿蒙”操作系统是由华为自主(填两字词语) 的。鸿蒙之境重要的文化含义在于开辟二字,为后人开辟一条专属于自己的道路,向知识空白区域延伸,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向往。

    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除了鸿蒙之外,据说华为公司用上了一本《山海经》给科技成果命名: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其实(填成语)。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____。激动,不仅因为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更因为它们拥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和成语。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B . 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 . 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 . 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摹写出这份激动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 8. 语言文字运用III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

    2020年“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于4月24日在国家航天局网站举行。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任务标识在启动仪式上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将依次编号。据介绍,体现了探索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文化传承,寓意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而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

四、写作(5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全部是一种投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