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第—轮复习:古代诗歌 语言风格与表达技...

更新时间:2023-11-08 浏览次数:15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以下评价适用于《 蜀相 》的一项是( )
    A . 慷慨激昂 B . 沉郁顿挫 C . 恬淡自然 D . 刚劲凝练
  • 2. 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B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3. (2015高一上·桐乡期中)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菩萨蛮

    晏几道

    来时杨柳东桥路。曲中暗有相期处。明月好因缘。欲圆还未圆。

    却寻芳草去。画扇遮微雨。飞絮莫无情。闲花应笑人。

    A . “却寻芳草去”中,“却”字写出赴约人失望的心情,“芳草”暗指他所渴念的女子。赴约人感到“飞絮”、“闲花”都“无情”“笑人”,其中蕴含了对那人不能赴约的几丝怨意。 B . “明月好因缘”中的“因缘”是指男女之间的缘分。“欲圆还未圆”表面上写约会时的景色,实际上是暗喻约会成空:事情眼看要圆满了,却伊人未来,终未能圆满。 C . 上阕从前来赴约现实性起,重点点明约会的地点。“曲中暗有相期处”是说约会的地点在路的转弯处一个异常黑暗的地方。 D . 首句冠以“来时”,下阕又说“去”,而不分别说“去时”、“归”,表明是以当时的口吻行文,给人一种现场感。体现出晏几道含蓄婉曲、蕴藉深厚的一贯词风。
  • 4.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或句读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B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 .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D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5. 对下面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A . “渔歌子”是题目,这首词的语言通俗流畅,清新自然,具有民歌风味。 B . “鳜鱼肥”表明这是垂钓的大好季节,“青箬笠,绿蓑衣”标示了渔父的身份。 C .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自然景物,刻画了一位怡然自得的垂钓渔翁。 D . 这首词托物言志,借渔翁的生活表达自己摆脱官场羁绊后,热爱自然,追求闲适生活的情趣。
  • 6. 阅读诗歌《“代沟”上握手》(辛迪),回答下面的问题:
    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
    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
    我边在诗页上题字
    边听你絮语低声
    我忘记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
    你忘记了我祖父般的年龄
    你谈论你青春的梦想
    我心灵上响起驼铃
    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
    鸿沟能不能就美好地犁平
    对这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交谈时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而且也为全诗定下了明朗的基调, B . 中间六句接连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反差鲜明,既表现了隔代人间的友情,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理想和追求。 C . 最后两句提出弥合“代沟”的方法,“生命的支点”可以理解为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目标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D .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节奏急促,激情昂扬的语言同时使读者可以品味到一种宁静、甜蜜的韵味,受到美好情愫的感染。
  • 7. (2023高三上·新乐开学考)  下列对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李清照《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B . 南朝乐府《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中“莲子”实指莲子,诗句描写了对莲子抚弄的情态,表达了对莲子的喜爱之情。 C . 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D . 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怨春阴咽管弦。”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段矛盾。
  • 8. (2020·浙江模拟) 下列对《端正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 . 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 . 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 . 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萧瑟、黯然的境界。 D . “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 9. (2018高三上·浦东月考) 下列句子与“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手法最相似的一项是(    )
    A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C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10. (2016·江苏模拟)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

    A .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B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C .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D . 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11. 《相信未来》中的比喻喻义深刻而丰富,对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第三节中,把“笔杆”比成“曙光”,是因为曙光光芒万丈,给人温暖的感觉。 B . “用孩子的笔体”写出了诗人意念的纯真和对未来充满希望。 C . 第四小节中的“睫毛”“瞳孔”,喻指未来的人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能够不为假象所惑,能够看清历史真相,体察生活真情。 D .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中的“脊骨”指独立自由的思想、特立独行的人格。
二、填空题
三、问答题
四、语言表达
五、诗歌鉴赏
  • 16. (2023高三下·柳州竞赛)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 17. (2023高三下·柳州竞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 18.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 19. (2023高三下·柳州竞赛) 《燕歌行》前四句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20. (2023高三下·柳州竞赛) 《国殇》中,作者是怎样用美好事物来描写笔下的人物的?
  • 21. (2020·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酒行·巴陵作

    唐·张说

    留侯封万户,园令寿千金。

    本为成王业,初由赋上林。

    繁荣安足恃,霜露递相寻。

    鸟哭楚山外,猿啼湘水阴。

    梦中城阙近,天畔海云深。

    空对忘忧酌,离忧不去心。

    【注】①张说:字说之,三度为相,三度被贬。本诗为开元三年(715)第三次被贬岳州所作。②园令:汉代守护陵寝的官,这里指司马相如。③递:依次。

    1. (1) 画线两句在诗中起作用,其中“霜露递相寻”一句运用了修辞手法。
    2. (2) 简析本诗主要的艺术手法。
  • 2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

    [宋]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②京口:今江苏镇江。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诗中二、三两联进行赏析。

  • 2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中花·武康秋雨池上

    毛滂

    池上山寒欲雾。竹暗小窗低户。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

    白酒浮蛆鸡啄黍。问陶令、几时归去。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

    (注)①毛滂是北宋词人,一生仕途失意。本词作于作者自衢州推官改任武康县令之时。②陶令:指陶渊明。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上阕中“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一句。

  • 24. (2017高三·衢州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筑城行

    【宋】刘克庄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呵责如风雨。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戍。

    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筑城曲

    【宋】许棐

    日将西,杵声急,一声声自死肠出。

    城高不特土累成,半是铺填怨夫骨。

    儒坑战地骨更多,十二金人随鬼泣。

    【注】①杵:筑土的木锤。②齾齾(yà):参差不齐的样子。

    1. (1) 唐人把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筑城行”是乐府古题,后人写的古体诗的标题里一般有“行、”等标志性字眼。刘克庄这首乐府古题在描绘筑城情景时用了声色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2. (2) 许诗中有“城高不特土累成,半是铺填怨夫骨”,请找出刘诗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诗句,并说说它的写法及好处。

  • 25. (2017高三下·山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送安西将

    张籍

    万里海西路,茫茫边草秋。计程沙塞口,望伴驿峰头。

    雪暗非时宿,沙深独去愁。塞乡人易老,莫住近蕃州。

    1. (1) 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 (2) 本诗后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对“安西将”的关切之情的?

  • 26. (2017高三下·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杂诗

    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③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 第六句“殊隔过商参”写征夫奔赴战场,途径商参,离家越来越远,旅途凄苦。 D .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E . 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 (2) 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