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南山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 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 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 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 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系。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 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 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 延展来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 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 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 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 下 ”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 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 ”。在谈到“天下 ”的时候, 中国古代总是将它 和“公 ”与“太平 ”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 ”。《管子》云:“以 家为家, 以乡为乡, 以国为国, 以天下为天下。”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 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 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 ”,“公 ”可以理解为 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 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 ”。天下太平是在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 “太平 ”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 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为万世开太平 ”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 平 ”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 ”的。换句 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 ”这一 重要理念。既然是“开 ”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 ”, 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 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 中,而绝大部分愿望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 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 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 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 家国情怀 ”》)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 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 益 ”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 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 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 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 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 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 家国天下 ”的 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大学》的“修齐治平 ”思想深入一代代 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 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 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 ”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 国 ”是将“家 ”和“天下 ”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 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 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表现为礼治德治、文明教化和“公天下 ”的世界 意识等都受到共同体深深的影响。 C . 尽管“为万世开太平 ”“先天下之忧而忧 ”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 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 共精神转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 ”的理念是“天下为公 ”思想的发展提升,“开 ”字体现了一种积 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B .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 中的话,证明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 ”时总是将 它和“公 ”“太平 ”相联系的观点。 C .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 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性的。 D . 儒家“家国天下 ”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的 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 .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 .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D . 治大国,若烹小鲜。
    4. (4) 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 ”展开论证的。
    5. (5) 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 ”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Ⅱ

    跑警报

    宗璞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 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 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 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 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 ”忽听见招呼,见庄卣辰老 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 当然不是。”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 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 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 的。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卣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 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 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附近两家 邻居和申大爷商议,邀了弗之参加,修了这个防空洞。其实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 和玹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也就不细考究能防什么弹了。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五华山的红球取下了, 怕给敌机作目标。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 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嵋坐下了,另一边 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 ”“已经拉了紧急警 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黢 黢的洞里声息皆无。

    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在嵋耳边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 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 ”声音很好听。原来昆明老鼠猖狂,猫很珍贵,老板 娘把猫也装在篮子里带来。另一家邻居的孩子学着说:“莫要响,莫要响。”猫不愿待在篮 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 来“轰隆轰隆 ”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 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喵—— ”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 口气, 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 松一 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 像紧急警报。另一家邻居说:“咋个整?你这只猫!”这时峨忽然在角落里说:“让它叫。 敌人又不会土遁,能在洞 口守着?飞机远着呢。”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 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 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 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 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 和着向外走。

    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中的人们对于警报的态度由最初的“慌乱 ”到“悠闲 ”,说明警报出现次数频繁, 人们已经习惯了“跑警报 ”的生活。 B . 文章中的庄卣辰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 ”,选择守在实验室,体 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于乱世中的坚守。 C . “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展现了弗之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于警报声中能 “缓步而行 ”的他厌倦了战火纷飞的生活。 D . 飞机的声音先是“轰隆轰隆 ”,渐渐远去,而后又突然响起来,防空洞里的人们如同被 猫玩弄的老鼠,心中忐忑、紧张不已。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弗之的行踪为线,借助弗之的所知所感,较立体地展示了各色人物在战火中的 生存及心理状态。 B . 文中多次写到跑警报的过程中听到的汽笛声、飞机声,这些细节带来的想象,令读者 有身临其境之感。 C . 文中的猫虽然不是“跑警报 ”的主角,但后半部分的几处对猫的描写却直接反映出战 争的残忍和无情。 D . 文章结尾,作者连用三个“那样 ”,表现了人们内心那种生活依旧美好、苦难必将过去 的乐观与自信。
    3. (3) 对于抗战岁月里流寓西南的知识分子群体,作者怀抱着一种肯定、赞赏的态度。结合 文本,谈谈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东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 (4) 张抗抗在评价《东藏记》时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是柔性的战争 ”。请结合全文谈一谈 你对“柔性战争 ”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文言文阅读

    孟子 曰:“以力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 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 , 贤者在 位,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其国家, 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 自求祸也。《太申》 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 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 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 税,则天下之农, 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 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 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 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 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力假仁者霸 ”与“善假于物也 ”两句中“假 ”字含义相同。 B . “能治其国家 ”与“若此则天下治 ”两句中“治 ”字含义相同。 C . “是自求祸也 ”与“ 自是者不彰 ”两句中“是 ”字含义不同。 D . “凡有四端于我者 ”与“凡六百一十六言 ”两句中“凡 ”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然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 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 . 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就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 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 . 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 ”,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 政 ”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 ”那样容易。 D . 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 四心 ”与仁、义、礼、智的关系,结尾处用 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 ”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 (5)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孟子所论述的实行王道的策略。
  • 4. 古代诗歌阅读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二)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东一 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出于《庄子》 中佝偻丈人承鲷的故事。丈人一心捕鲷,意志专一,竟把身子 当作枯树,手臂当作树枝。②《南史》记载,梁湘东王萧绎, 自幼盲一 目。这里的“ 目 ” 指围棋的“眼 ”,围棋需要两眼才能活。③参横月落:参,参(shēn)星,二十八宿之一。 参星横斜,月亮落下,指夜深。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开门见山,照应诗题,既交代弈棋之缘由,又暗含忙里偷闲的意趣。 B . 颔联设喻用典,或直写心理,或以形显神,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棋手形象。 C . 颈联在叙中有议,呼应首联“席上谈兵 ”,“诚、尚 ”二字蕴藏棋局走势。 D . 尾联运用反问,表现出诗人的自省,弈棋虽乐,但从日到夜,耗时误事。
    2. (2) 这首诗写的是弈棋,但也引发读者弈棋之外的联想。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说说此诗给 读者哪些启示。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由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 曾子在《〈论语〉十二章》 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2. (2) “格物致知 ”这一成语出自《大学之道》,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原文 说:“致知在格物, , ”。
    3. (3) 当你身边有一个喜欢夸耀自己的朋友时,你可以用《〈老子〉四章》中的“ ” 来劝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 的生平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 ①  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 跨越阿尔卑斯山则 ②  , 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 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 中,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 全民族奋起和觉醒的号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 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 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 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 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 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 越自然, 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

    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     ③  的。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项是( )
      A . 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B .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 . 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 D . 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 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 水,人间柔情似水。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 脉,哺育着一切生命。与柔和联袂的,是善“处众人之所恶 ”。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 下,而水,总是往低处流。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 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 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 ”。  ①  , 绝非得过且过、图 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 ”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和、处下,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 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 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 龙吟的飞瀑……  ②  , 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 以水喻道,透视人 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全文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 思想的先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可作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2. (2) 请根据上述文本内容,用“ 因为……所以…… ”的句式概括老子“ 以水喻道,透视人 生 ”的三条至善之道,每条不超过 10 个字。
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

    以上两则材料均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引用过的名言,以极为凝练的语言说出了普遍 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书写工整清晰;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