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3-11-24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 . 诗歌韵律的重心不仅是如何写好诗,而且是直接向读者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 . 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 . 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作者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 . 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当代中国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 . 当代的一些诗人,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也不怎么顾及一般的知识群体。 D . 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诗之无韵告诉我们诗可以这样写,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
      A . 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出“圈子化”的倾向。 B . 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 C . “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 D . 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
    4. (4) 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5)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咳嗽天鹅

    铁凝

    天越来越冷了。刘富鞧在被窝里想,院子里那只天鹅,得赶紧送去动物园。

    刘富在镇上给镇长开车,把车拾掇得挺干净。刘富爱干净,后来去外边开过眼界,变得更爱干净,并且滋长着一点从前并不明显的小傲气。比如他经常对香改说:“就你,要不是为了让我妈高兴,打死我也不会娶了你。”

    香改是刘富的老婆,人长得好看,却生性邋遢,手脚都懒。结婚之后,刘富从来没在自家的大衣柜里找到过要找的衣服。这很让刘富受不了,就为了这个,他和香改闹起离婚。香改抵抗不住刘富的坚决:“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话没说完突然大声咳嗽起来,从此这咳嗽没有一天断过。

    现在,刘富钻出被窝,西屋响起香改的咳嗽声。刘富朝东窗根望望,窝棚里的天鹅好似响应着香改的咳嗽,伸出雪白的长颈也“咳、咳、咳”地叫起来。每逢这时刘富就想:怨不得这天鹅名叫咳嗽天鹅呢,一叫还真像咳嗽一样,可真不怎么好听。

    这只天鹅是镇长送给刘富的:耷拉着脖子,毛奓着,一看就是只病鹅。他讲究干净,打算过几天把它给出去。女儿正念初中,上网查了这只鹅的学名应该是大天鹅,也叫咳声天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刘富尤其记住了咳声天鹅四个字,只是听成了咳嗽天鹅,从此没改口。

    刘富虽然对它很不耐烦,但还是和女儿研究起怎么给它治病,只两天,这鹅竟然好了起来,也吃也喝了,每天吃家里一个鸡蛋,刘富很心疼。每天早晨刘富一出屋门,它准在东窗根的窝棚里咳、咳、咳地大叫几声,问好似的。常常在这时,西屋的香改也会咳嗽起来,好似迫不及待和天鹅比着赛。刘富不为天鹅的“问候”所动,他只觉得自己倒霉,稀里糊涂家里就添了女人的咳嗽和咳嗽的天鹅。

    一天早晨,天鹅步履踉跄地从窝棚里钻出来,站也站不好,走又不敢走。刘富发现它的脚蹼已经干裂。刘富的脚就在这时也突然不自在起来,脚趾缝之间像有利刃在切割,凉嗖嗖的刺痛。原来天鹅只能旱养两三个月,离开水过久脚蹼就会皴裂。哪里能管它的一世呢?女儿想了想说:动物园。

    刘富打通了省城动物园的天鹅馆,接电话的是景班长,刘富就说了要送天鹅的事。晚上,刘富把香改叫到东屋说,明天你也跟我去趟省城。你那咳嗽从来也没好好治过,离婚之前,我得给你把咳嗽治好。

    中午之前他们就顺利到了省城,刘富搬下装着天鹅的竹筐对车上的香改说,你就坐在车上等我,一会儿我就出来。

    刘富很快就找到了天鹅馆:敢情有这么一大片水啊,三十来亩吧。景班长打量着他怀里的竹筐说,不错,是大天鹅,我们这儿最多的就是大天鹅……刘富想亲眼看见裂了脚蹼的咳嗽天鹅下水入了池,他也就算对得起它了,也就算了了一桩麻烦事。

    快中午了,景班长说吃了饭再走。

    一会儿粉条菜端上来了。

    一会儿管理员叫景班长出去了。

    一会儿景班长回来了。

    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大块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

    刘富说这是鸡呀?景班长说是鹅,你送来的那只天鹅。

    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的样子。

    景班长只好给他解释说,动物园医生已经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结果是它太老了,足有25岁了,体内脏器严重老化,基本不再有存活的意义。

    刘富说多老算是老啊。

    景班长说天鹅寿命在25岁左右,你说它老不老。

    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景班长说我们养这么一只老天鹅所要花费的成本你想过没有?

    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眼前一个酒杯。他觉出自己的脚趾缝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他把头伏在方向盘上闭住眼,眼前立刻是黑铁锅里被肢解了的白天鹅。刘富的整个脑袋顿时轰鸣起来。他没有想到,这只麻烦了他几个月的天鹅,竟会让他的心有那么大的说不出的难受。这时后排座上传出一阵咳、咳、咳的咳嗽声,刘富心里一惊:这不是我那咳嗽天鹅吗?难道它没有被送进黑锅它也没有那么衰老?刘富扭转头朝后排座看去,看见了歪坐在那里的香改。

    刘富如果不在这时往后看,他就真的记不起香改还在车上等着他。大半天时间他已经把她给忘了,他原本要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香改的咳嗽,也同样不喜欢天鹅的咳嗽。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很没有成色。但是就在刚才,当他听见后排座上突然响起的咳嗽声时,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失而复得般的踏实感。

    刘富一心想要快些离开省城,路上他只下了一次车给香改买了一套煎饼馃子。香改不挑食,也不抱怨刘富丢她在车上那么长时间,只扎着头吃煎饼。吃了一会儿才冷不丁问刘富一句:“哎,你不吃啊?”刘富摇摇头,香改就又自顾自地吃起来。唉,这就是香改了。刘富叹道。其实香改从来就是这样吧?只是他忘了她从来就是这样。他没有在医院门前停车,也没有征得香改的同意。也许他是想,要是从今往后给香改治咳嗽还有的是时间,他又为什么非在今天不可呢。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咳嗽天鹅没有死在普通的百姓家中,却死在懂得照顾天鹅的动物园工作人员手上,这充满讽刺意味。 B . 刘富很疼爱咳嗽天鹅,与它建立起较深的感情,天鹅脚蹼因缺水而皴裂,他就赶紧联系相关动物园。 C . 天鹅在家里是“雪白的长颈”,在动物园是“灰褐色的大块的肉”,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灵魂的震撼。 D . 本来铁了心要和香改离婚的刘富,却因为天鹅之死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从而放弃了离婚的念头。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通过咳嗽声相似这一点巧妙地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动物的关系连接起来,构思用心,叙事讲究,内涵丰富。 B . 本文以悬念开篇,引发读者兴趣,接下来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刘富得到天鹅的由来、喂养的经过及送走天鹅的原因。 C . 刘富“觉出自己的脚趾缝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比拟形象生动,意在批判动物园宰杀老鹅的冷酷。 D . 小说以小见大,借助一个庸常的生活琐事,把读者导向了一个生活哲学的境界,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细腻冷静的体察。
    3. (3) 小说中咳嗽天鹅的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4. (4) 有人认为“咳嗽天鹅”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咳嗽天鹅”有哪些象征意味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其兄演性刚毅,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倾身破产,交接天下雄俊。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于是分遣亲客于诸县起兵,演自发舂陵子弟。秀得子弟七八千人,自称“柱天都部”。更始元年,秀至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乃悉发之。六月己卯 , 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先锋。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关中闻之震恐。于是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新市、平林诸将以刘演兄弟威名益盛,阴功更始除之,更始执演,即日杀之。秀自兄演之死,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建成元年六月己未,秀即皇帝位,改元。七月,帝帅诸将围朱鲔于洛阳,数月不下,帝令岑彭往说之。鲔曰:“演被害时,鲔与其谋,诚自知罪深,不敢降。”彭还,具言于帝,帝曰:“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面缚,帝解其缚,拜鲔为平狄将军。十月癸丑 , 入洛阳,遂定都焉。悉封诸功臣为列侯。梁侯邓禹、广平侯吴汉皆食四具。博士丁恭议曰:“古者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也。”

    (节选《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B . 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C . 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D . 演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需祭祀社稷,后以“社稷”指国家。 B . 朔,指农历每月初一,古代还有类似的纪日特定称谓,如“望”“既望”“晦”。 C . 牧守,“牧”是指一州之长,“守”是指一郡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长官。 D . 癸丑,干支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月日,文中用来纪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演愤慨于王莽篡汉,心怀恢复汉室的志向,倾尽家产来结交天下豪杰;后来分别派遣亲客在各县起兵,自己在舂陵发动子弟起事。 B . 在与王寻、王邑的交战中,刘秀自为先锋,杀敌却兵,诸部乘胜追击,接连获胜,将领们受到激励,胆壮气盛,每人都杀敌百余人。 C . 在各路义军中,刘演兄弟威名日益显赫,刘演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其死后,刘秀思兄情切,独居时常常不食酒肉,落泪沾湿枕席。 D . 刘秀封赏邓禹、吴汉食邑四县,丁恭认为不符合礼法制度,刘秀则认为,自古国家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无道,并非功臣的封地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②会大雷风,雨下如注,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

    5. (5) 洛阳之战,朱鲔不敢投降的原因是什么?刘秀是如何消除他的疑虑的?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后出塞五首(其一)

    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焉能守旧丘”一句以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突出青年舍家从军的决心。 B . “斑白”两句写别景,老者居上列,醉后见他人年轻有为自感羞愧。 C . “含笑”二字言简义丰,既有对少年朋友的感激,又有对未来的期许。 D . 诗歌描写青年从军的情景,情感基调豪壮明快,和《春望》明显不同。
    2. (2) 诗歌是如何塑造从军青年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静女》中,“”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2. (2) 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景象。李煜《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由此勾起作者的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3. (3) 《鹊桥仙》下片以“”形容牛郎织女缠绵之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则写了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2高一上·湖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______。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______、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象征、铺垫、留白,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茅盾______,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______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并行不悖  拍手称赞  慧眼独具  喜闻乐见 B . 并驾齐驱  拍手称快  慧眼独具  脍炙人口 C . 并行不悖  拍手称快  慧眼识珠  喜闻乐见 D . 并驾齐驱  拍手称赞  慧眼识珠  脍炙人口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令人深受震撼,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B . 《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C . 《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令人深受震撼,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 D . 《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
    3. (3)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 7. 阅读完成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称为高温,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称为高温热浪。①____,是因为高温天气像波浪一样一波一波地袭来。严重的高温热浪持续时间会超过一个月。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是年高温日数分布较多的两个区,江南部分地区及福建西北部地区全年高温日数可达35天,而西北部年高温日数一般有15-30天,新疆吐鲁番则达99天,为全国高温日数之最。

    人们常认为火山爆发、地震等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其实,②____。它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使植株干枯、果实脱落、农作物减产……持续的高温天气还会给供水供电带来较大压力,甚至造成供水供电紧张,③____。“超长待机”的高温甚至危害人的生命,如2022年7月,西班牙高温天气就造成2124人死亡。

    1.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用法和文中画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成以来,“互联网+”医保服务不断取得新突破。 B . 奥密克戎毒株以它独特的“优势”最终击败德尔塔,成为全球主流毒株。 C . 作为火箭“神经中枢”的控制系统肩负着确保火箭准确入轨的重要任务。 D .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必须要有适当的惩戒制度。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书写(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

    青年人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习近平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