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三明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

更新时间:2023-11-20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糖史上的蔗浆时代》,讨论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时期,蔗糖的主要形式是 “蔗浆 ”,但是,当时我误以为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直到读到北宋王辟之《渑 水燕谈录》里的一则材料,我才意识到,以为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这是一个普遍流传的误会。这里有必要提及《糖霜谱》。宋人王灼的《糖霜谱》是一部严谨惊人的科学史著作,由之后人知道,在北宋时代,固体的糖已经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而望文生义,对这一 著作有很多误解,包括以为“糖霜 ”指的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即细粒状的糖粉。其实,王灼讲解得非常清楚:糖霜之称,是指这种产品经历结晶的过程,近似自然界中的结霜现象。至于糖霜的形态,则是大大小小的不规则团块,所以宋人亦称之为“糖冰 ”或“冰糖 ”。

    当时甘蔗种植在宋朝的境内非常普遍,质量也很好,然而掌握了糖霜技术的地方却不多,仅仅 局限在福唐(位于福建) 、四明(浙江) 、番禺(广东) 以及广汉、遂宁(二者皆在四川) ,可是 前四个地方都产量小,质量也逊色,因此实际上只有遂宁一处为主力。即使在遂宁,也只是集中在 伞山周围,这里制糖霜的家庭作坊称为“糖霜户 ”,其中大致有三百家的出品为优等货,大户每年 能动用三百多只缸制糖,而小户不过只有一两缸。另外还有将近百家制糖作坊,但是只能生产中下 等的产品。附近虽然也有很多甘蔗田,那里的农户们却没有掌握做糖霜的技术,只能把甘蔗汁加工成糖水,作为原料卖给伞山前的制糖坊。

    这些糖霜户所掌握的技术相当简单,无法完全控制生产过程,导致每年的产量不稳定。从耕田到晒霜,历时长达一年半,最终可能一缸出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糖霜,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糖霜形成。

    宣和初年,北宋朝廷要求遂宁每年进贡数千斤糖霜,结果当地将近半数产家破产,到王灼写《糖 霜谱》时还没有恢复元气。在最大的生产地遂宁,尚且无法承受一年多出几千斤固体糖的负担,那 么其他四个地方只会更弱。另外,《糖霜谱》介绍,当时边境以外的很多地区都出产好甘蔗,但却

    没听说有糖霜的生产,连王灼都觉得奇怪。

    《糖霜谱》记录了当时糖霜与沙糖的制作工艺。前者的生产过程辛苦漫长,而且出品率很低,大致是把甘蔗榨出的汁在火上熬,熬到类似麦芽饭的黏稠度,然后把若干竹条插在大缸里,再将熬

    好的蔗浆倒入,以竹藤编的盖子罩合。接下来,便是等着蔗浆析出结晶,附着在竹条以及缸壁上。

    到农历五月,把这些结晶取出,这个程序称为“沥缸 ”。“沥 ”出的糖晶再经阳光下暴晒,才得到 最终的糖霜。不过,一缸糖浆不会全部结晶成霜,会留下相当比例的“糖水”,也就是余浆。这些 糖水有两种去处,直接卖掉,“或自熬沙糖 ”。很清楚,在王灼时代的制糖体系里,沙糖与糖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商品。

    实际上,王灼非常了不起,在卷二清楚地勾勒了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不同阶段:第一个阶 段为蔗浆,乃是甘蔗压榨成的汁。第二个阶段为“蔗饷 ”,即经过初步简单加工的甘蔗饴浆,很可 能是把甘蔗榨汁在阳光下晒,蒸发掉水分,由此形成浓缩稠浆。第三个阶段,则是加入了把蔗浆汁 在火上熬炼的程序。文献记载,唐太宗派人从印度的摩接陀国学会了“熬糖法 ”,很多后代学者误 以为,这次引入的新技术是直接制作固体糖,但事实绝非如此。王灼推测,熬糖法是“熬糖渖作剂,似是今之沙糖也”,接下来他明确道:“蔗之技尽于此,不言作霜,然则糖霜非古也。”他指出,三个阶段里都没有提到固体糖的制作工艺,所以糖霜的历史并不长。同时,他认为,唐初从印度引入的熬糖法,制成的产品就是沙糖。所以,在王灼那里,沙糖不是固体糖,尤其不是今天的砂糖。

    《糖霜谱》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浆就,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收编了详细的“煎熬法”,其工艺说来相当简单:把甘蔗汁于大锅内温火熬煮,熬到变为黑枣合(疑通“褐”)色; 在一只大盆的底部凿一个小 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将煮好的稠浆倒入盆内,任其从小孔内一点点滴落,用这种方法 来进行澄清,分离糖蜜。最终,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质上比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 ”这类饮料。

    留在盆内的部分才是质量好的沙糖,贮存起来,供随时食用。

    《农桑辑要》中很明确地展示了“熬沙糖 ”的技术过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简单分离过糖蜜 的稠浆就是沙糖的最终形态,并没有进一步晒干等更多步骤,因此成品是流质的胶饴。贺威、刘伟 荣在《宋元时代福建制糖技术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术条件,主要生产“液态糖”,而 福建的液态糖产量极大,“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 ”,这一繁荣一直持 续到元代。从《糖霜谱》可知,不仅福建,同时期的其他蔗糖产地也是如此,这就显示了宋人消费 蔗糖的情况。如此重要的历史情况,却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样受到忽略的是,有一个非常漫

    长的时期,作为糖制品主力的液态糖,拥有一个指定专用名称——沙糖。

    季羡林先生《蔗糖史》中关于唐代的一章让我们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点,唐人对这种形式 的蔗糖颇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种应用。真正惊人的是,如《演繁录》指出,早在东汉时,张衡《七辩》里已然提到:“沙场石蜜,远国储珍。”原来,至晚在公元一世纪时,就出现了沙糖 (饬) 这个专称,它来自远方,稀少而昂贵,很显然只有上层社会才有机会接触到。赋中与沙糖并

    列的尚有“石蜜”,这是汉唐时代对异国所产固体糖的叫法。

    (摘编自孟晖《宋人的沙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代的“糖霜”在形态上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与今天生活中看到的砂糖并不相同。 B . 宋代遂宁的伞山周围集中了许多糖霜户,他们的“糖霜”的生产能力并不是相同的。 C . 中国古人对蔗糖的消费进入第三个阶段,与摩接陀国“熬糖法”的传人有密切关系。 D . 作者孟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宋代流行的是液态糖,唐代之前并没有出现固体糖。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代以及唐以前消费蔗糖的主要形式是“蔗浆”,这属于王灼提出的中国古人在蔗糖消费上的第一阶段。 B . 宋人生产“糖霜”存在“沥缸”和“晒霜”这两道程序。前者是指在农历的五月将蔗浆析出的结晶取出。 C . 较之糖霜,宋代熬制沙糖的工艺相当简单,因为其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来自糖霜生产后遗留下来的糖水。 D . 若研究中国蔗糖史,学者可以参考《糖霜谱》《农桑辑要》等古籍,也可以参考季羡林先生的《蔗糖史》。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宋代,掌握了制作糖霜技术的有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这说明宋代的甘蔗种植只集中在这五个地方。 B . 宋代的“糖霜户”运用所掌握的技术生产“糖霜”,但并不能完全控制生产过程,这可推断出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 C . 南宋医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的记载“甘蔗……石蜜、沙糖、糖霜皆自此出”可以佐证宋代的"沙糖"与"糖霜"不是同一种商品。 D . “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人浙淮者,不知其几万坛”,由此可以推断出宋代浙淮地区对沙糖的消费量是巨大的。
    4. (4) 作者运用哪些证据推翻了“进入宋代以后,固体的砂糖便成为主流”“宋人消费以固体蔗糖为主”的结论?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5. (5) 孟晖对宋人所消费的蔗糖的研究能给从事相关学术研究的学者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想法

    梁晓声

    父亲进屋与秉昆一起收拾时,寻常交谈似的问:“那个穿一身军服的小伙子,他上北京的大学了?”秉昆于是明白,父亲在外边听到了屋里的谈话。两个多钟头里,父亲一直在外边,这让秉昆

    心生自责。只想着把朋友们陪好,却完全忘了外边的父亲,多不应该呀!

    他内疚地说:“对,他叫吕川,我们几年没见了。”

    “是名牌大学? ”

    “对。”

    “他家也是共乐区的? ”

    “对。他妈也没工作,和我妈一样,家庭妇女。他爸是鞋厂的,解放牌胶鞋就是他爸那家鞋厂

    生产的。他爸身体不好,提前退休了。”

    “他也和你一样,在酱油厂上班? ”

    “对。”

    “他上学那年,是要群众推荐、领导同意的吧? ”

    “对。”

    父亲不再问什么,反复擦桌子。

    秉昆猜测到了父亲心里在怎么想,幽幽地说: “爸,吕川当年在厂里确实表现好,但我当年在 厂里的表现也很好。不论工人群众还是领导,指责不出我有什么严重缺点来。当年上大学的情况特

    殊,他父母不是他的生身父母,他是烈士遗孤……”

    父亲终于停止了擦桌子,一边洗抹布一边说: “可我是你亲爸,同样是我们这样家庭的子女,你哥考上了北大,你姐也考上了北大,就你这辈子恐怕是进不了大学的门了,当然是因为各有各的

    具体情况。”

    秉昆一下子光火起来,顶撞道: “爸,就咱们父子俩的时候,你说话能不能直来直去的?你绕

    着挺大个弯子说话,我就不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了,而且也不像你一名老工人说话的本色。”

    他当时正搬起一把椅子往原处放,说完那句话才把椅子放下去。由于光火,发出很大的响声。

    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

    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

    秉昆又说: “屋子收拾完了,我想回去了。”

    父亲转过身面带忧伤地说:“秉昆,我刚才是在好好地跟你聊。你觉得一句话不爱听了,就可

    以不顾辈分来训我吗? ”

    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

    父亲接着说:“我如今老了,发不动脾气了,只有任凭别人对我发脾气了。即使我的小儿子对 我发脾气,我也没辙了。但是秉昆,你要记住你爸今天晚上对你说的话:朋友之间,谁有困难了互 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可如果几个人都把

    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将来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押宝似的押在一个朋友身上,那不就太没志气了?那样还不把那个朋友的人生给拖累垮了? ”

    秉昆又有道理了,他说: “爸,我又不爱听了。第一,你不了解我们,在门外听到只言片语就 想当然地进行批评,这叫自以为是。第二,我没我朋友们的那些想法。如果你的批评也是针对我的,对我不公平。第三,我的朋友们并不都是没志气的人,恰恰相反,他们都是各方面很要强的人,要强又怎样…… ”

    “你给我住口! ”父亲也光火了,严厉地说,“你小子还以为不是命里住定吗?当然是命里注 定!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 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还不行,靠下下一代!以前 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 你告诉你那些朋友,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争取考上……”

    “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他们都当了爸爸妈妈,有家不像个家,工作累,工资低,现 在要他们考大学那是成心给他们出难题! 比如我,有那么高的心气考吗?考上了能一路顺利地读完吗? ”

    父亲打断道:“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这比把希望依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 ”

    由无话可说到有些话非说不可的周秉昆,此刻又无话可说了,他越听越明白,父亲内心里显然 对他颇为失望,却又不便直言。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 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 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哥哥姐姐同时考上了北大,同样是酱油厂工人的吕川即将从北 京的名牌大学毕业,而且一下子成了朋友们的指望,便让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内心生出欲说还休的失望了。

    秉昆觉得,父亲口口声声所说的“你们 ”其实是“你 ”。兼昆头脑里并没有太多朋友们那些想 法,不过,谁不希望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将来成为有权力的人物呢? 谁不希望好朋友的权力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起到比个人努力强大许多倍的作用呢?

    正如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既觉得有些话非说不可,不说如鲠在喉,他也是那样的。

    既然有话都不能直说,他懒得继续与父亲理论下去了。

    秉昆一转身往外便走。

    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光字片最受人尊敬的一家之主,重体力劳动榨干了身体却志气更高的老

    父亲周志刚,喉咙里发出一声呻吟般的哽咽,双手往脸上一捂,缓缓蹲下来。他无声地哭了……

    (节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回答父亲问话时,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只能一连串地说“对”。 B . 父亲“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 C . “你不了解我们”,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 D . 秉昆替父亲眼中“没志气”的朋友们进行辩护,其实也是在为有类似心理的自己进行辩护。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父亲反复擦桌子、洗抹布、拧抹布、晾抹布的文字,是对父亲复杂心理活动的外化描写。 B . 小说语言平易,多用白描却很传神。如“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写出了人物的欲言又止。 C . 小说善用对比,借助吕川、哥哥姐姐以及秉昆的朋友们的“成功”,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 D . 小说结尾部分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全知全能地展示秉昆的所思所想,叙事灵活,便于读者理解。
    3. (3) 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
    4. (4) 小说《人世间》封面上有一句话: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怀和热望。”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⑥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⑧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⑨吾不能早用子 ⑩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⑪视为止,行为迟 ⑫以其无礼于晋

    A . ①③⑤⑧ B . ②④⑦⑩ C . ⑥⑦⑧⑫ D . ①⑤⑨⑫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②必固其根本 ③不念居安思危 ④则思知止以安人 ⑤以膏泽斯民⑥辇来于秦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⑧廊腰缦回 ⑨貌恭而不心服 ⑩良庖岁更刀 ⑪项伯杀人,臣活之 ⑫道芷阳间行

    A . ①⑥⑪/②④⑤/③/⑧⑩/⑦/⑨⑫ B . ①⑦/②④/③/⑤⑫/⑥⑧⑩/⑨⑪ C . ①⑤⑫/②④⑪/③/⑥⑧⑨⑩/⑦ D . ①⑤⑫/②⑦/④⑪/③⑨⑩/⑥⑧
  • 5. 下列对各组句子句式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

    ①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②秦人不暇自哀 ③赵尝五战于秦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

    ⑤终必不蒙见察 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⑧树之以桑 ⑨何厌之有

    ⑩吾属今为之虏矣

    A . ①/②⑦⑨/④⑥⑧/③⑤⑩ B . ①③⑧/②⑨/④⑥⑦/⑤⑩ C . ①/②④⑨/③⑤⑧/⑥⑩/⑦ D . ①③⑧/②⑤⑨/④⑥/⑦⑩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曰: “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昔汉高帝约法三章,萧何定律九篇 而已。至于文、景,刑措不用。历魏至晋,条目滋章,民无所措手足。唐及五代止用律令,国初加 以注疏,情文备矣。今《编敕》续降,动若牛毛,人之耳目所不能周,思虑所不能照,而法病矣。

    臣愚谓当熟议而少宽之。

    今御史六察,专务钩考簿书 , 责发细微,自三公九卿,救过不暇。夫详于小,必略于大,其文 密者,其实必疏。故近岁以来,水旱盗贼,四民流亡,边鄙不宁,皆不以责宰相,而尚书诸曹文牍 繁重穷日之力书纸尾不暇 , 此皆苛察之过也,不可以不变。《易》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先王之理财也,必继之以正辞,其辞正则其取之也义。三代之君,食租衣税而已,是以辞正而民服。 自汉以来,盐铁酒茗之禁,贷榷易之利,皆心知其非而冒行之,故辞曲而民为盗。今欲严刑妄赏以

    去盗,不若利以予民,衣食足而盗贼自止。

    夫兴利以聚财者,人臣之利也,非社稷之福。省费以养财者,社稷之福也,非人臣之利。何以 言之? 民者国之本,而刑者民之贼。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而言利之臣,先受 其赏,近岁宫室城池之投,南蛮、西夏之师,车服器械之资,略计其费,不下五千万缗,求其所补,卒亦安在? 若以此积粮,则沿边皆有九年之蓄,西夷北边,望而不敢近矣。赵充国有言:“湟中谷 斛八钱。吾谓籴三百万斛,羌人不敢动矣。”不待烦刑贼民,而边鄙以安。然为人臣之计,则无功

    可赏。人主不察,乃以社稷之深忧,而徇人臣之私计,岂不过甚矣哉?

    (选自苏轼《刑政》,有删改)

    材料二:

    荀子曰: “挈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 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 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 削,綦之而亡,齐湣、薛公是也。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 以破楚,西足以诎秦,北足以败燕,中足以举宋。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

    为天下大戮。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四》,有删改)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而尚书 A    诸曹 B    文牍 C    繁重 D    穷 E    日之力 F    书 G    纸 H    尾不暇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簿书”,指官署的文书簿册,由御史监察、考核,然后由三公九卿来补救过失。 B . “榷易”,指专卖,朝廷当时实行盐、铁、酒、茶专卖制度,禁止民间私下买卖。 C . “捐”,指舍弃、抛弃,和成语“秋扇见捐”“细大不捐”中的“捐”词义相同。 D . “与”,指结交、亲附,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对前朝及宋初律法多有称赏,只对当时多如牛毛的律法颇有微词,并不认可。 B . 苏轼引用赵充国的话来说明无须兴利以聚财,积粮即可安边境这一主张的正确性。 C . 荀子认为国君若以欺诈手段对待人民和他国,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国君。 D . 齐以权谋治国,拥有强大国势,足以称霸诸侯; 可诸侯联兵就不堪一击,身死国灭。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兴利以聚财,必先烦刑以贼民,国本摇矣。

      ②是无他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5. (5) 请比较文中苏轼和荀子治国理政观点的异同。
  •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答致政欧阳少师①退居述怀二首(其二)

    [宋] 韩琦

    尘俗徒希勇退高,几时投迹混耕樵。

    神交不间川涂阔,直道难因老病消。

    魏境民流河抹岸②, 颍湖春早柳萦桥。

    相从谁挹浮丘袂③, 左右琴书酒满瓢。

    [注] ①公元 1071 年,欧阳修退居颍州。②魏境,指大名府境。黄河决口,大名府境内洪水泛滥,

    人民流离失所,时韩琦在任。③晋郭璞《游仙诗》中有“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辞官回到颍州后,写了退居述怀诗给韩琦,韩琦写下此诗相酬答。 B . 诗人开篇赞美欧阳修急流勇退,并自问何时可以融入农耕采樵的生活中。 C . 颔联中“不间”“难因”,突出二人友情的深厚以及对朋友品格的称赞。 D . 尾联用典,诗人想与仙人浮丘同上仙山,表达想要摆脱黑暗官场的愿望。
    2. (2) 《四库全书总目》中评论韩琦诗歌“蕴蓄极深”,请分析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阿房宫赋》中“  ”一句写秦国将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  ”一句谴责其掠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势。
    2. (2) 《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的观点是相同的。
    3. (3) “舟”在古诗中是常用的意象,请写出唐诗宋词中带“舟”的诗句:“ ”。
    4. (4) 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诗人往往借酒消愁以排解心中之闷,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 年 2 月 2 日,“张衡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周年。“张衡一号”的设计 ①  , 能够以“天星”观“地震”,拥有跳出地球观测地震的本领,意义非凡。发射入轨五年以来,“张衡一号” 的表现 ②  ,创造了多项国内首次——首次实现低地球轨道卫星高精度电磁洁净度控制,弥补了我国天基科学探测领域发展的短板;首次实现在轨精确磁场探测,卫星装载高精度磁强计、感应式磁力仪载荷,获取了宝贵的全球地磁场数据,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张衡一号”卫星以其全球观测能力,能够有效捕捉到比地面观测系统多得多的观测震例,从

    而为探索地震预测科学理论和方法,提供全新的数据和方式。五年来“张衡一号”卫星  ③  ,已记录全球 6 级以上震例 519 次,7 级以上震例 57 次。

    1. (1) 依次在文中文中横线处填上给当的成语。
    2. (2) 下列四处破折号中和文中加点处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可慌哩! 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B . 灯光传递着一个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蕴有希望。 C .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D .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时代,①短视频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②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故事性、交互 性等特点,③并以碎片化、低门槛和强时效性等特征被视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 径。④乡村短视频博主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⑤以个人化视角和主体性意识进行创作。⑥他们将短视频这一形式与乡村本土文化内容创造相结合,⑦以日常化、生活化的乡村为叙事场景,

    ⑧来发现真实自然的中国乡村面貌,⑨形成极具艺术风格的烟火气息。

    像“禾下乘凉梦 ”“开渔第一网 ”,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唤醒 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引发乡情共鸣,使乡村短视频成为很多拥有乡村生活经历者的心灵慰藉与乡

    思寄托,也成为很多城市生活者不曾见过的“新鲜世面 ”。

    , 乡村生活不断流动变化。乡村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也与时俱进,不断建构形成新的风格 化影像,展现中国乡村的迷人魅力,使观众对乡村产生无限想象。无论是优雅诗化的田园牧歌、粗 犷豪迈的农村纪实,或是真切乡愁、工匠精神、民族风情,还是烟火气息,都让人们看到  B  , 以及乡村影像创作的多种可能。

    1. (1)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四、写作(6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 “人最可怕的惩罚,莫过于重复干毫无意义的活!”

    材料二:

    历史学家吴晗通过抄书来掌握并熟记史料知识,他说:“我是提倡抄书的,抄书这一关很重要。抄书的方法很多,有的记主要内容;有的是为研究某个问题;有的目前虽来不及研究,但材料很重 要,有意义,就得记录下来。自己抄录的资料多了,重复的多看几遍,不仅可以加强记忆,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

    复兴中学学生会拟举办“我看重复”的讨论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该校学生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