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贵港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入学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31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strong>
  • 1.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中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 . 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 . 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C . 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 . 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 2. (2022高一上·河西期中)  《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之途,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该景象的出现根源于(  )
    A .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 商鞅变法的推动 C . 礼乐制度的崩溃 D . 华夏认同的形成
  • 3. 下图是考古发掘的几方秦朝印章(含印文拓片)。据此判断,秦朝(  )

    A . 实行“车同轨、书同文” B . 在地方上推行分封制度 C . 随葬品中必须有官员的印信 D .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4. 下图为汉代某项政策实施方案的示意图。据此可知,该政策的实施(  )

    A . 消除了朝廷与诸侯间的矛盾 B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 杜绝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 . 表明朝廷推崇黄老治国理念
  • 5. 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 推动了基层自治 B . 促进了阶层流动 C . 扩大了统治基础 D . 有益于社会教化
  • 6. 据统计,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50%,海关税收最高时占到国家财政总收入的20%。宋仁宗时期,每年中央税收约50万贯,到南宋高宗时,仅广州一处每年的税收就高达110万贯。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 海外贸易发达 B . 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C . 中央财政宽裕 D . 内部统治比较稳定
  • 7. 同治年间,清政府在给英国公使阿礼国的节略中明确提出:中外“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据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  )
    A . 放弃“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B .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C . 已有改革政治制度的意图 D . 反对与列强协商解决问题
  • 8. “唯我独尊”的泱泱大国俯下身段向一直被他们鄙视的“夷人”学习“长技”,而且一学就是30余年,开启了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却因“把原封不动的专制帝国潜人到现代化的潮流中去”而注定遭遇失败。材料中的“改革”( )
    A . 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B .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C . 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积极尝试 D . 寄希望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
  • 9. 陈独秀在《袁世凯复活》一文中写道:“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陈独秀意在(  )
    A . 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 B . 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C . 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 D . 指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 10. 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对赣南、闽西等地农村进行调查。面对“农民只谈点家常事,脸上没有笑容,也不多讲”的局面,毛泽东请农民吃饭并送他们被子,让他们了解党的真意。毛泽东对调查内容采用阶级分析方法,并提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须放在农村的主张。这些做法(  )
    A .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调动了农民的抗战积极性 C . 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 .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 11.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1945年4月至6月同美、苏、英、法等国一道参加了制定《联合国宪章》的旧金山会议。中国共产党党员董必武在中国代表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和其他中国代表提出的托管制度维护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利益,为旧金山会议的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旧金山会议(  )
    A . 在事实上承认并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B . 宣告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C . 拉开了新中国外交走向世界舞台的序幕 D . 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形成
  • 12. 下图为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图。由图可见,“一五”计划(  )

    A . 合理调整了工业布局 B . 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 . 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着眼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 13. 新中国成立时,两大阵营已经形成对峙局面,美国试图从东北亚、东南亚和包含台湾地区在内的中国沿海岛屿三条战线对中国进行封锁、遏制,直接促使新中国的领导人将“一边倒”视为打破西方国家封锁的一个锐利武器。这说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中国(  )
    A . 实现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的关键 B . 在严峻国际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C . 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表现 D . 国际地位提高在外交上的体现
  • 14. 下面为1978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变化图。图中两组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

    A .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B . 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 C .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D . 农村农业人口的日趋减少
  • 15. 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及广东“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深圳以“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为目标,在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我国深化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意在(  )
    A .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B . 取得尖端科技的新突破 C . 实现与港澳的经济对接 D . 发挥其探索和示范作用
  • 16. “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上述材料说明(  )
    A . 党的先进性的关键是文化问题 B .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C .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 . 调查研究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二、非选择题</strong>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了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并说明其性质。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经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摘编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了“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豆古所末(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今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摘编自杨家骆主编《洋务运动文献汇编》

    材料二

    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

    时期评价
    晚清时期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近 40 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不能“将中国之失政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对洋务的认识最多,他只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最终难逸失败;他误国之罪“无庸置论”,他的外交历史,实为失败之历史。
    民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称其为汉奸,认为其仅能为满洲朝廷保其私产,而不能为国扩其利益。

    ——摘编自高波《李鸿章形象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所言“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并对李鸿章的变局观予以简评。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对李鸿章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
  • 2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风雨中砥砺前行,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7年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行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
    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股役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2015年中国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7年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2021年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辉煌四十年”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