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19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strong>30</strong>小题,共<strong>60.0</strong>分)
  • 1. (2021高一上·宁波月考) 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
    A . 元谋人遗址 B . 北京人遗址 C . 蓝田人遗址 D . 龙山文化
  • 2.  研究商朝历史,下列可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 . 远古炎黄传说 B . 河南二里头遗址
    C . 殷墟甲骨卜辞 D . 《史记•殷本纪》
  • 3. (2022高一上·肇州月考) 有学者经过考证,将甲骨文中的等形状识为“田”字也有学者认为应识作“井”或“场”字。据此可知(   )
    A . 古文图形可准确进行识读 B . 文献资料是最可靠的史料 C . 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解释 D . 文字考据能反映历史全貌
  • 4.  《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之途,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该景象的出现根源于(  )
    A .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 商鞅变法的推动 C . 礼乐制度的崩溃 D . 华夏认同的形成
  • 5.  史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度,上下失序。”这体现了战国时期(  )
    A . 思想文化繁荣 B . 诸侯争霸频繁 C . 政治局面混乱 D . 统一趋势出现
  • 6. (2021高一上·阜新月考) 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    ) 
    A . 诸侯纷争激烈 B . 华夷观念有别 C . 习俗礼仪各异 D . 华夏同源共祖
  • 7. (2020高二上·莆田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 (    )
    A . 老子 B . 孔子 C . 墨子 D . 韩非
  • 8.  下列图示为中国古代某朝代形势图的图例说明(部分),该朝代是(  )
    A . 秦朝 B . 唐朝 C . 北宋 D . 元朝
  • 9. (2022高一上·新华月考)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主要目的是(    )
    A . 巩固国家统一 B . 促进经济交流 C . 加强思想控制 D . 增加政府收入
  • 10. (2021高一上·顺德期中)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   )
    A .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 . 实施尊崇儒术的文化改革 C . 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 . 设立直接为皇帝控制的中朝
  • 11.  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这说明东汉时期(  )
    A .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 九品中正制度确立
    C . 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D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12. (2022高二上·东营期末)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其中改变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是(   )
    A . 《史记》 B . 《神农本草经》 C .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 《汉书》
  • 13. (2020高一上·金华期中) 唐太宗认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体现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 . 完善科举制 B . 用人唯才 C . 虚怀纳谏 D . 轻徭薄赋
  • 14. (2022高一上·肇州月考)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该制度使(   )
    A . 地方得到了有效的管理 B . 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完善 C . 皇权独尊得到有力保证 D .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 15.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不断变化,唐朝____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横线处应填(  )
    A . 井田制 B . 均田制 C . 两税法 D . 募兵制
  • 16.  公元623年,药师惠日等人自中国返回日本后上奏天皇:“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之后,药师惠日等被起用为第一批遣唐使,后来陆续来唐的遣唐使多达十余批。据此可知,吸引遣唐使来华的主要因素是(  )
    A . 日本的统治出现危机 B . 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C . 理学兴起影响周边国家 D . 唐朝发达的海外贸易
  • 17.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  )
    A . 《黄帝内经》 B . 《神农本草经》 C . 《千金方》 D . 《唐本草》
  • 18. (2023高一下·西夏开学考) 宋太祖赵匡胤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削弱宰相权力 C . 缓解边境压力 D . 解决财政危机
  • 19.  辽代统治者为应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政治上实行(  )
    A . 定期迁徙行营 B . 猛安谋克制 C . 南北面官制 D . 四等人制
  • 20.  如图为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的局部。从中可以反映出(  ) 
    A . 长安成为东亚贸易中心 B . 东京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C . 唐都长安市场井然有序 D . 宋朝东京城市商业状况
  • 21.  古代儒学家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这反映出儒学(  )
    A . 强调个性 B . 重视自由 C . 推崇法治 D . 服务现实
  • 22. (2020高一上·金华期中) 宋代著作《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记录的宋代科技发明成果是(   )
    A . 司南 B . 造纸术 C . 火药 D . 活字印刷术
  • 23.  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 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 B . 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C .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 . 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 24.  吐蕃作为元代一个单独大行政区,未设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侣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  )
    A . 订立盟约 B . 因地制宜 C . 武力征服 D . 和亲联姻
  • 25.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这主要说明了明朝内阁(  )
    A . 权力的受限 B . 形成的过程 C . 首辅的创设 D . 建立的影响
  • 26. (2020高一上·金华期中) 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创立的某机构,使他实现了乾纲独断,加强了君主专制。这一机构是(  )
    A . 奴儿干都司 B . 内阁 C . 军机处 D . 理藩院
  • 27.  美洲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从而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这一现象最初发生在(  )
    A . 唐朝 B . 南宋时期 C . 明朝后期 D . 清朝前期
  • 28.  在出土的明清瓷器的图案中,常见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卧冰求鲤、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题材。这主要表明(  )
    A . 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 . 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
    C .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 . 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的倾向
  • 29.  如图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A . 官僚体系的完善 B . 东南海防的巩固 C . 中外联系的加强 D . 国家疆域的奠定
  • 30.  1661年,郑成功回复揆一:“今日我来索地,则地当归我,其他私人财物,可听带走而归。”1662年2月,揆一在战败投降协议书上签字,率领残余士兵乘船退出台湾。揆一是(  )
    A . 西班牙人 B . 英国人 C . 荷兰人 D . 日本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strong>3</strong>小题,共<strong>40.0</strong>分)
  • 31.  改革的成功往往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在秦变法前后共二十一年,“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白寿弃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迁都洛阳、马服装、改汉址、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1)  材料一是对历史上哪一事件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 32.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传入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番薯和玉米。……由于番薯和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在干平的丘皮、山地及沿海沙丘均可种植,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中国人民的粮食供给量。其节约出的土地可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于农业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 

    ——孙玉琴常泡著《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1. (1)  材料一中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请说出其含义。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番薯和玉米传入中国的原因;概括这些粮食作物传入对明代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
  • 33.  完善的选官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省试录取名额是否按地区分配,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北宋中期,欧阳修、司马光等人曾经就此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当时南北学风不一,东南之人长于文章,应进士举得心应手;而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这一争论,表面上看,不过是科举之“公平”应当落实于地区抑或落实于个人的差异,实则反映了更深刻的问题,一方面,与唐代中期以来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过程相应…… 

    ——袁行霜邓小南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据学者统计,唐代 290年,共取进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43000人之多,就其规模而言,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在直接参与决策的上层群体中所占比例如此之高,是前朝无法相比的。 

    ——袁行袁行霈邓小南主编《中华文明史》

    1. (1)  材料一中的“雁塔恩名”是指哪一制度?其创立于哪一历史时期?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讨论反映出当时的经济格局和人才格局。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比较唐代的政治有何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