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开州区云枫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月...

更新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 1. 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分子动理论基本知识的是( )
    A . 物质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 B .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 . 内能只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D . 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 2. 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 . 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 . 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或放热 D .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 3. 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大无关系的是( )

    A . 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B . 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 C . 夏天洒水降温 D . 滩涂湿地温差较小
  • 4. 如图所示是丹丹老师在家用燃气灶做的色香味美的蛋炒饭,其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燃气燃烧时,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B . 蛋炒饭放凉后分子热运动速度变慢内能减少 C . 蛋炒饭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内能 D . 刚炒熟的蛋炒饭冒“白气”是因为它含有的热量多
  • 5. 如图所示是载有"天问一号"的火箭发射升空时的情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 火箭发射时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汽化现象 B . 火箭点火升空过程中是由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 . 火箭喷出燃气后,周围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减缓 D . 燃气主要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周围的空气内能增大
  • 6. 某班同学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信号灯进行了观察,画出了下列控制红、绿灯的电路图,你认为可行的是(  )

    A . B . C . D .
  • 7. 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荷,则甲(   )

    A . 一定带正电荷 B . 一定带负电荷 C . 可能带负电荷 D . 可能带正电荷
  • 8. (2020·东源模拟) 汽车装有安全带未系提示系统,当乘客坐在副驾驶座椅上时,座椅下的开关S1闭合,若未系安全带,则开关S2断开,仪表盘上的指示灯亮起,蜂鸣器工作;若系上安全带,则开关S2闭合,指示灯熄灭,蜂鸣器不工作.图设计的电路图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 9.  电工常用的老虎钳手柄上套有橡胶套,这是利用了橡胶性能好的特点(选填“导电”或“绝缘”)。橡胶套表面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来增大摩擦的。
  • 10.  2023年4月16日,长征四号乙遥五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我国首颗降水测量专用卫星风云三号 G 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火箭喷气时,发动机将燃料燃烧后燃气的内能转化为火箭的,这个能量转化过程与四冲程汽油机的冲程能量转化相同。
  • 11. 我区举办以“花展”、“龙舟比赛”等为主题的活动。当游客漫步在花的海洋,到处都弥漫着花的清香,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这是 现象,而划龙舟比赛中(如图),运动员使用的船桨属于 (填“省力”或“费力”)杠杆。

  • 12.  如图甲所示,验电器A带正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验电器A、B两金属球连接起来的瞬间(如图乙所示),金属棒中的电流方向(“由A到B”或“由 B到A”)。

  • 13. 新冠病毒是直径约为0.3um的颗粒物,可通过飞沫传播,飞沫传播的方式(选填"是"或"不是")扩散现象。在各项防控工作中,重要的一项是用酒精消毒,在使用酒精前要进行稀释,稀释过程中发现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这说明分子间存在。我们离很远就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酒精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越高,酒精分子运动越剧烈。
  • 14. (2017·威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的过程中

    电子;若把它与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会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其原因是

  • 15. 如图所示,图A、B、C、D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示意图,C图是冲程。汽油机的工作示意图中,图冲程(该空选填字母)与E图演示实验的能量转化过程相同。

     

  • 16. 小帆在老师指导下,用如图所示的同一个实验装置分别加热100g的甲、乙两种液体(其中一种是水),用测得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从20℃加热至沸腾刚好消耗了4g酒精(q酒精=3×107J/kg)。若单位时间内甲吸收的热量与乙吸收的热量相等,则乙的比热容是。该酒精灯的加热效率是
三、实验题(每空1分,17题6分,18题7分,19题7分,共20分)
  • 17. 某同学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

    加热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64

    68

    72

    76

    80

    80

    80

    80

    84

    88

    92

    96

    则由装置图(如图)和上表数据可知:

    1. (1) 此物质一定属于.(填“非晶体”或“晶体”)
    2. (2) 此物质的熔点是,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 (3) 此物质的温度达到72℃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 (4) 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该(填“高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 18. 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

    1. (1) 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关于实验时“应控制两套装置中相同的量”的说法中,不必要的是____
      A . 食用油和水的质量相等 B . 两套装置中的烧杯相同 C . 两酒精灯的火焰大小相同 D . 两酒精灯内酒精的质量相等
    2. (2) 实验中选择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可以认为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相同,然后比较的方法来完成探究实验的。
    3. (3)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分别描绘出了水和煤油两种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的吸热能力更强,因此“暖手宝”中装的储热液具有的比热容。(选填:“较大”或“较小”)
    4. (4) 由图象可得煤油的比热容为J/(kg•℃)
    5. (5) 本次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
      A . 控制变量法 B . 理想实验 C . 比值定义法 D . 类比法
  • 19. 小宇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1) 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蜡的温度/℃

      42

      44

      46

      48

      49

      50

      51

      52

    2. (2) 向试管中放入100g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时间图象,得出冰熔化时温度的特点是;冰熔化一共持续了min。
    3. (3) 小明同学仔细分析了图丙所示的图象,认为他的CD段数据有问题,小明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依据是:。
    4. (4) 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没有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他还发现冰熔化时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这是水蒸气(填写物态变化)形成的。
四、计算题(20题6分,21题7分,22小题各7分,共20分)
  • 20. 燃气灶烧水时,把质量为2 kg、初温为20 ℃的水加热到100 ℃,共燃烧了0.02 m3的天然气(假设天然气完全燃烧)。q=8.4×107J/m3。求:
    1. (1) 水吸收的热量。
    2. (2) 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3. (3) 燃气灶烧水时的效率。
  • 2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小汽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百姓人家。一辆使用汽油为燃料的小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发动机的实际功率为20 kW。若小汽车行驶的距离为100km,汽油的热值q=4.6×107J/kg,小汽车发动机的效率为25%。求小汽车在这段路程中:
    1. (1) 运动的时间;
    2. (2) 发动机所做的功;
    3. (3) 消耗汽油的质量。(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22.  如图甲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三千多年前在井上汲水的桔槔,其示意图如图乙,轻质杠杆的支点O距左端 , 距右端 , 在杠杆左端悬挂质量为2kg的物体A。右端挂边长为0.1m的正方体B,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正方体B对地面的压力为20N。(g=10N/kg)求:

    1. (1) 此时物体A的重力为多少N?
    2. (2) 若将支点O沿水平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正方体B对地面的压力变为55N,且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求支点O移动的方向以及l的大小?
    3. (3) 由l1=0.5m,l2=0.2m,若该处为松软的泥地,能承受最大压强为6×103Pa,为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物体A的重力的范围是多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